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介融合下的手機媒體新聞傳播研究

2016-11-15 00:37齊言
新媒體研究 2016年18期
關鍵詞:手機新聞傳播新媒體

齊言

摘 要 隨著近些年媒體融合的進行,手機憑借著用戶量多、發展速度快、市場前景廣闊等優勢被業界普遍關注。新聞也必須依靠時代最強大的傳播媒介才能更加貼合大眾,于是,新聞和手機的融合就是大勢所趨,手機媒體的問題更是媒體人所應該重視和探究的。

關鍵詞 手機;新媒體;新聞傳播;融合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6)18-0016-02

近兩年,新聞媒體融合的話題已成為媒體行業最時髦的流行詞。報網融合、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內容和運營融合等等探索應運而生。在融合過程中,大家不約而同地把目光聚集在如何進一步發揮新媒體優勢上,尤其是對手機媒體投入的加大更是有目共睹。在這一目標的引領下,各類新媒體形式是該各自獨立?還是該進一步融合?怎樣融合?這些都關系著新聞媒體未來一段時間發展的架構和產品定位,因此顯得極為重要,也成為了新聞單位需要考慮的問題。

1 什么是新媒體

首先,讓我們了解一下,什么是新媒體。新媒體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后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主要包括網絡媒體、手機媒體等。這二者的傳播載體的不同,所形成的新聞產品自然不同。目前,手機媒體形式,大致包括微博(準確的說應該是社交媒體)、微信和手機客戶端等主要形式。

2 手機媒體的發展現狀

既然手機媒體的發展變得如此重要,甚至可能引領未來媒體發展方向,那么目前其發展的現狀又如何呢?

之前在行業內部的微信朋友圈里,有一篇轉的很火的文章《腦袋進水了才干新媒體》,除了傾訴小編滿腹的牢騷外,從側面也反映出新媒體存在的尷尬的境況:為什么新聞單位都要設立新媒體部門?是因為被重視嗎?答案通常是否定的,甚至有人很直白的說,“設置新媒體部門的原因其實就是跟風,趕潮流,因為別人都有,所以自己也要有”。雖說這是一種調侃,但也赤裸裸地反映出新媒體存在的尷尬局面——可有可無的寄生狀態或許真的普遍存在于新聞單位內部結構的劃定中。以手機媒體為例,在一些新聞單位里,我們甚至不難發現,多種新媒體內容的制作者都是同樣的幾個人;除此之外,以移動媒體為傳播媒介的微博和微信(雙微)如同雞肋,雙微地位如何?在部門中的定位是什么?再加上手機客戶端的市場化剛起步就舉步維艱,盈利模式還不明朗等問題都需要逐步去探討。如何能讓手機媒體先融合,且融合不流于形式,真正具有媒體融合的爆發力呢?這首先要滿足一個前提,分析每一種新媒體的特質,揚長避短,各取所需才能使融合發揮到極致。

3 微博和微信——不要讓“雙微”兄弟變

“雞肋”

3.1 微博

微博和微信的出現,均成為社交媒體發展中的里程碑。有人說,微博偏向于社交媒體,微信更偏向于社交網絡??刹徽撌鞘裁?,它們的出現為新聞傳播開辟了新道路,創造了新形式,讓我們來回顧一下。

2010年被稱為“微博元年”;2011年微博發展達到了巔峰狀態。微博用戶規模增長迅速,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國微博用戶數量達到了3.2億。微博之所以在短時間內深受網民的擁戴,是因為它改變了信息傳播的速度,就新聞傳播來說,它能讓網民們第一時間來到新聞現場,在微博領域,人人都是目擊者,人人都可以是發稿人。比如,“7·23”甬溫線特別重大鐵路交通事故報道,第一條消息是從微博上發出的,“報道”的第一人也不是第一個到場的記者,而是在事故現場的乘客。之后,權威的網站才貼出消息:“2011年7月23日20時30分05秒,甬溫線浙江省溫州市境內,由北京南站開往福州站的D301次列車與杭州站開往福州南站的D3115次列車發生動車組列車追尾事故?!?/p>

短時間內,微博用戶增長迅速,且打破了地域限制,信息的共享在同一個平臺上實現,為新聞傳播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微博傳播的特點:簡短方便,現場感強,互動性高,非制度化等。這些特征讓它在互聯網的世界里匯集了最多的關注,積累了最多的能量,產生了最為廣泛的影響。正因為如此,微博也成了政務發布和新聞傳播的主要陣地,2011年被稱為“政務微博元年”。全國各地的政府部門紛紛在微博上開設政務微博,直至今天,許多政務微博依然十分活躍,在權威發布上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3.2 微信

2012年,新浪微博用戶量不可阻擋的開始走下坡路。微信用戶量不斷攀升。2011年1月21日,騰訊推出微信;2012年3月底,用戶總數突破1億;2012年9月17日,微信用戶總數突破2億;2013年1月15日,微信用戶總數突破3億。迅速增長的用戶量又吸引著新聞媒體紛紛開設官方微信公眾號(首先要明確一點:微信不是媒體,微信公眾平臺是媒體)。然而,微信雖然有著微博般可觀的用戶數量,但在傳播上,卻有著自己的特點。由于它傳播私密,推廣難度系數高,用戶黏度無法預測等因素,漸漸的,一些新聞單位便放棄了微信這塊傳播陣地,有的微信公眾號甚至成了“不得不做”的負擔。

微博用戶量的陡崖式下滑和微信公眾號的“失寵”都表現了“雙微”顯露出來的險境,那么它們就真的變成“雞肋”了嗎?在新聞傳播中,發揮不了作用了嗎?當然不是。不過要像之前一樣單打獨斗,恐怕也會“勞民傷財”,所以,在這個經濟社會,融合便成了節約成本的好方法。那到底怎樣融合?

其實,任何一個平臺,只要懂得“開發”到極致,都會發揮出意想不到的效果,何況是依舊有著雄厚網民基礎的平臺。要想使新聞傳播有好的效果,除了要有良好的新聞主題和內容,更重要的是要分析平臺上的讀者群體,以及平臺的特質。

比如,微博不分地域,活躍著全國各地的粉絲,在這些讀者里,根據不同的界別,還可以分成無數類別。根據不同群體下發不同內容,在微博平臺顯然是實現不了的,也會耗費大量的精力。而一廂情愿毫無選擇的機械般推送,閱讀量低也就可想而知了。那怎么辦?——以不變應萬變。雖然粉絲是不同的,但有些東西是共通的,比如真情。無論在哪里,五歲半女童捐獻器官救了3人,這樣的新聞,沒有人不會為之動容。杭州公交司機被車輪砸中后處變不驚,及時剎車救了一車人,之后因傷勢過重離世,這樣的善舉,誰讀了不會為之祈福?再比如,全國性突發事件,泥石流、飛機失聯、船在某海域沉沒,這些在微博上的閱讀量很高,此類事件,很多讀者都在關注著。還有一些實用信息也會有很多人轉發分享,比如疾病防控、迪士尼開園、健康小提示、詐騙提醒等等,在以往經驗中,這些資訊都會成為讀者們關注的信息。以此作為參照,微信公眾號的信息內容選取也可以根據平臺的用戶群進行分析,逐步增加用戶閱讀量。但與微博不同的是,微信的功能更加完備,用戶的特殊化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滿足。因此,新聞機構的微信公眾號,除了要根據讀者群選擇信息外,還要通過微信功能增強用戶的體驗,讓用戶不光是在平臺上看新聞資訊還能參與其中。

比如,寧波晚報的微信的訂閱號,除了將新聞按照屬性分為本地、滾動、往期、網友播報外,還專門開通了服務類平臺,在上面可以實現公交、公共自行車、臺風路徑等實用信息查詢,這樣既滿足了用戶讀新聞的需要,又服務了用戶的生活,所以關注的用戶數量就很可觀。類似的還有寧波發布微信訂閱號,除了日常的權威發布外,還開通了政策解讀,甬事指南等個性化的服務窗口。

綜上所述,新聞信息的來源可以統一,但選擇下發渠道時,需要分析平臺各自的傳播特點和關注人群,做到有的放矢,微博、微信的作用才能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否則若只是將同樣的內容復制粘貼到不同平臺,既有的用戶量會極速減少不說,平臺的公信力也會逐漸下降,最后以“爛尾”收場。

4 手機客戶端——從新聞到個性化服務

手機客戶端就是可以在手機終端運行的軟件,也是3G產業中一個重點發展的項目,具有重要的意義。手機客戶端格式的一個重點發展的項目是作為登入移動互聯網最便捷的方式,以及守著移動互聯網的第一入口,為新聞傳播開辟了一條康莊大道。

手機客戶端的出現,滿足了用戶對海量新聞信息的需求,也開啟了免費手機閱讀的時代。因為沒有類似于騰訊、新浪等綜合互聯網技術的第三方平臺助力,通常新聞單位推出的手機新聞客戶端后,都是依靠自己的市場化力量進行推廣運營,所以用戶數量的拓展給新聞單位提出了巨大的考驗。再加上市場化運營提出的利潤要求,很多新聞單位推出的新聞客戶端在操作過程中可謂是捉襟見肘,顧得了這邊顧不了那邊,一個明晰的,可以復制的商業模式還沒有形成。

但從一些新聞客戶端的運營來看,有一點似乎是達到了共識:客戶端上只有新聞是不夠的,需要具備更加完善而豐富的功能設定,從新聞供給到個性化的設定,再到生活服務的發展脈絡被很多新聞單位所接受。

幾乎所有的新聞客戶端都推出了用戶訂閱服務。用戶可以在看新聞的同時,選擇自己關注的領域進行收藏,這些領域都有單獨的欄目,可以是綜合的、本地的、健康的抑或是新聞客戶端自己開創的特色欄目。此外,客戶端所囊括的生活服務項目更多,寧波日報集團旗下的甬派客戶端上服務一欄里,包含了打車軟件、社保查詢、公積金查詢等服務入口,浙江新聞客戶端在高考期間,還推出了高考信息查詢的綠色通道,這些都是軟件功能的展示,為用戶提供更好的生活體驗。與此同時,對于新聞發布,客戶端還有很多呈現形式,比如實時新聞推送,可以隨時將重要的突發的新聞發送到用戶手機端,活動投票功能更有助于用戶對新聞意愿調查的征集,留言評論帶動了用戶參與的積極性和對新聞的反饋,這些都給了用戶更好的新聞體驗,當然功能的開發還將持續,無疑功能的開發直接與用戶體驗和盈利模式息息相關。

媒體融合至今可能已經是老生常談,但融合的觀念和思路不能裹足不前。融合不應該是簡單的捆綁合并,而應該是揚長避短,取精華去糟粕。正如以上所述,新聞的生產與傳播應該找好平臺,找對出口,利用好微博無國界的用戶基數、微信的人脈和體驗、手機客戶端豐富的展現形式和服務,讓新聞立體式的傳播,這或許是新聞單位進行新媒體融合應有的心得。畢竟伴隨著未來新聞的多元化,傳播方式也應該多樣化才能不斷滿足用戶提出的

要求。

參考文獻

[1]中國微博發展報告(2013-2014)[R].北京市互聯網信息辦公室,首都網絡媒體協會編.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孫紹誼,鄭涵.新媒體與文化轉型[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3.

[3]秦艷華,路英勇.全媒體時代的手機媒介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4]徐志斌.社交紅利[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3.

[5]郭春光.微信公眾號運營與推廣一冊通[M].北京:中國工信出版集團人民郵電出版社,2015.

[6]陳國權.新媒體拯救報業?[M].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12.

猜你喜歡
手機新聞傳播新媒體
手機鋰離子電池充電電路的設計與實現
新媒體背景下黨報的轉型探析
對農廣播節目的媒體融合之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