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積極心理學在大學生活中的運用

2016-11-09 23:27年璟朱曉航
戲劇之家 2016年20期
關鍵詞:積極情緒積極心理學

年璟++朱曉航

【摘 要】隨著心理學的理論進步和社會現實的需求,積極心理學作為心理學的新發展方向越來越多地被運用到現實生活中。積極心理學的目的是激發人的積極情緒體驗,幫助人進行“心靈成長”。本文對積極心理學在高校大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應用進行研究,其基本路徑為:以身促心,樹立大學生健康生活的觀念;踐行多元化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對專業本身的興趣;以“全人”教育為目標,激發學生內在積極品質。文中對積極心理學在大學生健康生活觀念、專業學習興趣培養和內在積極品質激發等中的運用做了探析。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積極情緒;大學生活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10-0168-03

伴隨著心理學的理論發展和現代社會的客觀要求,積極心理學成為心理學研究的新方向。積極心理學關注人類積極的心理品質,重視人類的健康幸福與和諧發展。積極心理學的目標在于幫助人們發揮自己的潛能,提升人們對情感、工作和生活的體驗。心理學家馬丁·塞林格曼、謝爾頓等人倡導的積極心理學將心理學關注的主體由心理異常者轉向普通群體,其中很多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和心理調節技術可用于人們日常生活中進行自我調節和群體疏導,心理學與其他學科結合進行研究已成為科學研究的新導向。隨著社會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意識的不斷加強,將積極心理學用于解決大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已成為一種趨勢。

一、積極心理學簡介

積極心理學是一門運用科學、有效的干預方式,旨在幫助人們獲得美好人生的學科。與心理學的其他分支相比,積極心理學注重幫助正常人獲得更加健康、幸福的體驗,而不是調節心理機能和矯正異常行為。這使得積極心理學對于幫助更廣大的人群實現自身價值具有更大的意義。積極心理學理論認為個人的幸福感可以通過四個維度進行評判:身體的感覺、成就、社交和意義。在這四個維度中,積極心理學都有相關的理論幫助人們更好地進行自我調節。

(一)身體方面

在積極心理學中,正向積極的健康是一項重要的研究課題,其目標不僅僅是保持健康狀態、預防和抵抗疾病,更重要的意義是激發出人們過上長壽、健康生活的內在動力。積極心理學家們提出了“健康是一筆財富”的理念,這種“健康資產”,就是影響健康水平,幫助人們戰勝疾病風險的一種因素。該課題致力于探索某一特定的“健康資產”對于長壽、健康的影響。該課題的研究結果證明,無論是對于健康還是受疾病困擾的人群來說,積極正面的情緒狀態都有正面效果。在保持同等水平的吸煙量、飲酒量、運動量和休息時間的條件下,情緒較為正面的人也普遍較長壽。干預性實驗也表明,積極的情緒能更有效地抵抗流感。此外,越來越多的實驗證明進食更多果蔬會增強幸福感。在韓國、伊朗、智利、美國等不同地區進行同類實驗的心理學家都得出了類似結論:進食更多果蔬使人更易感到“非常開心”。這可能是由于大量攝入某些營養物質的原因。

(二)成就方面

成就是指在一定動機的驅使下,促使個體接受教育或訓練后獲得的學習成果。影響成就的因素有遺傳因素、社會因素及個體需求因素。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指出,當人們滿足某一層次的需求后,人們會進一步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成就屬于最高需求層面——自我實現。受這一普適性理論的影響,成就則成為人們不懈追求的目標。

在積極心理學中,成就是個體追求有價值的工作,使之達到完美狀態,獲得心理滿足的行為。在工作中獲得成就或者工作滿意度高的人比低成就或工作滿意度低的人更容易獲得幸福感。個體記憶中存在著與成就相關聯的情緒體驗,當獲得成就的滿意度更高時,愉快的情緒體驗進一步促使人達成成就,由此獲得良性循環。成就對于個體重要性在于工作本身,而不是隨之而來的報酬。當人們在某項活動中獲得成就時,滿意感可以起到自我強化的作用,達到高峰體驗。

(三)社交方面

積極心理學的著眼點之一就在于積極情緒,而人際關系對于積極情緒起重要作用,不論這種關系是工作、家人、愛情還是友情。正如克里斯托弗·皮特森教授的概括:“我們周圍的其他人非常重要?!蓖ㄟ^人際關系,人類可以接受、分享并且傳播積極的能量。在這個過程中,人際關系也能夠通過與他人積極互動得到增強?!缎愿駜瀯莺兔赖率謨浴肥状螄L試以研究群體的方式定義人類的積極心理特質。這些特質包括6種“核心美德”,下設26種可測量的性格優勢。

6種美德和26個性格優勢如下:

智慧和知識:創造力、好奇心、開放性、求知欲、洞察力

勇氣:勇敢、毅力、誠信、活力、熱情

人性:愛、友善、情商

正義:公民意識、公平意識、領導力

秉性:寬恕、憐憫、謙卑、謹慎、自制力

神性:對美麗與卓越的欣賞、感恩、希望、幽默、靈性

在這6種美德中,“人性”中的“愛”、“友善”、“情商”與人際關系直接相關,“開放性”、“誠信”、“領導力”、“寬恕”等與人際關系聯系也較為緊密。因此,人際關系的維護在提升生活質量和幸福感中起到一定作用。

(四)意義方面

意義是衡量幸福感的一個方面。有研究表明,主觀幸福感的獲得并不持久,在經歷一段高峰期過后,幸福感回歸原先的基線水平。所以想獲得長期的幸福感與滿足感,需要將外在激勵轉向內在激勵,從考慮關注外在滿足轉向內在滿足。意義是個體內在設立的為之不斷努力奮斗的目標,并且當無人知曉個體的目標時,仍堅持繼續,這個目標就是個體真正覺得有意義的事情。

在積極心理學中,意義是個體價值、生活意義和對未來的期望的綜合表現。個體的價值是指個體在生產、生活中為滿足個人需要所做的發現、創造。經歷同一件事情時,人們對事物不同的看法及態度將導致不同結果。積極心態面對挑戰和打擊會更好地克服壓力,戰勝它并走出困境,而消極心態往往會導致失敗的結果。有意義的生活是人們對未來的設想,人們面對危機或創傷表現得更加樂觀,就更有助于戰勝困難。促進人們樹立目標,尋求意義可以使人們獲得更多的幸福感和滿意度。人們對事物的認知采取更為積極的態度,則有助于人們提升主觀幸福感。高校學生樹立更高的目標,對事物認識更為積極、有意義,是個人價值得以顯現的最佳途徑。

二、遇到的問題

(一)高校學生體質狀況堪憂

近20年來,我國大學生的體質狀況處于不斷下降的狀態,大學生體質問題亟待解決。根據由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衛生部、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科學技術部、財政部共同組織的第6次全國多民族大規模的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2010年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的調查結果顯示,我國高校學生的各項體質較往年呈下滑趨勢。19-22歲年齡組,即大學生所處的年齡組爆發力、力量、耐力等方面的身體素質水平都有所下降,大學生的體質鍛煉時間也有下降趨勢。體育鍛煉是指根據身體需要,運用各種體育手段,結合自然力和衛生措施,增進健康,增強體質,調節精神的體育活動。體育鍛煉對促進積極情緒產生,宣泄不良情緒有重要的作用。大學生進行體育活動時間的減少,不僅影響了體質,更間接地對心理健康產生了不良影響。

(二)大學生主觀幸福感較低

主觀幸福感(SWB)是指人們如何體驗他們的生活質量,包括情緒反應和認知判斷,SWB的評判可以從情感平衡和生活滿意度兩方面衡量。良好的情感平衡是指愉快的情感體驗與不愉快的情感體驗相比較占優勢。生活滿意度是個人對生活的總體評價,獨立于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之外,是衡量主觀幸福感更有效的途徑。

筆者以安徽某高校2015屆本科畢業生進行了校園生活滿意度的問卷調查。本次調查問卷共發放1333份,收回問卷1333份,其中有效問卷1290份,占2015屆本科畢業生總數的24.13%。通過SPSS統計軟件對調查問卷的結果進行統計和整理得出:在1290份有效問卷中,每項滿意率較上一年均有所下降:平均分在8分-9分有10項,較上一年的17項下降較多,剩下的10項均在7分-8分之間;20個項目的全校平均分為8.00分,較上一年低0.31分。具體表現:在評選獎學金、評選先進工作方面,學生滿意度平均分為7.99;在社會實踐活動的形式和效果方面,學生滿意度平均分為7.67;在校園文化活動方面,學生滿意度平均分為7.77。通過本次調查可以得出結論: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總體處于較低水平,而且有不斷下降的趨勢。

(三)大學生應對突發性事件的能力較弱

大學是從學生變為社會人的過渡階段,大學生活與高中生活相比較為復雜,很多大學生第一次離開家人,來到陌生的環境,很多事情都需要他們獨自處理。由于大學生心理發展不成熟,閱歷不夠豐富,情緒較易沖動,事件的發生和處理不當往往會使他們產生負面情緒,進而導致不良后果。據不全面數據統計,我國大學生暴力犯罪的案發率逐年上升。突發性事件發生較為突然,帶來后果比較嚴重,處理較為困難,因此會對學生,其家人、朋友乃至社會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因此,指導大學生如何預防、處理大學校園突發性事件,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四)大學生對未來發展方向感到迷茫

大學生會面臨許多不同的抉擇:正在上大學,不知道以后做什么工作;快要畢業,不知道選擇讀研還是工作等。很多人會覺得是自己不夠了解自己,試圖通過向內思考的方式來探索自己、了解自己,但根本原因是缺乏足夠的信息來做出決策。

大多數同學在邁入大學后無法準確給自己定位,因為某些原因對學校產生抵觸情緒,不能很好適應大學生活,自我調節能力較欠缺,對學習、生活得過且過。一些同學給予大學生活過多的期盼與憧憬,但實際的大學生活與想象有大落差:欠缺專業知識的拓展、沒有合理分配課余時間和不能很好地融入集體生活等。安徽省某高校2015屆畢業生校園生活滿意度調查顯示,不管畢業生是已落實就業單位、國內升學、出國(境)留學、自主創業、求職中還是暫不就業,他們對自己從業情況的滿意度平均分為7.98分,處于一般滿意的水平。數據證實:很多學生對自己的未來沒有考慮,職業方向感缺失;而即便考慮過的人對職業生涯也沒有一個詳細的規劃,不知道該做哪些準備、鍛煉何種能力,這同樣會導致迷茫情緒的產生。

三、對于大學生積極情緒培養的若干建議

(一)體質提升與體育鍛煉是培養大學生積極情緒的基礎

應該樹立大學生合理膳食的觀念,為大學生提供健康均衡的飲食,促進他們的體質提升,進而促進積極情緒的產生。合理地增加大學生體育鍛煉的機會,樹立大學生健康的生活觀念。這不僅是為學習、生活打下基礎,更是為了增進他們的正面情緒體驗,進而獲得幸福感。

(二)多元化的教學模式與因材施教相結合是學生獲得積極情緒體驗的焦點

積極心理學是對傳統心理學的一種補充,主張關注人的內在動力。在大學教育中,老師改善傳統的教育模式,建立豐富、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帶動活潑、自由的課堂氛圍,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愛好,引導、激發學生對課堂學習的興趣,體悟在學習過程中高漲飽滿的快樂情緒。高校教學需要因材施教。在進行因材施教的時候,需要考慮年齡、能力、性格等的個別差異,教師再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有彈性、有張力,適合不同類型的學生,發揮學生的長處,彌補學生的不足,培養學生的思辨思維,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獲得積極情緒體驗。

(三)全面塑造大學生人格是培養大學生積極情緒的目標

通過講座指導、實踐活動和課外實習的方式,在理論與實踐兩方面提升大學生挫折耐受力、自制力、毅力等,促進學生發揮自身潛力,預防突發性事件對學生產生的不良后果。注重培養學生性格的積極方面,運用內在力量與積極情緒戰勝困難,在實踐中全面培育人格,同時挖掘和塑造學生潛能。并在這個過程中,培育學生與人相處的能力。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增強積極情緒的互動。

參考文獻:

[1]李金珍,王文忠,施健農.積極心理學:一種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學進展,2003,11(3):231-236.

[2]李懷玉.論心理新的研究趨勢:積極心理學[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1).

[3]SheldonM,KingL.Why Positive Psychologist is Necessary[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

[4]苗元江,朱曉紅等.積極人格—當代青少年人格建構新方向[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1,(12):4-9.

[5]Seligman ME.Csikszentmihalyi M.Psychology:An Introduction[M].Am Psycho,2000,55(1).

[6]任俊.積極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7]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積極心理學[M].徐紅譯.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99-100.

[8]佩塞施基安.尋找意義[M].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9]張雪飛.知識型員工滿意度調查分析[J].科技與管理,2009,11(3):140.

[10]卡爾.積極心理學:關于人類幸福和力量的科學[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

年 璟,女,安徽農業大學2013級在校生,英語專業;

朱曉航(通訊作者),女,安慶師范大學2014級在校生,應用心理學專業。

猜你喜歡
積極情緒積極心理學
儀式動作、象征意義和積極情緒增強控制感:雙路徑機制*
中小學生積極情緒現狀特點及其影響因素
積極情緒助力更好記憶
試論積極情緒對中學生的創新力的影響
積極情緒相關研究綜述
談積極心理學在班主任工作中的運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