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魚”不如“漁” “漁”不如“欲”

2016-11-16 13:07楊志杰杭偉華
化學教與學 2016年10期
關鍵詞:對比教學設計

楊志杰+杭偉華

摘要:文章作者以聽課同行的身份,從“課堂引入”“分子式探究”“結構式探究”“拓展延伸”和“課堂收尾”五個環節,對兩位教師的教學設計進行對比分析,并以“授人以魚”“授人以漁”和“激人以欲”三個層面,逐層遞進對設計意圖和教學效果進行探討。

關鍵詞:教學設計;對比;授人以魚;授人以漁;激人以欲

文章編號:1008-0546(2016)10-0049-03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10.017

一、背景

2016年4月28日—29日,由浙江省教育技術中心名師網絡工作室項目辦和浙江省普高教育類名師工作站聯合主辦的“浙師尖峰教育論壇——‘浙派化學高中名師經典課例示范與精析活動”在浙江省長興中學舉行。期間,來自浙江省長興中學的杭老師和來自紹興市高級中學的趙老師為論壇呈現了兩堂精彩紛呈、設計迥異的示范課。

兩位教師的教學課題均是“探究葡萄糖分子結構”,在充分考慮學生學情的基礎上,合理安排教學內容,教學設計邏輯嚴謹、結構緊湊,從容實現了三維教學目標。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他們新穎的教學設計和出色的課堂駕馭能力給學生和與會教師留下了深刻印象。筆者主要以聽課同行的身份,對兩位教師的教學設計進行對比分析,并從設計意圖和教學效果兩方面談談自己的感想。

二、教學設計對比

1. 課堂引入對比

三、意圖與效果分析

1. 授人以魚

魚,味道鮮美而且營養價值高,授人以魚,滿足果腹之需。傳授知識好比授人以魚,可以滿足精神所需。這兩堂課,容量都很大,除了傳授“探究葡萄糖分子結構”過程中涉及的“元素守恒思想”“醛基的性質”和“羥基的性質”等本節課“常規知識”以外,還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拓展延伸”:比如杭老師在葡萄糖溶液與新制氫氧化銅的實驗中,充分利用課堂生成性資源,概括出了多羥基物質的一種特殊性質,此做法尊重實驗事實,過渡自然,而且有效地豐富了學生的知識;而趙老師的課堂中,“質譜”“紅外光譜”和“氫原子核磁共振圖譜”等各種波譜分析方法的介紹,“結構式”“結構簡式”和“鍵線式”等各種有機物分子結構的表示方法介紹,以及葡萄糖分子結構的成環問題等等,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面,并為后續學習《有機化學基礎》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兩位老師出色的課堂引導,加上長中學生較強的思維能力,無論是“常規知識”還是“拓展延伸”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2. 授人以漁

我們常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因為“授人以魚,三餐之用,而授人以漁,終生之用”。這兩堂課整條主線貫穿下來,都是關于確定有機物分子結構的方法研究。其中杭老師采用的是以“燃燒法實驗”“含醛基物質與新制Cu(OH)2反應”和“酯化反應”等經典的化學實驗分析為主的方法,而趙老師則是更加側重于“質譜儀”“紅外光譜儀”和“核磁共振儀”等現代儀器分析的方法。實驗分析有助于學生掌握傳統經典的化學知識,而儀器分析則與時俱進,接近于科學發展的現實情況,開闊學生的視野。所以在方法的傳授方面,雖然兩個人側重點不同,但是從效果上講,都教會了學生如何探究有機物分子結構這一核心問題。所以說,兩者殊途同歸。

建立在事物內部的邏輯關系是客觀存在的,科學研究必須建立在此基礎之上,所以傳授方法的意義遠大于傳授知識。在這兩堂課中,兩位老師緊緊抓住這一點,重方法傳授勝于知識傳授。

3. 激人以欲

欲,欲望的欲,學習上可以歸納為求知欲?!笆谌艘贼~,不如授人以漁”,但“授人以漁不如激人以欲”!給他知識,不如教他學知識的方法,但教他方法不如激發他的求知欲來得效果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是我們教學的終極目標之一。知識長久不用會被遺忘,方法長久不用,也會逐漸生疏。所以只有激發一個人的欲望,學習才有持久力。兩位老師都通過非常精心的設計,很好地激發了學生求知探索的欲望。

比如,趙老師在課堂引入和收尾中采用了非常貼近學生生活的常識問題,拉近了課本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聯系,讓學生感到通俗易懂,親切自然,從而產生了進一步研究的欲望;另外在分子結構的探究過程中多次展示真實的波譜分析圖譜,并從圖譜中發現問題,如葡萄糖分子中羥基的存在和成環問題等,這些真實嚴謹的研究過程,很容易激發一些對化學感興趣的,或者說對新鮮事物感興趣的學生的求知欲,他們會關注這些奇妙的圖譜,這些圖譜為學生埋下了求知的種子。

另外,杭老師則以中國第一位榮獲科學類諾貝爾獎的本土科學家——屠呦呦引入,通過青蒿素類比葡萄糖,加上最后的收尾呼應,非常吸引眼球,更重要的是兩位浙派科學家在青蒿素研究中的突出貢獻:寧波人屠呦呦團隊完成了青蒿素的分離和提純,紹興人周維善團隊完成了青蒿素的組成和結構的測定。這里涉及的四個關鍵詞——分離、提純、組成、結構,恰是人類研究有機物的必經之路,青蒿素如此,葡萄糖亦如此。這樣的引入和收尾,使得原本“冰冷”的知識一下子有了“熱度”。屠呦呦和周維善這些浙江老鄉給學生的親近感,拉近了學生的學習生活與科學家科學研究工作的距離。同時,研究有機物必經流程的類比展現又能讓學生感覺到自己也同樣可以像這些科學家一樣研究高深的科學問題,這樣學生的求知欲被自然而然的激發。

從三維目標的角度來看,授人以魚,即為知識與技能目標;授人以漁,即為過程與方法目標;授人以欲,即為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三維目標,層層遞進,將學習從“外在灌輸”逐漸內化為“自身需求”,教學效果也從“短時收獲”變成“受用終生”。

參考文獻

[1] 浙江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專業指導委員會.浙江省普通高中學科教學指導意見[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4

[2] 王祖浩.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2 [M]. 南京: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江蘇教育出版社,2014

猜你喜歡
對比教學設計
俄漢成語中動物形象特點分析
影響腳斗士與跆拳道運動項目發展因素的對比分析
中日兩國膠囊旅館業的發展對比及前景展望
克里斯托弗·馬洛與陶淵明田園詩的對比
英國電影中“憤青”與“暴青”對比研究
《電氣工程畢業設計》 課程的教學設計
高中數學一元二次含參不等式的解法探討
“仿真物理實驗室” 在微課制作中的應用
翻轉課堂在高職公共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現狀分析及改善建議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案例教學的幾點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