?

車前子多糖對人外周血來源的樹突狀細胞免疫活性的影響

2016-10-27 03:47魯世絨
生物技術世界 2016年2期
關鍵詞:車前子樹突表型

魯世絨

(廣西醫科大學 廣西南寧 530000)

車前子多糖對人外周血來源的樹突狀細胞免疫活性的影響

魯世絨

(廣西醫科大學 廣西南寧 530000)

目的:探討車前子多糖對樹突狀細胞免疫活性的影響。方法:從健康人外周血獲得單個核細胞,貼壁后的單核細胞加入GM-CSF、IL-4誘導為成熟的樹突狀細胞,在誘導過程中加入不同濃度車前多糖(PSP)作比較,用倒置顯微鏡及流式檢測其細胞形態、表型變化。結果:各組經不同濃度PSP作用后,細胞表面CD80、CD86表達升高,在PSP作用濃度為40ug/ml時,表面分子表達量明顯高于其他對照組。結論:在體外培養時,車前子多糖能促進樹突狀細胞的成熟。

車前子多糖 樹突狀細胞 免疫活性

前言

DC是生物體內功能最強的一種抗原提呈細胞,在機體免疫調控中發揮重要作用[1]。有關DC的免疫治療已有大量報道,各種免疫療法對腫瘤患者產生一定影響。研究表明許多中藥有效成分具有一定的免疫調節活性,本文探究了車前子多糖在體外促進DC成熟,為研究車前子多糖免疫調節機制提供了理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主要試劑與藥物

淋巴細胞分離液購自北京索萊寶公司,rhGM-CSF 、rhIL-4, 購自德國R&D 公司,FITC標記的鼠抗人CD80單抗、PE標記的CD86單抗購自BD-PharMingen,藥材取自江西。

1.2 主要方法

1.2.1 外周血單核細胞分離

采取健康人外周血200ml,用同等比例PBS稀釋后加入淋巴細胞分離液,1500rpm,20min離心,分為四層:血清、白膜層、淋巴分離液、紅細胞[2]。取白膜層單個核細胞于離心管中,用PBS洗兩次,用無血清的RPM1640重懸細胞,貼壁1h,取貼壁的細胞即單核細胞進行計數。

1.2.2 DC的體外誘導分化及培養

將單核細胞分為兩組,車前子多糖組和對照組,加入完全1640,同時加入GM-CSF 1000 u/ml 、IL-4 450u/ml ,鋪于六孔板中,PSP組分為五個作用濃度(10ug/ml、20ug/ml、40ug/ml、60ug/ ml)。

2 DC的鑒定

2.1 DC形態的觀察

用倒置顯微鏡觀察細胞形態。

2.2 DC表型的鑒定

采用流式細胞儀,在D C培養的第1 0天,收集細胞分別加入CD80,CD86單抗染色,室溫避光作用15min。加PBS洗兩次后用500ulPBS重懸細胞檢測。

3 結果

c o n t r o l  C D 8 0  C D 8 6 c o n t r o l  1 8  7 2 . 1  6 0 . 3 P S P 1 0 u g / m l  1 0  8 1 . 6  7 8 . 9 P S P 2 0 u g / m l  1 5  8 5 . 3  8 2 . 1 P S P 4 0 u g / m l  1 7  8 9 . 0  8 6 . 2 P S P 6 0 u g / m l  0 6  5 1 . 3  6 2 . 7

3.1 DC形態的改變

d1天細胞體積較小,d2天細胞開始聚集,部分懸浮。d3天細胞體積變大,形狀變為樹突狀或放射狀等。d4天大量細胞懸浮且呈突刺狀。d7天可見大量突刺狀細胞,為典型的DC形態。

3.2 DC的免疫表型分析

各組細胞共培養7d,流式檢測其表型,結果見下表。

組間表達:各組DC分子表面CD80、CD86均有表達,車前子多糖作用組均高于對照組。但當PSP濃度高于40ug/ml時,CD80、CD86的表達呈下降趨勢。

組內表達:當PSP濃度≤40ug/ml時,隨著PSP的增加,DC表面分子表達增加。當60ug/ml濃度時,表面分子表達降低。

各濃度PSP組及對照組流式檢測結果%

4 討論

車前子是我國傳統中藥之一, PSP由木糖、阿拉伯糖、鼠李糖、半乳糖、葡萄糖、半乳糖醛酸等組成,具有一定的防癌抗癌和調節免疫功能的作用[3]。

DC作為抗原提呈免疫細胞,在抗腫瘤免疫中起重要作用[4]。成熟DC吞噬功能較弱,而共刺激分子和MHC-Ⅱ分子表達增加,從而獲得提呈抗原和活化T細胞的功能,啟動特異性免疫應答[5]。

實驗證明,DC經PSP刺激后,CD80、CD86的表達均增強,。研究發現PSP對免疫活性細胞無直接作用,DC表面存在多糖受體, PSP可與DC 表面存在的多糖受體結合,從而啟動和活化DC使其分泌細胞活性因子,活化的DC及活性因子增強T細胞等免疫活性細胞的功能。

本研究通過上述幾種實驗證明車前子多糖能進樹突狀細胞成熟。但其具體的分子生物學機制尚需進一步的研究。

[1]許峰,王彬,葉穎江,等.異源DC融合瘤苗在抗人結腸轉移癌細胞免疫中的作用[J].中華實驗外科雜志,2006,23(12):1497-1498.

[2]李幼平. 樹突狀細胞與移植免疫耐受研究進展.生物醫學工程學雜志,1997;14(4)∶383

[3]魏吳普.神農本草經[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63:18.

[4]Shimauchi, T. and V. Piguet, DC-T cell virological synapses and the skin: novel perspectives in dermatology. Exp Dermatol,2015.24(1):p.1-4.

[5]陳蘊穎,步宏.樹突狀細胞的表面標志及其免疫學意義. 生物醫學工程學雜志,1998;15(4)∶409.

Q2

A

1674-2060(2016)02-0168-01

猜你喜歡
車前子樹突表型
神經元樹突棘病理學改變的研究進展
科學家揭示大腦連接的真實結構 解決了樹突棘保存難題
不同炮制方法用于車前子對治療慢性便秘的影響對比分析
人道神藥車前子
葶藶子、薏苡仁、車前子的利水功效比較
建蘭、寒蘭花表型分析
車前子酚類成分的研究
GABABR2基因遺傳變異與肥胖及代謝相關表型的關系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基因表型與血清學測定的臨床意義
樹突狀細胞疫苗抗腫瘤免疫研究進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