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戰國時期墓葬品看荊楚文化的葬俗與來世觀

2016-11-03 16:40曹瓊
人間 2016年26期

摘要:經過了去荊州博物館的實地考察以及文獻的閱讀,對考古發掘戰國時期墓室葬品進行研究。結果表明:靈魂不死與再生的向往是戰國時期荊楚文化背景下葬俗與來世觀的直觀寫照。

關鍵詞:墓室葬品;葬俗;來世觀;荊楚文化

中圖分類號:K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9-0059-01

從社會發展的變化人們對死后歸屬的問題始終是一個謎樣的問題,每個民族有其不同的文化圈、宗教信仰和風俗,但是對該問題的看法都有一個不爭的信念,那就是人死后會有一個相對的世界存在,人是有靈魂的,人死后的歸宿就是去往與世俗相對的世界中,因此,為了實現這種愿望,人們對于死者的葬禮儀式就十分重視,采用各種不同的儀式借以表達人們心中的愿望。葬禮和人們的婚禮等一樣長期受到重視和演化,已成為文明社會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個民族都有其燦爛的文化或文明以及與之對應的葬俗和來世觀。

一、中國遠古社會與戰國時期楚文化背景下葬俗概念

遠古社會畏死求安的葬俗概念。在原始先民的混沌意識里,人的生命如同大自然的生命一樣,有著盛衰消長、春榮冬枯的變化規律,也如同日月星辰東升西落的運轉。大自然中動植物的死亡和人類自身所面臨的死亡,是遠古先民精神上產生畏死求安的重要因素。因此,忌諱說“死”形成一種習俗并慢慢沿襲下來。另一個原因是先民們對一切不可理解的現象往往加上神靈色彩,生產活動和原始崇拜聯系在一起。舊石器時代中期,山頂洞人用朱砂粉飾尸體可以證明葬俗中帶有“萬物有靈”的觀念。石器時代后,從發掘的墓葬中的器物中可以看出葬俗的形式和內容變化明顯,出現財富和社會等級差異性,最初萌芽的巫術觀念伴隨其中。商周時代,考古發現證實:大型青銅器土于祭祀坑或者廟堂的窯穴,證明此時先民觀念中存在世俗的最高統治者和世俗之外的“天神”與之對應,普遍受到到祭祀。由此可見,“生而必死”是自然生命循環的規律,這是先民混沌意識“畏死求安”心理產生的原因之一。該時期,其葬俗表現為:“死”只是人的肉體暫時離開現實世界,死后不久的將來,靈魂會再度返回、復活或再生。于是,各種葬俗儀式出現了。如招魂、祭魂和送魂等儀式,以求某種心理上的補償與安慰。

二、繁榮的漆器文化是戰國時期葬俗世俗化的核心因素

漆器文化繁榮與漆器藝術特色。由于楚國的疆域擁有極其豐富的漆樹資源,既有大面積的天然漆樹林,又有成片的漆樹人工林。且楚國所處地域緯度較低,氣候溫暖而濕潤,漆器工藝日益繁榮,在繼承商周時期的技術后,漆藝進入歷史上第一個鼎盛時期。表現為:漆器已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漆器制作社會化,漆器制品廣泛應用于各個階層。春秋戰國時期漆器特色之一概括為:“春秋戰國時期,漆器種類繁多,家具、生活用器、樂器、兵器附件等,普遍髹漆,彩畫紋飾更加精美,并且出現情節性漆畫作品。戰國漆器以木胎居多,采用斫制、挖制和雕刻等方法,花紋精細流暢,綺麗無比?;y圖案除菱形紋、方塊紋、三角紋等幾何紋之外, 更多的是用點紋、 目紋、 渦云紋、 圈點紋、夔紋和龍鳳紋。由此可見,該時期漆器工藝生產水平之高,為葬品提供關鍵的物質基礎。漆器替代青銅器作為葬品是葬俗世俗化的集中體現考古發現, 戰國時期墓室隨葬品中漆器比重大,且作為主葬品?!捌饕暂d道”是戰國時期崇尚的傳統文化審美思想,以此表達人們美好的愿望。如漆器裝飾花紋有龍、鳳、獸、鳥、三角云紋、舞樂紋等,這種用現實世界中動、植物形象加以夸張變形或幾何抽象化處理,按照這種方式表達雙重的文化內涵和精神追求,足見荊楚人葬品世界是楚國社會生活的畫卷。

三、道教信仰與荊楚文化中葬俗及來世觀

(一)道教信仰與葬俗。

戰國時期,道教廣泛流行產生的原因有兩種:一是源于中國人原始的自然主義意識,這種自然主義意識體現中國傳統哲學觀,即主體和客體不分、天地人同一、天人合一的觀念,如蔣述卓所說:“在中國人看來,生人是陰陽二氣相交的結果,是正常之氣。而鬼神也是人的精、形二氣分別歸于天、地聯。 傳統的農業大國決定著社會發展和文化繁榮的態勢,天災自然會危及百姓的生活及生產的利益,因此,在災難面前乞求平安是自然的心理需求,長期的驅鬼避害的各種儀式也加劇了葬俗中對來世的渴望。從戰國時期的墓葬建筑及葬品看,確實驗證了這樣的事實,墓室建筑結構規模與世人居所極其相似,豐富色彩繪制的棺體以及葬品顯然是為表達死者靈魂不死的美好愿望。

(二)道教與來世觀的宗教化。

中國漢族中產生的道教所宣揚對長生不死的追求,實質是追求現實享受的物質世界長存長生,因此,在觀念上認為人的肉體死后會得道成仙。對于該時期葬俗與來世觀的具體表現存在大量史書或傳說中,春秋戰國時代,燕、齊等地出現神仙方士,其目睹“海市蜃樓”的奇異景觀,以及齊威王、宣王與“海市蜃樓”的傳說等,至少說明,在此時人對于理想世界的追求?!肚f子》記載有藐姑射山上的神人以及屈原《楚辭·遠游》中神仙思想的表現,這說明楚國也盛行仙人之說。甚至《戰國策》和《韓非子》記載有獻不死之藥于荊王之事,都說明了眾生對死的畏懼和來世的乞求,雖然沒有靈丹妙藥可以挽回生命的終結,但是人們的愿望可以任意想象和創造。因此,在葬俗上集中反映著生者對死者的態度,對于權貴或帝王,當然其葬禮儀式非同尋常,無論是墓葬室的建筑規模還是隨葬品,可以代表該時期的特色,對研究歷史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四、結束語

葬俗的起源,就在文化起源的地方。在它起源與萌芽期,似乎與神話聯系在一起,即使在后來極其繁榮的文化背景下, 它未完全擺脫神話和宗教思維的影響和力量, 同時它與不同地域文化交融過程中,相互滲化,在對待人類普遍流行的葬俗儀式上,皆表現出長生不死的向往、靈魂不朽和再生的渴望。隨宗教廣泛的傳播與現實生活極大的豐富,日益使葬俗與世界觀呈現世俗化特征。

參考文獻:

[1]蔣述卓.宗教藝術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73.

[2]張正明.楚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27.

[3]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M].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5:46.

作者簡介:曹瓊,1991年,女,漢族,湖北,學生,研究生,武漢紡織大學,服裝設計專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