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瀟賀古道古建筑文化藝術特色

2016-11-04 03:49李敏勇謝嘉雯
文藝生活·中旬刊 2016年10期
關鍵詞:文化藝術古建筑研究

李敏勇+謝嘉雯

摘 ? 要:瀟賀古道是南嶺走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多語言文化、多族群聚居的重要區域。在古道沿線仍遺存著眾多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古民居、古牌坊、古橋、古宗祠、古戲臺等,反映了不同時期、不同族群的文化交流、交融、交鋒的進程。通過對封陽古建筑進行挖掘,歸納總結封陽古建筑文化藝術特色,對研究瀟賀古道古建筑文化進行有益的補充,并有助于對嶺南文明發展軌跡的深入研究。

關鍵詞:古建筑;文化藝術;研究

中圖分類號:J59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29-0017-03

瀟賀古道,歷史上是溝通嶺南與中原地區的最主要通道之一,也是海陸絲綢之路的對接通道,地域文化呈多元共生格局。在瀟賀古道沿線散落著許多如珍珠般璀璨的傳統村落,目前,已有14個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31個被列為省級傳統村落,這些傳統村落至今還遺存著許多上百年的古建筑,這些古建筑是南嶺民族文化的活化石,記載著南嶺走廊民族文化的發展歷程。然而,這些古建筑是脆弱的、不可復制的,有部分古建筑經過歲月的洗禮已日漸消失。本文以封陽古建筑為考察對象,歸納總結封陽古建筑的文化內涵及建筑藝術精髓,對研究瀟賀古道文化具有代表性意義。

一、封陽歷史文化背景

據史料記載,封陽縣是根據“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的陰陽學和歷史地理學原理而命名,當時的縣城中心是位于封水(今賀江)的北面,故稱封陽縣。據記載,“吾邑地當其衡,居賀縣之南,雖僻處偏隅,而交通利便……與粵人往來貿易……”這表明了封陽縣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交通非常便利,與南粵貿易往來頻繁,是瀟賀古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元前111年漢武帝至今,經過兩千多年的歷史沉淀,成了獨具地方特色的封陽文化,它是嶺南文化、南粵文化的根,有助于對嶺南文明發展軌跡的深入研究。

目前,在封陽區域內保存較為完整且有代表性的古建筑主要是以古宗祠、古民居為主。從歷史文化的角度看,大概是明清、民國兩個時期的嶺南風格建筑,繼承了“清水磚瓦、鑊耳墻、‘三雕、彩畫”等嶺南建筑文化特征,從建筑選址、建筑布局、建筑裝飾等方面體現出封陽文化是中原文化、百越文化等多元文化交流、交融、交鋒的產物。

二、封陽現存的代表性古建筑

目前,封陽境內遺存的較為完整的代表性的古建筑有:賀州市八步區鋪門鎮的黎家大院、仁義鎮的靜安莊和陶少波故居、祉洞古寨的柳氏宗祠等,其建筑風格都有著明顯的嶺南特色,在此基礎上又自成一體。但由于年代久遠、常年失修的緣故,許多古建筑已日漸破敗。對封陽古建筑文化進行及時的搶救性挖掘,是“保留鄉韻、記住鄉愁”的重要前提,也是建設有鄉土特色的新農村的首要工作。

(一)中西建筑文化融合的典范——陶家大院

陶家大院座落于賀州市八步區仁義鎮保福村象角寨,始建于清朝嘉慶年間,至今已有近200年歷史。先后建成的靜安莊、得月樓和愛菊齋三座主體建筑,房間共有56間,總占地面積達10畝。陶家大院是典型的傳統中國南方建筑和歐式建筑風格于一體的庭院式的建筑群,整體布局嚴謹、規模宏偉,可謂是中西建筑文化融合的典范。

其中,靜安莊是傳統青磚灰瓦的清代建筑風格,由于南方地區濕熱天氣的影響,墻體采用廣府式建筑最為常見的“銀包金”砌法,即內墻用金黃色泥磚筑砌外墻再用青磚壘筑加固,墻身厚達30厘米,既達到防潮防濕的作用,又能防御土匪。由厚實的墻體和東西兩側的炮樓圍合成了完善的防御系統,四進式的院落布局猶如一道道的保護屏障,要進入最中心的大堂,必須通過主屋的三座由三塊厚達20厘米的石塊鑲嵌而成的大門,堅固無比,形成易守難攻之勢。至于“靜安莊”的名稱由來,據了解當時一年有10萬谷租的大戶才能命名為“莊”,鼎盛時期的陶家大院一年有30萬谷租收入,可想其家財之豐厚。而“靜安”兩字則取意于“平靜”、“安康”之意,以表達屋主對美好生活的愿景。

出了靜安莊的東門,沿著盤腹曲折的青石板路,就可到達兩層疊柱式回廊結構的中西合璧建筑——陶少波故居。陶少波故居建于民國初期,由得月樓和愛菊齋兩座主體建筑構成,兩棟建筑由柱廊連接又各自獨立成院。得月樓的前方是一潭清澈的池水,既能防火又能在南方炎熱的天氣中帶來涼意。這是將江南園林融入到了嶺南建筑中的一種特有的造園手法。穿過劵柱式的回廊就到了愛菊齋,愛菊齋最吸引人的是建筑外墻面的灰雕和建筑內部構件的木雕?;业?、木雕的裝飾圖案繁多,包括花草、鳥獸、龍鳳、麒麟、蝙蝠等中國傳統吉祥圖符,圖案精雕細琢、栩栩如生,歐式的建筑結構與中式的傳統吉祥圖符交相輝映,使建筑既有中國傳統文化氣息又兼備歐洲浪漫情調中西合璧的“歐式圍屋”風格。

(二)嶺南建筑風格的完美詮釋——浪水莊園

浪水莊園始建于明末清初,位于八步區鋪門鎮浪水村,為黎氏先祖所建,又稱“黎家大院”。浪水莊園至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為典型嶺南建筑風格的四進式院落。整體建筑群以五行八卦中“天人合一、物人包容”為建筑理念,平面布局緊湊,呈六縱四橫三井兩院兩門樓的“回”形組合建筑群,形成向外封閉,向內開敞的空間布局。主體建筑共四座,坐北朝南,依地勢由低到高,并以嚴格的中軸對稱進行建造,按照使用功能的不同取名為敬賢堂、議事堂、吉慶堂、華榮堂。浪水莊園涵蓋了嶺南建筑風格中特有的元素,如建筑的墻頂、屋頂隨處可看到的“龍船脊”。由于封陽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河網密布,先民有以航運為生,且劃龍舟的傳統,在墻的頂部或房屋的正脊兩端高蹺形似龍船,這是嶺南建筑風格中最為常見的一種建筑形式。同時,在建筑山墻的形式上更凸顯了嶺南建筑的韻味,包括鑊耳墻、“人”字山墻、方耳山墻三種嶺南建筑風格的最為典型的山墻形式(如圖2)。鑊耳墻又稱“官帽”墻,是嶺南建筑中廣府文化的建筑特點,一般為當地有名望的大戶所建。其外形在五行中屬金,而封陽地處南方屬火。因金生水、水克火,故山墻取金有鎮火之意,且山墻的實際用途也是用于防火;“人”字山墻,由于山墻上部似“人”字而得名體現其“以人為本、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方耳山墻,方耳山墻以跌落的每級和水平方向成75度的斜線為最大特征,是徽州民居的五疊式馬頭墻為原型修建的。在同一處建筑中能涵蓋同一風格的多種建筑形式實屬罕見,由此可見,浪水莊園是瀟賀古道上嶺南建筑風格的完美體現。

(三)嶺南傳統村落的典型代表——信都祉洞古寨

信都祉洞古寨建寨于明朝,距今有四百多年歷史的古村落。該村從村落布局到單體建筑都體現出濃厚的嶺南文化特點。祉洞古寨布局協調,風格統一。整體布局呈傳統的嶺南村落梳式布局,單體建筑及群體排列猶如梳子一般,并依地勢由南向北、由低到高向序地成行排列。在祉洞古寨的村口,依然完整地保存著一座硬山頂鑊耳墻的門樓,上刻“迎福村”為古寨的曾用名。門樓的左邊有一座炮樓向外伸出,以鎮住東邊的青龍,并且可提供村民防御土匪。據當地人介紹,就因為有如此嚴密的村落布局,使祉洞古寨可以免遭土匪的侵擾。正對門樓的前方是一個池塘,那是風水學中的水口,以蓄水為聚財,同時對古寨還起到很好的防火作用。從祉洞古寨的整體布局來看,它既是嶺南文化的代表,同時也體現著中國道家文化。寨內的建筑主要是青磚瓦房,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柳家宗祠,其建筑布局為嶺南建筑典型的“三間兩廊”式,并以中軸線左右對稱,從正門進入宗祠,穿過中間的天井便到達供奉先祖的祖公堂,陳放祖先的神牌以供子孫后代在重要節氣和婚喪嫁娶時舉辦隆重的祭祀活動,以示祖先的崇高地位。柳家宗祠在建筑選材方面也體現出了明顯的嶺南建筑特點,宗祠采用紅砂巖石做柱,石柱承擔著屋頂的承重作用以外,也代表“洪福、鴻運”的吉祥寓意,是嶺南宗祠重要的標志之一。目前,祉洞古寨交通不便,建筑過于陳舊,已經不能適應現代人的生活居住要求,儼然成為了一座“空心村”。有部分的古建筑已經倒塌,雜草叢生;就算是能勉強保存下來的,也已破舊不堪;但我們還隱約能從氣勢恢弘的柳氏宗祠、規模龐大的祉洞古寨建筑群中,體會嶺南建筑風格的獨特韻味。

三、封陽古建筑文化藝術的表現

瀟賀古道是古代海陸絲綢之路的對接通道,為湘、粵、桂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提供便利。而封陽作為瀟賀古道的重要節點之一,更是成為粵、桂兩地經濟文化融合的紐帶。正因如此,這一區域的古建筑有著獨特的文化藝術特點,主要表現為以下方面。

(一)道家文化在建筑選址方面的表現

南嶺走廊是費孝通先生提出的“三大民族走廊”之一。魏晉南北朝時期,儒、釋、道文化在中原地區的確立。其中,道教文化進入南嶺走廊一帶的時期較早,影響廣泛而深入,是從古至今中原漢文化與南方少數民族交流互動的主要媒介之一。瀟賀古道位于南嶺走廊中段,其地域文化受道教文化影響也較為深遠。在封陽縣現存的古建筑中,隨處都能找到受道教文化影響的“影子”。特別是在建筑選址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無論是祉洞古寨還是黎家大院,又或者是陶少波故居都統一以“坐北朝南”為村落規劃或者是建筑選址的標準,“坐北朝南”的布局是根據道教宮觀中的八卦方位、陰陽五行等來確定建筑的選址、布局、體量、結構等方面的道家審美思想。如陶少波故居與黎家大院的大門也是根據八卦方位,辟于宅院東南角“巽”位(財位),以求五谷豐登、家財興旺之意。又如祉洞古寨在村落規劃方面體現了建筑與自然、建筑與環境間的完美結合,是“崇尚自然、返璞歸真”的道家思想的最佳表達。而我們在封陽地區經常見到的鑊耳墻,其外形在五行中屬金,而封陽地處南方屬火。因金生水、水克火,故山墻取金有鎮火之意。且山墻博風處刷成五行中屬水的黑色,盼能鎮壓南方的火邪和住宅丁火,以求家人的健康平安。

(二)儒家文化在建筑布局方面的表現

儒家文化歷經數千年已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標志,無論是哪一個區域、任何一個民族都受儒家文化的影響?!案缸佑杏H、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苯浭乐掠玫娜寮宜枷朐诮ㄖ狭粝律羁痰睦佑?。具體通過建筑布局上的中軸對稱、前后左右、逐層遞進的秩序感來體現其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如鋪門鎮的黎家大院,該建筑群以南北為軸線,嚴格按照“中軸對稱”的儒家思想進行建造,在軸線上的四座主體建筑,通過建筑由小到大的體量關系去體現老幼尊卑的等級,空間安排井然有序,使建筑儼然成為一個“回”字形的棋盤式圍屋,使建筑間既有聯系又有等級區別,以求空間的秩序感及和諧美。又如仁義鎮的靜安莊(陶家大院),屋內建筑布局上也十分講究,通過主屋的三座大門才能進到大廳,從大廳的兩旁的側門才能到達長輩居住的里屋,從空間安排的順序上體現“老幼尊卑”的儒家思想。

(三)福祉文化在建筑裝飾方面的表現

福祉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縮影,由福祉文化延伸出來的吉祥圖案成為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瀟賀古道沿線是多民族、多族群、多語言的區域,文化呈多元共生格局。具有嶺南文化特色的古建筑文化符號是封陽文化特有的表達方式之一,常以人物、動物、植物、自然現象或文字等為圖案符號的創造實體,運用比喻、比擬、象征、諧音、假借等表現手段,融入人們的情感、傳統習俗與觀念,達到“物必飾圖,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目的,表達他們對大自然的崇拜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及憧憬。如在陶家大院的靜安莊由“蝙蝠”、“銅錢”、“綿長”、“梅花”、“壽”字所組成的磚雕窗花,表達的是屋主對“福在眼前”、“福壽雙全”、“福壽綿長”的美好愿景;而在陶少波故居內,在建筑的檐部的木雕、山墻上部的灰雕、門窗下的刨雕圖案內容豐富,包括風土民情、祥禽瑞獸、花草果木等,反映了嶺南傳統文化和風土民情,寄托了人們祈求平安、長壽、安康生活的美好愿景(如圖3)。在靜菊齋側面的山墻上部的灰雕圖案還能清晰地看出變形的草龍紋,草龍的寓意是吉祥、幸福、美好。因古代龍紋是帝王專用的紋飾,所以百姓發明一種變形龍紋來代替為己所用。又如祉洞古寨的木雕檐板、窗花的裝飾圖案中就包括龍、鳳、喜鵲、麒麟、梅花、菊花、竹、石榴等傳統吉祥圖案,也表達出人們對實現美好生活的精神寄托與追求。所以說,以多樣的裝飾組合表達豐富中國傳統福祉文化是封陽古建筑的重要表現。

★課題項目:項目2015KF22、2015SHGZ007、hzxyjg201521、2016GHZDI03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王建新.南嶺走廊民族宗教研究——道教文化融合的視角[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

[2]廖家莊.魅力賀州[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15.

[3]錢正坤,錢正盛.中華吉祥裝飾圖案大全[M].上海:東北大學出版社,2006.

猜你喜歡
文化藝術古建筑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古建筑取名有什么講究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新形勢下群眾文化藝術的發展
山西古建筑修葺與保護
普陀山古建筑之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