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審美教育書簡第四封信的價值意義

2016-11-03 18:11潘利林
人間 2016年26期

摘要:席勒的審美教育書簡是結合了古典文學和古典美學思想為前提,并根據社會形態的發展,闡述當時社會背景在一個環境思考下所帶來的影響,也是根據自身的經歷對現實的表態。文章主要闡述審美教育書簡第四封信的解讀和分析,從道德與自然、個體與主體,整體與部分三個方面進行論述,簡要分析文章的精神價值和人文價值。

關鍵詞:道德與自然;個體與主體;整體與部分

中圖分類號:J11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9-0190-01

一、道德與自然的客觀藝術審美教育

在這樣一個國家里,“只有一種性格在一個民族中占了優勢,才能毫無危害地按照道德原則進行國家的改造,只有這樣的性格才能夠保證這種改造延續下去。建立一個道德的國家,依靠的作用力的道德法則,而且自由意志被引入因果領域,在那里一切都與嚴格的必然性和恒定性相關聯”道德法則是席勒在文章中重點講述,以道德統一來建設這樣一個國家,并在人的性格和意志力上要求人們遵守道德法則,法是一切制約國家和改造國家的總和,而道是自然時間順序漸進的體外法則,是自然生成。促使人們在崇高的意志力上獲取自由,以保持自然和人的本性在某種意義上所采取行為方式有一定的生成環境。其中也體現了因果關系,道德與自然是同時發展,道德是以人的意志力來約束發展,而自然是以人的自然本性來制約,兩種條件的成熟才能推動社會的發展。所以,道德與自然的因果關系則是體現了社會發展一個普遍的法立,是推動現狀的兩種方式,即道德發展的偶然性和自然本性發展的必然性。使其兩種方式在社會現象中是同時存在發展,在形式上是不一致的,但在人的意志內容發展上是相同的,這可適應人的道德本能和自然本性的普遍發展和相互對立的辯證關系。

二、個體與主體的藝術審美教育

文章中有這樣一段話“可以說,每個個體的人,按照他的稟賦和規定在自己心中都懷有一個純粹理想的人,而人的生存的偉大任務就是,在他的一切變換之中與這種理想的人的永恒不變的統一保持一致。在任何主體中都或多或少清楚地自我顯示的這種純粹的人,將由國家來代表,而國家力求客觀而又仿佛規范的形式把各個主體的多樣性結合成一體。然而,現在可以設想有兩種不同的方式使時間中的人和觀念中的人相會合,因而也有兩種方式使國家能夠在諸個體中維護自己:或者通過純粹的人壓制經驗的人,國家消除個體;或者通過個體生成國家,時間中的人高尚化為觀念中的人?!眰€體是在這種純粹理性的生存中要求主體在顯現的國家中統一,使其個體在主體中應得到尊重和保護。國家應尊重個體中客觀和類屬的性格,而且還應該找那種他們身上主觀和特殊的性格。并且,當國家在擴大不可見的道德領域的時候,國家也不應該使現象領域滅絕人際。

但是,在個體與主體對立的關系中,主體應通過個體實現國家對人民的這種特性和人格化,以及個體在主體中顯現出他的服務價值。因此,國家能夠在諸個體中維護自己,不能通過純粹的人壓制經驗的人,那就證明國家的教育體現還不完善的。國家消除個體,不能以個體生成國家,那就證明主體通過犧牲個體才能保住自身,這樣一個國家的建設上是不完善的,必須建立國家法制,形成一個只多樣性的發展狀態。然而,在國家確立憲法的情況下,應在道德上有一個明確的概念界定,也不能犧牲道德的性格來維護和全保主體,這樣的體制制度也是更加的不完善。在建立的雙從性上應更多的考慮主體和個體的對立關系,既不能脫離主體,也不能分離個體,兩者之間是對立和諧發展。

三、整體與部分產生的藝術審美教育

整體與部分是構成藝術家對藝術產生興趣的重要條件,機械的藝術家對材料完全不重視,只是以強行的手段對材料進行加工和改造,不是為了部分才對整體感興趣,而是為了整體才對部分感興趣。美的藝術家對材料的選擇同樣也是毫不猶豫地對材料強行的制導,也不完全地對材料更加尊重材料,只是表面地去尊重、寬容、迷惑對材料自由的保護。教育藝術家和政治藝術家是把人變成材料和任務,去服務整體——國家,以部分服務整體;國家藝術家對不同美的材料來接近尊重,并愛護材料的特性和人格,不僅主觀地為了在感官上獲得迷惑效果,而且也是客觀地和內在本質而愛護材料的特性和人格。

這兩種關系是相互對立的,客觀的尊重材料和主觀對材料內在本質的選擇,是藝術家本身對部分材料的認識和對國家整體的去服務,就如人可能以有兩種方式使自身處于對立狀態:或者他的感情支配了他的原則的時候,成為野人;或者當他的原則破壞他的感情的時候,成為蠻人。野人輕視藝術,并認為自然是他的絕對主宰;蠻人嘲笑和侮辱自然,但他比野人更可鄙,他經常不斷地成為他的奴隸的奴隸。所以,在部分與整體中,不僅僅是對個人還是國家,都應該尊重部分而服務這個整體。

總之,在全文中,主要體現道德與自然、個體與主體、部分與整體,都是再這樣一種相統一、相對立的矛盾關系和因果關系中來體現這樣一個國家以及人民對道德的尊重和人格的特性,使國家在公民心胸中充當著純粹客觀的人性的代表,也有在客觀的高尚化為人性的程度上,才能夠產生尊重,并服務于整體。只有在道德與自然社會中保持它的多樣性發展,個體與主體的形式也不存在單調性和復雜性的發展,也迫使部分與整體在混亂的藝術美中體現國家和以藝術家的同步性發展,這樣不損壞道德與自然、個體與主體、部分與整體的統一。內在的統一,成為美的本能的一種解釋。因此,只要在有能力和有資格用自由的國家代替必然的國家的民族那里,才能找到性格的完整性。

參考文獻:

[1](德國)席勒(Schiller,F.)著;張玉能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2.7

作者簡介:潘利林(1990.06-),男,漢族,貴州仁懷人,貴州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研究方向:藝術學理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