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偷自行車的人》與《小武》分析比較

2016-11-02 17:25胡馨心
青年文學家 2016年27期
關鍵詞:個人精神文明社會轉型

胡馨心

摘 要:《偷自行車的人》與《小武》這兩部電影,雖然一部是意大利電影,一部是中國電影,但是都真實地反映了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生活于底層的人民的生存狀態,引發了人們的深思。對于這兩部電影的分析比較,將從人物、思想和電影特性三個方面進行,對這兩部電影的內容進行深入探究。

關鍵詞:時代;個人;社會轉型;政府;精神文明

[中圖分類號]:J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27--03

引言:

《偷自行車的人》是1948年由意大利導演維托里奧.德.西卡執導的一部電影,反映的是二戰之后意大利工人的悲涼遭遇和那個時代的社會生活。而《小武》是1999年由中國導演賈樟柯執導的一部電影,以小武這樣一個具有代表性的社會個體,反映的是在社會轉型的過程中,如小武一樣的一批人對此的不適應,不理解,展現出了這一批人的一種個人的悲哀。雖然兩部電影一外一中,但是都反映了在一個變動的時代背景下,生活于底層的人們的生存狀態。本文將通過對兩部電影的分析比較,試圖看出其中更深層的內容。

一.人物分析比較

《偷自行車的人》的男主人公瑞奇,在他身上看到的最明顯的兩個字就是“絕望”,這種“絕望”是時代所導致的“絕望”。瑞奇是二戰之后意大利許許多多失業人員中的一個,相對于其他的人來說,一開始的瑞奇是幸運的。因為二戰之后,許多人為了一個工作而爭得頭破血流,但是瑞奇很幸運地獲得了貼海報的工作。這項工作有一個必備的東西,就是自行車。為了讓瑞奇做這份工作,他的妻子當掉了床單,用當床單的錢,瑞奇買了一輛自行車。但是,這輛自行車在瑞奇貼第一份海報的時候就被偷了,在整部電影還演不到三分之一的時間的時候,他的自行車就被偷了,然后整部電影三分之二的時間都是瑞奇和他的兒子在找自行車。其實,對于瑞奇這個人物,能從他身上感受到的只有一點,就是“絕望”,一種深深的絕望。他的自行車被偷的時候,周圍有很多人,卻沒有一個人愿意幫助他,唯一一個上來幫助他的,是小偷的共犯。找自行車的過程中,他找到了偷自行車的人,但是卻沒有證據可以指證,最后只能無極而終。越來越多的不幸的事情發生在他的身上,一層一層的壓迫在他的身上堆積,他開始絕望,絕望于自己的自行車終究是找不回來了。但是,這種絕望還并不能壓垮他,真正讓他陷入一種深深的絕望之中的是自行車丟了,就意味著工作沒了,一家人的溫飽也隨之沒了。在這種深深的絕望之下,他逼不得已選擇偷取一輛自行車,這或許也是他對現實的不公的一種反抗。但是這種反抗很快就被制止了,因為他在偷自行車的時候被人抓住了。最后,那位被偷的人放了他,但是他的生活還是一片黑暗,似乎一切的反抗都是徒勞。其實,瑞奇應當是許許多多的意大利工人的典型代表,在二戰過后的那個時代,人們很難去顧及他人的感受,每個人都在為解決溫飽的道路上疲于奔命。一個原先正直的人,為了能夠生活下去,也不得不變壞,似乎人的命運是被時代給控制住了,沒有一個人能夠逃脫點這個時代的束縛,這個時代的悲哀。

《小武》的男主人公小武身上最明顯的特點是不適應,對這個變換的時代的不適應,這種不適應也導致了他的個人悲哀。小武是一個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混混,他雖然是個小偷,但是卻自稱為手藝人。他是個非常講義氣的人,以前和自己一起闖北京的兄弟小勇結婚了,自己之前答應他要給他六斤重的禮錢,就從街上偷了錢之后,包了紅紙送給了他。但是,小勇卻不愿意讓小武去參加他的婚宴,因為小勇不愿意讓別人知道自己以前是個小偷。所以,小武的一片心意其實算是打了水漂。小武雖然是個小偷,卻盜亦有道,把被偷的人的身份證,全部都送回郵局的信箱里。同時,他也是一個癡情的人,喜歡上胡梅梅之后,即使知道胡梅梅跟一個有錢的老板走了,依舊心心念念著胡梅梅。這樣的一個小武,身上卻有著一個非常大的弱點,就是他沒有辦法適應這個時代的變化。小勇明明是自己的好兄弟,為什么不讓自己參加他的婚禮,難道社會上現在真的是只認名譽而不認義氣的情況了嗎?梅梅明明之前和自己相處的那么好,甚至彼此之間應該是互相喜歡的呀,為什么她什么都沒說,就跟著有錢的老板走了,難道現在真的是只注重金錢,而不注重情義的時代了嗎?小武他沒有辦法適應這樣的一個社會的轉變,時代的轉變,因此他故步自封,把自己封在以前的那個時代中,依舊從事著小偷的行業,不愿意做出絲毫的轉變。其實,小武也是那些不適應時代變化的人的典型代表,他們從事著原來的行業,不是因為沒有更好的行業去從事,而是他們不愿意去轉變,他們的精神是空虛的,對于現在這個時代的一切都不想接受,不知道自己的生活究竟是為了什么,只是一日過一日罷了。所以,對于小武這類人來說,與其說是時代迫使的,不如說是他們自己的悲哀。

二.電影意義分析比較

《偷影子的人》表現的是二戰過后的羅馬城市,失業,貧困,饑餓充斥著這座城市,人們為了獲取一項工作排起了長長的隊伍,也為了一項工作而爭得頭破血流。整部電影通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意大利工人的悲涼遭遇,反映了當時意大利社會的社會狀況??墒?,在這部電影所反映的意大利的社會狀況的背后,應該有更深層的東西,這種更深層的東西是對戰爭的批判,更是對政府的無能的批判。戰爭,從古至今,一直是給普通的民眾帶來傷害的?;蛟S有人會說,有的時候戰爭是正義的,有的時候,正是因為某場戰爭,人民的利益才會被重新獲得。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每一場戰爭都會讓一個地方變得生靈涂炭,讓普通的老百姓失去他們的家園?;蛟S,有人會說,家園失去了有什么可怕的,還可以重建啊。但是,重建一個家園談何容易?幾十年,幾百年乃至于上千年的基業一朝被毀,可是卻不能一朝被重建,人民只能默默承擔戰爭的后果,戰爭帶來的失業,戰爭帶來的饑荒。所以,影片中首先是對戰爭進行了批判。接下來,更加值得批判的是政府的無作為?;蛟S有人會說,偷竊的人才是最應該被譴責的,但是在當時的情況下,與其感嘆人性的悲涼,不如感嘆政府的無能。普通的老百姓們已經處于水深火熱之中了,政府卻沒有辦法拿出相應的對策,解決失業的問題,給百姓們解決最基本的溫飽問題。在這里,可以與當時中國的政策進行一個對比分析。中國同樣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并且當時是被日本侵略,日本在中國的燒殺搶掠行為給中國的各個方面都帶來了嚴重的創傷。這個時期的中國的情況應該比意大利的情況要差得多。但是,在二次大戰之后,中國所實施的是“農業合作社”,“手工業合作社”等政策,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人民不僅僅沒有失業,而且全部投身于重建經濟的熱潮中。由此可以看出,一個有作為的政府在戰爭之后的作用究竟有多么重要。對于當時的羅馬政府,不能說他們完全沒有作為,但是它們的確沒有找到有效的措施來拯救當時的經濟,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其實,政府的有作為在現在的社會,依舊是非常重要的。試想,如果一個國家,所有的人民都有工作,每個人都能夠安居樂業,那么誰還會想要去偷竊呢?

《小武》展現的是90年代中期山西汾陽的老百姓的生活場景。90年代中期,改革開放已經十多年了,很多新鮮的事物,新鮮的思想都已經傳入中國,許多人多來到南方開創新事業,也就是所謂的“下?!?。但是相對于沿海地區,內陸地區還是比較保守的,接受新思想和新鮮事物的態度也比較慢。也是在這個時期,國家在經濟上給予了很多政策,人們利用這些政策拼命賺錢,物質生活變得一天比一天好??墒蔷褪窃谖镔|生活一天天變好的時候,人們的精神生活似乎并沒有跟上,變得空虛。小武之所以不愿意轉變,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是不知道轉變以后,自己的精神會有什么改變。轉變之前是沒有夢想,沒有追求,一日過一日的空虛,轉變之后是除了賺錢之外,其余的什么都不知道的空虛。既然都是空虛,那么為何要轉變?而且對于那些新鮮事物,既然我用我以前的方法活得好好的,我為什么要去接受它們呢?其實,這是那個時代中,很多人都具有的一樣的想法,而這樣的想法也往往造就了他們的悲哀?,F在是21世紀,國家強調的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國家之所以會這樣強調,就是重視到了精神文明的重要性。這幾年,我們在看微博時,隔三差五地就會看到某某明星被朝陽區群眾舉報吸毒了,某某富二代被警察抓住了,因為開毒局。雖然這些吸毒的明星多半會說自己是需要創作靈感而吸毒的,但是我覺得這就是精神空虛導致的。賺了很多的錢,物質生活達到了頂層,可是精神上呢,卻依舊是一個乞丐。既然精神上面無法提升了,那就去追求更加極致的物質生活,結果就吸毒了。其實,現在的價值觀在很多時候也是被扭曲的,就和小武那個時代是一樣的。只有錢和名譽是重要的,其余的,不管是義氣還是情誼,在錢和名譽面前,似乎都變得一文不值。小武的不愿轉變顯然是不正確的,但是轉變之后,只知道賺錢,其余的一切就空虛迷茫也是不可取的。在轉變的時代里,我們要適應時代的變化,但是更加應該明白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而不是沉溺于物質生活中不可自拔。

三.電影特色分析比較

對于《偷自行車的人》這部電影的特色,主要從電影題目,電影節奏和電影細節刻畫三個方面來說明。對于這部電影來說,首先是電影的題目??吹竭@個題目時,我就開始猜測,到底誰是那個偷自行車的人??赐赀@部電影之后,可以發現這個偷自行車的人,一方面是指偷了瑞奇自行車的那個小偷,但是另一方面指的就是瑞奇自己,所以導演取得這個題目非常的妙。接下來就電影節奏方面來說,這部電影的節奏非常緊湊。整部電影的核心戲劇沖突,就是自行車被偷。這部電影對于這個核心戲劇沖突在電影演到還不到三分之一時,就已經爆發了,剩余的三分之二的時間都是在找自行車的過程。但是,這三分之二找自行車的過程并沒有讓觀眾覺得冗長,反而時時刻刻都為瑞奇能不能找到自行車而揪心,所以電影其實成功地抓住了觀眾的心。而這三分之二的找自行車的過程,也成功把觀眾代入一種絕望的情緒,這種絕望的情緒在瑞奇偷自行車被抓時達到了一個頂峰,也是在這個時刻,觀眾的絕望的情緒爆發。雖然在電影的結尾,瑞奇和兒子坐上了回家的列車,并且瑞奇和兒子說,明天一切都會變好的。但是,這種結局反而給人一種,似乎墮入了無邊無際的黑暗而無法自拔的一種感覺中,讓觀眾看完之后,久久不能釋懷。第三個方面,就是電影在細節方面的刻畫。比如說,在餐館中,瑞奇的兒子發現自己吃的和鄰桌的孩子吃的不一樣,自己不會使用刀叉而鄰桌的孩子卻會。這些都體現出了,當時的社會的一種階層性。二戰之后,富貴階層依舊過著富裕的生活,但是普通老百姓卻失業,變得愈加貧窮。再比如說,瑞奇的兒子有一節特別細心地擦拭自行車的場景,瑞奇的兒子不過是十歲左右的年紀,卻已經知道這輛自行車對于整個家的重要性。孩子用心地擦拭自行車的鏡頭,給予觀眾一種心酸的感覺。這部電影的細節刻畫,讓觀眾能夠更加深刻地體會到那個時代的意大利普通老百姓的生活。

《小武》這部電影最大的電影特色可能就在于原生原態。首先是演員,賈樟柯并沒有選擇專業的演員,而是全部采用非職業演員,利用他們的本色演出創造著一個極度迫近真實的影像世界。每個人物都是血肉豐滿的,他們毫無修飾的服裝,木訥的眼神,都讓觀眾感覺到它的真實性。接下來是語言,對于語言這個方面,很明顯,賈樟柯采用的就是山西汾陽的方言。我在看這部電影時,是一直盯著字幕的,因為不看字幕,我很難聽懂他們在說些什么。而在用方言的同時,賈樟柯的這部電影對于臟話也是完全保存了下來。這就讓觀眾看電影時,覺得小武就是身邊的人,更加能夠讓觀眾產生共鳴。最后,要談及的是這部電影里面的音樂。在看這部電影時,我們時不時就會有聽到一些那個時代的流行音樂。這些音樂讓我們覺得非常有趣。雖然表面上看起來這些音樂與電影的主題沒有什么關系,但是仔細欣賞之后,我們覺得還是與電影所要表達的意義有一定的關系的。比如說,在胡梅梅給小武唱的第一首歌曲是《愛江山更愛美人》。這個時候的胡梅梅以為小武是大款,所以給他唱這首歌,其實就是想要傍大款。這部電影的結尾也是該電影的一大特色。小武最后被手銬銬在街上,被來來往往的人圍觀。在這個時刻,小武僅留的自我的尊嚴也沒有了,由此引發觀眾的嘆息。

四.結語

通過對兩部電影的分析比較,我們感受到了雖然同為生活于社會頂層的人民,但是卻有時代和個人兩種原因導致的兩種悲哀。不管是哪種原因導致的悲哀,在讓我們感到同情的同時,更加應該給予我們警醒,讓我們不再在同樣的道路上重蹈覆轍。

猜你喜歡
個人精神文明社會轉型
社會轉型時期的大眾傳媒與公共政策
個人在國際法中的地位
辦公室人員尚需制定個人發展規劃
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研究綜述
淺談基層文化館在群眾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優化學校育人環境
淺談企業文化和精神文明的和諧發展
藝術教育在精神文明構建中的作用
戰后臺灣如何從農業社會轉型工業社會
現象級“老炮兒”折射社會轉型之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