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意逆志與隱含作者

2016-10-27 00:42支麗蓉
人間 2016年25期
關鍵詞:接受美學敘事學

摘要:中國古代孟子提出“以意逆志”的概念,對于“意”與“志”的討論涉及作者、讀者與文本的關系問題,無獨有偶,韋恩·布斯“隱含作者”概念與“以意逆境志”具有相通相異之處,通過對這兩個概念的比較,達到對于作者、讀者、文本三者關系更加深入地理解。

關鍵詞:以意逆志;隱含作者;敘事學;接受美學

中圖分類號:I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9-0063-02

美國著名文學批評家艾布拉姆斯曾經提出,所有的批評必然要涉及到四個因素:作品、作家、讀者和世界。這四個因素之間有著復雜的關系,無論從哪一個因素出發的批評理論,都必須同時考慮到另外三個因素的影響。每一種理論至多可以說明這個問題的某個方面,而沒有哪一種理論能夠一語道破其所有可能。在不同語境下產生的“以意逆志”和“隱含作者”兩個概念就是對于作品、作家和讀者問題的探討。

Understanding by heart and Implied Author

——The Relations of Reader, Text and Author

Zhi Li-rong

(College of Literature,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710000,Shaanxi)

Abstract:The concept of ”understanding by heart”,which was put forward by Menci,is connected with the relations of reader,text and author.The concept of“implied author”,which was put forward by Wayne Booth in The Rhetoric of Fiction(1961),has the same influence on this problem.It will make us have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is problem by comparing these two concepts.

Key words:understanding by heart;implied author;narrative studies;aesthetics of reception

一、“意”“志”之辯

孟子提出的“以意逆志”的說詩原則,是古典文論的一個重要概念,歷代注釋家立足于自己的歷史語境,對這一原命題做了不盡相同的解釋?!耙砸饽嬷尽背鲎杂凇睹献印とf章上》:“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盵1]對這句話的理解,立足于“意”與“志”這兩個關鍵字上,到底是以誰的意逆誰的志?對這一問題,基本有三種解釋。一種意見認為,以意逆志之意是作者之意,就是作者的創作意圖,根據作者之意來推測作者之志,這才是就詩論詩。清代吳淇《六朝選詩定論緣起》云:“故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乃就詩論詩,猶之以人治人也”[2],今人敏澤的《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也持這種觀點。第二種解釋認為“意”是說詩者之心意,表現讀者對于作品的主觀感受,漢代趙琪《孟子注疏》中解釋:“意,學者之心意也?!背诉@兩種觀點,還有一種折中的觀點,認為意是作家作品之意與評者自己之意的結合。[3]這種解釋看到了讀者解讀的必要性,又避免讀者只憑主觀感受來判斷。

與意相關聯,對于志的解釋也莫衷一是。一種觀點認為志是作者之志,是作者的創作意圖和思想,朱熹、吳淇等都釋志為作者之志。第二種觀點認為志是作品之志,李澤厚的《中國美學史》說:“‘志是詩人的作品客觀具有的?!盵4]還有學者認為志是作品所記之事,可反映歷史和現實。

于是,對于說詩過程中的以意逆志就出現了三種解釋甚至更多,一是以作者之意逆作者之志,二是以讀者之意逆作者之志,三是以讀者之意逆作品之志。對于中國古典文學來說,“詩言志“是一條準則,”不平則鳴“通常是人們創作的起源,作品總是要抒發情感志趣?!霸姟笔菍懗鰜砉┳x者閱讀的,說詩將讀者帶入到詩中,分享作者對于詩的解釋權,只是讀者之意與作者之意所占的比率是多少,成為我們討論的話題,不同的“意”終將到達有區別的“志”。

二、隱含作者

二十世界后半葉,芝加哥學派與新批評幾乎同步發展,關系密切。它們都以文本為中心,但兩者之間也存在重大分歧。芝加哥學派屬于“新亞里士多德派”,繼承了亞里士多德摹仿學說中對作者的重視。與該學派早期的詩學研究相比,布斯的《小說修辭學》更為關注作者和讀者,旨在系統研究小說家影響控制讀者的種種技巧和手段。于是,“隱含作者”這一概念就應運而生了?!半[含作者”是他在《小說修辭學》中提出來的一個重要理論概念。這一貌似簡單的概念,實際上涵蓋了作者與讀者的交流。他說:

寫作時的作者應該像修謨在《趣味的標準》中描述的理想的讀者那樣,他為了減少偏見帶來的扭曲,將自己看成“一般的人”,盡可能地忘掉他的“個人存在”和“特殊環境”。然而,這種說法降低了作者個性的重要性。當他寫作時,他并非簡單地創造一個理想的、非個性化的“一般人”,而是創造一個“他自己”的隱含的變體,這一變體不同于我們在其他人的作品中看到的隱含作者。的確,對有的小說家來說,他們寫作時似乎在發現或創造他們自己?!瓱o論他如何努力做到非個性化,讀者都會建構出一個這樣寫作的正式作者的形象。[5]

“隱含作者”就是處于某種創作狀態、以某種方式寫作的作者(即作者的“第二自我”、“隱含的替身”),另一方面,“隱含作者”是文本“隱含”的供讀者推導的寫作者的形象。美國敘事學家西摩·查特曼在1978年出版的《故事與話語》一書中進一步發展了隱含作者的概念,提出了下面的敘事交流圖,該圖在敘事研究界被廣為采納,產生了深遠影響:

敘事文本

真實作者——隱含作者——(敘述者)——(受述者)——隱含讀者——真實讀者

由此可見,一個閱讀文本的過程可以被分解為很多個步驟,文本在真實作者、隱含作者、隱含讀者、真實讀者之間穿梭。

三、誰在解釋文本

孟子和韋恩·布斯在不同的話語環境下,都涉及到讀者、作者與文本的概念。對于以意逆志和隱含作者這一對概念的比較,圍繞著一個中心問題:讀者和作者如何通過文本來到達對方。這個問題幾乎包含了作者、讀者和文本之間的所有可能,同時涵蓋對于文本編碼和解碼的過程,產生多種解釋的正是這種雙向性。

從傳統觀念來看,作者占先天優勢,作品是作者的產物,對于文本的解讀要做到知人論世,才能把握作者意圖。由此得出,以意逆志是以作者之意逆作者之志,隱含作者是由真實作者所創造的。隨著文學批評的發展,作者的意圖不再是文學闡述的終極目標,而逐漸肯定作為接受主體的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的能動作用,或者肯定文本的自足性,文學作品在不斷的閱讀中獲得生命力,文學作品的意義得到發現和增添,文學作品形象也得到補充和豐富。立足于此,可以理解為,以意逆志是以讀者之意逆作者之志,隱含作者也是由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推測出來的作者形象。

但是,如果強只調作者的權威性,會忽視讀者的能動性。如果過分重視讀者感受,又會產生主觀偏見的嫌疑。對于這種問題。新批評做出了回答,《意圖謬誤》[6]提出,真實作者的意圖不僅是不可獲得的,而且是不必要的,并不能作為文本闡釋的法則和最高標準,真實作者在創作中是在場的,但是在闡釋中永遠是缺席的。淺薄的作品也許更容易被作者控制,但偉大的作品往往超出作者主觀意圖的范圍。而讀者因人而異的相對主義,只研究作品產生的效果而不是作品本身,容易產生“感受謬誤”[7]。要強調文學自身形式因素的研究,講文學作為獨立自足的本體存在。這種新批評的觀點已經跳出讀者與作者的范圍而直接關注文本本身。

四、總結

從共時角度來看,作者、讀者、文本這三種要素在閱讀過程中處于同一互動時刻,雖然文本是作者事先完成的,但是作者、文本和讀者三者的碰撞是同時發生的,作者和讀者同時參與到文本中。從歷時角度來所,任何創作和解讀都具有歷史性,都代表一定階級的意識形態,作者的創造屬于完成時態,我們需要結合語境進行探究。作者創作以抒發感情和表達思想,傳統文學觀點對于作者的闡釋肯定了把握作者創作意圖的可能,但我們不能將作者視為不可挑戰的權威,接受美學肯定了讀者的能動性,確保交流的可能,新批評指出意圖謬誤與感受謬誤,跳出讀者與作者來考察文本。不同的批評范式對同一問題有著不同的理解,我們需要尋找更普遍的準則來評價闡釋過程。隨著理論范式的發展,對于讀者、作者、文本三者的關系,需要更多的研究角度,但是每種角度都需要論證自己解釋的合法性。

參考文獻:

[1]孟子著,萬麗華,藍旭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6:203.

[2]郭紹虞.中國歷代文論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36-37.

[3]顧易生、蔣凡.先秦兩漢文學批評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00:116-117.

[4]李澤厚、劉綱紀.中國美學史第一卷[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194.

[5]布斯著,付禮軍譯.小說修辭學[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7:77-78.

[6]戴維·洛奇編;葛林譯.二十世紀文學評論上[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568.

[7]戴維·洛奇編;葛林譯.二十世紀文學評論上[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591-616.

作者簡介:支麗蓉(1991-),女,漢族,陜西寶雞人,文學碩士,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文藝學西方文論方向。

猜你喜歡
接受美學敘事學
一部女性成長與救贖的見證錄——《證言》的女性主義敘事學闡釋
后經典敘事學在國內的傳播研究
敘事學經典/后經典劃分爭議20年考辨:后經典敘事學存在合法性論略
接受美學視角下的戲劇翻譯
俄國形式主義的讀者意識
英伽登的“具體化”理論研究
接受美學視域下的《美人魚》
接受美學視角下Mulan的翻譯研究
多麗絲·萊辛《野草在歌唱》的敘事學研究
敘述結構和聚焦多重性——讓·埃什諾茲《我走了》和《一年》的敘事學解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