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溫克爾曼藝術史觀中的古典意識

2016-11-14 21:39馬逸群
現代語文(學術綜合) 2016年10期

摘 要:正當英法的新古典主義全面開展時,德國卻在經歷了三十年戰爭后,軍國主義盛行,封建勢力強大,仍舊沒有形成一個統一而獨立的德意志民族,因此,以溫克爾曼為代表的一大批德國藝術家、哲學家企圖用文化建立統一的德意志民族心理,在向古希臘藝術的“純粹”性回歸中、向古希臘尋根的過程中,建立帶有鮮明德意志民族特色的審美觀念??梢哉f,這種古典意識,既向我們展示了一個藝術輝煌的黃金時代,更是一種帶有現實目的性的深刻反思。

關鍵詞:溫克爾曼 藝術史觀 古典意識

一、古典意識的建構與發展

(一)以“純粹”為立足點

從十六世紀到十八世紀德國仍舊處在一種四分五裂的狀態中:經濟上,盡管整個歐洲大環境上資本主義經濟處于蓬勃的上升趨勢,但德國仍沒有統一的關稅及自由勞動力市場,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緩慢;政治上,國家主權分散,領地繁多,多達三百多個領土主權嚴重阻礙著統一的德意志民族國家的建立;宗教方面,如火如荼的宗教改革與勢力強大的反宗教改革相互傾軋,矛盾重重。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德國的啟蒙運動肩負著特殊的歷史任務:建立統一的德意志民族心理。再將視野拓展至整個歐洲,此時,隨著龐貝古城的開掘,人們又對古希臘這樣一個主體自由的時代產生濃厚興趣,學術界又將討論的重點轉移到了對古希臘造型藝術的論爭上,這無疑對當時迎合貴族上層趣味的“偽古典主義”巴洛克藝術產生沖擊。由于現實世界并沒有給當時的德國的文藝創作帶來可供參考的經驗,在于模仿中創立新路的過程中,德國藝術家們將目光轉向對古典的追尋。溫克爾曼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以《古代藝術史》作為他古典意識思想的集大成的著作,他用古典意識探尋古希臘的藝術遺存,用古希臘“高貴的單純,靜穆的偉大”的理想美,去彌補現實生活的自由的缺失。在《古代藝術史》中,他明確的談到了古希臘和古羅馬藝術的區別性,他認為,古希臘的藝術具有一種原生的典范性,而古羅馬藝術則是派生的、是模仿的,因此,古希臘的造型藝術才不同于古羅馬的派生出來的詩或文學,具有“純粹”的美感。就是這種向古希臘藝術的“純粹”性回歸的過程,為建立統一的德意志民族心理奠定了基礎。

溫克爾曼提出的古典意識,既不同于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那種缺乏系統理論而以實踐為基礎的古典回歸,也不同于英法新古典主義的那種向王權靠攏的古典主義,德國的古典意識更為的純粹,越過帶有復制與模仿色彩的古羅馬,直指古典文化的黃金時代古希臘,目的性也更加明確:擺脫英法長久以來的文化影響與控制,走上獨特的、帶有德意志文化標簽的本民族的文化建設上來。

首先,萊布尼茨以“單子論”學說,奠定了德國在文學與哲學學科上的理性主義的基調,對文學與藝術的研究也將理性主義作為判定的標準,溫克爾曼的思想自然也深受萊布尼茨的影響,他認為,古希臘的造型藝術正是由于以理性為創造內核,才使得其造型藝術具有純粹、高貴、靜穆與節制等特點,才使得古希臘的藝術具有理想美的特征。其次,美學之父鮑姆加登正是在萊布尼茨“單子論”學說的基礎之上將其理論哲學化、系統化,才第一次真正將美學學科獨立的展示在大眾面前。受鮑姆加登的影響,溫克爾曼在對造型藝術的解讀中重視感覺與表現,強調將個體美與理想美相結合,由此開創了以藝術風格的分期及解讀作為研究的中心,以發展史、風格史帶動整個藝術領域創作的研究。

二、古典意識的審美訴求:基于啟蒙視角的藝術論爭

希臘詩人西摩尼德斯的一句“畫是無聲的詩,詩是有聲的畫”開啟了考察詩畫關系的歷史。于十六世紀發現的拉奧孔的雕像群堪稱是古希臘雕刻藝術的杰作。在啟蒙時代,溫克爾曼開啟了德國古典意識的研究先河,并發表了《關于在繪畫和雕刻中模仿希臘作品的一些意見》及《對〈關于在繪畫和雕刻中模仿希臘作品的一些意見〉的解釋》,在這兩篇論文中,溫克爾曼表示了他的關于詩畫關系的看法。在對拉奧孔的解讀中他認為,盡管拉奧孔被巨蟒纏住痛苦萬分,可在雕像中并沒有表現出拉奧孔的極端痛苦和強烈的感情,所展現出來的只是微微嘆息的表情,就像大海表面偶有風浪,可在深海之處卻是平靜如水。如此,溫克爾曼認為,古典藝術正是以“高貴的單純,靜穆的偉大”為最高追求的理想之美,由于以節制、靜穆為美,他提出能代表這種最高的美的,就是神,而自然存在著的人只能不斷的接近這種美,而不可能達到神之美。此外,溫克爾曼還將這種靜穆之美賦予了道德的內涵,認為希臘諸神正是在以堅忍之態面對困難,面對痛苦仍保持心態的平和靜穆,這即是人性的最高的完善,那些稍縱即逝的激情并不長久,而表現出這種感情的狂熱的作品也是平庸的。溫克爾曼將詩畫理論更進一步的理論化,而萊辛則是在溫克爾曼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探討了美與真的聯系。在他所發表的《拉奧孔,或稱論畫與詩的界限》一文中,提出了不同于溫克爾曼的“道德決定論”的“藝術決定論”。萊辛認為,盡管表現出英雄的軟弱,可這并不影響英雄履行自己的職責,具有英雄般的行為,卻也有普通人應該有的喜怒哀樂,這才是一個真正有人氣的英雄。雕刻成的形象只是停留在了哀痛到達頂點時的一刻,而哀傷只會破壞美感。在萊辛看來,具有人同樣的激情與喜怒哀樂才更有個性、更有創造力。這更代表了一種進步的觀點——不以抽象的圣人標準將所有人物套上道德的外衣,而是更加注重個性與創造性、改革性,對個性化的特征更加包容,這更加是一種回歸古典、回歸希臘的精神。

在《古代藝術史》中,溫克爾曼將古希臘的藝術發展分為四個時期:前古典期、古典時期、古典后期以及希臘化羅馬期,與此相對應的產生出了四種風格:遠古風格、崇高風格、優美風格、模仿風格。在對古希臘造型藝術的深入研究中形成了系統的風格理論。

第一階段遠古風格主要是指菲迪亞斯之前的藝術風格,對這一時期的研究主要是通過古錢幣形成,溫克爾曼認為,這一時期在古希臘整個藝術史上持續的時間最長,且認為這一時期的風格剛毅有余但優美不夠;第二階段崇高風格是從菲迪亞斯至留西波斯這一時期,這一時期是古希臘藝術的鼎盛時期,風格從剛烈逐漸轉向柔和,真正表現了古希臘“高貴的單純、靜穆的偉大”的特征。第三階段是在亞歷山大大帝統治時期,在阿匹列斯到達繁榮,優美風格時期較前兩個時期更令人感到愉悅。第四階段是希臘化羅馬時期,這一時期主要以模仿為主,而藝術的衰落也由模仿開始,但是,由于這一時期的模仿仍是以古典主義的創作原則為主,因此,這一時期仍舊保持著古典主義的藝術風格。溫克爾曼用發展的眼光劃分了古希臘的藝術風格分期,而這種發展的、歷史的觀點在赫爾德那里進一步的系統化。

受維柯思想的影響,赫爾德也將歷史看做是由理性導向的、不斷趨向完美人性的的過程,這一過程由詩的時代、散文的時代、哲學的時代逐漸演變。在《沒落的審美趣味在不同民族那里繁榮的原因》這一著作中,赫爾德并不贊同溫克爾曼將古希臘的藝術看做是人類藝術的最高峰,他更加客觀的分析了各個階段的藝術風格與藝術成果。在對從古希臘至近代藝術成果的分析中,赫爾德得出,審美趣味的變化是由歷史、地理等多種因素而形成的。正是具有了良好的審美趣味,才使得古希臘藝術開出美麗之花,而這樣的審美趣味也會如植物一樣經歷成長到衰敗的過程,也就是會出現希臘化羅馬時期的模仿之風。赫爾德還認為,一個時代的審美趣味是不可能會重新出現的,隨著時代變化會出現新的審美趣味。其次,赫爾德認為,通過教育能夠培養出天才,而天才則是新的審美趣味形成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他用這樣的理論,反對德國機械、僵化的一味模仿法國新古典主義的種種教條陳規,將審美趣味放在社會歷史發展中去考察,探討藝術自生的發展過程,將藝術的歷史觀的方法傳播開來,使得啟蒙主義在德國有了更具民族化的發展,并由此開啟了影響深遠的狂飆突進運動。

三、古典意識的文化影響

青年時期的歌德就讀于萊比錫大學,在那里接受了最新的啟蒙思想,他以一種難得的熱情,醉心于造型藝術特別是建筑的研究當中。不同于其他哲學家們的抽象的理論建構,歌德更加注重從對藝術的切身體驗中獲得結論。溫克爾曼、萊辛等人開啟德意志民族的獨立之旅,歌德也同樣肩負歷史重任,企圖用藝術與文化使德國走上民族獨立發展之路,并與席勒一起將德國古典美學的發展推向高峰。歌德的整個藝術研究,是以“特征說”為基礎。他認為,那種能顯示出特征性的藝術才稱得上是真正的藝術,而特征則與個體的情感密切相關,由此豐富了溫克爾曼的藝術理論。在《論德意志建筑》中,歌德關注的焦點轉向以斯特拉斯堡教堂為代表的哥特式建筑,并闡釋了自己獨特的關于造型藝術的理論。歌德提出,巴赫的斯特拉斯堡教堂可稱得上是偉大的天才的杰作,并在這篇著作中體現了歌德古典意識,他提出比例和諧的重要性,在建筑中表現出來的各部分的完美的比例,合乎古典主義的自然法則,歌德認為,依照美的比例建造的建筑能使人產生美感,而以斯特拉斯堡教堂為代表的哥特式建筑完美的比例則體現出了最完美的真與美的關系。歌德以對哥特式建筑的贊美抨擊了中世紀以來的日益僵化的藝術模式和萎靡迎合貴族的巴洛克藝術,目的則在于喚醒獨立的德意志的民族精神,使德國沖破桎梏,走上民族發展的獨立之路。

從溫克爾曼開始,德國的古典美學就開啟著反對巴洛克藝術的傳統。同樣受溫克爾曼的影響,黑格爾的美學體系深深打上了歷史主義的烙印。他所提出的絕對精神具體化就產生了人類歷史,而絕對精神是感性因素與理性因素的統一。黑格爾認為,絕對精神即理念,存在于藝術、宗教和哲學三個階段,而由于藝術所表達的是理念的感性的一面,因此,藝術存在于絕對精神的最低一層。溫克爾曼將歷史發展與藝術變化相結合,將藝術看做一種有機的整體,將時間順序與空間邏輯相結合,這無疑是溫克爾曼的一大貢獻,到了黑格爾這里,他同樣繼承了溫克爾曼的分期方法。黑格爾根據在藝術內容中表現理念的不同方式,將藝術分為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作為藝術發展的第一個階段,象征型藝術中的理性尚在抽象階段,僅僅是隨意的表現出形象而理念與感性形象并未分離,這一類型的藝術多與建筑相對應;古典型藝術比象征型藝術更多的將理念與感性內容結合起來,多出現于雕刻藝術當中,古典型藝術將精神性的理念更多的融合在外在的表現形式之中,使自然的東西在這種形式中統一的理想化,從而達到了藝術的頂峰;浪漫型藝術將古典型藝術的那種理念與精神的統一破壞,精神返回到內心生活,更加注重內在心靈的自由,外在的形式無法捕捉精神的豐富性與無限性,這種類型的藝術多體現在繪畫和詩歌領域。黑格爾將美學進一步哲學化,在他的美學體系中,藝術之美就體現在了對理念的感性顯現,是內在與外在、內容和形式相統一的過程,而美與藝術的本質就是感性形式與內在絕對精神的統一,黑格爾向我們展現了更為清晰的藝術史的演變軌跡。

(基金項目:黑龍江大學研究生創新科研重點項目資金資助“古典主義在二十世紀的現代回聲——以葉芝、艾略特、奧登為中心”[項目號:YJSCX2016-044HLJU]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邵大箴譯,溫克爾曼.論古代藝術[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

[2]楊自伍譯,韋勒克.近代文學批評史[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

[3]丁世中譯,斯達爾夫人.德國的文學與藝術[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4]童慶炳.文化與詩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5]馬奇.西方美學史資料選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馬逸群 黑龍江哈爾濱 黑龍江大學文學院 150080)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