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日親屬稱謂的異同與文化特征探究

2016-11-09 07:19曲爽
知音勵志·社科版 2016年9期

中國和日本是一衣帶水的鄰邦,在長期的交流中互相影響,在語言和文化方面也存在很多相似的地方。兩國的親屬稱謂體系就屬其一。雖然體系相似,還是有各自的特點和用法上的差異。本文將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出發,對中日親屬稱謂進行對照研究,并探究其中的文化特點。

【關鍵詞】親屬稱謂;從他;文化特點

1 引言

中日親屬稱謂體系相似,又有各自的特點,本文將首先從數量上進行對照分析,然后對親屬稱謂的特殊用法即:從他性、虛構用法進行對照分析。

2 中日親屬稱謂考察

關于中日親屬稱謂首先值得對照的就是數量。漢語中親屬稱謂要明顯多于日語,劃分更加細致。在此需要指出的是,像“爸爸”、“媽媽”這樣的稱謂屬于鈴木孝夫所言的基礎語,在任何語言中都是相同的,沒有特別研究的必要。此外,日語中的“お父さん”與“父”的差別屬于敬語體系,不列入本文研究范疇。親屬稱謂名稱是指以自身為中心確立的親屬成員與自己的關系的名稱。以親屬中的長輩的稱謂為例,分析中日兩國親屬稱謂的異同。具體對照見表1。

通過上表可以看出:中國的稱謂數量是日本的五倍,而且,在區分上也更為細致。首先,明確表示出父系與母系的區別;在稱謂上著重表明了父系男方親族的長幼,明確表示出姻親和血親的不同。日語中有關的親屬名稱非常簡單,只區別了男性和女性。不論是父之兄、弟,或者父之姐、妹之夫,還有母之兄、弟,一律稱為“おじ”,相應的,女性長輩則一律稱之為“おば”。

兩國親屬稱謂中還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差異。在漢語中,父親的父親稱為“爺爺”,母親的父親稱為“外公”,日語中則統稱為“おじいさん”;相應的,漢語中,父親的母親稱為“奶奶”,母親的母親稱為“外婆”,日語中則統一稱為“おばあさん”。也就是說,漢語中既有性別的區別,又有父系、母系的區別。而日語中只有性別的區別,沒有父系、母系的區別。

此外,應特別指出的是日語中“いとこ”這個詞。在漢語中,與“いとこ”相對應的詞多達十個以上。分別為: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兄、表弟、表姐、表妹(具體可細分為姑表、舅表、姨表)。日語中“いとこ”,沒有區分父系母系、性別、長幼和具體的血緣關系??梢哉f,中日親屬稱謂的差異在這個詞的對比中表現的十分詳盡。

究其原因,主要應該從兩國關于家的概念的區別來理解。中國的家族概念,《禮記·大傳》中說到:同姓從宗,合族屬。即:中國的家族是由同姓同宗的許多個家庭集合而成的,是大家族的概念。日本則更重視繼承者,是一子繼承。正如日本學者中根千枝在著作《家族の構造》中所言:“日本の家族の場合には、父―息子が中心でありますが、養子の場合もありますので、それはむしろ家長―後継者と見るのが正確であります。したがって私は日本の直系家族と呼ばれているものは血縁というよりは継承線を基盤とするものとみます?!?/p>

不過,隨著社會的發展,在漢語中的親屬稱謂有退化的趨勢。在現代年輕人中,能夠準確區分堂兄弟、表兄弟的人越來越少。當然,姑表、舅表、姨表的區分就更難了?;蛟S可以說,“いとこ”在漢語和日語中的區別僅存在于性別了。另外,由于80后、90后中獨生子女占到絕大多數的比例,在年輕人看來,堂兄弟、表兄弟與親兄弟之間也沒有區分的必要了。這也是在親屬稱謂中值得注意的地方。

3 親屬稱謂的從他性

親屬稱謂除了上述直接稱呼家人外還存在從他性。從他親屬稱謂是親屬稱謂中比較獨特的構成部分,指的是說話人在稱呼自己的親屬時,不按照自己與被稱呼人的直接親屬關系來稱呼,而是依從他人與被稱呼人的關系來稱呼的語言現象。這在漢語和日語中普遍存在,使用上由于語言本身的差異(主要指敬語的差異)存在差異。這種差異不管在文學作品還是日常生活中都存在。

a.女人說:“天狗,是我家害了你,這我和五興爹一輩子有贖不完的罪……”男人說:“可咱家里,總不能這樣下去啊,五興他娘!……”(賈平凹《天狗》)

b.“お父様ったら、その時、お話になるだけで、あと続けて交渉して下さらないんですもの??似饯饯ρ预盲皮辘蓼筏郡铩薄钉ⅳ筏縼恧肴恕?/p>

c.你看你爸爸,光是當時提那么一句,事后就撒手不管了——克平這么說來著?!肚橄得魈臁?/p>

上述例句中,“五興爹”、“五興他娘”,“お父様”,“你爸爸”都是從他親屬稱謂的具體體現。

d.パパ、晩ご飯、なににする。(妻が夫に対して)

e.ママ、ここにいらっしゃい。(おばあさんが子供を抱いている娘に対して)

f.お兄さん、ごはんよ。(母が年上の息子に対して)

上述例句d中,對于自己的丈夫不稱呼為“あなた”,而是站在孩子的角度稱呼為“パパ”,這一現象在日語中稱為“子供本位”,例句f中從年紀小的孩子的角度出發稱呼年長的兒子為“お兄さん”也是同樣的。家族內的稱謂遵循了按照鈴木孝夫所講的如下法則:“日本の家族內で、目上の者が目下の者に直接はなしかける時、家族の最年少者の立場から、その相手を見た親族名稱を使って呼びかけることができる?!彼^“子供本位”類似于漢語中的“從子稱謂”。 不過,例句e中把自己的女兒直接稱呼為“ママ”的情況在漢語中卻是很少見到的。但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地域的不同,在中國的安徽南部以及江蘇、上海、浙江等地,類似于上述情況的“從子稱謂”的情況也是常見的。

“從子稱謂”的稱呼方式,可以說是人們重視家庭和諧的一種表現。夫妻關系是基于男女之間的感情建立起來的,是可以選擇的。親子關系是天生的血緣關系,是不能選擇的。相對夫妻關系,親子關系要更加穩固。因此,對于孩子以外的親屬而言,特別是夫妻之間的“從子稱謂”的這一稱呼方式更加表達了人們對“家”的重視。我認為由于同樣受到儒家思想“家和萬事興”的影響,盡管存在細微的差異,但是這一點在漢語和日語中是相同的。

4 親屬稱謂的虛構用法

除上述分析的“子供本位”外,還存在更多的親屬稱謂的虛構性的用法。對于沒有血緣關系的人,或者沒有親屬關系的人,用親屬稱謂來稱呼??傮w來講,這一現象在漢語和日語中都存在,不過在使用上還有所不同。

二貝娘說:“你韓伯這人,越活越不象個上年紀的人了?!蓖醪庞质强嘈σ幌?,放下香煙就要走。二貝娘說:“你這孩子,怎么來一次都要帶東西?過年來坐坐嘛,街坊鄰居的,規矩這么多!”(賈平凹《臘月·正月》)

上述例文中,二貝娘和王才是“街坊鄰居”的關系,但是她在說話時使用了從他親屬稱謂來稱呼自己的丈夫,表達了對“街坊鄰居”王才的一種親近感,雖然沒有親屬關系,但給人一種我們像是一家人一樣的感覺。這樣的例子不論是在文學作品還是日常生活中都是很普遍的。

在日語中,類似于上述例文的說法在文學作品中并不常見。但在日常生活的直接稱呼中卻是存在的。對上年紀的人稱呼為“おじいさん”、“おばあさん”,對于稍年長的稱呼為“お兄さん”、“お姉さん”。這種稱呼方式在漢語中也是相同的。

另外,對于在公園里迷路的小女孩,日語中一般會稱呼為“姉ちゃん”,漢語中則稱呼為“小朋友”或“小姑娘”等。我認為這并不是兩國語言的虛構性用法不同造成的,而是前面所講到的“從他”即“子供本位”的問題。也就是說,這種針對沒有血緣關系的人物的虛構性的稱呼方式是以“子供本位”為基礎的。當然,在漢語中也存在“子供本位”的情況,如果是帶著一個比小女孩更小的孩子的場合下,那么就可以自然的稱呼為“小姐姐”。

5 小結

總之,由于屬于大家族制度,漢語中的親屬稱謂劃分更細致,詳細區分了性別、年齡長幼、父系或者母系,數量上明顯多于日語。日語中對于性別、年齡等指標并不是特別重視。不過,由于中國社會80后90后獨生子女占絕大多數等原因,漢語中類似于表兄弟姐妹的稱呼的區分也不再像以前那樣嚴格,親屬稱謂有退化的趨勢。

親屬稱謂的從他性,在漢語和日語中都是存在的,并且整體來講是相通的。關于這部分有學者認為漢語中不存在所謂的“子供本位”,我認為在這一用法中漢語和日語的差別主要應該解釋為敬語體系的差別。

參考文獻

[1]鈴木孝夫.ことばと文化[M].日本:巖波新書,1973.

[2]金田一春彥.日本語上[M].日本:巖波新書,1988.

[3]邱建鈺.談中日親屬稱謂的特點及成因[J].商丘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

[4]程放明.現代語言環境中漢日語親屬稱謂的對照研究[J].日語學習與研究,2001.

[5]董將星.日語的稱呼.www.cnki.net.

[6]李紅.漢語從他親屬稱謂的社會指示功能[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8.

[7]中根千枝.家族の構造:社會人類學の分析[M].日本:東京大學出版社,1970.

作者簡介

曲爽(1985-),現為阿壩師范學院外語系講師。

作者單位

阿壩師范學院 四川省阿壩州 623002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