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視角下的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機制研究

2016-11-16 19:31陳靜金淑彬張慶
大學教育 2016年11期
關鍵詞:人才培養質量就業能力大學生

陳靜+金淑彬+張慶

[摘 要]目前在許多大學生求職困難的情況下,用人單位卻普遍反映大學生就業能力不足且招不到合適的人才。這種供需矛盾的困境主要是由于高校人才培養質量存在問題導致的。如何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成為高等教育的重要命題。通過對在四川省內就職的3000名大學畢業生進行問卷調查,分析大學生就業能力存在的不足,從高校視角探究導致這些不足的原因所在,提出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對策思考。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能力;人才培養質量

[中圖分類號] G64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6)11-0001-04

一、引言

近30年來,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經濟結構的調整升級,我國大學生就業市場和就業模式都在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一方面,我國高等教育擴招政策使得高校畢業生人數連年攀升,2009年我國高校畢業生人數已經突破600萬大關,直到2014年已經達到720多萬,平均每年呈約25萬人數增長趨勢。隨著大學畢業生人數的逐年遞增,高校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根據麥可斯人力資源信息管理咨詢公司的2014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在2013屆大學畢業生中,有81.8%的人畢業半年后受雇全職或半職工作,2.3%的人自主創業,有7.9%的人處于失業狀態。[1]另一方面,有限的勞動力市場提供了有限的競爭崗位,但畢業生卻并不能完全滿足需求。這種“招聘難”和“就業難”的供需矛盾正是由于大學畢業生就業能力與社會需求不相匹配的現狀導致的雙重困境。

二、就業能力的內涵界定

國際勞工組織(ILO,2000)指出就業能力是指勞動者贏得職業機會,并能取得職業績效、自我提升和職場應對的能力。[2]Lee Harvey(2001)指出,就業能力是指勞動者獲得工作,并在需要時重新獲得就業的能力,涉及職業類型、就業時間、招聘特征(如方式、途徑等)、進一步的學習和就業技能(如面試技能)等。[3]Mohd Yusof Husain(2010)也指出,就業能力是個人在學習和工作中取得成功所應具備的一般性的技能、品質、知識、能力、特征等,它們能被運用到不同的主題領域、不同的工作和生活環境中。[4]國內學者普遍認為,大學生就業能力是指大學生能夠實現順利就業并保持工作機會的各種素質的集合。根據國內外研究,本研究認為大學生就業能力是指能支撐大學生現在甚至將來的職業競爭力,能使大學生長時期內在職場競爭中取得主動地位的能力,它通常由專業素質能力和綜合素質能力、社會實踐能力、求職技巧等構成。

三、大學生就業能力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分析

本研究選擇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就職于四川省內的3000名大學畢業生作為調查對象,共發放問卷3000份,收回問卷2930份,其中有效問卷共2890份,有效率為96.3%。根據此次調研對大學生就業能力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進行如下分析。

(一)專業能力方面

大學生的專業能力是指大學生運用所學的專業理論和相關專業知識,分析和解決現實職業中的問題的能力,它是大學生就業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主要由學習能力、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實際運用能力與表達能力組成。

1.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不能有效結合。根據調查顯示,省內高校應屆畢業生在估計自己專業知識掌握率上有59.41%的期望率,但實際工作中發現真正具備專業知識并能夠應用的僅占了19.90%。這說明許多大學生的專業理論知識掌握得比較深入,理論水平較高,但專業技能較差,許多大學畢業生不具備運用專業知識或技能解決工作中存在問題的能力,而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理論的掌握和實際應用的巨大差距就是許多用人單位招不到人,而許多大學生找不到工作的對接不平衡的原因所在。

2.實際運用能力低下。本調研主要從計算機的實際運用能力和英語口語表達能力兩個方面進行。首先是計算機的操作能力,在問卷中顯示,高等院校中學生真正具有較好計算機水平的僅占24.74%?,F代的大學都設有相關計算機理論的教育并開設了實驗課程來提高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但這些遠遠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更多的需要學生自己在實際生活中靈活運用;其次是英語的口語表達能力,調研中我們不難發現:英語四、六級證書共2173份,在總份數中占比75.1%,第二外語專業共197份,占總份數比6.8%;流利的口語表達能力共1166份,占總份數比40.3%。由此可見,學生們在整體上注重對外語相關證書的取得,但是輕視了口語的實際運用和練習。其實,用人單位對計算機和外語證書的要求本質是對運用能力的要求,而學生們的考證追求與用人單位的需要背道而馳了。

3.表達能力欠缺。表達能力是我們在任何時候都必須強調的基本技能之一。從小學到大學,都在強調表達的重要性,從調研中我們發現:在所有收回的問卷中,期待自己擁有此能力的為611份,占比21.14%,而自己實際擁有此能力的為432份,占比14.95%??偟膩碚f,大學生很多都忽視了良好表達的重要性,表達與寫作水平較差。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重的:首先是大學語文課在各高校中除語言學專業外的專業中很少或者完全沒開設;其次是網絡資源泛濫,許多資料不需要學生們動手重新寫。這些原因造成現在的大學生表達與寫作能力普遍較低,大多停留在高中水平,而“筆桿子”成為現在用人單位的“搶手貨”。

4.專業資格證書考取率較低。由表1可知,在我們的考證浪潮中,大學生主要針對英語四、六級證書,計算機等級證書,財務類證書及專業資格證書這四項參加考試,其中英語四、六級證書考取率最高,達到75.22%的比例,計算機考取率達39.2%,而專業資格證書的考取率卻較低,僅有23.15%。在調研的企業主中,83%的企業主認為現在很多大學生都能拿出各種計算機和英語考級證書,但體現專業技能的各種證書卻非常少。由此可以說明大學生在考取資格證時主要是隨大流,而沒有根據自己的實際專業要求來豐富自己,對于自己的專業技能缺乏考究的熱情。

5.忽視基本技能之外的證書的獲取。大學生的證書中,競賽獲獎證書、發表論文及專利證書、兼職實習證明和第二外語證書對于我們的求職擇業具有重要作用,但很多學生卻由于隨大流而忽視了這些方面。在此次調查中對于這些證書的擁有率均在20%以下,具體數據見表2。

(二)綜合素質方面

面對弱肉強食的社會,只有綜合素質強的人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且現代企事業單位對于人才的考核重心已經轉移到了對其心理素質、團隊合作能力、應變能力、創新能力和人際交往溝通能力等綜合能力方面。我們的問卷對大學生應該具有哪些綜合素質做出了期待水平和實際水平的考察,由表3可知,大學生對于其綜合素質的期待水平較高,但實際擁有水平一般。

1.心理素質普遍較低。在我們2890份有效問卷中,有69.58%的被調查者認為心理素質是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部分,但在這2011位被調查者中只有80.16%的人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僅占總被調查者的55.78%,有近一半的大學生在心理素質方面具有欠缺,而在我們的求職道路中,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才能在面臨受挫時再次站起來。

2.團隊合作能力較好。在團隊合作方面,大學生普遍反映較好,有74.91%的被調查者看重團隊合作的重要性,且有73.11%的被調查者具有較好的團隊合作能力。在大學生活中,較多的班級活動和社團活動極大的提高了大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豐富了他們綜合素質能力。

3.人際溝通能力較好。在溝通方面,有78.06%的大學生看重這項素質的培養,但也只有66.37%的大學生稱自己真正具有該項素質。良好的溝通交流是人處于社會生存的必要素質,但現今社會由于網絡的便利,很多大學生都習慣“宅”,從而造成很多大學生存在溝通心理障礙。

4.應變能力亟待提高。應變能力是我們在工作中必須具備的能力,面對瞬息變化的社會,只有具有良好的應變能力,才能及時的抓住機遇,解決問題。但在此次調查中只有40.24%的被調查者明確自己具有該項能力,說明我省大學生在應變能力上需要提高。

5.創新能力受重視不夠。調查者期待度最高的是創新能力,但也是實際擁有率最低的綜合素質。在我省各高校的調查中,有78.34%的大學生認為創新能力是企事業單位考核人才的主要標準,但真正擁有創新能力并能夠用之于實踐的卻只有32.15%。這說明創新能力在我們大學生中受到了重視,但在怎樣培養和提升創新能力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

(三)社會實踐能力方面

1.大學生實習經驗欠缺?,F代企事業單位招聘人員均注重應聘者的工作經驗,在校大學生在寒暑假及實習期間應該走出校園進行實踐,積累社會知識。在此次調查中我們發現,只有49%的學生擁有實習經驗,還有51%的學生是沒有任何實習經驗的或實習經驗不足。在面對嚴峻的社會競爭時,一名沒有任何實踐經驗的學生是不具有優勢的,只有在實習實踐中把知識應用于實際才能夠獲得真正的工作能力,完善自己的競爭力。

2.實習單位比較單一。從調研中發現:在實習單位分布上,48.6%的學生在民營企業實習過,而政府和國有企業因為眾多條例限制,吸納的人數有限,僅有21.3%的學生在政府和國有企業實習過,還有30.1%的學生是在非營利組織和學術科研機構進行實習。社會對于實習生的接納程度不高也是導致學生參加實習人數較少的原因,社會和用人單位應該為在校生創造合適的實習機會。

3.求職技能低。在此次調查中,有1625名被調查者聲稱參加過社會就業指導培訓,占總人數的56.23%,其他的1265名被調查者聲稱沒有參加過任何社會就業指導培訓。雖然各大高校都紛紛開設就業指導課程,但很多都停留在理論教學方面,很少注重社會實踐,而且很多學生純粹是為了完成所修學分,上課根本不認真聽講,求職技能較低。

四、高校人才培養視角下的大學生就業競爭力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人才培養理念不清晰

高校的人才培養理念與人才培養方針是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系統中最重要的因素,但很多高校并沒有意識到其重要性。教育部明確規定高校的三大職能為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但高校應該以哪個職能為中心,以人才培養還是以科學研究為中心的話題一直存在爭議。就目前高校的實際情況而言,為了高校自身的發展和國家的考核定位,普遍重視科研進展情況和一般課程的教學,對學生的能力培養尤其是就業能力的培養重視不夠,根本沒有建立起與產業需求接軌的長期培養規劃體系。

(二)側重專業知識的灌輸,缺乏綜合素質的培養

高校對學生的培養側重于專業知識的灌輸,缺乏對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培養,對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的措施普遍局限于學生畢業前的招聘信息的發布、就業推薦、輔導員提供心理咨詢等,這些措施根本不可能發揮長遠功效,缺乏對大學生進行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缺乏與校外用人單位和就業培訓專家的實時溝通與協作機制,缺乏對學生的個性分析并鮮有對學生的針對性就業指導,就業指導缺乏實質性和科學性,未能預見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對學生的長遠性的積極影響。

(三)專業設置與勞動力市場需求錯位

高校在勞動力市場與學校教育之間缺乏有效連接,從表面上看,部分高校的招生是根據勞動力市場需求,勞動力市場需求什么樣的專業人才,高校就開設什么樣的專業,熱門專業多招生,冷門專業少招生或停止招生。然而,部分高校根本沒有研究清楚勞動力市場究竟需要什么樣的專業人才,對學生培養思路不清晰,培養目標不明確,培養出來的學生特色不明顯,質量不過關,學生的就業能力根本滿足不了用人單位的需求。

(四)課程設置滯后于學科發展

科學的課程體系設置是人才質量培養的最核心環節,目前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主要有:課程設置不科學,課程內容太過陳舊,缺乏前沿性,嚴重滯后于學科發展;課程設置片面性,側重于專業課程的設置,缺乏人文、社會科學、經濟、管理等相關學科課程設置,導致學生所學知識面過于狹窄;課程結構設置不合理,注重理論課程的設置,實踐課程所占比重較小,甚至有的高校根本沒有開設實踐課,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機會甚少。

(五)培養模式單一

培養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和思想指導下,通過設置與勞動力市場需求相符合的相對穩定的課程體系、科學管理和考核方式對人才實施培養的過程。由于大多數高校教學體制改革和內部管理體制嚴重滯后,仍然還在采用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學生能力的培養,忽視學生的創造性和主動性培養,過多注重共性教育而缺乏個性化的人才培養,固定化的專業課程設置,填鴨式的課堂教學,單一化的教學評價體系,限制性的跨專業學習條件等缺陷導致培養模式單一,缺乏創新型、復合型、真正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六)就業指導課程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脫節

各大高校把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程開設在不同學期,由不同教師授課,相互之間沒有任何銜接,就業指導課沒有系統規劃,沒有教學大綱,課時也嚴重不足,所講內容也是一些大概要求和常規工作程序,難以對學生職業生涯的規劃和指導發揮應有的作用。同時,高校把職業規劃教育當成階段性課程,而沒有貫穿整個大學教育,而職業規劃是一個系統工程,它要求貫穿于大學教育整個過程,學生要依據規劃的內容進行長期的奮斗,這是高校需要改正的一個方面。調查結果顯示,職業規劃只是一門課,上完課,交一份自己的職業規劃,就完事了,沒有進行階段性的審查,沒有執行情況的反饋,也沒有依據自身或者外部環境而做出的調整,有走過場之嫌。

五、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對策思考

(一)優化人才培養模式

由于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升級,職業結構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勞動力市場對大學生的知識、技能、職業理念等都提出了新要求,這就意味著高校原有的人才培養理念與勞動力市場需求不匹配。高校應該打破過去那種單純的、定向明確的、口徑狹窄的精英式專業教育觀,根據各專業相關的未來職業發展可能,制定具有差異性的專業能力框架和符合自身特點的專業能力培養目標與戰略,構建能適應勞動力市場需求的、體現綜合素質教育觀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

(二)建立專業設置和課程體系的調適機制

高校應該轉變過去那種純粹以學科為核心的專業設置導向,圍繞國家產業結構調整的變化趨勢,根據勞動力市場的反饋,分析預測相應的勞動力市場人才需求走向,及時調適專業設置,包括設立新專業,設立輔修專業、雙學位或調整現有專業的方向等措施,根據國家政策對不同層次、不同類型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進行專業結構優化;高校要適當放寬專業和課程體系設置,增開一些與本專業相關學科的選修課程,以打開相關學科的限制;要優化課程體系設計,主要通過主修課、選修課、彈性的學習制度等不同的手段來實現,這種極富彈性和個性化的學習機制能夠促使學生充分發揮自主性;同時課程體系設計要設置人文類的必修課和選修課,在專業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盡力體現人文教育與職業目標的緊密結合,從而提高學生人文素質修養。

(三)構建合作探究式的教學組織形式

課程是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因素。采用科學有效的課堂教學方法,改變過去以教師為中心單向線性與程式化的講授教學組織形式,構建合作探究式的教學組織形式。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計劃把具體的教學任務劃分為若干個模塊,學生則可組成各個小組,每個小組成員都能通過不同的角色扮演和責任承擔一系列的分析、解惑、寫作、檢查和評估等,這樣不僅使學生在參與、組織與管理等多種能力方面得到提升與鍛煉,而且還能夠讓學生準確地對自身進行評價,明確自身的學習興趣和需要。

(四)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業精神

高校應該鼓勵學生參加各種國家級、省級和校級的大賽,通過各種比賽鍛煉學生綜合素質能力,避免學生一味追求計算機和英語證書的考取,而忽略了專業技能以外的證書的獲取。高??梢宰孕虚_展創新設計大賽,在校園里營造良好的創新氛圍,并建立相應的保障機制;通過開設各種學術論壇,拓寬學生的專業學科視野,引領學生了解學術前沿知識,交換各種研究方法與技術,激發學生的學術創新意識;在創業方面也要進行必要的培訓與指導,邀請本校成功創業畢業生回校開講座,或聘請校外專家、創業成功人士開展講座,對學生傳授一些創業方面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以及普及國家對大學生創業的相關優惠政策。

(五)加強實習基地建設

實習基地的建設應該統一在高等教育的整體人才培養目標中,它不僅是學生進行實驗和實習的場所,也是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平臺。實習基地的建設可以有以下幾種方式:第一,強化校內研究型實習基地建設,各高校應該積極申報各種研究中心平臺,鼓勵學生參與研究中心平臺的課題研究,這樣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實踐能力,而且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學術研究水平;第二,積極與政府機構、非營利組織、企事業單位等簽訂校外實習型實習基地建設協議,為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搭建平臺;第三,積極建設產學研合作實習基地,這些合作基地可以促進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六)廣泛開展第二課堂活動

第二課堂活動形式比較自由,能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創設了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直接交流的機會和平臺,鼓勵學生之間通過集體討論的方式,讓學生在互動與實踐交流中產生思想火花,從而獲得體會與感悟。高校應大力開展第二課堂,如各種競賽、沙龍、講壇、社會實踐、志愿者活動、社區服務等等,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與平臺,通過這些活動的參與培養大學生的表達能力、交際能力、組織與管理能力。

(七)構建全程化的新型就業指導模式

為了避免傳統的就業指導產生的不足,高校應該加強對就業指導模式的改革與創新,構建全程化的新型職業指導模式,該模式包含幾個方面:第一,指導人員全員參與化。在這種模式下,就業指導人員主要有學校的領導,就業指導中心的專職教師,各院系的專職或兼職的就業輔導員、班主任、專業老師以及與就業有關的學生社團等等。第二,內容專業化。新型就業指導的內容包括職業心理輔導、職業認知、職業生涯規劃、求職技巧獲得、就業能力提升等。第三,指導形式多樣化。它包含課堂教學、舉辦研討會和講座等集體輔導的方式,也可以通過就業咨詢、體驗式培訓等個性化的方式,還可以通過就業信息網絡的建設等其他媒介方式。第四,就業指導課程學分化。高校要把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與就業指導課程納入必修學分,才能引起大學生的重視。第五,指導過程的階段化。該模式涵蓋了大一到大四的整個過程,并根據學生各個不同階段的特點與需求,實施不同的職業指導。

[ 注 釋 ]

[1] 麥可思.2014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http://wenku.baidu.com/.

[2] 閏大偉.試論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構成和要素[J].青海社會科學,2007(6):28-31.

[3] Lee Harvey.Defining and Measuring Employability[J].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2001(2):97-109.

[4] Mohd Yusof Husain,Importance of Employability Skills from EmployersPerspective[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0(7):430-438.

[責任編輯:鐘 嵐]

猜你喜歡
人才培養質量就業能力大學生
大學生就業趨勢
大學生“雙創”進行時
暑假調查 45%的大學生僅給自己放十天假
中職學校如何加強教學研究分析工作
職業技術院校教學改革創新與人才培養質量的探討
黨中央給大學生留下啥印象?
高職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調查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