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救國的踐行者:中國科學社發展歷程回顧

2016-11-08 06:58
中國期刊年鑒 2016年0期
關鍵詞:科學

張 劍

科學救國的踐行者:中國科學社發展歷程回顧

張 劍

中國科學社在近半個世紀的發展歷程中,自覺肩負國家科學發展的使命,通過各種方式興辦科學事業,以圖中國科學之發達。

謹以此文紀念中國科學社創立100周年。

20世紀初葉,以愛因斯坦相對論為代表的科學革命橫空出世,世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其對社會發展和人類生活影響所展現出來的偉力,極大地刺激了正留學各國,尋求強國方略的中華學子,“科學救國”一時間成為他們的共同認知因而成為時代最強音。他們求學之余,懷抱復興中華民族之志,以英國皇家學會、美國科學促進會等為模范,創辦學術社團,刊行報刊,翻譯名刊,將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知識及其體制和精神輸入中國,并由此建立中國科學技術體系。中國科學社作為留美學界社團,就此應運而生,發展成為近代中國延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影響最為廣泛和深遠的綜合性學術團體,踐行科學救國,促進并參與了中國近代科學技術體系的發生發展。

一、緣起

中國科學社,原名科學社,1914年6月10日由留學美國紐約州倚色佳小鎮康奈爾大學的胡明復、趙元任、周仁、秉志、章元善、過探先、金邦正、任鴻雋、楊銼九人創議并成立,宗旨為“提倡科學,鼓吹實業,審定名詞,傳播知識”。主要目的是集股400美元創辦《科學》雜志,將他們在美國朝夕相習的先進科學技術知識傳輸給國內,因此采用股份公司形式,在董事會下設立營業部、推廣部、編輯部、總事務所等。1915年1月,《科學》在上海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發行,開始對什么是科學、科學方法、科學精神以及科學的社會功用等進行全面討論,填補了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引進西方科學技術這方面的空白,開創了中國科學傳播的新紀元,切合了當時國內文化革命與文化建設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為新文化運動“德先生”“賽先生”的吁求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成為以《新青年》為旗幟的新文化運動的先導。

創辦者以為有股東在后面監督,《科學》可以避免當時大多數刊物有始無終的命運??伞犊茖W》的實際運作表明區區400美元的股金杯水車薪,即使是股東人數與股金數目遠遠超過當初的設想,也根本不能維持《科學》的繼續發行。同時僅僅一份《科學》雜志也不能達到提倡科學的宗旨,更不用說“科學救國”的高遠目標。創辦者們于是決定將股份公司形式的科學社改組為學術社團形式的中國科學社。1915年10月25日,由胡明復、鄒秉文、任鴻雋三人起草的《中國科學社總章》得到社員贊成通過,中國科學社宣告正式成立,宗旨為“聯絡同志,共圖中國科學之發達”。從“提倡科學”轉向“共圖中國科學之發達”,發展中國科學成為使命。嚴格規定了社員入社的條件、權利與義務,在董事會下設立分股委員會、期刊編輯部、書籍譯著部、經理部、圖書部和年會籌備委員會。初步具備了一個學術性社團的組織結構與功能,除繼續發刊《科學》外,更有一個全面發展中國科學的規劃。書籍譯著部從事科學書籍的翻譯引進與撰著,圖書部專門籌設科學圖書館以為科學研究做準備,年會籌備委員會籌備年會特別是學術交流的論文征集。更為重要的是,設立分股委員會有將未來成立的各專門學會統攝在中國科學社的考慮,惜乎這一規劃與設想最終未能實現,也使其在1930年代轉變為中國科學團體聯合會的角色未能成功。

改組為中國科學社后,社務不斷擴展,影響日漸增大,得到了愛迪生、蔡元培、黃炎培、張春、黎元洪、伍廷芳等國內外名流的贊許與支持,并在美國連續召開了三次年會,在以學生會年會為特征的留美學界獨立發展出一個學術性年會,在情感交誼之外學術交流共同體日漸形成,不僅得到了留美學界的激賞,更鍛煉了留學生們的學術能力,為他們回國之后發展中國科學積累了實踐經驗。

二、回國發展

隨著主要領導人胡明復、過探先、任鴻雋、楊銼等學成歸國,中國科學社也于1918年搬遷回國。與大多數留學生創辦的學術團體回國后面臨生死存亡境況一樣,中國科學社也面臨新入社社員急劇下降、經費奇缺、《科學》稿源缺乏、沒有固定社所等窘境。更為重要的是,當時國內政局不寧,社會不穩,留學歸國者顯身手的舞臺極其狹窄,真正能從事科學研究的機會少之又少。與大多數留學生社團回國后銷聲匿跡不一樣,中國科學社有一個強有力的領導群體,他們通過各種途徑和方法,逐步解決了生存的危機。通過蔡元培獲得了北京大學每月200元的《科學》資助;發起5萬元基金募捐,任鴻雋等北上南下、東走西奔,終有所獲;通過張容等獲得了南京成賢街固定社所;吸收丁文江、李協、秦汾、翁文顴等國內學界先進人員進入領導層,并選舉丁文江為社長,進一步擴大了在國內學界的影響。

當時的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科學研究幾乎沒有。中國科學社領導人深刻地認識到,科學若僅僅停留于口頭言說的宣傳,無論多么動聽,總是空談,只有進行實實在在的科學研究,科學才能在中國真正生根發芽,“科學救國”的目標才能真正實現。因此,他們不僅在輿論上鼓吹科學研究,社員們也身體力行具體實踐,并于1922年8月創建中國科學社生物研究所。生物研究所作為中國科學社宣揚科學研究、從事科學研究的載體,是中國科學社舉辦最為成功的事業之一,也是民國科研機關的典范。它篳路藍縷,對于中國的科學事業,包括科研人才的培養、科研成果的產出,以及科學研究氛圍的形成、科學精神的塑造與傳播都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與此同時,生物所還以其卓越的科研成就在國際科學界為中國贏得了崇高榮譽,是中國科學走向世界科學共同體最為重要的通道之一,也為人類科學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中國科學社南京成賢街社所

為了進一步適應中國社會,獲得發展的空間,中國科學社1922年8月在南通召開的第七次年會上,再次修改社章,進行第二次改組,將原來執掌社務的董事會改為理事會,設立全新的由社會名流組成的名譽性董事會,專門進行基金捐款與管理,于當年冬天陸續選舉張容、馬相伯、蔡元培、汪精衛、熊希齡、梁啟超、嚴修、范源鐮、胡敦復9人為第一屆董事,并由董事會向財政部申請,獲得江蘇省國庫每月2000元的資助。宗旨改為“聯絡同志,研究學術,共圖中國科學之發達”,第一次鮮明地提出“研究學術”的口號,通過科學研究,發展中國科學,實現“科學救國”的目標。社務有九項之多:(1)發刊雜志,傳播科學,提倡研究;(2)著譯科學書籍;(3)編訂科學名詞,以期劃一而便學者;(4)設立圖書館以便學者參考;(5)設立各科學研究所,施行科學上之實驗,以求學術實業與公益事業之進步;(6)設立博物館,搜集學術上工業上歷史上以及自然界動植礦物諸標本,陳列之以供研究;(7)舉行科學講演,以普及科學知識;(8)組織科學旅行研究團,為實地之科學調查與研究;(9)受公私機關之委托,研究及解決關于科學上一切問題。除繼續從事科學傳播與科學普及外,核心是宣揚與具體從事科學研究,以求中國科學之發達。

依照社務規定,中國科學社曾有非常宏大的規劃:科研機構方面,除生物所外,還計劃籌建理化、數學、衛生、礦冶及特別研究所等;科學教育方面,設立科學教育部從事科學雜志的編輯發行、科學叢書的編輯出版和通俗科學演講,計劃設立通俗觀象臺、科學博物院、科學書籍編譯院、儀器制造所等;科學圖書館方面,除南京社所已有外,還計劃在上海、廣州、北京等處設立分所。按照任鴻雋的說法,總圖書館及自然歷史博物館設在文化中心北京,理化研究所及工業商品博物館設在工業中心上海,生物與衛生研究所設在南京,礦冶研究所設廣州,其余分圖書館與特別研究所根據各地需要隨處可設。中國科學社欲在全國建成一個龐大的學術機構網絡,致力于研究科學,宣揚科學。

非??上У氖?,上述宏大計劃根本不可能實現,即使曾多次向社會募捐,一再成立籌設組織的上海理化研究所、數學研究所也沒有最終結果。但無論如何,獲得發展機會的中國科學社在軍閥混戰的政治狹縫中走上蓬勃發展道路。1922年開始匯集年會論文,用西文發行《中國科學社論文??罚═he Transaction of the Science Society of China),成為中國科學走向世界科學界的通道;生物所亦自1925年開始出版研究論文集刊。

社會影響大為擴展的中國科學社在中國科學發展事務上的發言權也大大提升,特別是在當時英美日庚款退款應用上表現得最為充分。中國科學社提出退還庚款,在中國所辦事業必須是中國最根本最急需的,能為中國謀求學術獨立的永久文化基礎事業,同時能增進全世界人類的幸福。這一主張反響強烈,也成為各國退還庚款使用的重要標準。同時,中國科學社不少領導人進入對中國科學發展影響最大的美庚款管理機構——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簡稱中基會)領導層,不僅為自己的生物所發展爭取到不少經費資助,也更為具體地擎畫中國科學的發展。中國科學社在這個發展過程中,不僅取得了國內學術社團的領導地位,在國際上也成為中國學術界代表。

三、事業擴展

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制定積極的科技政策,創建國立中央研究院、北平研究院等國立專門研究機關,充實大學,廣泛設立大學研究所,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步入新時代。這雖在一定程度上擠壓了作為民間學術社團的中國科學社在相關方面的發展空間,但中國科學社還是獲得了發展契機,步入空前的擴展時期。

首先,通過蔡元培、楊銼等人的努力,獲得國民政府40萬元二五國庫券,是為中國科學社歷史上最大一筆款項,也是其后來發展最為重要的基金,專門設立了由蔡元培、宋漢章、徐新六等組成的基金管理委員會進行投資管理。第二,國民政府將南京社所及其圍墻外的成賢街文德里官產劃歸中國科學社永久使用,進行改建與擴充。第三,得中基會專項資助后,擴建生物研究所,建成植物研究室、動物研究室、動物生理實驗室、生物化學研究室、圖書儲藏室、閱覽室、標本陳列室與儲藏室等。第四,購定上海法租界亞爾培路(今陜西南路)309號房屋為社所,并將總辦事處由南京搬遷到上海,將社務重心由南京轉向上海,南京留下生物研究所及其附屬圖書館成為專門的生物學研究圣地。

同時,中國科學社進一步擴展社務,創建明復圖書館,設立科學圖書儀器公司,發刊《科學畫報》和《社友》,實施學術評議與獎勵,成立科學咨詢處,聯合其他團體召開聯合年會,等等。1931年元旦,中國第一座專業科技圖書館明復圖書館(為紀念英年早逝的中國科學社重要領導人胡明復而命名)落成,為鋼筋混凝土結構三層樓房,建筑費用8萬余元,設備費用3萬余元,完全免費向國人開放。明復圖書館建成后成為上海社會和學術生活中的重要活動空間。戰時更成為保存圖書儀器等學術資料之地,為中華文化的存續與接續貢獻力量。

為解決商務印書館印刷發行《科學》脫期等問題,中國科學社出資創設中國科學圖書儀器股份公司,最初專門從事印刷,后擴展業務,發展成為中國最為有名的科學出版機構,專門印刷科學書報,分印刷部、圖書部、儀器部等部門,在南京、北平、漢口、重慶、廣州等地設分公司,在中國科學圖書的印刷、科學儀器的制備上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

為了進一步加強社友間聯絡,1930年10月發刊《社友》,專門刊載社務、社友的消息,到1949年共出版93號。廣泛記載了社員的活動與社務狀況,是了解當時中國科學界“實態”的一份重要原始資料。1933年8月創辦科普刊物《科學畫報》,時任總干事楊孝述具體負責,在當時眾多科普刊物中異軍突起,成為至今仍延續發行、影響極為深遠的科普讀物,也成為中國科學普及的旗幟。

學術評議獎勵是一個完善的學術共同體主要任務之一,也是學術體制化最為重要的方面之一,更是學術獨立運行的重要基礎。自1929年以來,中國科學社相繼設立、管理的學術獎金有高君韋女士紀念獎金、范太夫人獎金、考古學獎金、愛迪生電工獎金、何育杰物理學獎金、梁紹桐生物學獎金、裘氏父子科學著述獎金等,這些學術獎勵的評審頒發不僅是對青年科研工作者學術成果的承認,更是對他們從事學術研究的巨大鼓勵,成為他們在未來科學研究道路上披荊斬棘、奮勇前進的動力之一。中國科學社也曾有向國內科學研究最著名者頒發“中國科學社獎章”的設想,并制定了章程,選定了評選委員會,但因各種原因,終未有結果。

中國科學社成立伊始就有科學咨詢業務,以解決社會需求,但一直未能有所行動。1930年,國民政府號召學術機構設立科學咨詢處,并訂立了“科學咨詢處辦法”。中國科學社積極與政府合作,設立科學咨詢處,并將咨詢的問題和答案刊布在《科學》雜志上?!犊茖W畫報》創刊后,移載該刊,咨詢問題大為提升,1936年度曾超過一千。后改為“讀者來信”,成為《科學畫報》幾十年不變的特色欄目。

中國科學社年會日漸成為學術交流的重要平臺。1934年,中國科學社聯合中國植物學會、中國動物學會、中國地理學會等專門學會在廬山召開聯合年會,宣告中國學術界聯合學術年會的開啟。1936年,中國數學會、中國物理學會、中國化學會加入,在北平舉行七學術團體年會,到會456人,論文292篇,被譽為民國時期“最大也是最后”的學術盛會。聯合學術年會的召開,各種綜合、專門學術期刊次第創刊發行,標志著中國科學交流系統正式建成,極大地促進了中國科學的發展。

中國科學社的旗幟——《科學》發刊到1935年,走過了20年的風雨,面臨專業學術期刊、大學學報、研究機關集刊等眾多學術刊物的挑戰。中國科學社聘請山東大學生物系主任、牛津大學人類學碩士劉咸出任主編,對《科學》進行改版,讀者定位“首為高中及大學學生,次為中等學校之理科教員,再次為專門學者,最后為一般愛好科學之讀者”,設“社論”“專著”“科學思潮”“科學新聞”“書報介紹”“科學通訊”“科學拾零”“研究提要”等欄目。改版后的《科學》下接續完全通俗的給一般讀者閱讀的科普期刊,上接續各專業學會的專業期刊,“實居中心樞紐地位,……其宗旨略規撫英國之《自然》(Nature)周刊、美國之《科學》(Science)、德國之《自然科學》(Die Naturwissenschaft)等雜志”。

四、致力于中華民族的復興

這一時期,中國科學社自覺地將自身發展與國家、民族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積極介入國家建設之中,利用其積累的知識優勢為國家的發展獻計獻策。國立中央研究院雖是以蔡元培在德國、法國所見政府支持科學研究模式建立起來的,但在各研究所具體的籌備設立及其發展過程中,不能不受其籌備委員和主要領導人的影響。除實際具體負責中研院運行的楊銼是中國科學社主要領導人之一以外,各研究所籌備委員和主要領導人諸如翁文顴、竺可禎、李四光、唐錐、王璉、周仁、王家揖等都是中國科學社重要領導人,可以說中國科學社為中研院的創建與發展提供了人力資源,也是國民政府科學發展必須借重的最為重要的力量。特別值得指出的是,中國科學社生物研究所可以說是中研院動植物研究所的母體,所長王家揖是秉志在生物所的研究生,其他科研人員也基本上是生物所培養的人才。

在“民族復興”的時代話語中,中國科學社也從其專業立場出發奏出了屬于自己的和弦,主持編纂的《科學的民族復興》一書,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音符。該書邀集國內對于民族學各方面素有研究的學者各就其專業分別撰寫論文,從科學角度觀察“中華民族復興之道”。除竺可禎高屋建瓴的《序》外,有盧于道《中華民族之史的觀察》、張其的《中華民族之地理分布》、呂炯《中華民族與氣候的關系》、孫本文《中華民族的特性及其與他民族的比較》、劉咸《中華民族之人種學的檢討》、盧于道《中國人腦及智力》、李振翩《中華民族的血屬》、吳憲《中國之營養》、徐世瑾(中華民族之健康》、盧于道《中國人種之改良問題》和最后全書編者的《結論》,以生物學的眼光看待中華民族的復興,從中華民族的歷史、地理環境、氣象、特性、人種、智力、血統、營養、健康及人種改良等方面,討論了中華民族復興之道,并指出上述各方面,“對于各項民族復興之工作,有開始者,有尚未開始者,總之離奏效之期尚遠”。

“九一八”事變后,開發西北成為國家戰略。中國科學社不顧鼠疫流行的危險,1932年第17次年會毅然于8月13-20日在西安舉行,傳播科學以外,并進行實地科學考察和研究,積極介入國家戰略,“幫助政府之建設”。同時,國民政府大舉入川,籌備建設大后方。中國科學社1933年在重慶舉行第18次年會,與政府行動遙相呼應,會后到成都考察。對于此次年會,川省當局甚為注重。希望中國科學社此次會議,能將科學知識輸入慣于內戰的軍閥腦筋,使之“趨向建設事業”;更希望中國科學社幫助川省調查“富源”,改進科學教育。年會期間,中國科學社也通過“建議四川當局組織四川富源調查利用委員會”等相關四川建設和全國科學規劃的六個重要議案。1935年廣西聯合年會,也積極為廣西建設出謀劃策。1936年在“國防最前線”北平召開的聯合年會,除了學術交流外,更有向日本軍國主義展現中國學人風貌之意,“希望由科學家團結之精神,樹為模范,使全國上下,一律效之”,是“全國科學界對于政府‘保障華北’的迫切請求”,更向侵略者宣告:“北平是我們的,而且我們亦決不愿意放棄”。本以砒礪學問,討論社務,以追求學術進步與團體進一步發展的學術社團年會,卻因科學技術在國家建設中的重要作用,使處于象牙塔的學術深深地介入了當日中國社會的現實,特別是與國家建設的時代任務緊密相連。

到1937年,中國科學社的整個事業發展到巔峰。有上??偵缢傓k事處、明復圖書館、《科學》和《科學畫報》編輯部、中國科學圖書儀器公司等)、南京社所(生物研究所與圖書館)和廣州社所;董事會和理事會成員個個都是學術界響當當的人物,秉志為生物研究所所長兼動物部主任,錢崇澎為植物部主任兼秘書;圖書館委員會由胡剛復、尤志邁、王云五、楊孝述、劉咸組成,劉咸兼任館長;《科學》編輯部集中了當時學術界的精英,等等;全國還有12個社友會,由各地學術界領導人物主持。此時的中國科學社,已經成為民國學術生活和社會生活中一個具有廣泛影響力的社會組織,被譽為“社會之福、民族之光”。

五、另一種抗戰

正當事業蒸蒸日上的中國科學社,籌備聯絡各專門學會在杭州浙江大學召開聯合年會,并組織數學分股委員會與中國數學會合作創建數學研究所等事業時,日本帝國主義的全面侵華中斷了中國科學的正常發展。為了保存中華民族發展的火種,中國科學社除明復圖書館、《科學》和《科學畫報》編輯部、中國科學圖書儀器公司等事業和機構因地處法租界而留在上海外,其他事業主要有南京社所、生物研究所及圖書館與當時大多數機構一樣匯入了世界歷史上罕見的千里搬逃的洪流中,內遷重慶,落腳于西部科學院,后建造簡陋研究室,積極從事學術研究。

當南京社所、生物研究所內遷重慶時,限于人力物力,只將小部分書籍標本遷出,留下人員照顧所址并保管價值連城的書籍儀器和標本。不想日寇占領南京后,首先派軍隊強占生物研究所,并肆意破壞所內設施。后來調防時,原駐防部隊竟然放火將生物研究所燒毀,標本、儀器、書籍均蕩然無存。曾是那樣蓬勃發達、活力四溢、成就卓著的中國生物學圣地——生物研究所就這樣被焚毀。南京社所被毀后,土地被棚戶所占領,戰后雖經多種努力終未整體收回,自然也直接造成生物研究所戰后不能“復員”。

生物研究所內遷時,所長秉志因夫人生病留守。生物研究所被毀后,他只身到上海,與劉咸、楊孝述、孫洪芬、曹惠群、胡敦復等中國科學社核心成員,在“孤島”克服各種困難維持中國科學社社務,繼續發刊《科學》和《科學畫報》,堅持明復圖書館的開放,提供了科學交流的平臺,記載科學進步的歷程,保存中國科學發展的火種;千方百計堅持科學研究,并關注后輩學人的成長,為戰后中國科學的發展奠定基礎;團聚學人編譯出版中國科學社土木工程叢書、水利工程學、電工技術叢書等,在幫助解決學人們生活費用,度過艱難困苦的淪陷生活之余,“以為戰后復興之一種準備”。他們更深知科學在抗戰中的作用,毅然走出書齋,以自己之所長,通過《科學》《科學畫報》《申報》等媒介發表言論,宣揚科學抗戰報國、抗戰救國、抗戰建國。他們的對敵斗爭與抗戰期間的所作所為,與真槍實彈的正面戰場、敵后游擊戰、淪陷區的諜報戰一起,構成了中華民族反抗外敵入侵的壯麗畫卷,展現了一代知識分子不畏強敵的崇高情操,是名副其實的另一種抗戰。

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上?!肮聧u”不存,中國科學社總部內遷,上海社所由照料委員會照料,留職工3人看守。上海社務除《科學畫報》、科學圖書儀器公司繼續維持外,《科學》在發刊第25卷后首次宣布???,明復圖書館關閉。1942年9月,上海社友會協同照料委員會將明復圖書館重新開放。翌年3月,《科學》第26卷在重慶出版,宣告了它的重生。同時,隨著內遷學術界日漸穩定下來,中國科學社先后于1940年、1943年、1944年聯合多個專門學會召開聯合年會,不僅進行學術交流,更為抗戰建國獻計獻策。

1943年是中國命運轉折之年,抗戰勝利只是時間問題,抗戰救國已轉向抗戰建國,國家建設成為未來中國的重任。7月18-20日,中國科學社聯合中國數學會、中國動物學會、中國植物學會、中國地理學會、中國氣象學會等六學術團體召開聯合年會,不僅向外敵宣示“飛機炸彈不能毀滅”學術研究,也向國人宣示“學術研究并不因國難而中輟”。更為重要的是,年會在學術討論之外,專門進行了“科學與建國”和“國際科學合作”兩個專題討論。決議以大會名義致書中樞,請求增加經費,加強各優秀學術團體和中央研究院的研究工作,增加理論科學留學生名額,并陳述改善教育方法。1944年11月,中國科學社在成都召開多團體聯合年會,慶祝建社30周年。學術交流研討、科學通俗演講宣傳之余,也進行了“科學與四川建設”“科學與社會”“科學教育”三個專題討論。同時,發表《中國科學社成立三十周年宣言》,指出有鑒于抗戰及戰后建設之“迫切與緊要”,中國對科學的需要更為急切,科學是國家建設最為倚重的基礎,必須全力以赴發展科學,并為人類知識視野的擴展做出中國人的貢獻,以尋求科學之獨立;科學是為人類謀福利快樂而不是侵略殺伐的工具,因此應對科學應用制定善惡標準??梢哉f,中國科學社社員們在為艱苦的抗戰做出自身的努力與貢獻時,更深謀遠慮,為戰后國家建設和科學的合理利用出謀劃策。

雖在廣大社員的努力下,社務一直堅持,但從抗戰伊始,中國科學社事業不可避免地逐漸走向衰落??箲饎倮?,力圖有所作為,終因環境制約,維持現狀已告艱辛。南京社所被毀,生物所不能復原,研究人員星散,只有秉志等少數幾個人在上海明復圖書館頂樓苦心孤詣地維持。鑒于雷達技術的廣泛應用,亦曾有設立射電實驗所的計劃,但目標根本不能達成。

即使在如此艱難困苦中,中國科學社仍不能忘卻其科學救國之理想。1947年在上海召開七科學團體聯合年會,會上專門討論“原子能與和平”“改進我國科學教育之途徑”兩個專題。會后發表了《七科學團體聯合年會宣言》,從科學研究應以“增進人類福利為目的”出發,支持愛因斯坦等倡導的原子能和平利用運動;對于國內科學,以為應從“根本上著手”,如充實圖書儀器、保證科學工作者的生活、確立科研經費的長遠計劃等。1948年分地區召開了第26屆也是最后一次年會。在南京舉行的十團體聯合年會上,通過了不少提案,諸如建議政府按捐資興學獎勵辦法獎勵民間興辦科學研究及發展科學事業;確定總預算的千分之五為科學研究經費;設立科學基金會獎助科學研究,選拔青年人才,等等。在當時的情形下,這樣的提案與建議無異于緣木求魚,但真正表達了他們建設祖國、希望祖國富強的良好愿望。

六、結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科學社滿懷希冀繼續充當民間科學代表,為新社會的科學事業貢獻力量。他們認為在新的國家建設中將擔負著與國民政府時期不可同日而語的重任,他們也相信在祖國的未來建設中將大顯身手,不僅要繼續保持社團組織的學術交流與學術討論的作用與地位,而且要繼續保持社團組織聯絡科學家情感的位置,以促進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任鴻雋發表文章不僅對當時科學家精力分散、不專心致志于科學研究提出批評,而且要求科學家們摒棄成見,團結起來通力合作發展各門科學事業,不僅僅局限于世界科學前沿,更要著力發現國家建設中的實際問題并解決之。

從1949年底到1950年6月,中國科學社先后舉辦“自然科學與辯證法”“新民主主義下的醫藥衛生建設”“米丘林學說與摩爾根學說”“土地改革與農村建設”“怎樣做好科學普及工作”“工人業余教育”等專題座談會,不僅積極介入國家建設事業,而且熱心思想改造,學習唯物辯證法,積極向政府靠攏。他們沒有意識到新政權的科學事業是在黨和政府領導下的科學事業;新時期科學界的團結是在黨和政府領導下的團結。因此,作為民間私立社團,已經沒有繼續存在的合法性。在各種努力與交涉之后,《科學》1951年刊發32卷增刊號后宣告???。

中國科學社《告社友公鑒》原件

但與其他民間社團相繼宣告退出歷史舞臺不同,中國科學社在任鴻雋、秉志、張孟聞、楊孝述、林伯遵、徐善祥、蔡賓牟、于詩鶯等人的堅持下,一直尋求著繼續維持的機會,并相繼開展了一些科學活動。1952年2月修改社章,將宗旨改為“團結同志,繼續研究科學,交流經驗,并協助生產事業之發展”。1954年10月,為慶祝成立40周年,在上海舉辦了中國科學史料展覽。展覽分文獻和實物兩個部分,“皆略依學科性質及時代先后陳列”;文獻分為十個部類:天文·算術、物理·化學、地質、生物、醫藥、農藝、工藝·工程、本社歷年出版物、解放后國內科學刊物之一斑、本社所藏百年以前的外文雜志珍本,共有展品192種之多;實物主要來自上海博物館、上海文物管理委員會、復旦大學生物系考古組及收藏專家個人等,也分中國猿人頭骨模型、殷墟甲骨文字、鑄造、古代度量衡、板刻印刷、木刻、陶瓷、針灸銅人及金針金灸、最近青年科學家創造品等九個部類。

另外,還組織編纂出版《中國科學史料叢書》《科學史料譯叢》等?!吨袊茖W史料叢書》分“古代之部”和“現代之部”,先后由中國科學圖書儀器公司、上??茖W技術出版社出版李儼《中國古代數學史料》,王璉等《中國古代金屬化學及金丹術》,吳襄、鄭集《現代國內生理學者之貢獻與現代中國營養學史料》,張昌紹《現代的中藥研究》,湯佩松(現代中國植物生理學工作概述》,蔡無忌、何正禮《中國現代畜牧獸醫史料》,王有琪《現代中國解剖學的發展》和羅英的《中國橋梁史料(初稿)》等;《科學史料譯叢》,也出版有任鴻雋所譯《愛因斯坦與相對論》《最近百年化學的進展》等。不僅對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史進行梳理與整理,也關注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史。

1957年“雙百方針”期間,中國科學社在“向科學進軍”的號召下,將《科學》復刊為季刊,延續到1960年4月出版第36卷第2期共4卷16期,再次????!犊茖W》再次???,中國科學社將各種資產等移交政府,于1960年5月5日,發布《告社友公鑒》:

解放以來,我社在黨和政府的關懷和支持下,社務得以順利進行。為了更好地發展科學事業,曾先后將明復圖書館、生物研究所及《科學畫報》等獻給政府有關部門,在目前大躍進的形勢鼓舞下,為了更好地為加速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經全體理事會決議,將現在所余的《科學》季刊、“科學史料叢書”及科學詞書等編輯工作,交全國科協接辦,同時將我社社所房屋及所有財產一并捐獻政府,以完成我社歷史任務?!F已交接完竣,我社即宣告結束……

由此,中國科學社正式宣告退出歷史舞臺。

1985年,由12位科學家建議,在中國科學社老社友、《科學》的老編輯、老作者、老讀者的支持下,經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批復,《科學》再次復刊。復刊后的《科學》承接前輩的科學夢,努力地傳播科學,播撒科學的種子,在科教興國的旗幟下前行!

(作者張劍單位系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本文摘自《科學》2015年9月)

猜你喜歡
科學
點擊科學
走進科學
走進科學
點擊科學
點擊科學
點擊科學
走進科學
科學大爆炸
科學怪咖
科學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