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中庸”思想的概念性分解

2016-11-03 17:43黃星星
人間 2016年26期
關鍵詞:中庸孔子

黃星星

摘要:在儒家思想中,“中庸”范疇相當重要,以其命名之書與論、孟、大學并稱為“四書”,地位等同與“經”。然而,世人卻常將其與折中主義、和稀泥、圓滑等聯系在一起來對待。為此,本文從其提出者——孔子對“中庸”的使用著手,結合后世儒生之解讀,以求還原其真實的旨趣與面貌,為當下之社會、個人的和諧生活提供一可能的指導路徑。

關鍵詞:孔子;中庸;適宜

中圖分類號:B2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9-0149-02

“中庸”作為一固定范疇呈現于中國哲學的視域,首見于《論語·雍也》:“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比欢?,這也是整個《論語》文本中唯一一處對中庸的直面陳述。而且,在整個先秦儒學體系中,唯有《禮記·中庸》中記錄了孔子對于中庸的六處闡釋,孟子與荀子對此一范疇的直接轉述或闡釋中卻未見一處。既然中庸被孔子視作“至德”或“至”,為什么他對此的闡述卻鮮見于傳世之文本,也不為其后的先秦儒者所推崇?若要解得其中困擾,必先對中庸作一概念性的理清,否則便難以破去其中困頓和迷惑。

中庸究竟何義?若直接從孔子的相關話語解,難免為素材的匱乏所困擾。所以,筆者在此試圖經由一間接論證的方式來展開,即以后世學者對它的解讀為入路,通過自身之再解讀以回歸到相應文本中去加以驗證。鄭玄認為,“中庸者,以其記中和之為用也。庸,用也”[1],中庸即“用中”。何晏則言:“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德也?!盵2]鄭、何二人雖都將中庸的實質歸于“中和”,但因“庸”字之釋義不同,卻又成截然不同之兩解。鄭玄之中庸是將“中”與“和”的狀態經由實踐去體現、通達,即“用中”,其重點在于道德踐履。何晏之中庸則是以“中和”為“常德”,重點在于道德認知與界定。然正如前文所述,孔子之學求的是“知行合一”,而非“道德真理”。而且,“?!弊秩艚鉃椤翱稍佻F”、“可重復”則可以,若是在絕對意義上使用則難免帶有形上之永恒意味。形上架構在孔學體系中是匱乏的,至少是不明顯的。這一點從他對鬼、神敬而遠之及“祭如在”的態度,將天視為宇宙生命、宇宙法則,而并未對之進一步作形上的推求,也不將之當作人格神的存在便可見得。[3]

待到宋明時期,程頤依循“庸”之“?!绷x,認為“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4]。朱熹承接程子之意,指出“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對于“庸”則作“平?!苯?。此二者雖看似不相連,前者精密,后者粗淺,不相粘著,在朱子處其本質卻是“橫看成嶺側成峰”之一體并在:“中、庸只是一個道理,以其不偏不倚,故謂之‘中;以其不差異可常行,故謂之‘庸。未有中而不庸者,亦未有庸而不中者。惟中,故平常?!盵5]朱子以“平?!贬尅坝埂彼坪跤腥诤稀坝谩迸c“?!眱闪x的取向,即在日用之中求取常行之理。由此,中庸便被界定為在“理”與“行”上的“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它也成為了后世解釋的主流取向。然而,這也成為了后世批判之士將中庸視作折中主義的緣由所在,即“中”不過是“偏”與“倚”,“過”與“不及”之間的存在狀態。當然,這一問題的發生還受到“中”在后世使用方式轉變的影響,即一提及“中”,便不可避免的想到平面或立體空間中的相對兩端的中點,相對邊緣的居中之處,只能依照兩端而取,缺乏自身存在的獨立性及靈動性。

其實,在朱子處,“不偏不倚”之“中”的真意絕非是概念化的僵化、取中點之意。此點從他與弟子的對話中對“中”及“中庸”所作的另一“淺一層”,即更為切近踐履的表述中便可見得:

至之問:“‘中含二義,有未發之中,有隨時之中?!痹唬骸啊吨杏埂芬粫?,本只是說隨時之中。然本其所以有此隨時之中,緣是有那未發之中,后面方說‘時中去?!敝林謫枺骸啊S時之中,猶日中之中,何意?”曰:“本意只是說昨日看得是中,今日看得又不是中。然譬喻不相似,亦未穩在?!敝鼻湓疲骸霸谥兄?,與在事之中,只是一事。此是體,彼是尾?!盵6]

在此,“中”具有了兩層意境:一是處于未發、不變狀態下的,一是處于已發、隨時而變的流動狀態下的。二者之間關系則是:前者為體,支撐著后者之用;后者為用,彰顯著前者之體。而“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正是就已發之用言的,它只在概念的表述里是靜的,是綜合的,在行為表現上卻是因時、因事而動的,是分散的。換言之,一切真正落到踐行上的“中”不過是在特定環境與情形下之具體適宜而已。

堯授舜,舜授禹,都是當其時合如此做,做得來恰好,所謂中也。中,即平常也,不如此,便非中,便不是平常。以至湯武之事亦然。又如當盛夏極暑時,須用飲冷,就涼處,衣葛,揮扇,此便是中,便是平常。當隆冬盛寒時,須用飲湯,就密室,重裘,擁火,此便是中,便是平常。若極暑時重裘擁火,盛寒時衣葛揮扇,便是差異,便是失其中矣。[7]

如此,不僅“中”是“隨時”而動的,作“平?!苯獾摹坝埂币仓皇菑娬{行為在適宜基礎上的可重復性,卻絕非否棄了開放的面向,無論是政治之禪讓還是革命,還是夏冬之冷暖需求,其實都是在相對的兩端進行轉化,而非在兩端之間取中的固化?!爸小迸c“庸”所共同具有的應“時”之變的開放性,正是朱子言“中無定體,隨時而在,是乃平常之理也”的意涵所在。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流動與開放的前提在于“時”的變化,具體包括時間、對象、地點、判斷標準等方面,時間移動的絕對性使得它們始終處于流動狀態中,如個體生命在生理或心理上的轉變,太陽在天空的位置變化等,但是依舊存在一定范圍內的“類”或“屬”的關系以及重復性再現,如人分童年、青年、中年與晚年,春夏秋冬的循環往復。正是由此,“隨時”而動的動,也同樣存在相對程度上的穩定性,只是這種穩定性不再是建基于理念或觀念的規定,而是因為“時”與“類”的恰好如此所形成的平常。

“中庸”此一注重實踐,強調隨時而動的本真義,在純粹的文字剖析上也可見得?!爸?,內也?!瓋日?,入也。入者,內也。然則中者,別于外之辭也。別于偏之辭也。亦合宜之辭也?!瓘目谪?。下上通也?!葡律贤ㄕ?,謂中直或引而上或引而下皆入其內也?!盵8]明確以“合宜”解“中”,又言其為“上下通者”,即與兩端是相連的,既可通達于上,也可引導于下。而且,兩端、上下之間不僅是點對點的存在關系,其中間還存有既非中點,亦非端點的廣大區域。因此,貫通之“中”還“可以表示兩個端點如左和右之間的廣大區域。由于程度上或者說量的差異,中間狀態應該有多數形態”[9]。相較于狹隘的兩端中點之“中”講,“中”的區域性流動與量上的差異反倒是一個更為普適的狀態。但只一個“中”字其實是虛的,即無所依托和表現的。所以,它必須借助“庸”來實現自身?!墩f文解字注》:“庸,用也。從用、從庚。庚,更事也?!庇?,“用,可施行也。從卜、從中。衛宏說,凡用之屬皆從用”。[10]而,“更訓改,亦訓繼。不改爲繼,改之亦爲繼”[11]。從“庸”及其從屬之“用”與“更”的字義上看,“庸”所指示的正是一種形下現實界的、處于流轉變化中的行為。當然,這種流轉變化并非絕對意義上的,其在一定范圍內是可承續的,可再現的。這與朱子將它解為“平?!绷x是一致的,即“庸”保有固定與轉變的一體并存。合而言之,“中”之適宜借由“庸”之踐行彰顯出來,“庸”在實踐上的轉變與承繼又依賴于“中”得以適宜?!爸小迸c“庸”相互貫通、相互支撐,共同構成了靜態層面的道德知識能否在動態且多元的現實生活場景上得體展開的判定標準,其對于人生的指導意義正在于要人不固守一方,而應根據特定情境在兩端及其所包納的區間內合宜的行動;不固守于道德原則本身,而要以“善”的觀念結合切實的人、事、時去踐行和張揚。正是基于此般邏輯,孟子言:“執中無權,猶執一也。所惡執一者,為其賊道也,舉一而廢百也?!盵12]若是一味將“中”視作絕對,便使其陷于一端,其結果只能是不分對象、場合與時間的“無的放矢”,道德踐履由此產生固化與不合宜。

以“合宜”釋“中”,以“用”釋“庸”,中庸可被置換為“用中”、“行中”,即在行為上,尤其是道德踐履上“隨時”合宜。如此,《論語》文本所載之“中庸”便不再直接見于一處?!蹲勇贰菲d孔子之同群標準,“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13],即是以“行中”為世間之難事,退而求其次則只能與進取之狂者,有所不為之狷者共行。此二者之所以不及于行中者,即在于其行為處事的單一性,由此失去了對“周全之道”的把握,只能行之一偏,不得“時中”之法:當狂則狂,當狷則狷。

此外,“中庸”所預示的道德踐履和生活實踐應因時而動,差別對待之特性,還集中體現在孔子對“時中”、“損益”及“權變”的強調上?!吨杏埂份d:“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14]。即便如禮這般相對固定的社會法則,也需要依據時代變遷而有所損益,“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15]。至于“權變”則更為孔子所推崇,“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16]。之所以“權”能高于共學、適道、立,正在于學、道、立乃是一共同的、固定的對象與境界,而權變則要人將所學、所向之道、所立之身靈活適用于現實生活,它不僅要求主體對學、道的充分理解,更要對自身所偏向的秉性、所處之世、所對話之對象有全面的認知,如此此能知得道之行與不行,立之當顯當隱。除了上述例證外,中庸所表達地隨時而動、無不適宜的準則其實貫穿于整個《論語》文本中,其中尤以《鄉黨》一篇所描述的主體在各處場景、各色對象等面前不同的儀禮和狀態最為典型。

綜上所述,“中庸”當是以“適宜”解“中”,以“用”解“庸”所表達的意境?!斑m宜”是虛的,開放的,充滿可能性的,其實現及衡量標準只能依托于具體之“用”。反之,現實之“用”是多元的,流變的,它只能依照“中”之“適宜”來行動才是可接受、可再現的?!爸杏埂彼鶑娬{地是在一般行為尤其是道德踐履上隨“時”而動,無不適宜。它要人不可執著于物事或行動的一端,更非求取兩端的中點,而是隨情景的變化去尋求切合的任何一端。此般邏輯,正如在線段、平面或立體空間內取點一般,只要是在區域內,包括端點其實都是可能的選項,惟一的衡量標準只在于要符合實際情形的要求。質言之,“中庸”即是要人于生活中當是則是,當非則非,如此才是真正對一般知識,尤其是道德知識的真正領會,而不使之成為束縛自身的枷鎖,也不使之流于折中主義的圓滑之中。

參考文獻:

[1][漢]鄭玄 注,[唐]孔穎達 疏.禮記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1422。

[2][魏]何晏 注,[宋]邢昺 疏.論語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91。

[3]徐復觀.先秦人性論史[M] .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81。

[4][宋]程顥、程頤 著,王孝魚 點校.二程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1:100。

[5][宋]黎靖德 編,王星賢 點校.朱子語類[M].北京:中華書局,2011:1483。

[6][宋]黎靖德 編,王星賢 點校.朱子語類[M].北京:中華書局,2011:1480。

[7][宋]黎靖德 編,王星賢 點校.朱子語類[M].北京:中華書局,2011:1483—1584。

[8][漢]許慎 撰,[清]段玉裁 注.說文解字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20。

[9]周德義.關于“一分為三”的若干思考——兼與龐樸先生商榷“中庸的形態”[J]. 2002,(6)。

[10][漢]許慎 撰,[清]段玉裁 注.說文解字注[M].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128。

[11][漢]許慎 撰,[清]段玉裁 注.說文解字注[M].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124。

[12][宋]朱熹 撰. 四書章句集注·孟子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0:357。

[13]程樹德,程俊英、蔣見元.論語集釋·子路(第三冊)[M].北京:中華書局,2010:931。

[14][宋]朱熹 撰. 四書章句集注·中庸章句[M].前揭,第18—19頁。

[15]程樹德,程俊英、蔣見元.論語集釋·為政(第一冊)[M].北京:中華書局,2010:127。

[16]程樹德,程俊英、蔣見元.論語集釋·子罕(第二冊)[M].北京:中華書局,2010:626。

猜你喜歡
中庸孔子
人的偉大
中庸自明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中庸》名句節選
半途而廢
ntheImportanceofCulturalFactorsinOralEnglishStudying
孔子在哪兒
如果孔子也能發微博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