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常態”視域下拓展高職校志愿服務體系構架的幾點思考

2016-10-31 18:14潘文麗
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 2016年22期

潘文麗

【摘 要】 隨著志愿服務在高校的大力推廣和全面實施,高校共青團已將志愿服務活動作為重要的常規工作來進行管理與研究。在“新常態”的大背景下,順時而動、順勢而為,調整志愿服務構架,全方位多角度提升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水平具有現實意義,對高校共青團思想引領工作也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 志愿服務;新常態;管理優化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22-00-02

隨著志愿服務在高校的大力推廣和全面實施,高校共青團已將志愿服務活動作為重要的常規工作來進行管理與研究?!笆濉睍r期是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目標的五年,應緊緊圍繞協調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要點,充分確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十三五規劃建議還提出,要提高教育質量。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深化教育改革,把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作為重點任務貫徹到國民教育全過程。在“新常態”的大背景下,順時而動、順勢而為,調整志愿服務體系構架,全方位多角度提升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水平具有現實意義,對高校共青團思想引領工作也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一、多平臺志愿者管理,對接“新常態”

現有的志愿者管理模式,一般為高校共青團直接管理下,大學生進行紙質注冊或簡單網絡注冊后形成志愿者服務隊伍,由院系兩極化管理模式對注冊志愿者進行組織、培訓、考核等工作,并為各級各類競賽、活動等提供志愿服務。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微信、微博、手機APP等新興應用方興未艾。同時,95后大學生成為志愿服務的主流,除了一以貫之的“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服務精神,有趣、好玩、互動性強等訴求亦成為他們參與志愿服務的關注點。如何在新形勢下進行更為緊密、更具粘性的志愿者管理,是我們必須思考的課題。

1.志愿者組織管理優化

自2013年以來,借助江蘇團省委主推的PU平臺(口袋大學)、志愿者打卡器,我校大學生約9成以上完成了網絡注冊。依托這些平臺,實現了志愿者快速注冊、需求發布及時響應、服務項目及時“兌現”、服務過程透明可視、服務效果隨手評價,志愿服務效能大大提升。歷次志愿服務后所形成的大數據,更能對來年,甚至今后三年、五年的志愿服務活動和項目做出方向性的參考。PU平臺(口袋大學)、志愿者打卡器等應用均有手機端和PC端,利用這些平臺可以對大學生志愿者進行合理分流。既方便教師管理:發起活動,查看后臺,統計數據;又方便學生參與:報名活動,打卡服務,查看排名。

2.志愿者專業培訓細化

最近幾年,高校的志愿服務層次、服務水平呈高速提升趨勢,這與適時、專業、高效的志愿者培訓不可分割。與傳統的集中性培訓不同,近年來的志愿者培訓,已經呈現出“線上+線下”的全新模式。進入平臺管理的志愿者可以通過線上的觀看視頻、完成問卷、疑難求助等方式完成初步培訓,了解相關志愿服務基本知識。達標者再經由線下的統一專業指導、實地踩點等形式完成進階培訓,最終可以適應上崗,較好地完成各項志愿服務工作。

3.志愿者評價激勵強化

根據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的需求分為五個層次,其中最高層次為自我實現的需要。高校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初衷,亦本于此:在志愿服務過程中,尋找肯定自己的價值,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積累綜合能力與經驗等。在活動現場,項目管理者可以運用手機端平臺掃碼功能,對志愿者的服務時間進行記錄,對服務質量進行考評,對服務體驗進行意見搜集。通過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個人評價與團隊評價相結合、公眾評價與管理者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綜合評估和等第評價。對表現突出的志愿者和志愿項目,可以通過大會表彰、頒發證書、典型宣講等激勵的方式對其有效強化,為下一次活動積累成功經驗,以利于后續活動的順利開展。高??山Y合國際志愿者日、社團活動月、學團表彰、新生入學等重要時間節點,舉辦五星級志愿這座談會、交流會等,為廣大志愿者提供互相交流學習的平臺,樹立榜樣典型,使大學生志愿者深切感受到志愿服務所帶來的自豪感、榮譽感和使命感。[1]

二、多維度志愿項目策劃,適應“新常態”

大學生“志愿者”們基于社會責任及義務,自愿貢獻自己的時間、精力、技能,為促進社會的改善和發展,無償參與社會服務。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在志愿服務開展之初,就對項目進行合理規劃與預期:既能結合學校工作實際、又能借力周邊資源、還能發揮學生專業特長,給志愿者們提供一個好的平臺,打造日常與品牌兼顧、專業與社會結合、校內與校外聯動的多領域、全覆蓋的實踐體系,才是高校共青團適應“新常態”,展現服務青年學生應有的主動姿態。

1.高層次賽會服務

在面臨大型賽會志愿服務活動時,對志愿者知識、技術和能力提出了多元化、復雜化的要求,而正是因為志愿服務項目具備了專業化、知識化、信息化等內在屬性,于是給了志愿者獲得這些素質的可能,通過前期培訓和服務期間的實際鍛煉等,志愿者有了知曉、練習和鞏固這些素質的機會和平臺,并最終提高了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技術和能力。[2]高校團委在開展此類志愿服務過程中,以“關注服務、關注創新、關注效應”為前提,在事前預案、理順機制、廣泛發動、各展所長的原則下,樹立科學理念、創新發展方式、有效推進成果轉化。依托常州市各項高標準賽會與活動,如全國第八屆花卉博覽會、江蘇省第十七屆運動會、歷屆全國3DMAX大賽、歷屆環太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科教城中德創新園區合作計劃簽約儀式等活動,培訓、引導志愿者們以飽滿的激情和專業的素質奔各崗位,進行來賓迎送、引導服務、材料分發、多媒體助理等多項細致的服務工作,展示青年大學生志愿者“樂于奉獻、勇敢擔當”的精神。同時高校團委也能將工作構想和推進方法積極轉化,以賽促服務、以賽促改革、以賽提水平,逐漸探索出一條復合型的志愿者培養道路,加強志愿者的使命感、責任感和緊迫感,為各項大型賽會提供優質、高效、專業的志愿服務。

2.品牌化社會實踐

社會實踐活動也是高校共青團志愿服務的重要陣地與載體。按照“目標精準化、工作系統化、實施項目化、傳播立體化”和“按需設項、據項組團、雙向受益”的原則,組織大學生志愿者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進一步確立品牌意識,探索總結實踐育人新機制。

縱觀近年來我校開展的寒、暑期社會實踐,許多志愿服務項目有延續、有提煉、有升華。如“小水滴志愿團——陽光100快樂學堂”、“彩虹志愿者——四點鐘學?!?、“番茄太陽在行動”等教育幫扶實踐的志愿服務團隊,組織學生深入基礎教育薄弱、教育資源匱乏、學前兒童相對集中的山區、鄉(鎮)村學校等開展學前兒童陪護支教活動。為當地學前兒童提供早期文化興趣引導、心理輔導、親情陪伴、文體活動、愛心捐贈等志愿服務。今年結合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為契機,組織“重走長征路——志愿者觀察團”赴長征沿線地區開展革命傳統教育、幫扶留守兒童、社會調研觀察、歷史文化尋訪等活動,教育青年志愿者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惜青春時光,矢志報效祖國。這些品牌志愿服務活動流程長、影響力大,在常規志愿服務的基礎上,擴大了社會實踐的外延與內涵。對于青年志愿者來說,不啻為一次思想的洗禮,精神的再造。

三、多元化志愿服務,引領“新常態”

志愿服務活動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徑,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大學生積極參加志愿服務,有利于發展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組織協調能力,增強大學生服務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為走向社會就業作好準備。針對近年來志愿服務活動模式化、單一化、扎堆化,超過了受助者的承載和消化能力峰值,而學生也無法從社會實踐中有效汲取營養、錘煉品質的缺點,高校共青團應主動開展調研,并根據調查結果有針對性地制定多元化、定制型的計劃,在供給體系上滿足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探索志愿服務的“供給側改革”。

1.由定期服務向長期服務轉變

仍以前文所舉“小水滴志愿團——陽光100快樂學堂”志愿服務項目為例,針對留守兒童,我校大學生運用:“學校工作者+大學生志愿者”的服務模式,通過功課學習及輔導、戶外運動指導、安全保護意識培養和素質拓展訓練等四個主要方向進行展開。改變以往集中在寒暑假進行“突擊式”志愿服務的弊端,將整個志愿服務以課后、周末、假期三維立體展開,全方位覆蓋教育、陪護、第二課堂和興趣拓展。

2.由單一服務向專業服務轉變

以我校創意與藝術設計學院民間藝術調研志愿服務為例,大學生結合所學專業,擺脫傳統的“獻愛心”、捐衣物等形式,以發掘即將消逝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切入點,深入鄉鎮調研包括民間工藝美術、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和民間戲曲等多種形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現狀。調研團隊發現民間藝術正在處于由傳統向現代的轉型期,民間藝人生存現狀堪憂,經濟收益低、社會福利待遇空白、社會地位低等問題困擾著民間藝術創作。作為傳統藝術的后繼者與傳承人,志愿者們從專業出發,主動宣傳主動講解,調動全社會關注民間藝術的熱情和參與民間藝術保護傳承工作的積極性。一方面對民間藝術深入挖掘、申報非遺名錄、留存資料、建立傳承基地,夯實民間藝術保護傳承工作基礎。另一方面搭建平臺,通過走出去的道路,加強民間藝術的對外交流展示,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志愿者同時結合學校非遺文化工作室,將多種非遺文化以多樣、多藝、多意的形式送入社區,送入學校,使民間藝術形成動態傳承機制。

志愿服務是共青團參與社會管理創新的重要渠道。長期以來,共青團的志愿服務工作面臨著志愿服務需求和志愿服務供給信息不對稱,活動規模與志愿者人數、能力不匹配,志愿服務資源使用效能低等問題,嚴重影響志愿服務的質量等問題?!靶鲁B”視域下,用好、用優志愿者資源,充分發揮志愿資源配置中的集成和優化作用,將高職校大學生的專業、興趣等深度融合于志愿服務領域之中,從而盤活潛在志愿資源,有效實現志愿服務的信息共享交換和資源整合利用,是進一步提高志愿者體系建設的科學化、信息化水平,提升志愿服務資源的使用效能,加大志愿服務力度的有效途徑。高職校共青團應該立足自身、加強調研、善用資訊,從體系構架著手進行改革與提升,以利于全面提升志愿服務質量,扎實做好志愿服務工作。

參考文獻:

[1]王曉雷,劉璐.大學生志愿服務者星級認證制度的構建,青少年學刊,2016,2(總第112期)

[2]鄧蕾,“90后”志愿者在世博會志愿服務過程中的主題性收獲研究山東青年政治學院院報,2011,1(總第149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