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筑師的社會責任感

2016-11-10 00:32來二孩王雅靜
美與時代·城市版 2016年8期
關鍵詞:社會責任感

來二孩 王雅靜

摘 要:縱觀近五年的普利茲克建筑獎得主,評委會對建筑師解決社會迫切問題及社會責任感的注重趨勢甚為明顯。結合該時間段內獲獎建筑師在建筑創作中的理念、設計手法,對他們社會責任感的品質進行逐一解讀,歸納出他們在實踐過程中所具有的共同點,并針對國內當前的創作環境中如何提升建筑師的社會責任感提出幾點思考。

關鍵詞:社會責任感;普利茲克獎;建筑實踐

一、概述

社會責任感是指“社會中的個體為建立美好社會而自覺承擔責任的觀念”。[1]建筑師的社會角色除了幫業主追求利益最大化,還需思考建筑實踐對推動公益活動、改善生態環境、文化傳承等方面的社會意義。建筑不僅是一種文化,更是一種社會行為,它與時代背景、社會意識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有影響力的建筑作品更是建筑師與社會力量相結合的產物。正因為建筑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個方面,建筑師的社會責任感也倍加重要。

普利茲克獎在建筑界的影響力與權威性毋庸置疑,該獎自1979年設立以來,每年評選一屆,目前共頒發給41位建筑師。這些建筑師都是在特定的時期和背景下引領建筑創作的潮流,例如菲利浦·約翰遜、奧斯卡·尼邁耶、貝聿銘、丹下健三等皆出生于20世紀早期,他們對于現代主義建筑思想與原則都有自己的理解,并加以修正和擴展,促成國際主義建筑風格的多元化發展。安藤忠雄、倫佐·皮亞諾、雷姆·庫哈斯、扎哈·哈迪德、讓·努維爾等是出生于二戰后且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之后比較活躍的建筑師。與之前的獲獎者相比,他們的建筑思想更加強調與社會時代的結合、建筑的社會性和可持續性。從普利茲克獎歷屆獲獎建筑師來看,雖然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和影響因素不同,且風格迥異、個性鮮明,但該獎設立目的旨在表彰—位或多位當代建筑師在作品中所表現出的才智、想象力和責任感等優秀品質,以及他們通過建筑對人文科學和建筑環境所做出的持久而杰出的貢獻。[2]縱觀近五年的普利茲克建筑獎得主,評委會對建筑師解決社會迫切問題及社會責任感的注重趨勢甚為明顯。

二、獲獎建筑師社會責任感解讀

從2012獲得普利茲克獎的中國建筑師王澍到伊東豐雄、坂茂、弗雷·奧托,再到今年的獲獎者智利建筑師亞歷杭德羅·阿拉維納,他們除了在建筑設計與建造技巧方面的創新,都以自身獨特的方式方法從各個方面詮釋著建筑師的社會責任感。

(一)王澍——對于傳統文化回歸與傳承的責任感

在2012年獲獎建筑師王澍的評語中提道:“因為中國當今的城市化進程正在引發一場關于建筑應當基于傳統還是只應面向未來的討論。正如所有偉大的建筑一樣,王澍的作品能夠超越爭論,并演化成扎根于其歷史背景、永不過時甚至具世界性的建筑?!盵2]王澍的作品不僅讓我們反思中國現代建筑發展歷程,同時也回應了傳統的建筑語言如何應用到當代的建筑設計中去。在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項目中,王澍將園林空間概念、傳統的審美融入到現代建筑當中。而錢江時代項目旨在將中國傳統民居中的庭院空間引入到高層住宅建筑中,試圖為鄰里之間提供公共交流的空間,這正是他對于傳統文化回歸與傳承的責任感的最好體現(圖1)。

(二)伊東豐雄——注重建筑與社會、人、環境的關系

榮獲2013年普利茲克獎的日本建筑師伊東豐雄說:“……到21世紀,人、建筑都需要與自然環境建立一種連續性,不僅是節能的,還是生態的,能與社會相協調的”[3],他的設計理念具體體現在:1.建筑的臨時性。由于日本地震相對較為頻繁,探求建筑的臨時性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伊東的建筑通常利用簡單環保的結構、靈活的結構支撐體系來適應市場需求多元、變化迅速的特點;2.功能的模糊性。它是指同一個建筑空間可以滿足公眾多樣化的生活需求[4]。例如,岐阜縣冥想之森殯儀館葬禮大廳中多處流線型灰空間的設計,在滿足特定人群使用的同時,市民也可以在此舉行活動(圖2)。3.建筑與自然的融合性。在仙臺媒體中心案例中,建筑師打破了框架結構建筑的均質性,以不規則的配置方式形成螺旋狀的細鐵柱。這樣的管柱貫通地板,也具備了設備系統,電梯和階梯,并從屋頂采光和通風(圖3),實現了建筑空間與自然的融合以及能量、信息的交換。

(三)坂茂——以創新的結構與材料應對自然災害

對于坂茂來說,社會責任意味著使用一些建筑材料,像紙管、集裝箱、竹子、織物、紙板、再生紙纖維等非傳統建筑材料,挖掘它們的各種潛力與結構的可能性。這些材料不僅容易得到,而且便宜,可以循環使用。坂茂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華林小學救助建筑項目中,采用了6m的紙管框架跨度、外徑240mm的縱橫紙管通過木構結點連接,利用可調金屬拉桿、拉結鉚釘等工業成品構件的連接調節功能,形成具有一定的彈性和伸展度的結構體系,成為一種連接方便、操作維護簡易、可裝卸回收的裝配式建筑(圖4)[5]。而在2011年新西蘭教堂重建項目中,他同樣用紙管材料搭建出整體為A字形的框架結構,最終建成了一個具有高硬度且環保的臨時性建筑,為當地的居民樹立了另一種精神上的旗幟。坂茂建筑實踐的成功之處在于以人道主義援助援建為創作起點,融合了結構建造與材料方面革新的理念,并且最終使作品具有較強的設計感。

(四)弗雷·奧托——終生以用最少的資源、最合理的結構構建世界為目標

2015年普利茲克獎得主弗雷·奧托通過對輕型結構的不斷探索,為建筑創造了一個新的空間實現形式,同時也為“所有人尤其是底層民眾”打造建筑的“天堂”。從1967年蒙特利爾博覽會上的西德展廳(圖5)、1972年慕尼黑奧林匹克公園、1975年的德國曼海姆的多功能廳(圖6),到2000年的漢諾威世博會日本館,奧托不斷對輕型建筑結構進行探索與實踐,被認為是同時代中最具有人文精神的建筑師。奧托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開始對仿生建筑進行研究,并提出了“整體”的觀點[6]。他認為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我們應該建造的是和自然界共生的社會。因此奧托始終致力于使用最少物料和能量的方式來包圍和覆蓋空間,希望通過建筑來建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

(五)亞歷杭德羅·阿拉維納——關注社會保障性住房,奉獻大眾

阿拉維納的卓越之處在于過去十多年中對社會保障性住房的一系列探索與嘗試。在智利最北部的伊基克的金塔蒙羅伊社會住宅項目中,由于政府財政補貼資金的限制,為了節約建筑成本,阿拉維納和他的團隊提出了“半成品住宅”的創意。即為每個家庭建造一半的住宅,然后他們根據各自經濟條件,對住房加以后續完善(圖7),同樣在2010年完成的墨西哥蒙特雷住宅項目中(圖8),建筑師只完成了住宅最重要的40平方米,包括浴室、廚房、樓梯和分隔墻的部分,其他的空間住戶可通過自助式擴建達到76平方米的中等收入標準。這也充分體現了建筑師在設計中強調公民參與的重要性[7],他將建筑實踐與為所有人爭取更好城市環境的社會責任相融合,賦予建筑師職業全新的維度。

三、建筑實踐中關注的共同點

(一)注重建筑的臨時性

建筑作為人類歷史文明延續的載體,一直以來都在追求它的永恒性,但這幾位建筑師注重的臨時性也很好地滿足了公眾對建筑的“特殊需求”。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弗雷·奧托的輕型建筑具有一種“臨時性”,即組裝迅速、可適應性與調節性。這樣的結構可以在不需要的時候方便地進行拆除。坂茂追求的臨時性體現于建筑在災難中的過渡性。在建造救災避難所時,常利用取材方便、方便安裝拆卸的硬紙管。伊東豐雄認為建筑的存在時間是臨時的,他以一種動態的空間觀為“后都市”中的人創造著適應時代的新的建筑語匯[8]。

(二)關注社會普通大眾生活

尊重不同人群、關注普通大眾生活,并改善其居住環境,是建筑師應該具有的設計情懷和需要承擔的社會責任。面對現代生活模式的沖擊,王澍在其垂直住宅中引入了鄰里共享空間,試圖喚回被遺忘的傳統鄰里關系;面對大量涌入城市的社會低收入人群,阿拉維納思考的是如何能從建筑師的角度改善他們的居住環境,而且實現中產階層生活標準;奧托則以自己在輕型結構和新型材料方面不斷地創新,向世人宣示包容與平等這一信念;而如何為自然災害的受難者建立庇護場所,促進他們精神的恢復是坂茂善意的初衷。這些建筑師都通過自己不斷地創新實踐和探索,顯示出對社會普通群體的關懷。

(三)強調公眾的參與性

建筑事業最終還是為公眾服務,只有他們才真正理解自己的需求。因此,公眾參與某種意義上給予他們控制自己生活的權力,建筑師所需要做的就是喚醒每個人潛在的創造力。亞歷杭德羅·阿拉維納的“半成品住宅”,留一部分空間給使用者自己完成的方法就擴展了傳統建筑學的范疇。坂茂除采用紙管非常規的工業化定型產品,還與當地災民、學生及來自不同國家的志愿者合作建造救災設施,加上快捷、簡便的構造方法滿足災后高效快捷的安置需要,同時擴大了公益影響力,提升公眾社會責任感。

四、思考

中國的建筑師正置身于空前的建設時代,而目前大多數國內設計師還是追隨社會風尚,做應景設計。面對以利益為驅動的開發商,缺乏堅定自身社會責任和權利的立場。建筑師的社會責任感期待回歸。因此,筆者提出了以下幾方面的思考:

(一)專注的匠人精神

匠人精神最重要的特點就是專注。所謂專注,不僅意味著癡迷的、精益求精的匠人一心想把事情做好,而且還意味著他或她認為自己所做的事情有一些客觀的價值[9]。把一件事情做好,與欲望,甚至個人回報無關。在當下喧囂、浮躁的社會環境中,建筑師應多一些純粹,少一些急功近利。

(二)建筑文化的普及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秦佑國教授面向全校開設建筑文化理解課程,強調建筑專業教育的要求不只是專業知識的傳授,更是傳播文化和智慧的[10]。建筑作為文化的載體,需要建筑師把自己當成傳播者,才能讓建筑所蘊含的價值深入人心。

(三) 建筑師角色的擴展

建筑不僅是建筑師個人的作品,還是多方協調、融合、最終達到共贏的產物。這就決定了建筑師的角色不僅局限于為開發者服務,還要與政治家、律師、當地政府和開發商等各種社會角色接洽,讓專才變成通才。

參考文獻:

[1]謝軍.責任論[D].北京師范大學,2004:32-38.

[2]http://www.pritzkerprize.cn/purposes.

[3]顧孟潮.伊東豐雄的建筑哲學觀與建筑風格[J].華中建筑,2013,(09): 33-36.

[4]盛建榮.不老的大師——從伊東豐雄的作品特點探究其生態思想[J].華中建筑,2012,(07).

[5]邱建,鄧敬,殷葒.地震災區紙管建筑研究——坂茂在汶川與蘆山的設計[J].建筑學報,2014,(12): 50-55.

[6]李忠東.弗雷·奧托:不否認自己是理想主義者[J].世界文化,2015,(09): 10-12.

[7]http://www.archcy.com/focus/Alejandro%20Aravena/e87010178881752f.

[8]徐楊.表層內外——伊東豐雄的建筑及其建筑觀[J].華中建筑,2007,(25): 201-203.

[9]理查德·桑內特.新資本主義的文化[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 154-155.

[10]戴秋思.職業倫理視野下建筑師的社會責任[J].高等建筑教育,2012,(08).

作者簡介:

來二孩,重慶大學建筑城規學院建筑學碩士。

王雅靜,重慶大學建筑城規學院2015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生態及綠色建筑理論與方法。

猜你喜歡
社會責任感
新課改下的素質教育與思想政治課教學
基于大眾文化的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途徑研究
淺談化學教學中德育思想的滲透
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再造的實踐與思考
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再造的實踐與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