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民族聲樂的科學訓練

2016-11-10 11:14車紹留張桂仙
北方文學·下旬 2016年7期
關鍵詞:民族聲樂訓練科學

車紹留 張桂仙

摘要:文章僅從在民族聲樂訓練中如何獲得科學的發聲狀態,如何獲得科學的混合聲“淺談高校民族聲樂的科學訓練”。旨在與同行進一步探討高校民族聲樂科學訓練的聲音理念及科學的訓練方法。

關鍵詞:民族聲樂;科學;訓練

聲樂科學訓練方法的核心就是通過利用各種發聲技術手段,最大限度的調動演唱者的歌唱肌能參與到歌唱活動之中,便于各肌能“自然”地積極參與、密切配合,使各肌能達到協調運動,讓整個人體成為一個暢通的歌唱通道,以氣息作為歌唱的動力源泉,成為各肌能相互聯系協調運動的紐帶,從而獲得科學歌唱所追求的“混合聲”。

一、實現以氣息為紐帶,逐漸過渡到以“情感”為紐帶的科學訓練

在歌唱的訓練中,首先要解決的就是發聲的狀態。歌唱的發聲狀態就是要緊緊圍繞如何獲得暢通,自然的聲音。訓練中,我們始終本著以氣息為紐帶,構建“上哼、下嘆、中間自然”的發聲狀態,實際上,這個狀態只要歌唱者放平心態,通過“打哈欠”或微笑就能找到“哼鳴”狀態,稍加保持整個人就呈現在以氣息為紐帶,完全置身于“上哼、下嘆、中間自然”的混聲發聲狀態,習慣上,業界常把這個狀態稱之為“混聲”歌唱狀態,也稱為“科學”歌唱狀態。實際上歌唱者在發聲的全過程中,除“換氣”外,只要保持這個狀態所發出的聲就會通遍全身“高、中、低”聲區,就稱之為“混聲”。實際上,要做到這一點,對聲樂學習者來說,逐漸養成專業習慣很重要,最終要做到,只要“開口吸氣”業界常稱為“嘆氣”就自然進入到這個狀態,并做到以氣息為紐帶,把全身肌能串起來,使之“自然”參與到發聲的全過程中。當然,要做到使全身肌能自然參與和積極地相互配合,協調運動,歌者最終應以“情感”為紐帶,我們常說的,首先要醞釀想歌唱的欲望,情緒,做到以情感為紐帶,再借助“氣息”以此為紐帶,最大限度地調動各肌能自然,積極地參與,密切配合,協調運動,產生自然,暢通的聲音,實際上,這就是科學歌唱的基礎和實質。因此,我們認為科學訓練方法的基礎和核心就是“科學的歌唱狀態”。筆者,歸納為“上哼、下嘆、中間自然”的發聲及歌唱狀態。

二、聲樂科學訓練的前提

聲樂科學訓練的前提就是“總攬全局”。聲樂訓練切忌追求“立竿見影”的效果,更不能就事論事,“見字打字”,應該把在發聲技術訓練中碰到的的每一個問題都解決,始終置于科學的發聲狀態“上哼、下嘆、中間自然”中去,逐一實現解決,使每一個發聲技術問題都始終在科學發聲狀態中去得以解決,通過長期的專業訓練、專業修養,從而使歌者的發聲及演唱能夠始終置于相對穩定的科學歌唱狀態之中,從而實現獲得自然、暢通的混合聲音,最終實現科學演唱。

我們知道,在聲樂欣賞中,首先我們對任何唱法的聲樂作品欣賞中的一個要求,就是聲音的“自然”。我們說,只有自然地才是最美的,從專業上對聲音來說,任何不自然不流暢的聲音都是不美的,不可取的。自然、流暢的聲音應該是包含在任何流派的聲樂訓練和演唱中。在長期的聲樂科學訓練中,我們逐漸認識到,要使和歌者最終能獲得自然、流暢的混合聲,實現科學演唱,那么,在漫長的聲樂科學訓練中,聲樂教員和學生都要始終遵循用科學歌唱狀態去統領聲樂訓練及演唱的全過程,使歌者的發聲及演唱始終置于“上哼、下嘆、中間自然”的科學發聲狀態之中,切勿“見字打字”更不能追求“立竿見影”的短期效果,應該在始終遵循聲樂訓練循序漸進的客觀規律前提下,把整個聲樂訓練計劃分散到整個學習時間段去完成,去逐一解決每一個問題,逐漸實現聲樂的科學訓練,而不能在每一次的訓練中去追求最終的結論性的效果。因此,在聲樂訓練中,我們主張:聲樂科學訓練“分階段,有主次”地進行聲樂科學訓練,逐漸去獲得自然暢通的混合聲。實際上,在漫長的訓練中,訓練者的聲音是極不自然的,我們應該知道,只有當訓練者逐漸將各個技術按要求慢慢把握,并通過大量的訓練實踐和不同風格不同程度作品的演唱鍛煉,逐漸將這些發聲技術技巧融合貫通,為我所用,熟練地自覺“運用而再不帶有任何強制的成分”時,訓練者才有可能獲得自然流暢的聲音,這當然是要待訓練者不但在發聲的技術技巧上達到非常熟練的程度,而且還要在訓練者對演唱作品的音樂和歌詞以及二者詞曲的結合上,理解和把握都要達到不再存在技術問題和把握不到位的情況。也就是要訓練者達到對訓練的作品在發聲技術技巧上不再存在技術負擔,對訓練演唱的作品在理解和把握上不再存在不到位的前提下,訓練者的演唱才有可能獲得自然、流暢的聲音。因此,科學的聲樂訓練如不能長期地在科學的歌唱狀態下去逐漸認識和把握、運用發聲的技術、技巧及自然地演唱訓練作品,并且長期遵循聲樂科學訓練“總攬全局”和“周期長、易反復”,循序漸進等客觀規律,否則我們認為最終是不可能獲得自然、流暢的混合聲音的,這應該是許多聲樂專業訓練徒勞的根本原因。

總之,聲樂的科學訓練,首先,經過聲樂的學習與訓練,樹立“混聲”的聲音理念,逐漸穩定的“混聲”發聲狀態,在這個狀態下經過長期的,借助大量聲樂作品的練習,使“氣息”逐漸通遍全身肌能,建立“全通道”歌唱的新理念,獲得暢通、自然的“混合聲”,逐漸打牢科學演唱的“混聲“基礎”,最終實現全通道歌唱,使聲樂學習達到“科學”訓練。

猜你喜歡
民族聲樂訓練科學
點擊科學
科學大爆炸
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聲樂教育
民族聲樂的演唱風格與方法
探究我國音樂發展的“多元化”
讓文言文教學迸發思維的火花
日媒:日自衛隊將以“訓練”為名“出兵”南海
科學拔牙
衰落的科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