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鏡頭“重建”徽州

2016-10-27 19:38溫天一
中國新聞周刊 2016年21期
關鍵詞:棋院重建祠堂

溫天一

在黃村的美國大學生與同學們做游戲。

此刻,徽州正在經歷著綿綿的梅雨季,空氣變得濕潤,帶著外來人的眼光打量上去,你甚至會覺得眼前的風景很美,頹敗的,荒涼的,夾著著一點淡淡的人間煙火味,似乎充滿了“細雨濕流光,芳草年年與恨長”的意境與況味。

但記錄徽州的攝影師張建平很擔憂,因為那些他關注的老房子,恐怕再也經不起一點風雨的侵蝕了。

老屋

前幾天,張建平又一次驅車來到歙縣雄村。

而在此之前的12年中,他已經記不清自己究竟來了這里多少次了。

最初是在2004年,彼時,已記錄老徽州遺跡15年的人文攝影師張建平,來到雄村拍攝當地的書院,一位老人盯住了他的照相機,隨后,他被老人引入自家的宅院中。

老人姓曹,在那里,張建平聽到了一個關于曹家老屋的故事。

從民國初年講起,關于那些最后一代漂泊的徽商,他們如何落葉歸根,如何在故土上用一生的積蓄建立起一幢幢企圖流傳給子孫后世的精美宅邸。

在那個故事中,張建平聽到了過旭初的名字,那位20世紀初生于歙縣西門的圍棋大師,后來做過聶衛平的啟蒙老師,設計了眼前的這棟房子。

除了過旭初以外,張建平還聽到了一個個似曾相識的橋段與情節,那些離亂中的離合與悲歡,那些變遷中的選擇與沉浮,是這棟老屋的故事,事實上,也是那個時代絕大多數徽商的縮影。

但即便沒有那些歷史的底色做背景,張建平也依然被眼前的這棟建筑所折服。

老人請求張建平把房子用相機記錄下來,因為“你們不來拍,再過三天就看不見了。孫子在上海打工,找了女朋友,要結婚沒有新房”。

于是只好賣了祖宅才能到上海買新宅。

張建平覺得心里很不是滋味,他不忍心眼前這座精美的樓閣被以兩萬元的價格收走,于是,張建平聯系了時任黃山市文化局副局長的朋友,最終經過調查評估,將這座名為江南棋院的老宅以五萬元的價格由政府出面收購。

但緊鄰江南棋院的“三重樓”似乎就沒有那么幸運,與江南棋院帶著點兒洋氣的別墅式結構相比較,“三重樓”是一座典型的徽派民居,張建平發現它時,主樓幾乎已經完全坍塌,一片青苔碧瓦堆積在院落。但僅僅憑借大門口精致的磚雕和冬瓜梁上精細的木雕,張建平也完全可以想象出這棟老屋當年的盛景。

雖然經過奔走努力,但張建平最終并沒有給三重樓尋覓到一處如江南棋院般的安居之所,他只能不時地來看望它,用手里的相機記錄著它逐漸凋零頹敗的樣子。

今年的梅雨季中,張建平發現,三重樓已經徹底坍塌,而那些精美的磚雕也已經被敲下偷走,不知道將通過文物販子的手中流向何方。

而在被平移走的江南棋院所在地,如今立著一座中國農村隨處可見的三層小樓,涂著灰色石灰,面目黯淡而模糊,那是曹家后來修建的,而如今它大門緊鎖,周圍的鄰居告訴張建平,幾年前老人去世后,曹家已經全部搬遷往上海,這里基本已經被遺忘。

在徽州的雨中,張建平矗立了良久,他想起很多年前第一次來到這里時的樣子。在初見江南棋院與三重樓到如今的十幾年中,他已經見到了太多如它們一樣命運相似的徽州老宅,它們散落在歙縣、黟縣、績溪、休寧、祁門、婺源的鄉間,與國家、省、市、縣級文物保護都統統無緣,它們中的大部分以極低的價格被文物商販買走,余下的部分在風雨中頹敗坍塌,而在徹底消失之前,它們已經在腳下的這片土地上存在了數百年。

如今,江南棋院被擺放在黃山市的老博物館中,它被改建成了一座戲臺,游客匆匆從它的面前走過,沒有人知道它身上發生過的那些故事,張建平在自己的博客上記錄下了老人與老屋最后的身影,然后他又添上了一筆,“最后的老骨頭走完,所有的故事都該完結了?!?p>

祁門仁濟街碼頭是明清時期徽州商人外出經商的一條重要碼頭,是通往江西鄱陽湖,進八長江水道至武漢、廣州的重要水路碼頭。張建平攝于1998年。

故土

張建平是土生土長的徽州祁門人。

他出生于上世紀的60年代。而他成長的漫長歲月,幾乎就是目睹著自己的故鄉一點點消失的過程,兒時嬉戲的祠堂在運動到來時被貼上醒目的紅色標語,一點點喪失了巍峨的棱角,然后又在呼嘯而來的經濟浪潮中如浮冰一般迅速融合消解,沒有留下一點痕跡。

年輕時,他也企圖脫離土地。因為文筆好,從鄉下被選拔進縣里的教委擔任文職。上世紀80年代末,不到三十歲的張建平從公務員的崗位離職,當起了自由攝影師,回憶最初的目的,不過是憑借興趣,那些光線、構圖與影調,都讓張建平覺得著迷,而他拍攝的那些用“藝術”的視角雕琢過的徽州照片,也獲得了不少的獎項。

但改變總是在不經意間到來。

他在偶然之中發現,自己前幾天還在拍攝過的一方古塔或者一棟老宅,幾天之后,再次路過,那里就已經成了一片瓦礫土堆。

他突然意識到,某種自己并不夠了解的力量,在以一種摧枯拉朽的方式摧毀著眼前的這一切,而那些已經經歷了幾百年風雨的老建筑,面對著這股犧牲力量,似乎毫無招架之力,只能一敗涂地。

新世紀來臨時,張建平開始了自己的尋找老徽州之旅。

他開著一輛破舊的桑塔納,穿梭在徽州的山水與村落之間,有時候妻子陪伴著他,有時候他自己獨自上路。

十幾年前的旅游業遠遠沒有如今發達,張建平主要依靠的是他搜集、查閱到的地方縣志與一些關于古徽州的學術研究書籍,按照書中所大致提及的位置,再啟程尋找,而大部分散落鄉間的民居,則靠他一點一點田野調查式的發現。

張建平曾經在婺源甲路發現了一棟有著精美木雕的清代民居,彼時已經人丁零落,守宅的老婦人即將以極低的價格將古宅整個賣給文物商販,再由商販拆開銷售,張建平悄悄上前阻止,他唯一能告訴老婦人的是,再等等,以后這棟宅子的價值絕非僅此而已。

但幾年之后,張建平路過祁門的火車站附近,在一個路邊的古董攤子上,他一眼就認出了那一連扇精致的雕花窗,它們從他之前所見到的古宅上剝離出來,一問價格,只要給兩千四百元人民幣全部拿走。

他開始覺得,也許自己并不能夠改變什么,唯一能做的,就是記錄。

似乎在與時間賽跑,作為職業攝影師的他,甚至不計較構圖、光影抑或角度,最最要緊的,首先是記錄。

很多時候,他把自己的拍攝稱之為那些老房子“留下遺像”。

張建平曾經拍攝過一組黃山市徽州區西溪南鎮琶塘村老祠堂“六房廳”的圖片。

那是一座建于明代的老祠堂,在抗日戰爭時期曾經被當做新四軍的軍用醫院,而在距離現今并不遙遠的七八十年代,“六房廳”還曾作為村里的小學校舍。

村里曾企圖將“六房廳”作為開展紅色旅游的景點,向上級政府申請修繕費用,但有關部門以不是文保單位為由,拒絕了這個申請。

因為保護無力,村里人又擔心將來一旦全部倒塌,這棟祠堂就會一文不值,于是最終決定將這座保存相對完好的明代祠堂以十六萬元的價格賣給一家旅游公司。

與有關部門的官員們不置可否的態度相比較,村民們的務實態度也讓張建平有所觸動,他不知道這是不是時代發展與變遷中勢必付出的代價,但他知道,自己唯一所能做的,就是按下手中的快門。

如今,張建平仍能清晰地記得祠堂里那些殘留的香火味與透過冬瓜橫梁撒在天井中的陽光,仰頭望上去,那些明代的木雕依然清晰得完好如初——他在村民們登上祠堂瓦脊的踢踏聲中按下了快門,隨后,是一片瓦片墜地的碎響。

如今老祠堂“六房廳”已經不知所蹤,它原先的位置成了村里的垃圾場,張建平拍攝的照片,成了它最后的遺像。

有時候,張建平也會發現,似乎有些“修復”比“放任不管”會更加劇毀滅。

他曾經在祁門縣胥嶺鄉塔下村口發現了一座古塔,經過調研之后發現,這座偉溪塔是目前徽州地區現存的最老的古塔,修建時間可以追溯至北宋時期。

隨后,他在自己的微博上發布了古塔的照片,并呼吁大家關注這座“佛像磚塊不斷偷盜、塔頂開裂、搖搖欲墜”的古塔,

一段時間過后,再次來到那里的張建平發現,古塔已經被“修繕”,被偷盜的磚塊處填充滿了水泥,而塔身也被漆上了白色涂料,遠遠望去,一座嶄新的、面目全非的古塔,以素白的姿態,孤零零地佇立在夕陽之下。

沿著歙縣的公路前行,張建平路過了一個以民國時期音樂家張曙的名字命名的音樂廣場,鋼筋與水泥正在這里大興土木,而張曙真正的故居,卻在交通并不方便的山村里呈現一片頹敗,僅由一位老村民看管。而老村民上一次見到前來拍攝的張建平,話題主要集中在自己已經很久沒有拿到每年三百塊錢的托管費了。

有一段時間,當地政府主管文化的官員很怕接到張建平的電話。很多年過去了,那些或支持或搪塞或反對的官員們,有些調離,有些升遷,有些落馬,但張建平卻始終還在守著他的老徽州。

2013年6月30日呈坎大水,張建平第一時問趕到受災現場,記錄災情。

他曾經為了阻止西遞村拆除數百年歷史的老石板路,將身攔在工程隊前,“要拆石板,先把我拆了?!边@仿佛是一個姿態,帶著螳臂擋車的一點決絕。

但事實上,張建平經常覺得恐慌,他害怕自己除了記錄以外,真的一點都改變不了什么,而故土會最終變成一個全然陌生的樣子。

2013年,張建平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關于老徽州的攝影集,他將它命名為《徽州:撿拾歷史的碎片》,里面集合了自己多年來所拍攝的風景、民俗與那些消失不見的建筑。而現在,他又即將出版第二本集子,這次的名字叫做《徽州:流動的故鄉》,按照張建平的說法,“流動的故鄉”同時也意味著“回不去的故鄉”。

在多年來拍攝老徽州的同時,張建平也在尋覓故鄉的過程中,促成了許多人認祖歸宗的機緣,他常常以某一座祠堂或者某一幢古宅為出發點,按照縣志與族譜上的記載,輻射到蘇州、揚州、杭州甚至北京來尋找這個家族的后人,并告訴他們,他們祖先的故事。

除了借助新興的網絡平臺,張建平的“尋找”也有著很古典的方式,他經常手握某一位提供線索的老人的親筆書信或者字條,叩響那些已經遠離徽州幾代人的游子們的家門,并最終,促成他們的“認祖歸宗”。

看到那些外鄉人們又一次齊聚在祖先的祠堂之下,那是張建平真正開心的時刻。

名字

在微博上,張建平堅持在自己的名字之前加上了“徽州”二字,對于他來說,那仿佛是一個身份認證的標簽。

事實上,徽州,早已是一個不再存在的地方。

這個歷經了宋元明清四個朝代、由“一府六縣”組成(徽州府,歙縣、黟縣、休寧、婺源、績溪、祁門),并孕育出獨特地域文化的地名,在1934年被更改,因為軍事管轄,國民政府將婺源劃至江西省,爾后由于徽州同鄉胡適等人的奔走努力,婺源又在1947年回歸徽州。但在兩年之后,再一次由于軍管問題,徽州原來的一府六縣被徹底割裂成安徽與江西兩省所分別管轄。

最后的徽州消失在1987年。在那一次全國撤地改市的大潮中,代管黃山縣級市的徽州地區被撤銷,設立地級黃山市,同時將縣級黃山市更名為黃山區,徽州區與之并列設立。

但其實,早在1983年,當地政府為了拓展黃山的旅游業,就已經將黃山風景區及其附近區域獨立成市,文化、地理或者歷史語境中的徽州,早已經名存實亡。

近期,關于“黃山市”恢復舊名“徽州”的討論又一次塵囂直上,不論在社會中還是網絡上,都被討論得甚是熱鬧。

但張建平拒絕了一個又一個邀請他參加討論是否復名的當地會議,因為在目睹了徽州土地二十幾年變遷的他來看,那些或悲情或雞湯式的“復名宣言”與觸目驚心的現實相比較,是多么地蒼白與無力。張建平數十年如一日的堅持,源于內心的恐懼。他很害怕徽州最終變成一個僅有名字的空殼。

“我很希望“徽州”這個名字能夠恢復,但我也擔心,如果名字真的回來,真正的徽州會不會離我們更遠?!睆埥ㄆ綄Α吨袊侣勚芸愤@樣說。

在張建平的攝影集《徽州:撿拾歷史的碎片》中,有一組關于屯溪黎陽老街拆遷改建的照片,其中一幅作品,內容是一只狗,低著頭,在廢墟中嗅著自己破碎故園的味道。

張建平經常戲謔地形容,自己就像一條徽州鄉間隨處可見的土狗,在歷史的碎片中翻翻撿撿,企圖抓住并且留下一些什么。

在張建平記錄徽州的漫長歲月中,他甚至不敢統計,究竟有多少民居、祠堂抑或牌坊就在自己眼前消失,他經常會在路過某一座古橋或者老屋時盯住自己:再回頭多看一眼,也許下一次,它就再也不看不到了。

而很多時候,在自己的微博或者微信朋友圈中,張建平在呼吁大家轉發并關注某一幢建筑的同時,他甚至不敢透露宅院的具體位置,因為“文物販子太過猖獗,一旦被他們盯住, 那些木雕與磚雕就會遭遇比無人看管與保護時更強烈百倍的破壞”。

上世紀90年代末期,美國人南?!ぐ琢岚玻∟ancy Berliner)在安徽黃村購買下一座晚清徽商的舊宅“蔭馀堂”,最終將它運輸到美國,并異地原樣重建,在馬薩諸塞州的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館將它向公眾開放展覽。

如今,蔭馀堂作為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被廣泛認作是一個將歷史建筑從原址整體搬遷,在異地予以保存的成功個例。為了保護古建,博物館每天限制著前來參觀的游客,但當地人們的興致,依然高漲。

因為蔭馀堂的后續工作,張建平與南?!ぐ琢岚渤蔀榱伺笥?,他甚至在后來接待了數批由于觀看了蔭馀堂后深感興趣,前來徽州實地探訪的美國研究者與學生。

張建平并不愿意過多地談及此事,雖然他始終對于南?!ぐ琢岚惨约叭魏瓮鈦淼幕罩菅芯空邆儽3种押玫膽B度與真誠的感謝,但在他的內心深處,張建平更希望,那些建筑與其衍生的歷史、文化以及各種層面的研究,能夠永遠留存在他腳下的這片土地之上。

但很多年下來直到今天,他始終能堅持做到的,只是以圖片記錄歷史,“真怕拍著拍著就會消失,所以想盡量努力再多拍一張?!?

猜你喜歡
棋院重建祠堂
『祠堂』為何現今南多北少
“祠堂”為何現今南多北少
拆遷
我們的祠堂
二孩時代,人口生態重建的理性思考
關節鏡下腓骨長肌腱重建前交叉韌帶的臨床研究
六月概述
何去何從
昭和圍棋風云錄
棋王賽前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