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往者不可諫 來者猶可追
——中國科技期刊 “十二五” 回顧與 “十三五” 展望

2016-11-08 06:57付國樂
中國期刊年鑒 2016年0期
關鍵詞:十二五科技期刊學術期刊

顏 帥 付國樂 張 昕

期刊改革與發展研究

往者不可諫 來者猶可追
——中國科技期刊 “十二五” 回顧與 “十三五” 展望

顏 帥 付國樂 張 昕

回顧“十二五”,中國科技期刊在國家頂層設計、宏觀布局下,呈現出集聚發展和技術創新的態勢,學術指標和品種數量穩步增長。展望“十三五”,國家應繼續推動學術期刊出版單位的綜合改革,建設科技信息國際發布平臺;期刊出版單位應將網絡出版真正置于優先地位、增強服務意識、提高服務水平;編輯應做好職業規劃、多元化發展。

2015年6月19 日,湯森路透集團(以下簡稱“湯森路透”)發布2014年《期刊引證報告》,我國科技期刊各學科領域期刊種數、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等學術指標有所提高。2015年10月21 日,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以下簡稱“中信所”)發布“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1],我國科技人員的國際論文共被引用1287.60 萬次,與2014年統計時比較,數量增加了24.2%,連續2年排在世界第4位。中國科技期刊作為展示國家科學與技術發展實力的窗口,在傳播科研成果、服務國家創新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一、中國科技期刊“十二五”回顧

(一)頂層設計,宏觀布局

1.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以下簡稱“總局”)作為新聞出版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的制定者,統籌新聞出版業的總體布局,其中“十二五”時期新聞出版業發展的重點任務涉及學術期刊部分包括“國家重點學術期刊建設工程”“國家學術論文數字化發布平臺”“國家數字復合出版系統工程”[2]?!皣抑攸c學術期刊建設工程”和“國家學術論文數字化發布平臺”在“十二五”期間沒有啟動;“國家數字復合出版系統工程”于 2012年啟動,中間停止,2015年第 2 次啟動[3]?!笆濉逼陂g,學術期刊體制改革、學術期刊質量管理和國家數字復合出版系統工程項目,是總局主抓的項目;中國(武漢)期刊交易博覽會是總局主辦的盛會;“中國出版政府獎·期刊獎”“百強報刊”是總局評的獎項。

總局對學術期刊體制改革和質量管理的重視,表明國家對“學術期刊”“科技期刊”發展的重視。2011年5月,中國新聞出版報社轉企改制,掛牌成立中國新聞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在全國非時政類報刊轉企改制的進程中率先垂范。2012年,總局加強對“學術期刊”“科技期刊”的建設和管理。繼2011年首次舉辦重點學術期刊建設工程培訓班之后,2012年6月總局在北京又舉辦一次有關刊社負責人的培訓班。2012年7月,總局公布《關于報刊編輯部體制改革的實施辦法》,提出學術期刊編輯部體制改革的實施辦法,引起了全國“學術期刊”“科技期刊”界的熱烈討論。2014年4月,總局出臺《關于規范學術期刊出版秩序 促進學術期刊健康發展的通知》,并于同年11月公示了第一批認定的學術期刊名單……“十二五”期間,國家出版行政主管部門推動期刊改革的意圖非常明確,意在加強學術期刊的管理。作為學術期刊重要組成部分的科技期刊,更應該規范編輯出版并逐漸提升其刊物的品質。

國家數字復合出版系統工程(以下簡稱“工程”)是總局“十二五”抓的另外一個項目,工程先后于2006年和2012年被明確列入《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和《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3]2014年9月,工程項目發布招標公告;2015年4月,工程啟動大會在北京召開,這標志著工程進入全面啟動與建設實施階段。期刊出版作為工程的應用試點之一,分為34 個包,涵蓋了期刊的策劃、編輯、發行和數字出版、XML 生產管理等環節。工程對期刊的出版形式、業務流程、內容媒介、發布渠道、鏈、服務形態和信息利用方式進行整合,力圖實現傳統出版與數字技術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和管理的深度融合。2015年3月,總局新聞出版重大科技工程項目領導小組確定清華大學出版社有限公司、人民論壇雜志社、廣西師范大學報刊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等6 家期刊出版單位作為工程期刊部分的應用試點單位。

中國(武漢)期刊交易博覽會(以下簡稱“刊博會”)由總局、湖北省人民政府、中國郵政集團公司聯合主辦。首屆“刊博會”于2013年9月在武漢舉辦,全國高等學校文科學報研究會、中國高??萍计诳芯繒葘W會組織業內期刊集中參展。2014、2015年的兩屆“刊博會”還在宜昌、襄陽等地舉辦分會場。3年以來,“刊博會”組織了幾十場有關“創新傳播,融合發展”的專業論壇,為科技期刊界搭建了一個嶄新的交流平臺。

中國出版政府獎和“百強科技期刊”是總局對科技期刊的評獎激勵;“網絡連續型出版物”申請試點是總局適應期刊發展現狀的探索與嘗試?!笆濉逼陂g,中國出版政府獎頒發2次。2011年1月,總局發布“第二屆中國出版政府獎獲獎名單公示”,《科學通報》《浙江大學學報(英文版)A輯:應用物理與工程》(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A:Applied Physics& Engineering)等10種科技期刊獲得期刊獎,《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細胞研究(英文)》(Cell Research)等20種期刊獲得期刊提名獎;2013年12月,總局發布“第三屆中國出版政府獎入選獲獎名單公示”,《納米研究(英文版)》(Nano Research)《化工學報》等10種科技期刊獲得期刊獎,《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生物醫學與環境科學(英文版)》(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等20種科技期刊獲得期刊提名獎?!笆濉逼陂g,“百強科技期刊”評選2次。2013年6月,“百強科技期刊”公示,《植物學報(英文版)》(Molecular Plant)《物理學報》等100種科技期刊獲獎;2015年9月,《細胞研究(英文版)》(Cell Research)《中國科學:數學(英文版)》(SCIENCE CHINA Mathematics)等100種科技期刊獲獎。網絡連續型出版物規范管理試點工作于2015年4月23日啟動,是總局依據《出版管理條例》《互聯網出版管理暫行規定》等相關規定,為推動期刊與網絡出版融合發展而采取的措施。首批期刊試點單位有《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臨床轉化神經醫學(英文)》(Translational Neuroscience and Clinics)等。2015年8月,首批試點單位獲得“網絡型連續出版物號”。

2.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以下簡稱“科協”)的宏觀布局體現在精品科技期刊的打造上,科協“十二五”規劃(2011—2015)把打造精品科技期刊作為促進學術交流繁榮發展的主要部分。打造精品科技期刊具體化為提高科技期刊論文質量、加大

“精品科技期刊工程”實施力度、推進科技期刊國際化進程、推進科技期刊數字化平臺建設、加強科技期刊發展能力建設。[4]

“精品科技期刊工程”在“十二五”期間完成了第3期項目(2012—2014),2015年評選出第4期項目(2015—2017)資助名單。在結束的第3期項目(2012—2014)中,精品科技期刊工程支持《中國中醫藥雜志》《地球物理學報》等期刊累計128種369項次。在第4期項目(2015—2017)中,精品科技期刊TOP50項目包括《體育科學》《分析化學》等50種期刊;學術質量提升項目有《物理化學學報》《系統工程學報》等68種期刊。通過實施精品科技期刊工程,科技期刊學術質量穩步提高,學術影響力持續增強;期刊發展基礎進一步夯實,辦刊能力大幅度提高;內容傳播更加快捷高效,數字化水平顯著提高;集約發展模式成效顯現,集群化水平進一步提高;人才隊伍建設進一步加強,引領科技創新作用積極體現。[5]

“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以下簡稱“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體現國家對科技期刊發展的重視。2013年,科協聯合總局、教育部、中國科學院(以下簡稱“中科院”)、中國工程院(以下簡稱“工程院”)和財政部推出“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評選出A、B、C、D類英文科技期刊進行資助,A類每刊資助200 萬元/年,B類每刊資助100 萬元/年,C類每刊資助50 萬元/年;D類項目支持新創辦英文科技期刊,每刊一次性資助50萬元。[6]2013—2015年,該計劃共資助125 種英文科技期刊。這是迄今為止國內最大的一筆科技期刊資助經費,體現我國政府對科技期刊發展的支持和厚望,更是推進我國科技期刊國際化,提升英文科技期刊國際核心競爭力的重大舉措。

“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由科協和總局主辦,地方科協和地方新聞出版廣電局承辦的一個高端學術交流平臺?!笆濉逼陂g,論壇舉辦5次,由開幕式及大會報告、高峰論壇、專題分論壇、科技期刊走進高校(科研院所)等內容組成,探討當下科技期刊發展的熱點話題,旨在加強科技期刊基礎理論研究和學術研討,建立科技期刊與大眾傳媒溝通機制,增強科技期刊的社會責任。

除此之外,科協2012年3月組織赴上海、云南開展“科技期刊創新發展專題調研”。除了總結上海地區科技期刊提高國際影響力的主要做法和成功經驗、為“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課題研究積累部分第一手資料外,參與調研的專家還指出云南地區科技期刊雖總體水平不高,但有特色、有發展空間;認為地方科技期刊因為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地域性,其讀者范圍以及相應的發行、廣告等市場行為受到很大限制;建議創新地方科技期刊的出版與管理機制,明確辦刊定位,為地方科技、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7]科協、教育部、總局、中科院、工程院5部門2015年11月發布“關于準確把握科技期刊在學術評價中作用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指出,要充分認識科技期刊及其在學術評價中的獨特作用,準確把握科技期刊在學術評價中的功能定位、大力營造科技期刊可持續發展的良好氛圍??茀f、教育部、科技部、衛生計生委、中科院、工程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2015年12月印發《發表學術論文“五不準”》(以下簡稱“五不準”),督促科技期刊出版有關單位對撤稿事件進行調查處理,逐步建立科研行為嚴重失信記錄制度和黑名單信息共享機制,推動科技評價體系改革,規范科研誠信管理,維護科技工作者合法權益?!耙庖姟焙汀拔宀粶省币鹆似诳?、學術界的強烈反響。

3.教育部“十二五”期間,教育部科技司委托中國高??萍计诳芯繒修k第4屆、第5屆“中國高校精品·優秀·特色科技期刊獎”評選活動?!侗本┐髮W學報(醫學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等60種科技期刊,《北京郵電大學學報》《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等120種科技期刊,《北京工商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后更名為《食品科學技術學報》)《船舶與海洋工程學報(英文版)》(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Application)等30種科技期刊分別獲得第4屆中國高校精品、優秀、特色科技期刊獎;《癌癥(英文版)》(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林業研究(英文版)》(Journal of ForestryResearch)等49種科技期刊,《吉林大學學報(工學版)》《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等108種科技期刊,《中醫學報》《陶瓷學報》等30種科技期刊分別獲得第5屆中國高校精品、優秀、特色科技期刊獎。

從評比結果看,第4 屆獲獎期刊有2 個重要特征,一是以往評比將所有進入SCI 的高校期刊都評為精品,這次是Q1、Q2 的期刊直接入選,其他分區(進入Q3、Q4)需要票決,這反映出高??萍计诳谔岣邍H影響力方面前進了一大步;二是特色期刊評比注重遴選“在專業學科領域有特色并具有較大影響”的期刊,入選期刊從刊名就可以看出學科特色。在高校期刊的評比活動中,中國高??萍计诳芯繒€十分重視編輯出版質量的審讀工作。個別科技期刊學術指標得分情況尚可,但因為編校質量較差,最終未能獲獎。

4.中國科學院“ 十二五”期間,中科院積極參加6部委推出的“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6];推動中科院“知識服務平臺建設方案”研究制訂工作;修訂完善并出臺中科院科學出版基金專項擇優支持辦法和科技期刊增刊備案管理細則;繼續組織實施《中國科學》雜志社、OA期刊平臺等改革試點工作;實施期刊出版領域引進優秀人才計劃。[8]

在“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項目中,中科院獲獎的科技期刊數目占比較高,2012年獲取經費1400 萬元(占全國56%),2013年獲取經費3250 萬元(占全國43%),2014年D類獲取新刊資助100 萬元(占全國20%),2015年D類獲取新刊資助150 萬元(占全國30%)。[8] 圍繞該項目的后期交流、綜合考評成為“十二五”期間中科院所屬科技期刊提升國際影響力的主要內容之一。2014年7月,由科協學會學術部副部長劉興平、中科院院士林尊琪、陳潤生等9 人組成的中科院考評組,對中科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入選“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的期刊《光:科學與應用》(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進行了考評。通過該計劃,中科院科技期刊整體國際影響力提升顯著,一批精品期刊脫穎而出,SCI 引證指標同學科位于Q1 區12 種,占中國大陸期刊近 70%。[8]

積極推動“知識服務平臺建設方案”制訂為中科院“十二五”期間做的另一項工作。由科學出版社和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研究制訂《知識服務平臺建設方案》,已經中科院秘書長辦公會議審議原則通過,現正在建設過程中。在中科院科學傳播局的大力推動下,該項目得到了財政部文資辦1520萬元經費支持。[8]中科院打造的《中國科學》雜志社、OA期刊等平臺,在國內外取得了一定的反響,目前正在打造的是資源環境科技期刊平臺。2014年5月,中科院科學傳播局通過對156 種院屬科技期刊進行測評,由此發布《2013年中國科學院科學出版基金科技期刊排行榜》,最后評選出一等基金支持、二等基金支持和三等基金支持的科技期刊。中科院期刊編輯隊伍建設在“十二五”期間進一步加強,擇優支持16位優秀人才,緩解了中科院期刊出版領域人才匱乏的局面。

除此之外,中科院學部學術與出版工作委員會于2013年10月在北京會議中心主辦了“科技期刊與科學發展”論壇;中科院自然科學期刊編輯研究會連續舉辦4次“中國科學院科技期刊主編崗位培訓班”,4 屆“科技期刊數字出版與傳播專題培訓班”,4 次“學術研討會(分別為第21 次、第22 次、第23 次、第24 次)”等會議或培訓。以上這些學術交流活動對中科院科技期刊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2014年底至2015年初,中科院、教育部、科協都啟動了關于“十三五”期間科技期刊發展的規劃研究。

(二)學術指標,穩步提升

1.學術質量

“十二五”期間,我國科技人員的國際論文發表數量、被引用次數顯著增加;我國科技期刊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等學術指標有所提升。從中信所《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和湯森路透《期刊引證報告》的指標來看,我國科技期刊正逐漸擔當傳播我國科研成果、展現我國科研實力的重要載體。

(1)基于《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的科技期刊學術分析

?

表1 列出了2011—2014年《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中我國科技核心期刊的幾個重要引證指標的平均值[9-12]。由表1 可知,近4年來,我國科技核心期刊影響力總體呈上升趨勢,各項指標平均值逐年穩步遞增:期刊的核心總被引頻次從2011年的1022 次/ 刊上升到2014年的1132 次/刊;期刊的核心影響因子從2011年的0.454 上升到2014年的0.523 ;期刊的核心即年指標從2011年的0.059 上升到2014年的0.069 ;期刊基金論文比、海外論文比和核心他引率基本保持不變,分別為0.53、0.02、0.82 ;期刊的篇均引文數從2011年的 13.97 條 / 篇上升到 2014年的 17.7 條 / 篇。

《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9-12]中的數據來源主要基于中文科技期刊和少量的英文科技期刊(2012年包括1930種中文期刊、64種英文期刊;2013年包括1919種中文期刊、70種英文期刊;2014年包括2312種中文期刊、71種英文期刊),其發展現狀主要適用中文科技期刊。目前,中文科技期刊的發展受到多方面的制約,劉志強,張芳英等學者[13]歸納為:①語種的限制;②期刊學科分布和發展很不平衡;③期刊總量很大,但整體水平不高,期刊刊文的被引用率很低;④期刊改革和創新缺乏宏觀性指導,部分行業類期刊兩極化情況嚴重;⑤政策扶持力度不夠,國家各類評獎和資金資助中,中文科技類學術期刊所占比例偏低。針對上述這些基本情況,為了促進我國中文科技類學術期刊更好地發展,加快中國期刊“走出去”步伐,提升中文科技類學術期刊的影響力和綜合質量,劉志強,張芳英等學者[13]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中文科技類學術期刊的改革:①明確期刊的受眾范圍,有針對性地創辦多語種期刊;②優化期刊的學科結構,有針對性地改革和創辦新刊;③規范各類統計和評價指標,使評價結果對期刊的指導更具科學性;④在評審期刊的時候,適當向中文科技類學術期刊給予政策性支持,以增強中文科技類學術期刊前進的動力。

(2)基于《期刊引證報告》的科技期刊學術分析

2011—2014年的4年間,我國被SCI 收錄的科技期刊依次為196 種(大陸143 種、臺灣37 種、香港16 種)、199 種(大陸147 種、臺灣37 種、香港15種)、209 種(大陸154 種、臺灣34 種、香港19 種、澳門1 種)和218 種(大陸163 種、臺灣35 種、香港19 種、澳門1 種)。[14-17]“十二五”期間,我國SCI科技期刊大陸部分的各項指標呈現如下特征。

在收錄種數上,如圖1所示,2014年,大陸計有163種科技期刊被收錄,相比2013年度的154種,增加了9種,增幅為5.8%;2013年相比2012年的147種,增加了7種,增幅為4.8%;2012年相比2011年的143種,增加了4種,增幅為2.8%。由此可知,我國大陸SCI科技期刊在品種數量上呈增長趨勢。

在總被引頻次和影響因子方面,如圖2-a、2-b所示,2011—2014年,我國大陸的SCI 科技期刊總被引頻次平均值增長282.29 次,增長了26%。相比2011年,2014年我國大陸的SCI 科技期刊影響因子平均值增長0.471,增長了46%。數據體現兩點:①我國大陸的SCI 期刊在總被引頻次和影響因子的上升速度已經超過了JCR收錄的期刊增長速度。以2013年為例[18],2013年度JCR收錄我國期刊的總被引頻次平均值和影響因子平均值相對于2012年分別上升了17.7%和10.8%,JCR收錄的全部8474 種期刊的上升幅度則分別為8.0%和3.5%。②我國SCI 期刊在某些學科已經形成一定影響力。根據各學科領域中的相對位次分析,2014年我國已有15 種④科技期刊進入Q1,相比2011年的4 種,翻了近4 倍。其中《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的影響因子在植物科學的196種期刊中位居第8 ( 學科相對位置為4.08%),《光:科學與應用》(Light:Science & Applications)的影響因子在光學的82 種期刊中位居第4( 學科相對位置為4.88%)。[18]

2.品種數量

2011—2014年,根據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統計的“自然科學、科技類期刊”⑤(簡稱“科技期刊”)數據,我國科技期刊出版種數、平均期印數、總印數、總印張均有一定波動(見表2)[19-20]。

?

“十二五”期間,我國科技期刊呈現出版品種緩慢增加,平均期印數、總印數、總印張逐漸減小的趨勢,如圖3 所示。

2011年我國科技期刊為4920 種(期刊總數為9849種),2012年為4953 種(期刊總數為9867種),2013年為4944 種(期刊總數為9877 種),2014 為4974 種(期刊種數為9966 種)。[19-20]科技期刊總數約占期刊總數的50%。相比2011年,2012年科技期刊種數有所上升,2013年有所下降,2014年繼續上升。我國科技期刊種數的上升,和中國科協等6 部門實施的“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D類資助、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積極申辦新刊有一定的關系。

2011—2014年,我國科技期刊的平均期印數、總印數、總印張均呈現下降趨勢。以平均期印數、總印數為例,如圖3 所示,平均期印數、總印數分別下降430 萬冊、6130 萬冊,都下降了13%。平均期印數、總印數、總印張的下降表明,我國科技期刊從傳統紙質出版向數字出版、OA(開放獲?。┏霭孓D變,科技期刊管理也逐漸從粗放型管理轉向集約化、集群化管理。

(三) 管理運營,加速創新

1.集群化

我國科技期刊的集群化發展經由“十一五”期間的開篇布局,“十二五”期間逐漸成型。高等教育出版社學術前沿系列期刊、清華大學出版社期刊中心、科學出版社《中國科學》雜志社、中華醫學會《中華醫學雜志》社有限責任公司等一系列期刊群已在嘗試獲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高等教育出版社Frontiers學術前沿系列期刊[21]大部分創刊于“十一五”期間,刊群發展于“十二五”期間,是目前國內覆蓋學科最廣的系列英文學術期刊,涉及基礎科學、生命科學、工程技術和人文社會科學等4 個學科領域??锊捎迷诰€優先(Online First)出版方式,保證文章以最快速度發表。Frontiers 系列期刊數據庫共含28 種全英文學術期刊??飳W術質量和規范化運作在國際上得到較高認可,特別是在環境科學與工程、數學、物理、計算機科學及生命科學等領域,已有期刊陸續被SCI、Ei 或PubMed 等國際權威檢索機構收錄,同時,系列期刊中有15 種自然科學類期刊被CSCD(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核心庫收錄。經過幾年的發展,Frontiers 學術前沿系列期刊逐步縮短刊期,使更多的中國學術論文進入國際視野,增強了中國學者與國際同行的溝通和交流。

清華大學出版社期刊中心[22](以下簡稱“期刊中心”)成立于“十二五”期間的第1年(2011年3月),目前共出版23 種期刊。其中中文期刊14 種,英文期刊9 種;科技期刊15 種,社科期刊8 種?!杜R床轉化神經醫學(英文)》(Translational Neuroscience and Clinics)在2015年獲得總局試點出版網絡連續型出版物。期刊中心負責編輯出版17 種期刊,此外還擔任6 種期刊的出版單位。除《鳥類學研究(英文)》(Avian Research,北京林業大學主辦)、《中醫科學雜志(英文)》(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北京中醫藥大學為第一主辦單位、清華大學出版社為第二主辦單位)、《石油科學通報》[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為第一主辦單位,清華大學出版社為第二主辦單位] 外,其他期刊都是清華大學主辦或主管的期刊。期刊中心依托清華大學的學科優勢,發揮期刊出版的集群優勢,不斷提升期刊的學術影響力?!都{米研究(英文版)》(Nano Research)影響因子為7.010,在所屬的4 個學科分類中全部在Q1 區;《建筑模擬(英文)》(Building Simulation)的影響因子為1.029,位于Q2 區?!肚迦A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英文版)》(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于 2015年 9月被 SCI 收錄?!肚迦A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科技與出版》等始終被國內主要核心期刊數據庫收錄?!段锢砼c工程》入選了中信所的“中國科技核心期刊”。近年來,清華大學出版社的期刊屢獲中國出版政府獎期刊獎、百強科技期刊、百種中國杰出學術期刊、中國精品科技期刊、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等榮譽稱號;5 種期刊入選“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

《中國科學》雜志社有限責任公司[23]成立于1995年,2009年成為全國第一家轉企改制的學術期刊出版單位。雜志社主要負責編輯出版發行《中國科學》系列期刊和《科學通報》(簡稱“兩刊”)?!皟煽庇芍袊茖W院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共同主辦,是我國學術期刊中的知名品牌?!皟煽毕盗邪ā吨袊茖W》的數學、物理學(含力學、天文學)、化學、生命科學、地球科學、技術科學、信息科學中英文刊14 種和《科學通報》中英文刊2種,共16 種刊物?!吨袊茖W》各輯均為月刊,《科學通報》為旬刊?!皟煽北粐鴥韧飧髦饕獧z索系統收錄,如國內的《中國科學論文與引文數據庫》(CSTPCD)、《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等;美國的SCI、CA、EI,英國的SA,日本的《科技文獻速報》等。在國家和省部級期刊評獎中,“兩刊”屢次獲得各種獎項,如第一、二、三屆國家期刊獎、國家期刊獎百種重點期刊獎,第二屆中國出版政府獎期刊獎和期刊提名獎,等。

《中華醫學雜志》社有限責任公司[24]是以編輯出版中華醫學會主辦的各類醫學期刊為主要任務的全國性醫學期刊出版機構,也是中華醫學會對其所主辦的各類醫學期刊實施管理的重要業務部門。目前,中華醫學會主辦的醫學期刊已達131種,包括“中華系列”“中國系列”“國際系列”“英文系列”,形成了國內醫藥衛生界數量最多、影響最大、權威性最強的醫學期刊系列。中華醫學雜志社直接編輯出版24 種期刊,同時對中華醫學會主辦、委托省市醫學會或醫學院校、科研院所編輯出版的107 種期刊進行宏觀管理和業務指導?!笆濉逼陂g,《中華醫學雜志》社有限責任公司新設立了新媒體部、市場營銷部,加速推進期刊社的數據出版進程,全面打造“互聯網+”時代里適合醫生繼續教育學習的學術產品和服務。在國家期刊獎、中國出版政府獎的評選中,“中華系列”雜志均榜上有名。

實踐表明,我國科技期刊的集群化建設已然成為其發展的必經之路。我國的科技期刊集群必須認清且適應國內期刊的出版特點、挖掘互聯網給科學傳播帶來的便利,把握科技期刊的機遇與發展趨勢,構建學術社交網絡和學術社區,逐漸完成期刊出版業向知識、信息服務業的轉型,從而實現中國科技期刊集群的跨越式發展。

2.數字化

回顧“十二五”期間科技期刊數字化方面的關鍵詞,OA、DOI、ORCID、數據庫建設等為我國科技期刊傳播提供更為標準和規范的服務。我國科技期刊出版利用網絡傳播的便利性,逐漸由“內容提供者”向“信息服務者”轉型。

OA(Open Access)是“十二五”期間期刊出版的重要模式之一。目前,國內的OA平臺有中國科技論文在線(Sciencepaper Online)、中國科技期刊開放獲取平臺(COAJ)、中國地學期刊網、中國光學期刊網、開放閱讀期刊聯盟、OA圖書館,等。[25]截至2015年11月22 日,中國科技論文在線總訪問量32864 089次,首發論文83303 篇,優秀學者論文92214 篇,自薦學者論文共31219篇,科技論文共1256676 篇,OA在線資源集成平臺包括OA期刊222種、OA倉儲20個,平臺搜索論文數為639390篇;中國地學期刊網在線總訪問量23063793次,OA期刊26種,年點擊率達7265 370 次,國外訪客的月點擊率為6170 次。雖然“十二五”時期我國的OA期刊出版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與國外在OA出版平臺建設、OA文章統計、構建學術圈子、整合各種資源等相比,尚有很長的路要走。

DOI 系統是IDF、CNRI(美國國家創新研究所,DOI的技術支持機構)以及各個RA(注冊機構)共同管理和運行的數字對象標識體系,運用在數字出版、信息服務等行業中。[26]2010年11月,DOI 系統被正式認定為ISO國際標準。在國內,2007年,中信所和萬方聯合向國際DOI(IDF)申請取得了DOI 的中文注冊權。2013年CNKI 向IDF 申請了中文DOI 的代理注冊權。值得一提的是,我國英文科技期刊大部分與國外出版商合作,采用的是合作出版商為其注冊的DOI;小部分期刊社作為獨立的機構會員加入CrossRef,包括中國科學雜志社、浙江大學學報(英文版)等。DOI后期的應用還應該考慮和我國參考文獻的一致性、檢索元數據的標準和準確性等問題。ORCID(Open Researcher and Contributor ID)為開放研究者與貢獻者身份。

ORCID提供一套16位的唯一且可以永久使用的身份識別碼,通過這個識別碼將一位研究人員用不同姓名形式發表的成果集結起來,并將他的學術活動及成果記錄在一起,比如基金資助、會員資格、會議參與等。全面記錄研究人員的學術成就與引用情況,能夠更好地了解研究人員的影響力與貢獻,改變我們對知識生產的傳統觀念,進而改變科研活動認可機制和學術評價方式。ORCID 被CrossRef 稱為“作者DOI”,諸多期刊如《自然》等在投稿時已要求必須提供ORCID學術身份證號。國內與ORCID類似并與之關聯的平臺有“中國科學家在線”(iAuthor)和“清華學者”。國內學者顏帥自2014年下半年開始參加國際ORCID指導委員會的工作。

“ 十二五”期間,中國知網、萬方等數據集成商在技術提升、業務服務創新等方面發生了變化。在技術提升方面:2011年,中國知網斥資5000 萬元進行系統改造和升級,形成了云框架下的新平臺。2010年12月萬方數據成功申報并承接“以科技文獻服務為主的搜索引擎研制”課題,與其他IT企業共同完成國家863 計劃中的“云計算關鍵技術與系統”。[27]業務服務方面:中國知網提供“云出版+ 云服務+ 云數圖”平臺服務,該平臺已經在40 多個國家和地區使用;提供有限數字出版平臺服務,編輯部可以自行獨立操作,隨時隨地進行出版,通過CNKI 平臺統一發布。

除此之外,XML、微信等技術也在為我國科技期刊所用,使科技期刊的傳播更為順暢??萍计诳陌l展需要集群發展,應對國際競爭;更需要數字化發展,規范文章顯示度,明確作者的貢獻度,提升期刊內容的傳播度,進而更好地服務國家的科技創新。

二、 中國科技期刊“十三五”展望

(一)推動科技期刊出版單位的綜合改革

我國學術期刊出版改革進程的遲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期刊的編輯單位和出版單位的復雜性決定的。我國學術期刊占期刊總數的百分之七十以上,數量龐大,絕大部分的期刊編輯部是納入在高校、科研院所和學協會的事業體制管理內的,不愿意轉成企業體制、不愿意轉入或組建經營性質的出版單位,改革阻力很大。因此,可以考慮設立期刊出版單位綜合改革的試點,樹立可推廣、可復制的樣板。

第一,建立針對試點單位的“綠色通道”,在期刊(包括電子、網絡連續出版物)創辦和變更等手續上給予傾斜。試點單位在試點期間獲得創辦一定數量期刊的自主權(出版行政主管部門進行總數控制),在期刊變更上簡化手續,以便積極布局,形成合理的學術期刊結構。

第二,在其他高校、科研院所或學協會與試點單位合作出版期刊的創辦和變更手續上,有關部門可在跨主管、跨主辦單位甚至跨地域審批的層面予以支持,鼓勵試點單位擴大規模。

第三,對于學術編輯和出版經營分工合作的出版模式給予政策上的支持。對于合作出版期刊,試點單位積極探索管理辦法;同時主管部門在有關規定、政策層面明確出版單位的職責、強化出版單位的作用,使其在期刊管理和辦理手續、出版服務、質量控制和營銷推廣等方面發揮樞紐作用。

第四,對于試點單位在工商(廣告)管理部門、郵政管理部門等辦理期刊經營手續遇到困難時,出版行政主管部門幫助說明和支持。(比如按現行規定,出版社營業執照上要載明所有出版的期刊的刊名,僅這一點就給出版社帶來不小的麻煩。)

第五,也是很關鍵的一點,國家要支持試點單位在建設或經營學術出版服務平臺方面給予政策和資金方面的支持,在今后5年內把試點單位培育成有期刊編輯、出版、營銷發布渠道,有包括研究數據、過程的采集、加工、發布等在內的學術服務能力,能與國際學術出版商競爭的綜合性的學術服務機構。

(二) 真正把科技學術成果的網絡出版置于優先地位

傳統期刊的本質是什么?從字面理解,期刊就是按期(或定期)發布(刊,發也);學術期刊的主要任務就是匯集、整理和傳播研究成果。大體上講,學術期刊的歷史已經有350年了;350年基本是這樣——成果按論文的格式展現,投稿接受之前要經過評審,編輯按一定規則選擇、加工和整理,出版商負責生產、發行(當然編輯或編輯部自己發行的也有)。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過去350年的出版范式受到了越來越多的沖擊,新的出版范式必將建立起來、推廣開去。

可以預見,在我國“十三五”期間,網絡出版將和紙質出版一樣被行政許可、被學術界和管理層認可、被依法依規監管;學術出版的主要任務將是動用各種網絡技術為作者服務——為他們開展研究提供思路和線索、提供方便條件,為他們提供甚至定制寫作工具(包括但肯定不限于實驗或研究報告怎么寫、論文怎么寫、科技新聞怎么寫,參考文獻怎么整理,研究數據或過程怎么梳理并表現),給他們提供全面展示自我和相互交流的平臺,幫助他們快速、廣泛地傳播研究成果,等等;學術出版在繼續面向科學研究的同時,還將面向國家創新和社會治理。

當然,要完成上述這些任務,需要解決很多理念和技術問題,比如如何延續350年來學術出版好的做法并發揚光大,如何保證信息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如何真正解決數據的互聯互通,如何讓數據保存、讀取和利用經得起百年、千年的考驗。

在我國,網絡出版優先地位的建立,會經歷這樣幾個階段:1)基于傳統期刊的網絡化,也就是我國大多數期刊目前所做的——把期刊、論文紙質版變成網頁版。在這個階段,有一部分期刊率先實行了有別于傳統期刊的網絡“優先出版”,有一部分期刊會逐步放棄“期”的概念,而把重心放在按“篇”發布;2)純網絡期刊的出現,這一點不用多討論,因為總局已經在開展網絡連續出版物行政許可的試點;3)去“期刊”化,用“品牌+ 平臺”發布研究成果。這里所指的品牌,可以是傳統期刊名稱的延續,也可以是任何新的創建;一個品牌可以出現在一個平臺、也可以出現在多個平臺上,反過來,一個平臺可以容納一至N 個品牌。

(三)建設以我為主、開放合作的科技信息國際發布平臺[28]

在2012年10月由科協、原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等聯合主辦的第8 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上,中科院院士朱作言擔憂:“近年來中國科技發展迅速,但一想到‘兩頭在外’(儀器買進來,文章發出去)的問題,心就涼下來了?!保ㄆ鋵嵾@種擔憂由來已久)如果沒有自己的儀器創新、沒有自己的科學交流平臺作為支撐,中國科技發展的輝煌將很難持續。在中央電視臺有關“千人計劃”的報道中,某知名科學家“歸國之后致力于培養年輕的科技人才,目前這些年輕人已經在頂級學術期刊上發表了30 項創新成果”。我們僅從該科學家所在的官網上就發現(當然很不全面也不一定準確),這些期刊沒有一個是中國的。

中國科學家有國際交流的需求,這有利于科學的進步,這在世界上任何一個(或絕大部分)國家都是一樣的。但在某些評價政策的驅使下,我國科研人員把自己科研成果的首發權、一定時限內的著作權無償甚至花錢交給國外期刊,科技信息發布只是一味地借“船”出海。不難設想,一旦我們上不了這些“船”或這些“船”出了問題,我們的信息交流乃至信息獲取就會受到阻礙?,F在中國最優秀的研究成果都發表在國外(也就是美歐)期刊上或平臺上,大部分版權和發行渠道掌握在外商手里,對可能出現的非常時期的國家科技信息安全就可能會構成威脅。

我國制定了到2020年建成創新型國家的宏偉目標,但由于我們“出口”的論文絕大多數是英文的,有多少中國的企業會關心、能關心中國的科技界在國外發表了什么創新成果?即使還有一部分企業關心國內的科技期刊發表了什么論文,由于我們最好的成果都發表到了美歐,中國企業對國內科技期刊的關心還有多大意義嗎?“中國企業對國內(研究成果)不抱什么希望”[29]。習近平在2014年兩院院士大會上指出:“傳統意義上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開發和產業化的邊界日趨模糊,科技創新鏈條更加靈巧,技術更新和成果轉化更加快捷,產業更新換代不斷加快?!敝袊目蒲泄ぷ?、科技期刊工作、信息加工和投送平臺如果不能服務于科技創新、產業進步,不能最終服務于明天的工程實踐、經濟建設、社會治理……其存在的價值又如何體現?

綜上,建設以我為主、開放合作的科技信息國際發布平臺,顯得極其重要。

我們認為,目前建設我國科技信息國際發布平臺存在3 種路徑。第一種選擇,建設全新的“科技在線服務平臺”(或類似的名稱)。這符合國際學術傳播發展的開放獲取趨勢,也符合我國科研成果服務于創新型國家建設的戰略需求,是首選。第二種選擇,引導、鼓勵國內有實力的數據庫公司加強英文科技期刊等信息發布平臺的建設、加快走出去的步伐。但因企業戰略能否與平臺建設目標一致還難以確定,也難以長期保證,這作為次要的選項。第三種選擇,將某出版單位改造成國際科技信息集團,將出版企業改革與平臺建設結合起來,在深化改革上有所創新。但因體制束縛的阻力很大,所以這作為最后一種選擇。

(四)編輯技能多元化

從改革開放之初到20 世紀末,對編輯的能力要求總體上看是比較單一的,也就是絕大部分編輯都是在做論文和期刊的格式規范;相應地,對編輯也基本都是要求其具有較強的文字處理能力、熟悉有關的國家標準和行業規范、有一定的外語基礎、會簡單的計算機技術,等等。由于期刊出版實行主辦制度、編輯部體制,編輯還需要進行縱向的編輯管理——包括聯系或者服務主編、編委會,聯系排版(有不少編輯部甚至雇用全職的排版人員或編輯自己排版,當然自己排版的不是很多)、聯系印刷、聯系郵局發行(后來又有非郵發聯合征訂、自辦發行、二渠道)。

我們對“十三五”期間學術出版的第一個展望就是推動出版單位的綜合改革。如果有相當多的期刊從編輯部“出版”轉向由出版社、雜志社出版,編輯出版活動相對集中,對編輯的素質和技能要求就會發生比較大的改變,其中最明顯的將是傳統體制下的編輯縱向管理變為新體制下的出版橫向服務。我們繼而展望,“十三五”期間網絡出版將被真正置于優先地位。在這些前提下,編輯工作很有可能分成3個主要環節——學術組織、生產管理和營銷推廣。

在學術組織環節,編輯需要有比較寬廣的知識面、有比較深厚的專業基礎、有比較高超的交往技能、有比較強烈的進取精神,因為他們要和主編、編委打交道,要和科學家們打交道,要把期刊的編輯政策、出版優勢宣傳出去,把適合本刊的優秀學術成果拿回來,經常要在學術圈露面。我們說得比較高超的交往技能,就是指可能某些編輯不是或不全部是在本學科領域活動,但他一定要有和不同專業背景的學者對話的資本和能力。這個環節的編輯被稱為科學編輯、學術編輯(Academic Editor)、策劃編輯、管理編輯(Managing Editor)的可能性大。

在生產管理環節,編輯可能會被稱為出版編輯、版面編輯或技術編輯(Technical Editor),也可能是管理編輯,各單位可“因地制宜”。傳統體制下的很多編輯會選擇這樣的定位:我有本事做好文稿的編輯加工、期刊的版式處理等等,我把這些工作做好就行了。生產管理環節的確也十分重要,我們一直強調期刊的學術質量和編輯質量同等重要,任何一方都不可偏廢。同樣,對出版編輯或技術編輯的要求也要很高,他們應該準確地發現各類錯誤、合理地指出并糾正問題、承上(學術組織)啟下(營銷推廣)、左(作者)右(排版印務發行網絡人員等)逢源。在此我們還必須指出的一種可能性是,如果一個出版單位的期刊足夠多、人員又有限,其出版編輯的職責可能更多的是管理其他的版面或技術編輯。我們可以展望,“十三五”期間會有不少專業的編輯服務公司或自由職業者出現,為期刊提供文稿處理服務。在這種情形下,文稿處理、版面編輯只是流水線上的一環,“編輯”的職責會變得十分單一。

在營銷推廣環節,出版單位的“編輯”或經理們既要做好傳統的紙質和網絡發行,還要不斷地用新手段開拓新市場。但不管用什么手段,出版單位要把其收集、整理、加工的學術產品“賣”出去。這些產品包括但肯定不限于論文形態或論文級別的顆粒度,營銷對象包括但肯定不限于圖書館、學者身份的個人用戶,手段包括但肯定不限于數據庫銷售、集團采購、閱讀卡推廣、新媒體造勢,等等。

當然,任何展望都要考慮基本國情。我們很難預料期刊審批制、主管主辦制、屬地管理制在“十三五”期間會有根本性的改變,也許很多期刊會維持“編輯部體制”(正如幾年前有調查報告指出某系統“編輯部”平均“出版”的期刊不到2 種)。但傳統體制有問題的時候、學術出版發展受阻的時候、學術出版為國家創新貢獻不足的時候,變革遲早會發生。即使一定數量的期刊及其編輯維持“現狀”,我們的展望仍會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五)科技期刊(服務)好不好,用戶說了算

傳統上,學術期刊或說“學術出版”的用戶主要是,或者我們認為是,從事基礎研究的人員;另外還有少數工程技術人員、應用實踐人員和行政、事業管理人員。

在21 世紀之前,因為學術期刊的用戶集中于學術機構的特點,高等學校、研究院所等圖書情報機構成了用戶代表——他們通過讀者對期刊等出版物的需求調查,通過對期刊的定量定性分析,幫助讀者選擇訂購期刊。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圖書情報機構以及與之相關甚至是同一機構的文獻計量機構,在期刊評價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這種情況下,很多期刊編輯出版者把被文獻計量機構的數據庫收錄、在某些評價報告里的排名,當作期刊辦得好不好的主要甚至是唯一標準。

圖書情報機構是一部分用戶的集中代表,其分析報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期刊質量的高低、影響力的大小。但這不是期刊追求的全部目標。其實,很多從事文獻計量工作的老師對此還是有十分清醒而正確的認識的,一再強調其評價報告只是為圖書情報機構采購所用,而不是要指揮辦刊者干這干那。

期刊編輯出版者追求被某些數據庫收錄、重視某些文獻計量指標,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否則期刊稿源就會成問題。我們的科研和人事管理部門簡單地把學術評價等同于期刊及其論文評價,把對科研人員、科研機構的評價簡單地等同于期刊及其論文評價,過分強調發表論文在科研評價中的作用,有的甚至把發表論文當作科研的終極目標,為期刊單純追求計量指標,為全民追求發表論文,為科研產出華而不實、不能落地、不能為創新服務,推波助瀾。

現在世界已經進入了網絡出版的新時代,科學傳播、交流、評價的方式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近年提出學術出版要服務于科學研究、服務于社會治理、服務于國家創新,這樣傳統意義上的期刊、現代意義的學術出版的“用戶”也會發生質的變化。

學術出版首先要為作者、也就是科研工作者提供個性化、即時化、多樣化的服務。原來受條件所限,科研成果不得已用幾頁紙、幾篇文章來展現,不得已采用事前評審的機制;在網絡出版的時代,科研成果可以完整、及時、多種方式地發布。如果傳統的期刊還要繼續生存,其對科研工作者的成果發布的服務就不能局限在幾頁紙(或者幾頁紙的網頁版)、幾篇文章、幾本刊。

我們在這個“展望”的標題中的“期刊”后面接著括注“服務”,是為了要在此說明,期刊編輯出版工作能否從簡單地編輯出版期刊,走向為學者提供全方位、綜合性的服務,服務得更專業、更有效,是值得傳統期刊從業者深思的。

雖然在“期刊”或其服務的用戶群里,有發表論文、閱讀論文需求的占了一定比例,但還有很多用戶我們也要足夠重視:企業研發人員可能是今后國家創新的主體之一,對他們獲取國內國外科研成果信息的需求我們要服務好;政府管理人員可能要從發表的科研成果里找到解決某個社會問題的方案或線索,我們學術出版者要提供相應的服務;等等。

學術期刊或說學術出版,服務于科學研究本身,是天經地義的,也是今后要繼續做好的。但這不是學術出版的全部使命。學術出版只有同時服務好科學研究、社會治理、國家創新,才會對國家作出更大的貢獻,才會有相應的價值體現。[30]所以,如何準確合理地界定學術期刊出版(學術出版)的用戶,如何滿足用戶需求,如何得到用戶認可,是“十三五”期間要研究和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

[1] 王珊. 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發布[N]. 中國科學報,2015-10-22.

[2] 新聞出版業“十二五”時期發展規劃[EB/OL].(2011-04-20)[2015-12-07]. http://www.gapp.gov.cn/news/794/76652.shtml.

[3] 劉俊,蘇磊,韓婧,等. 復合驅動,加速新聞出版業轉型升級[J]. 科技與出版,2015(8):3.

[4] 中國科協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J]. 中國科技信息,2011(14):2-4.

[5] 精品科技期刊工程第三期項目總結交流會召開[EB/OL].(2014-12-29)[2015-12-07]. http://www.cast.org.cn/n35081/n35473/n35518/16168578.html.

[6] 中國科協 財政部 教育部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 中國科學院 中國工程院 關于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項目申報的通知[EB/OL].(2013-09-12)[2015-12-07]. http://www.cast.org.cn/n35081/n35096/n13118139/15017313.html.

[7] 顏帥. 中國科協科技期刊創新發展專題調研報告(簡本)[EB/OL].(2015-12-05)[2015-12-07].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f7cb080102w1gh.html.

[8] 周德進.關于我院科技期刊“十三五”發展規劃的思考[EB/OL].(2015-11-29)[2015-12-07] http://www.cjstp.cn/cjstp/ch/reader/view_news.aspx?id=20151129103220280.

[9] 《2012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1998 種期刊主要計量指標平均值[J]. 編輯學報,2013(2):100.

[10] 北京萬方數據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M]. 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3 :Ⅲ .

[11] 北京萬方數據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M]. 北京: 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4 :Ⅲ .

[12] 北京萬方數據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M]. 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5 :Ⅲ .

[13] 劉志強,張芳英,丁譯,等. 2014年度我國中文科技期刊的可持續發展思考—基于期刊引證指標及學科布局[J]. 科技與出版,2015(2):16-20.

[14] 周建陽,李晶,余黨會,等.美國《期刊引證報告》(JCR,2011)中國期刊數據摘錄[EB/OL]. (2012-06-29)[2015-12-07]. http://www.cujs.com/detail.asp?id=1727.

[15] 周建陽,朱誠. 美國《期刊引證報告》(JCR,2012)公布中國期刊的被引頻次和影響因子[EB/OL].(2013-07-10)[2015-12-07]. http://www.cujs.com/detail.asp?id=1984.

[16] 朱誠.美國《期刊引證報告》(JCR,2013)中國期刊的被引頻次和影響因子 [EB/OL].( 2014-07-30)[2015-12-07]. http://www.cujs.com/detail.asp?id=2246.

[17] 周建陽,朱誠.美國《科學引文索引(擴展庫)》(SCI-E)入庫的中國期刊(2014年出版)名單和篇數[EB/OL]. (2015-07-17)[2015-12-07]. http://www.cujs.com/detail.asp?id=2393.

[18] 任勝利. 2014年我國英文版科技期刊發展回顧[J].科技與出版,2015(2),11-15.

[19] 全國新聞出版統計網站[EB/OL].( 2013-01-30)[2015-12-07]. http://www.ppsc.gov.cn/tjsj/201301/t20130130_136675.html.

[20] 2014年全國新聞出版業基本情況 [EB/OL].(2015-09-06) [2015-12-07]. 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15-09/06/c_134593408.htm.

[21] Frontiers 學術前沿系列期刊[EB/OL].[2015-12-07].http://hep.calis.edu.cn/.

[22] 清華大學出版社期刊中心 [EB/OL].(2015-08-07)[2015-12-07].http://www.tsinghuajournals.com/tup/CN/column/column6225.shtml.

[23] 中國科學雜志社有限公司[EB/OL].[2015-12-07].http://zh.scichina.com/misc/zh.files/index.html.

[24] 《中華醫學雜志》社有限責任公司[EB/OL].[2015-12-07].http://medline.org.cn/footer/magazine.do.

[25] 韓燕麗. 我國OA期刊資源平臺研究[J]. 科技與出版,2013(11):108-112.

[26] 田海江,呂建斌,王維朗,等.DOI系統在中國期刊應用的問題及展望[J].科技與出版,2014(4):109-113.

[27] 劉森,趙廓. 我國學術期刊全文數據庫國際化現狀和發展探討[J]. 科技與出版,2013(8):67-70.

[28] 顏帥. 建設以我為主、開放合作的科技信息國際發布平臺——“十三五”展望之三[EB/OL].(2015-06-29)[2015-12-07].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f7cb080102vpfo.html.

[29] 張笑,梅進. 四名中國科學家《科學》發文探討中國科技體制改革[EB/OL](. 2013-08-02)[2015-12-07].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3/8/280725.shtm.

[30] 顏帥,張昕. 科技期刊如何服務于創新型國家建設——中國科技期刊的“三步走”[J]. 科技與出版,2014(1):22-25.

(作者單位系清華大學出版社期刊中心;本文摘自2016年《科技與出版》第 1 期)

猜你喜歡
十二五科技期刊學術期刊
2020年百種中國杰出學術期刊獲獎證明
《計算機應用》獲評“川渝一流科技期刊”
我刊獲評四川省社會科學優秀學術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類
我刊獲評四川省社會科學優秀學術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類
科技期刊的分類
?!秾Ш蕉ㄎ慌c授時》學術期刊創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