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關中國教育命題的證偽

2016-11-15 21:00王洪艷
科教導刊 2016年27期
關鍵詞:應試教育

王洪艷

摘 要 中國教育是一個富有爭議的話題,不管是國外還是國內的教育研究者都曾說過應試教育諸多不好。難道中國教育真的有那么差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都說中國教育所教育出來的人是高分低能的,那么到底是高分低能的人多,還是低分低能的人多呢?道一聲是非,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本文主要通過對應試教育和高分低能存在的原因和合理性的闡釋,已達到證偽的目的,希望能給中國教育以客觀評價。

關鍵詞 中國教育命題 應試教育 高分低能 證偽

中圖分類號:G40-01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9.004

Abstract Education in China is a controversial topic, whether it is foreign or domestic education researchers have said that examination oriented education is not good. Is Chinas education really so bad? The answer, of course, is negative. All said that the Chinese education is the education of people who are high marks, then in the end is the high and low ability of the people, or low points low energy more people? A word is not, each one according to his lights. In this paper, through of exam oriented education and high score low energy reason and rationality of interpretation, has reached the falsification of purpose, hoping to give Chinese education to objectively evaluate.

Key words Chinese education topic; exam oriented education; high score low ability; falsification

應試教育以其屹立不倒的姿態在我國長期存在,其解釋就帶有一定的貶義色彩,大多學者都是從價值判斷的角度來將其定義為“在我國的教育中,應試教育指的是一種考試主義或一種以考試為中心并對其他教育價值具有強烈排斥性的教育在這種教育中,考試和應試幾乎成了教育的唯一目的,一切為考而教,一切為考而學,考試和應試成了教育活動和人的發展的異己力量,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成了考試和應試的奴隸”。 但這并不是應試教育的本質問題,正確的對待應試教育我們應“按照馬克思主義關于現象與本質的論述,現象與本質是表示事物內部聯系和外在表現之間的相互關系,反映人們對事物認識水平和深度的一對哲學范疇,二者既對立又統一。要認識一個事物的真面目,應從認識其本質出發,透過現 象揭示本質,不能 以其 現象代 替本質。將應試教育理解為“脫離社會發展實際,違背教育和人的發展規律,以應付升學考試為目的的教育思想和行為”,這是從教育現象的角度對應試教育概念的理解,而非本質角度?!?高分低能這個命題顯而易見存在一定的錯誤,這里“低能”中的能力到底是指的什么能力都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又怎么能說高分的人就低能了呢。

1 應試教育命題的證偽

1.1 應試教育的優點及存在原因

1.1.1 應試教育的優點

(1)應試教育是目前為止我國最為公平的選拔人才的方式。在談到教育公平的問題上,也只有應試教育能夠做到這一點。畢竟,我們所謂的教育公平也只是相對的公平,絕對的公平是不存在的。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因此廣大的農民群眾要受到良好的教育就相對比較困難,從教育公平的角度來看這是明顯的不公平,但應試教育的存在就使得這達到了一種相對的公平。除此之外我們沒有第二種更公平的辦法了。(2)應試教育對于培養“雙基”即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顯著的效果。應試教育正如大家所批評的那樣尤為注重的就是智育,所謂智育就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向學生傳授系統的文化科學知識和技能的教育活動。所以從某種角度上看,應試教育與我國長期以來在基礎教育階段所堅持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教學不謀而合。

1.1.2 應試教育存在的原因

(1)國情論,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注定了我國是一個經濟與社會發展不均衡的國家。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教育屬于上層建筑。目前我國的教育還處在發展之中,基礎教育還比較薄弱,教育資源不足以至于分配不均的狀態;由于人口多,城鄉差距大,教育公平很難達到理想水平。有限的資源就只有通過考試的方式來滿足部分人的需求——接受高等教育,那么根深蒂固的應試教育方式也就扎根在了中國這片土地之上。(2)制度論,有一種說法是應試教育制度源自古代的科舉制度,今天的高考類似古代的科舉考試,高考制度的存在就造成了學校一心只求升學率而家長們也以最后的高考成績來要求學校和判定學校的教育質量,自然而然一種應試教育的現象也就油然而生了。(3)自身論,應試教育可以說是一種教育現象,因此屬于教育的范疇,教育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功能,其中選拔就是教育最主要的功能之一,有選拔就需要一定的評價方式,應試教育也就具有這一功能。

1.2 應試教育存在的合理性

(1)在政治方面,國家辦教育是為了選拔為國家政治服務的人才,培養合格的公民。既然是選拔人才那么就需要相應的評價方式,我國教育制度第二十條就規定國家實行國家教育考試制度。這樣在政治方面就滿足了國家的需要。(2)在經濟方面,應試教育評價方式簡單,在教育投資較少的情況下,對于資金大耗損大有裨益。(3)在文化方面,古有科舉考試,今有高考,這是一種文化的沿襲,也使人們易于接受。

2 高分低能命題的證偽

2.1 高分低能的含義

從字面上我們不難理解,高分低能就是指在考試中能夠獲得一個較高的分數但在能力方面比較匱乏。高分從某種意義上說并不一定就代表了這人只能在考試的時候才取得高分,因為一個人能夠獲得高分說明這人各方面的能力還是處于一個較高的水平的,畢竟,如今的考試題目都是經過專家們的深思熟慮的,并能夠從某些角度考察一個人的綜合能力。而低能則是個別不能代表大眾,我們不否定有一部分學生是只會做題而缺乏某些方面的能力,但這并不就意味高分就低能,因為從多數來說和研究結果顯示,高分的人能力都不會低的。

2.2 高分高能的相關研究

有學者從認知心理學的智力知識觀的角度來論證了高分就是高能的,只不過要達到較好的結果就還需要教師具備相關的知識與一定的教學技術。該作者認為,“大量的研究結果也表明,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具有較多的有關學習和學習策略方面的知識;并善于監控自己的學習過程,靈活地運用各種策略,去達到特定目標。而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則相反,他們有關學習及學習策略方面的知識比較貧乏,也不善于根據材料、學習任務的不同而靈活地采用不同的策略。所以,從這樣的意義上講,高分就是高能?!?也有學者從能力的角度來進行論證,從不同的維度概括了能力的類別,最后得出一個人如果具有某種能力,就代表了他具有了這一方面的品質,例如,在考試中運用最顯著的一種能力——記憶能力,就代表了他就有記憶的準確性、記憶的敏捷性、記憶的恒常性等多種品質。最后得出高分是可以高能的。

總的來說,在這方面的研究還是較少的,因為大多數人還是處在對中國教育的批評之上,在我看來,高分確實可以高能,那些說高分低能的研究者們也并不是不知道這個道理,只不過他們是為了能夠喚起更多人對這方面給予更多的關注。

為什么說高分可以高能呢?我們可以從兩方面來進行論證。一方面,就經驗而言,我們生活中那些學習成績比較好的人一般在學習一樣新的知識時都具有較快的理解力,那么在理解的基礎上他的動手能力也不會差到哪里去,比如說,化學學的較好的學生,他在做有關化學反應方面的實驗時就具有較強的動手能力。另一方面,就知識與技能的關系來說,這里的“技能”我們也可以將它看做“能力”,因為按照能力的分類,技能可以將它歸為能力分類中的再造能力。而什么又是技能呢?對此,不同的心理學給出了不同的解釋。其中《心理學大辭典》(1989)就把技能定義為:個體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練習而形成的智力動作方式和肢體動作方式的復雜系統。 而知識與技能的關系從心理學的角度就相當于陳述性知識與程序性知識,陳述性知識與程序性知識有著緊密的聯系,相輔相成。從這兩方面我們可以看出,掌握知識對于能力的提高還是有著較大的影響的。

3 小結

正如大家所知,中國教育不足之處確實存在,但是在批評之時,我們還是希望能夠聽到一些贊美中國教育之詞的,畢竟,如果說中國教育這種應試教育之下產出的全是大批的高分低能之人的話,那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在各個領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又是何人所作出的貢獻呢?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民經濟快速增長;經濟實力不斷提升;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國際地位日益提高??偟膩碚f教育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非同小可的,因此站在客觀的角度,我只能說中國目前的教育史符合中國的國情的。應試教育,在大浪淘沙的歷史進程中屹立不倒究其原因主要是:體現了公平公正的原則;是教育模式正規化;可以讓學生在較短的時間里積累更多的知識等等。而對于高分低能就更是有所偏頗的說法了,我們還不能找到相關的“鐵證”就很難茍同??傊?,在評價我們的教育時應該用客觀的態度,因為當所有人都在批評中國教育時,說它這樣不對那樣不對,很容易帶來一些負面影響,比如,學生會懷疑自己所學的東西會不會影響自己其他方面的發展;家長也會懷疑學校的教育能力,并且有條件的家長還會將孩子送到國外去留學或深造,這樣就會造成我國人才的流失;而對于教師而言,教師會陷入一種兩難的境地——現實與教育理念的背離。因此,客觀評價中國教育,正確認識應試教育,科學高分低能的說法有利于教育的發展與社會的穩定。

注釋

劉朝暉,扈中平.論“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對立性[J].課程.教材.教法,2005.10:3-8.

陳貞蘭,馮文全.應試教育現狀分析與思考[J].長江大學學報(社科版),2013.3:147-149.

周龍影.“高分”可以“高能”——從現代認知心理學的智力知識觀談起[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0.1:110-113.

參考文獻

[1] 陳琦,劉儒德. 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4:300-302.

[2] 張萍.“高分低能”之說不科學[J].廣州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4:59-61+71.

[3] 張仲云.對“高分低能”的不同看法[J].天津教育,1986.10:7+25.

[4] 賈錦鈺.應試教育長期存在的原因及對策分析[J].當代教育論壇(學科教育研究),2007.5:24-25.

[5] 鄭若玲.高考與應試教育、素質教育關系新論[J].教育發展研究,2007.Z1:14-17.

[6] 王寰安.我國應試教育問題的制度分析[J].教育學術月刊,2008.2:18-20.

[7] 周力.試析我國應試教育長期存在的原因[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版),2010.3:83-84+90.

[8] 應學俊.“應試教育論”可以休矣[J].全球教育展望,2006.9:23-29.

猜你喜歡
應試教育
如何從“應試教育”轉向“快樂教育”
淺析“以生為本”的英語素質教育課堂
寧夏音樂類藝考生進入大學前后學習狀態之比較
淺談大學英語教學的改革方向
不求個個升學,但求人人成功
應試教育與新課改并非對立關系
“中國夢”之中國“自主高考”夢
EMBA教育不該走向“應試教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