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想品德教學中對學生主體意識的挖掘

2016-11-11 17:22李芳
人間 2016年27期
關鍵詞:思想品德教學學習動力主體意識

李芳

摘要:新型的教學過程,學生應當成為學習、教學的主體,教師則充當一個引導者,為學生創造一個更好的學習環境,并且學生遇到困難時及時提供幫助,引導學生自身進行自主性學習。中學思想品德教學中應深挖學生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可以自覺的學習相關知識,將學生從傳統的被動接受知識的意識形態中扭轉過來,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提高思想品德課堂中學生的主體意識。

關鍵詞:思想品德教學;主體意識;學習興趣;學習動力

中圖分類號:G63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9-0264-01

主體參與式教學是當代中學課程教學改革的主流趨勢,其關注的是主體間的理解、溝通、參與、互動,這不僅有利于學生認知能力的提高、道德品質的改善,而且有助于教師專業能力的發展。當前,我國中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就巨大,但最大的不足是學生主體性的缺失。在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學生是教學的對象,更應是積極參與教學的主體,培養和提高學生主體參與意識和能力是優化思想政治課育人功能、提高思想政治課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

本文分析了培養學生主體意識的重要性和傳統思想品德教學模式的弊端,指出了中學生主體參與意識的培養和挖掘的具體方法。

一、教學中培養學生主體意識的重要性

隨著時代的進步,當下的教師基本都具備相同的教學條件,一位思想品德教師一般會同時進行多個班級的思想品德課程教學,對每個班級均采用同樣的教學方式,即便如此,各個班級的學生學習效果依舊存在很大差別,這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被認為是較為關鍵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學生對此門課程的投入程度,即學生自身主體意識的發揮程度不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采用新的教學策略,深挖學生自身的學習熱情,努力引導學生自己對知識進行思考,鼓勵對課程知識有新想法的學生,進而引導學生自身發揮主觀能動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效率。在教學中,師生的關系應側重于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輔助地位,教師應在逐漸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深挖學生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努力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由“要我學習”到“我要學習”的轉變。

二、傳統思想品德教學模式的弊端

1.單一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傳統的思想品德教學模式中,教師的教學理念較陳舊,所用教學方法較單一。在傳統的思想品德課程教學中,教師為了完成自己的教學進度,在課堂教學時一味單方面“灌輸”學生大量知識點,讓學生只能被動接受。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很難發揮自身的主體意識,教師也很難去挖掘學生內在的巨大潛力,更談不上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熱情,長此以往會出現,老師很辛苦,學生也很辛苦的“雙累”局面。

2.課堂學習氣氛低下。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是“傳道授業者”,學生則是“接受者”。教師只需將課本所講

如數交給學生便可,而學生只需聽懂老師所講即可,即教師單方面“灌輸”,學生被動接受的教學模式。這就出現現在中國課堂中的一種常見現象,一堂課下來,只聽見教師在講臺上講個不停而臺下卻鴉雀無聲;教師累,學生也累。這樣只會營造出一種緊張而被動的學習氣氛。再者,傳統模式下的師生之間缺乏交流,缺乏一種自由而輕松的課堂氛圍。

三、關于挖掘學生主體意識的策略

新型的中學思想品德課程教學中,如何有效挖掘學生自身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能夠積極、自覺的去進行思想品德知識的學習,強化學生的學習方法,扭轉之前學生被動學習的不良狀態,最大化的提升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本文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1.優化傳統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學習熱情?,F在的思想品德課堂上,教師應充當一個輔助者,學生應該成為課堂的主體,教師和學生都應去適應自己的“新角色”。教師主要負責引導、督促和解惑,學生可以自己運用目前發達的網絡等多元化資源自己去學習和探索。以前的思想品德教學,教師只是學業的傳道授業者;而現在,為了能夠更好的開發學生自己的主體意識,教師要由先前的角色向一個引導者、促進者轉變,教師的教學目標應為最大化學生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這一新舊變革意味著新時期的課堂教學,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體,也不再是知識交互、運用的核心,教師僅僅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促進者和推動者,教師僅僅需要在學生遇到困難和疑惑時,及時為學生解答困惑,讓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一個更加透徹的掌握。學生的角色亦需有一個大的轉變的,學生需從以前聽老師講向自主式學習轉變。教師與學生之間還可以多進行互動,讓以前學生心中高高在上的老師變成學生的知心朋友,這樣教師與學生之間才能更方便和有效的進行溝通和交流。這種氣氛一旦形成,不僅學生能夠輕松而愉快的學到他所需掌握的知識,教師也不必像以前那樣辛苦。但是,教師還要從學生的心理和需求等方面進行考慮,提前制定出一套適合所教學生的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多樣化教學,如課堂情景劇等活動,來獲得一個輕松的學習氛圍,使學生的主體意識最大化的表現出來。

2.營造輕松和諧的授課環境。學校和教師應一起努力為學生提供一種輕松和諧的學習環境,培養學生對思想品德課程的學習興趣,并最終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輕松的學習氛圍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和學習主動性,進而培養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教師在這一學習氛圍的營造中應起領頭和主導作用,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努力為學生營造一種自由輕松的學習氛圍,從而消除學生的不良情緒,并充分調動學生自身的主體意識,讓學生自己愿意去思考,去學習。教師還應多與學生交流,多聽取學生對于這門課的意見建議,還應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對積極發言者給予適當表揚和獎勵,進而使學生都能暢所欲言,營造出一種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課下,教師也可通過網絡交流軟件與學生交流,對于有待提高的學生加以指導、關心和鼓勵,使學生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重視與關心,讓每個學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定位,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

素質教育的實質是弘揚人的主體性,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的能力,而思想品德課肩負著培養新生代的歷史重任,是國家基礎教學工程的主要載體和途徑。因此,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對學生主體意識的挖掘是很有必要的。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教育教學領域的不斷革新,有關學生主體意識的理論研究以及課堂教學中的藝術策略等相關問題一直是廣大教師不斷探討研究的課題。如何在課堂教學中體現人的主體精神,如何更好的讓學生發揮主體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這是我國教育必須重視的一個問題,也是我們思品老師需要不斷研究、探討的課題。

參考文獻:

[1]劉志輝.在中學思想品德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教學策略淺析[J].河南教育,2010,8.

[2]張明遠.中學生自信心的培養策略探析[J].青年與社會,2011,2.

猜你喜歡
思想品德教學學習動力主體意識
物理探究性學習課堂的構建策略研究
激發國防生學員學習動力的思考
掩隱于革命與愛情沖突中的女性意識:重讀《紅豆》
激發和提高高中生數學學習動力的技巧
高職學生學習動力缺失的因素及對策研究
如何提高學生思品課學習內驅動力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從《滄浪詩話》看嚴羽文論中主體意識自覺性
積極課堂氣氛的營造與大學生主體意識的培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