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高校大學生誠信缺失的原因與對策分析

2016-11-11 16:36鄭志超
人間 2016年27期
關鍵詞:誠信缺失當代大學生

鄭志超

摘要:誠信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對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弘揚和和諧社會的構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大學生作為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他們的誠信狀況直接決定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長遠發展。針對當代大學生群體普遍存在的誠信缺失問題,本文從個人、家庭、學校和社會四個方面剖析了這一問題產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具體有針對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當代大學生;誠信缺失;道德失范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9-0169-01

一、“誠信”的來源

“誠信”一詞由“誠”和“信”兩個單音字構成,許慎《說文》、班固《白虎通》以“誠信”兩字互訓,其含義既相區別,又緊密聯系。誠,在中國傳統思想中有二義,一是本體特性之義,二是德性之義。其一,誠是一個表述宇宙本體特性的哲學范疇。其二,誠是一個表述人的基本德性和精神狀態的道德范疇。信字,在字形結構上從人從言,講的是言談的誠實性,言由心出,表里一致。信字原本講的是人在神面前禱告和盟誓的誠實不欺之語。因此誠與信聯結為一個詞,表述的是人們誠實無妄、信守諾言、言行一致的一種美德。

二、當代大學生與誠信的關系

當代大學生和誠信的關系,正如唇與齒的關系。當代大學生作為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大學生要肩負起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使命,就必須把誠信作為高尚的人生追求、永恒的行為品質、立身處世的根本準則。因此,誠信是大學生立身處世之本,是樹立理想、堅定信念的基礎,是全面發展的前提,是進入社會的“通行證”。

講誠信,說易做難。中國歷史中季札贈劍、破鏡重圓、一諾千金、曾子殺豬的故事,無不引導著我們在誠信的國度里需堅守戒欺、過而能改、信守承諾、誠信待人、言行一致等原則與要求。而對于大學生群體來說,講誠信需要做到:生活上以誠相待,學術上勇于創新,誠信考試,誠信求職,評獎評優公平公開等。

三、當代大學生誠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我們經常會在媒體中看到社會中的誠信缺失以經濟領域較多,然而隨著時代的更迭,誠信缺失的現象也在不斷侵蝕著素來被稱為“神圣之地”的象牙塔,大學生誠信缺失問題已成為高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道德失范問題。一項關于高校大學生誠信調查的數據顯示:在高校大學生群體中,基本講誠信的學生占36.5%,大部分講誠信的占43.4%,有一部分講誠信的占15.2%,少數講誠信的占4.9%。從這項調查來看,高校大學生的誠信狀況主流是好的,但與此同時一些大學生也確有不講誠信的行為存在,甚至在一些方面這種誠信失范的問題還比較突出,如論文剽竊、簡歷注水、網絡失信、交友失信、拖欠學費、騙取助學金、考試作弊、戀愛不誠、刻指紋簽到等。

“事物的變化發展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大學生誠信缺失問題的產生,既有大學生缺乏誠信意識和自覺等的主觀因素,也有市場經濟沖擊、教育體制弊端和學校管理體制不善等客觀因素。

(一)主觀因素。

當代大學生的誠信概念模糊。對于誠信是什么,一項調查顯示,19.4%的大學生對此概念是比較模糊的,甚至有時候一些學生出現了誠信失范的行為自己卻沒有意識到。比如考試作弊,有些學生認為抄襲是自己的事,與他人無關,不算是失信,這顯然是由于對誠信的概念理解存在偏差和模糊。另外,在主觀意識上很多學生對誠信教育不以為意,有的對誠信教育缺乏興趣,有的認為講誠信就會吃虧,還有些學生不能正確看待社會上的誠信失范現象,認為現代社會就是不誠信的社會,對講誠信持懷疑迷茫的態度。

(二)客觀因素。

1.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馬克思曾說過“在利益仍然保持著徹頭徹尾的主觀性和純粹的利己主義性的時候,把利益提升為人類的紐帶,就必然會造成普遍的分散狀態,必然會使人們只管自己,彼此隔絕,使人類變成一堆互相排斥的原子”。當代大學生處在改革發展的轉型期,一方面市場經濟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另一方面,市場經濟也驅使一些人不擇手段地追求利益最大化,在這種大的社會環境下,各種不顧道德和良知,不擇手段謀取不正當利益的現象也時有發生。由此,市場經濟中這些不良現象的沖擊也成為當代大學生誠信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2.教育體制的管理弊端。古人有云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修身,起家,治國,平天下”,在這里“傳道”和“修身”都是放在做學問或者治理天下的前面,都是在強調先做人后做事的重要性。然而,現有的教育體制卻忽視了學生德育培養的重要性,盡管很多學校都開設有“思想政治理論課”,但往往流于形式,對大學生誠信意識培養很難起到實質性的作用。學校誠信教育的低效甚至無效,也是大學生誠信意識缺失的重要原因。

3.誠信評價管理機制缺失。在國外,尤其是一些發達國家,每個公民都有自己的信用檔案,并且這份檔案對公民的教育、應聘、購房、借貸等等都有深遠的影響,因此作為深受高等教育洗禮的大學生群體普遍具有良好的誠信意識。然而,在我國,由于缺少這樣的信用管理機制,在加上誠信教育制度和評價制度的不健全,大學生失信行為缺乏引導且疏于監管,導致大學生誠信失范現象屢有發生,尤其是大學助學還貸方面。

《中庸》里說:“誠之者,人之道”,講的就是誠信對做人的重要意義。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接班人的當代大學生,誠信意識的培育更是不可或缺,尤其是在經濟全球化、社會多元發展的今天,時代呼吁當代大學生必須具備良好的誠信意識。盡管大學生誠信失范的表現形態各異,但都有相應的根源,深入這一問題產生的原因,進而采取具體有針對的解決措施是本研究的意義所在。

參考文獻:

[1]焦國成,《關于誠信的倫理學思考》[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2.5

[2]劉平昌,《學生誠信缺失十大表現CT》[M],高校研究,2005.29

[3]莫華偉,《“90后”大學生誠信道德現狀分析及培養對策研究高教探索》[J],高教探索,2011.6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1978

[5]廖志誠、林似非,《論大學生誠信缺失及其治理》[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6

猜你喜歡
誠信缺失當代大學生
大學生誠信缺失問題研究
中職生的誠信現狀、成因及解決對策研究
高職學生誠信教育研究
高職大學生新媒體環境下誠信缺失的危害性
關于當代大學生興趣愛好的差異性分析
淺析微信對當代大學生的影響
當代大學生誠信問題研究
當代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特點
當代大學生正義觀培育的路徑探析
《一見鐘情》現實意義簡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