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團體動力學視域下大學生價值觀教育課堂教學初探

2016-11-14 02:56劉瑞瑜楊玉宇
價值工程 2016年29期
關鍵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觀課堂教學

劉瑞瑜+楊玉宇

摘要:價值觀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重要內容。當前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課堂存在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單一,內容枯燥,課時少與要求多的矛盾。引入團體動力學理論,應用到價值觀教育的課堂教學中,轉換教師領導者和學生成員之間的關系,結合“翻轉課堂”、價值觀辯論等教學組織形式,使課堂教學氣氛變得活躍、有生機,更能促進大學生將價值觀教育的課堂教學成果內化為自身心理認同和外化為行為指導,為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教學的學習提出了指導意見。

Abstract: Values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There are contradictions in the curr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s classroom, such as a single form of classroom teaching organization, content boring, less time and more requirements. Applied group dynamics theory into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f values education, chang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 combined with "flipped classroom", the values debate and other organizational form of teaching, makes classroom teaching atmosphere become active and lively, more can promote college students values education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achievement internalization for their own psychological identity and behavior guidance, to put forward guiding opinions for tradi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lassroom teaching.

關鍵詞:團體動力學;課堂教學;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觀

Key words: group dynamics;classroom teaching;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sense of worth

中圖分類號:G642.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6)29-0234-03

1 研究背景

當前,面對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我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國防等領域都面臨著諸多的挑戰,一些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目標及其與其他價值取向的聯系和區別等問題認識模糊,對于當下人們應該遵循什么樣的價值觀指導等認知不清。大學生在價值觀的評價上呈現出個性化,同時也有包容性,面對社會中多元價值觀念的影響,大學生個體在價值選擇上經常處在不知如何評價、不知如何判斷,不知如何選擇的困惑與煩惱之中。2014年5月4日,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指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要求,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層面的價值要求?!盵1]這一論述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凝練與概括,包含了國家價值目標、社會價值取向和公民價值準則,是文化軟實力的靈魂。黨的十八大再次強調:“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來高度概括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反映著人民群眾在意識形態領域的要求和愿望,起著武裝思想、凝聚力量、鼓舞斗志、引領風尚的重要作用。我國目前正面臨國家崛起、社會轉型、執政能力提升等諸多挑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1]。然而,隨著市場經濟深入發展,特別是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以后,部分大學生的價值觀出現了“自我中心”的傾斜,呈現“功利化”“多元化”的傾向,不利于大學生的成長和發展,也不利于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因此,加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路徑探索與創新研究,切實可行地推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勢在必行。

2 價值觀教育課程課堂教學現狀

2.1 傳統的大學生價值觀教育課堂教學形式單一

在傳統的大學生價值觀教育課程課堂教學中,課堂講授是主要采取的教學手段,即是把價值觀教育課程理論直接教授給學生,而沒有真正將其內化為學生自身的思想政治品德、理想信念和行動與選擇的指導。隨著我國經濟實現迅速發展,各類國別、階層、群體的思潮蜂擁而至,信息爆炸和信息獲得的方便性使大學生價值觀從傳統單一化向多元化轉型。社會進步拓展了大學生的價值視野,社會生活的豐富性為大學生提供了多種選擇,使其價值觀處于以多元價值觀并存的狀態。在這樣的情形下依然采用傳統的教學形式,使課程的理論與實踐脫節,一是課堂上對當前出現的新問題、社會焦點熱點沒有直接的回應和解答,導致學生對價值觀教育理論難于理解和消化;二是課堂上由教師一人講授,學生很難將價值觀教育理論與自身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導致學生的內在需求不高,學習的主動性和熱情欠缺;三是價值觀教育的行為規范要求較為抽象,在具體的實踐行為上無法定性地進行有效的指導和評價,僅僅靠聽課來達到學習目的十分困難。因此,傳統的只重視理論教育,而忽視對學生處理日常生活中思想、學習、生活、工作等方方面面問題指導的教學形式很難達成教學的效果。

2.2 傳統的大學生價值觀教育課程教育內容單一

傳統的大學生價值觀教育內容比較單一,主要重視主導價值觀教育,而忽略了大學生個體的價值觀特點。在人的價值觀形成中會因為家庭背景不同、成長經歷不同、思想發展的狀況不同等不可能完全相同,存在著多樣性的特點。傳統價值觀將社會本位和個人本位兩種不同的價值取向簡單粗暴地劃分成社會制度的本質對立。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政治經濟的不斷繁榮,很多因素都在影響著意識形態的方向,大學生的價值取向也呈現出朝個人傾斜的發展趨勢并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他們不大愿意接受共同的價值標準,在評價標準的選擇上,更傾向于個性化的選擇,而反感或本能地抗拒社會本位的價值預設。因此,當前再簡單地只用社會主導價值觀來教導大學生已經不符合當前時期的情況,對大學生進行價值觀教育必須關注其他多種價值觀對大學生的影響,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尊重大學生個體發展的差異性,在認同主導價值觀的同時,關注價值觀多樣性的存在[3]。

2.3 傳統的大學生價值觀教育教學課時有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課,主要是對大學生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思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修養教育的人文精神教育培養課,有別于其它專業知識、技術和技能教育的課程,技術和技能教育可以通過一定時間的專門學習和訓練獲得,而人的精神境界、思想政治覺悟和道德品行的培養卻需要長期、甚至是終生的時間。而在目前高校所開設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由于每門課程的周期一般為一個學期,這與教育要求的長期性和目標的持續性產生了矛盾。而其他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組織機構,如學生處、校團委等,雖然也有理想信念的培育和思想價值觀的引領,但主要是泛泛的和淺表性的,沒有深入的探究,日常事務也主要集中在應付突發事件和重大事件的處理上。因此,要對學生進行長期細致的價值教育活動,在有限的課堂教學學時中是很難達到教學目標的[4]。

3 團體動力學對課堂教學的啟示

3.1 團體動力學的含義

1939年,美國心理學家庫爾特·勒溫首次提出了“團體動力學”的概念?!皥F體動力學”是指“把團體作為一種心理學的有機整體,并在這種整體的水平上來探求團體行為和團體過程或人的社會行為的潛在動力”。團體是與個體相對應的概念,它指由一大群或一小部分人,為實現特定的共同目標或利益需要而組成的相對獨立的社會成員系統。團體動力學的理論基礎是勒溫的場論,它把人的心理和行為視為一種場的現象,是人與環境的函數,用公式表示為:

B=f(PE)。

B是行為,P是個人,E是環境。環境指心理環境,它是一個整體,其中每一部分都依存于其他各部分;對人而言,意志和需要等具有重要的動力作用[5]。勒溫認為不同文化背景對于生活在其中的人們具有重要的影響。

“團體動力學”理論認為,成員間互動基礎上形成的“團體”能夠產生促使或阻礙團體行為變化的力量。團體動力學對團體氣氛進行了經典性的研究,在勒溫著名的“領導風格”的實驗研究中,以民主、專制、放任自流三種不同的領導方式來創造不同的團體氣氛,考察不同氣氛中團體成員的行為。研究表明,不同的領導方式造成不同的團體氣氛,不同的團體氣氛對于團體效能的發揮、團體成員以及團體的發展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并確認了名著型領導方式的優越性。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教學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都發生著相互影響的作用,傳統價值觀教學中,教師“一言堂”的領導方式傾向于“專制”型,這樣不利于形成積極的團體氛圍,更不用說將主流價值觀內化與學生的內心,成為其行為的準則。因此,團體之間形成的“動力”是促進還是阻礙團體的發展關系著教學效果的時效性。教學的成效與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組織形式等因素有關,將團體動力學應用到大學生價值觀教育教學的課堂中,對改進教學方法、優化課堂氛圍、提升教學實效性等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彭何芬在教學實踐中應用了社會學群體動力理論,提出了教學過程中的兩種轉換,教師身份的轉換和教育對象的轉換,通過轉換,形成了良好的群體情境和氛圍,在教學中發揮群體動力的積極作用[7]。周楚婷、李鴻通過以團體動力學的理論和方法為基礎,探索一種新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增強了教育教學的實效性[6]。于淼通過把團體動力學思想方法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實踐中,通過把大團體劃分成若干小團體或學習小組進行教學,使大班教學的學生進行了空間上的重新排列組合,為學生創造新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產生和形成了新的學習需要和期待,有效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解決了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課堂教學存在的因學生過多、教師過少,而教師無法全面照顧所有同學的難題[4]。

3.2 團體動力學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課堂的應用

傳統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形式是以教師為主體的灌輸式課堂教學,如果把教學課堂作為獨立的環境,在此系統中把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使其處于首要和核心地位,教師在此系統中作為該團隊的領導者,通過自身的影響力來組織課堂教學,學生作為團隊成員,沒有或者很少有交流和溝通,教師主體與學生成員之間也就缺乏有效的互動和反饋,領導者就無法了解成員的需求和接受性。從團體動力學的角度看,良好的團體氛圍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價值觀教育課堂教學在有限學時、教育條件和教師隊伍資源前提下,構建課堂積極地團體學習心理環境,以增強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感染力。團隊的領導者教師應該營造和諧、民主的團隊氛圍,尊重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地位,將課堂教學的重心和關鍵放在滿足學生在課堂教學的需求上,即建立學生與教師之間、學生個體之間互相關聯的組織形式和建構方式,發揮大學生課堂學習主體之間的協作關系,通過學生的交流,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來實現教學的目的。例如吳曉義提出了在團體動力學理論下國外積極課堂氣氛的形成,并主張尊重學生的人格、個性,通過積極課堂氣氛來激發學生的主動精神和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7]。彭和芬在教學過程中應用團體動力學理論,提出了在教學過程中的教師身份和教育對象的轉換,形成良好的群體情境和氛圍,從而在教學中發揮群體動力的積極作用[8]。

3.3 團體動力學對價值觀教育課堂教學的啟示

價值觀是人所特有的一種非常重要的觀念體系和動力系統;與其他觀念不同的是,價值觀指向人所追求的理想和目標,是人們對各種社會存在和社會關系進行價值判斷的依據和規范體系;價值觀包含了人的行為目的與思想手段[9]。心理學研究表明,價值觀是一種比較持久的信念,這種信念涉及一個人的具體行為方式和目標狀態,是行動和態度的指導,是個人的也是社會的現象[10]。因此價值觀教育應著重考察在心理認同過程中所產生的心理變化,從而達到價值觀教育的目標,達到內心的認可和行為的規范。

價值觀教育是社會主導價值觀內化為個體信念的過程。價值觀要成為個體的信念,必須讓個體的內心有強烈的需要,教育目標必須貼近學生的需求,使學生能調動自身認知潛能去積極理解價值觀的深刻含義,進而確信其正確性然后運用到日常生活、工作、問題的分析中。

價值觀教育是將社會主導價值觀付諸于行為的過程。首先個體應具備價值觀選擇的自由,在經過仔細考慮與衡量各種選擇途徑及其后果后所作出決定后,樂于接受和重視這個選擇,并愿意為實現這個選擇付出代價,在行動中將這個選擇作為行動的規范和標準[6],即不只是抱有堅定的信念,更要體現在日常生活、工作、問題解決等行為的方方面面,成為個體行為和選擇的指導方向。

價值觀教育是個體形成社會評價依據的過程,是價值觀成為個體評判是非曲直依據的過程。只有個體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社會評價的依據,根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積極參與社會評價,才能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得到弘揚,才能發揮其導向、激勵和約束功能[11]。

團體動力學視域下的價值觀課堂教學改變以往灌輸方式的教學,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創建課堂學習群體或學習小組,形成探究式的協作型課堂學習氛圍,讓每個置身課堂教學的人都成為積極的參與者。教師根據這些小組成員之間的不同思想政治素質、學習需要特點和心理品質,進行有針對性的重點、難點教育教學和輔導,并在此基礎上組織各個小組的學生之間互相分享自己小組的學習成果;然后再由教師進行答疑解惑。例如可結合時下流行的“翻轉課堂”[12],改變以往課堂上教授知識,課后通過習題鞏固知識的模式,轉變為學生通過網絡上共享的公開課程、國家精品課程等進行學習,帶著問題到課堂上,由學習小組進行討論學習并在小組內、小組件共享成果,教師給予評價、指導和疑難解答。這樣使每位學生都成為教學的主體,教師的角色主要為引導,即引領學生入門,指導解決學習中的問題,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習慣和能力。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教師作為團隊的領導者,應積極關注班級內的每一位同學,激發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并積極參與小組討論和成果報告;在團體氣氛尚未形成的時候,教師領導者還應以一個成員的身份參與到各個學習小組的討論中,為小組的其他學生成員做出榜樣,并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注意話題的中心和方向,適時給予引導。另外,學習小組的成員在一定時間后,可以而且應該重新進行分組,使團隊成員充滿新鮮感,激發參與的興趣??傊?,在團體動力學視野下的價值教育課堂中,教學形式由漠視學生感受和需求的權威式教學,轉變成尊重、關懷和互助的具有良好團體氛圍的民主式教學。

在學習小組的討論形式上,可以通過價值觀辯論活動來促進學生對核心價值體系的理解和認同,通過價值觀辯論來促進學生對道德的判斷和倫理的思考。在這樣的活動中,作為團隊的領導者要注意了解學生對價值體系的理解和認同程度,使學生在自由的氛圍下表述白己對價值觀念的理解和感受,在交流中對社會主導的價值觀表示贊賞,同時對其他價值觀也要給予合理的引導和扶助,使其學會進行正確的行為抉擇。另外也可以通過案例或情境模擬,將學生置于復雜環境中進行價值抉擇,不僅深化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理解,更能提升其對核心價值體系的踐行能力,有助于其良好行為方式的養成和心理堅持度的提升[5]。

4 結論與啟示

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在構建和諧社會的偉大歷史進程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須加強大學生的價值觀教育,以保證大學生價值觀的積極,健康,合理,有效的發展,從而培養出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合格人才。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目標,就是要借助教育的活動、手段和方式促進大學生正確認知,并將其內化為自身的觀念,外化為自覺的行為,實現從他律到自律的超越[10]。價值觀教育的課堂教學中,運用心理學的原理和方法改進傳統的課堂教學的模式,能夠提高課堂教學氛圍??梢酝ㄟ^團體動力學理論,轉換教師領導者和學生成員之間的關系,結合“翻轉課堂”、價值辯論等教學組織形式,改善課堂教學氣氛,促進大學生將主導價值觀內化為心理認同和外化為行為指導。

參考文獻:

[1]張文敏.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時代內涵[J].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13(2):21-24.

[2]郭志新,馬興亞.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的特征解析與教育思考[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7(1):121-123.

[3]李養民.以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引領大學生價值觀教育[J].學術探索,2012(10):17-19.

[4]于淼.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教學內在機制的創新[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5(5):138-139.

[5]樊富珉,何瑾.團體心理輔導[M].2010:89-100.

[6]周楚婷,李鴻.團體動力學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云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2(5).

[7]吳曉義.國外積極課堂氣氛形成理論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外國教育研究,2007(9):31-35.

[8]彭何芬.群體動力論在大學德育教學中的應用[J],湛江海洋大學學報,2002(5):82-87.

[9]譚詠梅,王山.多學科視角下的價值觀概念和內涵[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5):6-10.

[10]李伯黍,燕國材.教育心理學[M].華東師范大學,2010.

[11]馬曉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入人心的心理學探討[J].理論導刊,2008(9):71-72.

[12]朱宏潔,朱赟.翻轉課堂及其有效實施策略芻議[J].電化教育研究,2013(8):78-83.

[13]彭海霞,李金和.運用積極心理學創新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J].高教論壇,2011(8):31-33.

猜你喜歡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觀課堂教學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師生溝通問題探析
新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影響研究
且行且思,讓批注式閱讀融入課堂教學
價值觀就在你我的身邊
把“三個倡導”融入課堂教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