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建筑的本土文化突圍

2016-11-07 03:16賀亞林
文藝生活·中旬刊 2016年9期
關鍵詞:本土突圍中國

賀亞林

摘 ? 要:形式各異、造型新穎的摩天大樓矗立在城市之中,單個、突出的設計融匯而成的“大雜燴”式的城市建筑景觀使中國式的“和諧”煙消云散!此時,中國城市未來的走向該有一條怎樣的發展道路引發本土設計師的深思。

關鍵詞:中國;建筑;設計;本土;突圍

中圖分類號:TU80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26-0262-01

一、中國城市的發展面臨著建筑的“失語”現象

(一)外國建筑設計師的試驗場

眺望現在的北京城,哪里還能喚起紅柱子、青磚瓦的歷史記憶。眼里滿是鋼筋、混凝土和玻璃,從國家大劇院的”巨蛋”造型,到央視”大褲衩”,再到上海世博會英國館種子圣殿,繼蘇州東方之門”大秋褲”之后,緊接著杭州奧體博覽城又被冠以”比基尼”之稱,這些令人匪夷所思的建筑物造型,在不斷突破著人們的想象力,也挑戰著建筑的審美底線。越來越多的國外設計師及事務所參與到中國的項目開發設計中,他們在這片土地上大膽地實施并建筑著自己的設計理想。

(二)本土建筑設計師的反思

去過石家莊,太原,濟南,鄭州之后,感覺有什么不同嗎?···沒什么不同啊,城市不都一個樣:高樓林立,繁榮的模式化了的商業圈只是坐落在不同的城市罷了!我想,這樣的回答會嚴重降低我們對一個地方的情愫吧,沒有了感情,誰還愿意故地重游,浪漫和詩意也將無從談起。大規模高層建筑的集群化使城市失去記憶,建筑的“失語”現象日益嚴重。中國建筑師面臨的困境不得不讓我們反思,如何解決關于城市發展方面的焦點議題,并為未來城市的建設提供新的思路??吹讲罹?,承認并縮短差距,意味著跨越。建筑的真實依據,源自于對本土文化的認同與傳承,同時還要吸收外來文化中先進的養素,包括人文的、科技的,這是有出息的建筑師所必然。以讓別人“讀不懂”標榜為追求,以“抄襲”標榜為學習,永遠不會得到“真實依據”。

二、未來中國城市的建設如何“行走”——本土文化的重要性

(一)文化就等于生命

近代的中國人不懂自己的文化與歷史,誤以歐洲人之文化觀與歷史觀來妄自測度,或妄自推論,自認為是新思想,實是隨便拾來的。每一個國家的文化定有它的精粹可以保留,城市的“失語”正是失去了本土的文化特色。人類造物活動的目的是為了滿足人類的需要,造物本質上是文化性的,它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人類的造物和造物活動作為最基本的文化現象而存在,它與人類文化的生成與發展同步,并因為它的發生才證實文化的生成;二是人類通過造物和造物活動創造了一個屬于人的物質化的文化體系和文化世界。所以,與城市聯系最緊密的建筑不應只是靠外形的新穎來追求所謂的現代性,建筑的內在精神才是其生命所在。只有把握好傳統文化,才能在建筑和文化之間找到契合點,找到人類共通的情感,才能夠建造出打動人的好建筑。中國能有好建筑的。能感動別人的作品才是好的作品,每個藝術家和設計師從作品里傳達出來的信息都是他們自己眼睛所看到和心里所感知的世界。建筑具有社會性,它的社會性不是僅僅給人提供居住的空間,而是在精神層面影響一個人、一座城市。

(二)“和合”思想——單體建筑上升到城市的整體

所謂“和合”思想,就是古代造物專著《考工記》及《天工開物》里所強調的“天人合一”、“和諧”設計觀,即“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币源?,便達到中國人所追求的“宜”?!疤鞎r、地氣、材美”共同構成生機勃勃的自然環境。中國古人素來講究應天之時運,承地之氣養,主張人與自然的溝通融合。這種“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對造物觀念發生了重要的影響。令人匪夷所思的建筑物造型,在不斷突破著人們的想象力同時,也挑戰著建筑界的審美底線。大量的老建筑被拆毀,又新造出一批毫無特點的建筑,奪人眼球的“洋建筑”比起樸素自然的園林式建筑,后者更有“宜”的感覺。未來的城市建筑要的不是一個個標新立異的摩天大樓,而是追求城市建筑與自然環境、人文底蘊融合的整體性。

(三)自然中的建筑與建筑中的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尊重自然的核心思想自古以來就深深影響中國園林建筑。值得一提的是,王澍在《我們需要一種重新進入自然的哲學》一文中對中西方看待人與自然關系的不同有這樣的論述:“在西方,建筑一直享有面對自然的獨立地位,但在中國的文化傳統里,建筑在山水自然中只是一種不可忽略的次要之物,換句話說在中國文化里,自然曾經遠比建筑重要,建筑更像是一種人造的自然物,人們不斷地向自然學習,使人的生活回復到某種非常接近自然的狀態,一直是中國的人文理想,我稱之為“自然之道”?!?/p>

自然中的建筑:使城市重新進入自然,建筑物不再是一個個孤零零的藝術,而是與周邊環境形成一種和諧的自然關系。建筑中的自然:建筑物本身的設計是與人之間達到“和諧”的關系,從而給予人詩意棲居的自然狀態。未來的建筑學將以新的方式重新使城市、建筑、自然和詩歌、藝術形成一種不可分隔、難以分類并密集混合的綜合狀態。

參考文獻:

[1]錢穆.中國文化精神[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3.

[2]聞人軍.考工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3]馮友蘭,涂又光.中國哲學簡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4]王澍.設計的開始[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猜你喜歡
本土突圍中國
極速突圍戰
植根“本土” 找準“油脈” 提煉“鮮味”
古詩詞教學的幾點突圍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國”調子
“本土”背后的故事
異域中的“本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