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足踝部痛風石的手術治療效果探討

2016-11-07 11:45崔保國
中國實用醫藥 2016年26期
關鍵詞:足踝復發率治療效果

崔保國

【摘要】 目的 分析探討手術治療足踝部痛風石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12例接受手術治療的足踝部痛風石患者作為研究組;12例接受保守藥物治療的足踝部痛風石患者作為參照組。對比兩組患者的疼痛評分、腫脹評分、關節活動障礙評分、血尿酸(BUA)含量以及復發率。結果 研究組患者疼痛評分、腫脹評分、關節活動障礙評分的改善程度均優于參照組(P<0.05), 兩組患者的各項評分均優于治療前(P<0.05);血尿酸下降程度優于參照組(P<0.05);研究組中未見復發患者, 參照組中有5例患者復發, 復發率為41.67%(5/12),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足踝部痛風石患者采取手術治療效果顯著, 且不易復發, 可在臨床中廣泛推廣并實施。

【關鍵詞】 足踝;痛風石;手術;治療效果;復發率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6.037

痛風主要是因人體嘌呤代謝異常所引起, 隨著病情發展, 病程延長會形成痛風石, 患者以血尿酸異常升高、關節變形及關節活動障礙為主要表現[1]。本文為提高足踝部痛風石的臨床療效, 對于本院近兩年收治的患者實施手術治療, 并獲得較為理想的臨床效果, 現將研究過程及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4月~2015年3月在本院接受手術治療的12例足踝部痛風石患者作為研究組;其中男11例, 女1例;年齡44~75歲, 平均年齡(60.5±7.2)歲;痛風病程5~17年。選取2011年6月~2013年3月在本院接受保守藥物治療的12例足踝部痛風石患者作為參照組;其中男10例, 女2例;年齡41~77歲, 平均年齡(60.9±7.5)歲;痛風病程6.5~15年。診斷標準[2]:患者有痛風史;足踝關節出現變形、腫脹、結痂或皮膚缺損;影像學檢查結果顯示軟組織缺損、鄰近關節骨質侵蝕或存在穿槽樣骨缺損缺失;對患者進行血液檢測, 結果顯示血尿酸值顯著增高。排除標準:將合并嚴重心肺肝腎功能不全患者、血液疾病患者予以排除。所有患者及家屬對于此次研究具有知情權, 已經簽署知情同意書, 自愿參與研究。兩組患者年齡、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療方法

1. 2. 1 參照組患者予以保守治療, 口服痛風婷膠囊3粒/次, 3次/d, 連續治療1~2個月。

1. 2. 2 研究組患者予以手術治療 ①趾骨間關節處痛風石:為該類患者行背側縱行手術切口或背側“S”型手術切口, 將皮膚及皮下組織逐層切開, 充分顯露痛風石, 將痛風石及其周圍組織剝離開來, 而后取出;如果患者的痛風石體積較大, 可將其分塊后逐一取出, 在取石期間要保護好患趾的血運, 最后沖洗傷口并縫合。針對遭受痛風石嚴重侵蝕的患趾, 如果血運較差, 必要時需為患者行截趾術。 ②踝關節處痛風石:外踝部位的痛風石, 可采取側方“L”形或長弧形手術切口, 將皮膚及皮下組織切開, 充分顯露痛風石并剝離, 剝離過程中要保護好鄰近的韌帶及神經, 對于粘連部位或組織先對其進行松解再取石, 如果骨質及軟骨受痛風石侵蝕嚴重時, 可利用刮匙仔細刮除, 用生理鹽水反復沖洗, 并對隆起的皮膚進行修整, 酌情留置引流管, 縫合手術切口。內踝處及后踝處形成痛風石的幾率較低, 即便出現痛風石也基本是在淺表部位, 在取石過程中要保護好三角韌帶及跟腱[3]。③ 跖趾關節處痛風石:如痛風石處于第一跖趾關節時, 通常在關節側方取一弧形切口, 將皮膚及皮下組織切口, 在此過程中要保護神經與血管不受損。此類痛風石易對關節囊和肌腱造成一定侵蝕, 在剝離時要保護好肌腱, 而后取出痛風石, 可利用刮匙將深部的殘余石清除, 注意保護關節側副韌帶, 以確保關節穩定性不受手術影響。沖洗傷口后, 將殘留的關節囊以及肌腱使用肌腱吻合線進行修整, 穩定性差者可采用克氏釘進行內固定, 酌情留置引流管, 縫合手術切口。

1. 3 觀察指標 對所有患者進行為期8~12個月的隨訪, 比較兩組的疼痛評分、腫脹評分、關節活動障礙評分, 評分越低表示患者足踝部狀態越佳, 檢測兩組患者的BUA含量, 統計復發率。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足踝部評分的改善程度比較 治療前, 研究組患者疼痛評分、腫脹評分、關節活動障礙評分與參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2個月后, 兩組患者的各項評分均優于治療前,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的各項評分改善程度均優于參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的血尿酸含量比較 治療前, 研究組BUA含量為(592.5±38.6)?mol/L, 參照組BUA含量為(583.6±39.4)?mol/L,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研究組BUA含量為(382.5±30.6)?mol/L, 參照組BUA含量為(458.6±33.5)?mol/L, 研究組的下降程度大于參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2 兩組患者的復發率比較 研究組中未見復發患者, 參照組中有5例患者復發, 復發率為41.67%(5/12),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痛風是臨床上常見的慢性代謝疾病, 患者患病后反復發作關節炎, 致使關節逐漸變形, 形成痛風石[4]。足踝部位較易形成痛風石, 但往往由于患者缺乏重視、延誤治療等因素, 引起足踝關節功能障礙, 對日常生活及工作帶來嚴重影響[5], 故選擇合理、有效的治療方法對患者具有重要意義。去除痛風石是治療痛風, 緩解患者病痛的有效途徑[6]。依靠人體自身代謝或單純的藥物治療, 無法將痛風石去除或排除, 保守的藥物治療通常是對病情加以控制, 難于根治, 故近年來本院主張為足踝部痛風石患者實施手術治療。足踝部位的關節及組織較為復雜, 形成痛風石后, 取石操作更具困難。對于淺表的痛風石, 通常不會對腱性組織造成嚴重侵蝕, 手術操作也相對容易。而深部痛風石則會對患者的肌腱、韌帶以及軟骨造成一定程度的侵蝕, 在取石過程中如操作不當, 易破壞周圍組織及神經, 具有較大的創傷性, 故手術過程中要保護好足踝部的血運、軟組織及神經, 減少術后并發癥[7]。雖然手術療法較保守的藥物治療具有一定的創傷性, 但通過手術治療可將痛風石徹底清除, 從而改善機體的代謝循環, 減少血尿酸含量, 且術后不易復發[8]。

本文結果顯示: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疼痛評分、腫脹評分、關節活動障礙評分的改善程度均優于參照組, 血尿酸下降程度優于參照組, 復發率低于參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足以說明手術治療足踝部痛風石的優勢。

綜上所述, 手術治療足踝部痛風石的效果較為理想、徹底, 且術后不易復發, 具有重要的臨床實踐價值。

參考文獻

[1] 孫德政, 楊青, 胡亞彬, 等.足踝部X線表現陰性痛風性關節炎的CT與MRI表現對比研究.中國中西醫結合影像學雜志, 2014, 12(3):244-247.

[2] 許憶峰, 王強.痛風性關節炎合并巨大痛風石1例.臨床軍醫雜志, 2015, 43(1):106-107.

[3] 何偉濤, 丁曉虹, 梁冰, 等.多發性巨大痛風石手術治療體會.臨床骨科雜志, 2013, 16(5):589-590.

[4] 翁蔚宗, 姚磊, 曹烈虎, 等.微型鎖定鋼板關節融合術治療足部痛風石性關節炎療效分析.中國矯形外科雜志, 2014, 22(23):2128-2132.

[5] 劉樹新, 李正維, 南豐, 等.腰椎關節突關節巨大痛風石一例報告.中華骨科雜志, 2013, 33(6):685-686.

[6] 梁慶晨, 孫強.手術切除聯合加熱5%碳酸氫鈉溶液沖洗治療手部痛風石的試驗和應用研究.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 2013, 7(1):205-206.

[7] 呂金柱, 朱求亮, 徐國榮, 等.手術治療痛風石引起的椎管狹窄的療效觀察.浙江創傷外科, 2015, 20(5):900-902.

[8] 張清林, 劉琳, 郝敬春, 等.第一跖趾關節超聲在診斷痛風中的作用.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 2013, 29(4):327-330.

[收稿日期:2016-06-20]

猜你喜歡
足踝復發率治療效果
甲硝唑聯合銀爾舒治療陰道炎的價值
護理服務全過程用于足踝骨折圍術期的臨床價值
桂枝茯苓湯加減治療慢性盆腔炎的應用療效和復發率分析
甲硝唑配合紅外光治療慢性宮頸炎的有效性及對復發率的影響
發生足踝扭傷怎么處理
“崴腳”
比較胸腔鏡與開胸手術治療早期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治療效果
貼墻訓練護足踝
無瓣膜病變心房纖顫并腦卒中的臨床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