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中國傳統錫工藝傳承的思考

2016-11-11 17:10胡競
人間 2016年27期
關鍵詞:文化內涵傳承傳統

胡競

摘要:錫器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是非常流行的日常用具,以其熔點低、易塑形、不生銹、無毒害,抑制細菌滋生等特點被普羅大眾廣泛使用。錫器還曾以禮器的角色出現在一些傳統的祭祀場合。文人錫器是錫工藝品發展的最高峰,在文人墨客的案頭,錫器的功能已經不僅僅是一件實用器皿,擁有了更多的裝飾意味和文化內涵。曾經走街串巷的小爐匠在我們的生活之漸行漸遠,錫器制作手藝和錫器本身都在逐漸消失,中國傳統錫器中所包含的精神意味和文化內涵需要我們思考和傳承。

關鍵詞:錫器;傳統;文化內涵;傳承

中圖分類號:J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9-0241-01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很少有錫制品的使用,偶爾在焊接電路板時會見到錫絲,在燒烤時會用到錫紙,其實我們現在用到的錫紙并不是錫做成的而是鋁制品。在中國古代,錫制品有更加廣泛的應用,曾經還一度成為文人墨客手中的珍寶。

在唐宋時期錫器制品十分的流行。相傳蘇東坡與友人泛舟游玩于西湖之上,在使用錫壺倒酒的時候由于船的擺動,失手將酒壺劃落到湖水之中。船上友人看到此景即興寫了對聯的下聯:“提錫壺,游西湖,錫壺掉西湖,惜乎!錫壺”,成為千古名句。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編著的《考工記》中就有對錫金屬用法的記載:“金有六齊,六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鐘鼎之齊;五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斧斤之齊;四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戈戟之齊;三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大刃之齊;二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削殺矢之齊?!睆倪@兩個例子中就可以看出錫金屬運用歷史的悠久。

在明代中晚期,錫器以茶壺制品為代表發展成為文人錫壺?,F在常見的傳世錫器制品中,也以明清兩代的茶壺制品居多。這些文人錫壺常常是集詩書畫于一身,充分體現文人的興趣特點,有很強的把玩意味。錫器從裝飾工藝上來講,常見的有鏨刻、雕塑、鑲嵌等。文人錫壺鏨刻和雕塑的內容與文人畫的內容基本一致,有山水、花鳥等再配以相應的詩句。錫器的鑲嵌是其比較獨特的工藝。有時看到一把錫壺,從表面看上去好像全部都是用錫制成的,但當你打開壺蓋時發現壺的內部是紫砂制作的,這把壺是在紫砂的基礎上又包裹了一層錫,并在外邊包裹的錫上進行了精細的雕刻。這種裝飾原本是為了修補陶瓷而出現的,后來逐漸演變成錫制品的一種工藝門類,變成了一種裝飾手法。后來,這種工藝又進一步演進,同玉石相結合,發展成為三鑲錫壺,在壺嘴、壺把、壺蓋提手的位置進行玉石的鑲嵌以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文人錫壺在實用的基礎上漸漸發展成為注重觀賞和審美性的工藝品。

錫器在明清時期造型多變,有錫器制作的大煙槍,還見有錫器制作的嗩吶形的酒壺。這些多變的造型也吸引了當時的人們喜歡和使用錫器。傳世錫器由于經歷過漫長的歲月,其表面大多形成了厚厚的包漿質感,這種包漿質感也為傳世錫器增加了獨有的魅力。

錫器的一個優點是其具有抑菌防腐的作用。我們熟悉的紫砂壺能夠保證茶水隔夜不餿,這是利用了紫砂壺透氣的原理。錫器也能夠保證茶水隔夜不餿,錫金屬其本身具有電解效應可以抑制細菌的滋生,保護茶水的品質。在江浙一代的民間,至今還有將錫塊沉入井中以提高飲水質量的傳統。

在過去,錫器的制作大部分是由走街串巷的錫器匠人完成的,俗稱“小爐匠”,一般是兩個人,一個師傅一個徒弟,一人挑一個扁擔,里邊放著炭爐、風箱、錘子等制作錫器的工具。由于錫的熔點很低,只有232℃,所以一個炭爐和一個小鐵鍋就可以將錫融化成液體再使用簡單的模范將其澆注成薄片,進而進行塑形加工。錫器匠人在遇到破損的比較嚴重的錫器時,一般都選擇直接將其回爐重造。錫金屬具有很好的延展性,焊接也方便,制作起來比較便捷,因此,錫器在以前的民間擁有廣泛的應用。

傳統的錫器正在離我們越來越遠,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再也見不到挑著扁擔走街串巷的打錫匠人。錫器現在出現的場景大多是在古董商店或是博物館里。偶爾在江浙一代的婚慶或者祭祀場景中還可以看到錫器的出現。我們現在有幸還能看到很多優秀的傳世錫器,還能記得錫器曾經廣泛的使用過,曾經很多文人墨客的案頭都有錫器的陪伴,文人也將自己的喜好賦予到錫器之上。錫器不僅是一種器物的存在,更擁有深刻的精神和文化內涵。傳統錫器的制作工藝和其背后的造物思想、文化底蘊需要我們的傳承。

現在的錫器以機器加工為主,大部分的器形都是使用車床削切出來的,這樣做可以使錫器厚薄更加均勻,器型能夠嚴格對稱,使其表面光潔亮麗?;蛟S這是祖輩做錫藝人畢生追求的目標,均勻、對稱、亮潔的錫器制品。這種技術確實很好,可以使錫工藝在技術層面達到一種新的高度。但隨著這種技術的廣泛運用,錫制品的種類變得越來越單一,大家做的都是光彩照人的圓形錫器,錫器表面的裝飾也逐漸被忽視。傳統的鏨刻、雕塑技術也很少有人愿意去細細的研究了,鏨刻、雕塑的內容也變得越來越膚淺,那些鑲嵌工藝也幾乎看不到有新的作品誕生。錫器開始變得只剩下軸對稱的形狀,原本存在的仿動植物、仿古家具的造型也只能在傳世作品中見到。傳統錫器飽含的文人氣息更是消失的無影無蹤。錫器的造型曾經是那么的多變,那么的富有想象力。這種在造型和裝飾上的精細考量是我們今天習慣于使用機器的人們所缺失的。比如說,現在用機器制作出來的光芒刺眼的錫制品確實可以做為一種擺件而存在,但是好像太嚴肅或者說是太單調了。其中缺少了人們想要靠近它、把玩它的趣味。這種趣味也正是我們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所在。如何保證錫器在造型和裝飾上的多變,如何保證錫器的把玩意味,是將錫器傳承下去關鍵所在。在今天的時代背景之下,錫器幾乎不可能再以一種日常用品的角色進入我們的生活。錫器制作者要設法使錫器不僅是一個器物的存在,更是一個與持有者有互動和交流的“小寵物”。這也是錫器在很長的一段歷史中原本的角色所在。

猜你喜歡
文化內涵傳承傳統
少年力斗傳統
馬克思主義的文化觀及其現實意義
英漢動物詞匯文化內涵的對比分析
基于Web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土族盤繡電子商務平臺的設計與實現
“互聯網+”時代出版人才培養的傳承與突破
新媒體時代下的蒙古族文化傳播研究
青年怎樣傳承長征紅色基因
淺談法語習語的文化內涵
清明節的傳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