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支持精準扶貧模式創新研究

2016-11-16 16:01王嘉棣孫曉靜章修秋
大經貿 2016年9期
關鍵詞:金融扶貧模式創新精準扶貧

王嘉棣+孫曉靜+章修秋

【摘 要】 實施金融支持精準扶貧是我國農村扶貧開發方式的重大創新。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明確要求深入推進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扶貧開發,匯集扶貧合力、創新扶貧模式。本文基于對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安徽省金融扶貧試點縣—利辛縣的調查,在明確金融支持精準扶貧要求的基礎上,總結出該地金融支持精準扶貧的五種實踐創新模式,分析該地金融支持精準扶貧的主要問題,同時,還介紹了當前金融支持精準扶貧的成效和啟示。

【關鍵詞】 金融扶貧 精準扶貧 模式創新 扶貧合力

十八屆五中全會強調“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目標要求之一是在我國現行標準下實現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黨和政府明確要求建立精準扶貧機制,深入推進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扶貧開發,以補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過程中的短板。

利辛縣作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2013年被人民銀行合肥中支列為全省金融扶貧試點縣,是扶貧開發工作的典型地區。近年來,該縣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扶貧開發一系列方針政策,積極探索金融支持精準扶貧模式,取得了不錯的成效。據筆者走訪該縣統計局和扶貧辦得到的數據顯示,全縣貧困人口由2011年的30.9萬人下降到2015年的17.3萬人,貧困發生率由2011年的21.9%下降到2015年的11.4%,2015年實現脫貧4萬人。

利辛縣要在2020年前完成精準脫貧攻堅任務,離不開金融機構的積極參與。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扶貧不再是解決溫飽問題,而是要提高貧困人口的生產生活能力,進一步增加收入。而增加收入就意味著要擴大再生產,需要擴大經營規模,需要技術創新,更需要金融的支持[1]。因此,筆者以扶貧開發工作具有代表性的地區—利辛縣作為實踐調查的主要地點,了解并深入分析該縣金融支持精準扶貧的實踐模式。

一、利辛縣金融支持精準扶貧的政策背景

2015年該縣貧困人口5.98萬戶、17.3萬人,占全市貧困人口(40.1萬人)的43.1%,貧困人員數居全省第3位;貧困發生率為11.4%,居全省第10位。為推進扶貧開發金融服務工作,結合實際進行消化吸收,創新金融扶貧模式,2013年12月,縣政府印發了《利辛縣人民政府關于利辛縣金融扶貧(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金融扶貧工作正式啟動。農商行把金融扶貧作為一最大的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2014年初出臺了《利辛農商銀行“扶貧貸”扶貧貼息貸款管理辦法》,克服了成本高、風險大、收益低等不利因素的影響。2014年10月,該縣印發了《利辛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全面做好扶貧開發金融服務工作的通知》,具體明確了金融扶貧的服務操作流程和部門責任。隨著一年期還款時間到來,為解決首次貧困戶的貸款貼息問題,2014年12月,人行利辛支行、財政局和扶貧辦聯合下發了《關于切實做好扶貧貸款貼息工作的通知》,對按時還款的貧困戶和扶貧貸款的涉農企業,財政分別給予年息5厘和3厘的貼補。2015年以來,該縣將金融扶貧的范圍擴大到了全縣所有23個鄉鎮的40個村居。2015年12月,印發的《中共利辛縣委利辛縣人民政府關于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實施意見》,將金融扶貧工程列為“十大工程”之一,把積極創新金融扶貧作為一項重點工作部署。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將脫貧攻堅列為“雙十工程”之首,統籌推進金融扶貧工作。這些都為該縣實施脫貧攻堅金融服務工作奠定了良好的思想政策基礎,提供了前提要件。

二、利辛縣金融支持精準扶貧的五種創新模式

利辛縣是安徽省兩個金融扶貧試點縣之一。近年來,該縣由政府主導,人行利辛支行牽頭,扶貧辦積極配合,農商行主動擔當,大膽開展金融扶貧產品創新,變“輸血式”扶貧為“造血式”脫貧,不斷探索出了被譽為“利辛金融扶貧模式”的脫貧攻堅金融服務新模式,有力地促進了精準扶貧工作階段性目標的實現。具體有以下形態:

(一)資金互助社模式——金融扶貧的原創版

該縣最先探索開展了農民合作社信用合作試點,培育發展農民資金互助組織,探索出了“貧困戶+互助社+銀行”的脫貧攻堅金融服務模式。部分村居組織貧困戶成立資金互助社,對參加資金互助社中的貧困戶發放單戶不超過5萬元的扶貧貸款??h財政從扶貧專項資金中切出一塊存放到農商行,設立扶貧貸款風險補償基金,按1:10(首次放大比例為1:5)放大貸款額度,建立了風險共擔機制,由農商行、縣財政、金融互助社按6:2:2的比例分擔貸款風險?;ブ鐑炔砍闪⑽鍛袈摫P〗M,輪流貸款,互相監督。通過這種運作模式增加農戶貸款資金量,延長農戶貸款使用周期,辦理程序更為簡單,此舉有效的解決了貧困戶生產發展資金短缺的問題。2014年累計向41戶農戶發放扶貧貸款41萬元,主要用于發展種植業、養殖業及服務業,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2015年全縣30個金融扶貧互助社共向456戶農戶累計發放扶貧貸款717.5萬元。同時,為方便貧困戶開展存貸業務,農商行設立了農村金融服務室,為貧困戶和廣大農民提供小額取款、賬單查詢、匯兌、結算、繳納公共費用等基本金融服務。

(二)農業產業鏈模式――金融扶貧的升級版

在資金互助社的基礎上,該縣還創造出了“銀行+企業+貧困戶”的金融扶貧升級版模式。對于缺乏自主創業能力的貧困戶,貸款由農商行發放,僅執行國家基準利率,貧困戶將貸款資金入股到經金融機構篩選的優質企業,企業向貧困戶返還可觀的固定收益,并優先雇用入股人員進入企業務工,實現貧困戶和企業共同受益。目前,已有效探索試點4筆、300萬元資金,解決60戶貧困戶脫貧問題。這種模式,既可幫助有資金需求和發展意愿的企業解決資金短缺難題,又能使貸款入股貧困戶精準脫貧。

(三)小額信貸模式――金融扶貧的普惠版

該模式由農商行引領,扶貧辦與人行配合實施,即“銀行+貧困戶+保險”模式。先對全縣除五保戶以外的貧困戶開展評級授信頒證工作,為符合貸款條件的貧困戶提供5萬元以下、3年期以內免擔保的信用貸款,貸款利率參照同期基準利率執行;專項扶貧資金對獲得信用貸款的貧困戶予以貼息支持,貼息標準原則上為實際貸款額度的5%,貼息資金總額每戶不超過3000元。微型金融機構的規模雖然不大,資金也沒那么富足,但是往往具有獨特的優勢,它可以深入基層,有效緩解信息不對稱,也可以減少交易成本[2]。同時,扶貧辦從專項扶貧資金中切出一塊為貸款貧困戶向中國人壽利辛支公司購買小額信貸保險,解決了貸款貧困戶因意外事故不能如期償還貸款的問題。截止2015年,共發放小額信貸140戶、473萬元。已經評級貧困戶34086戶,擬授信戶數16091戶,擬授信金額38273.5萬元,完成應排查戶數的80.55%。貧困農戶通過自身努力,不斷擴大再生產來還貸并且改善自身的生活水平[3]。

(四)光伏電站模式――金融扶貧的創新版

該模式按照“多元投資、虛擬捆綁、集中建設、統一結算、保底分紅”的原則開展,采用“貧困戶+平臺公司+銀行”的模式進行?!岸嘣顿Y”,即貧困戶自建一個3KW光伏電站資金22500元,省里每戶補助8000元,市、縣財政各配套2000元,信義光伏公司捐助3200元、貧困戶自籌3000元,余下的4300元通過光伏扶貧創業平臺向銀行統貸統還,10年還清。貧困村村均60KW的村級光伏電站資金來源包括專項扶貧資金補貼16萬元,市財政村補貼4萬元,余下部分由縣財政補貼、幫扶單位幫扶、企業贊助、銀行貸款、財政貼息。所有的光伏電站(含貧困村、貧困戶)均享受每度電0.25元市財政補貼,從建成并網發電之日起開始,連續補貼6年,補貼資金用于償還貸款?!疤摂M捆綁”,即不明確到具體貧困戶,貧困戶不出資,收益分配給符合條件的貧困戶,貧困戶死亡或脫貧后隨時調整到其他貧困戶或轉化為村集體經濟?!凹薪ㄔO”,即選擇較大面積的荒地、河坡,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招標、統一施工,將貧困村村級光伏電站和貧困戶戶用光伏電站集中建在一起?!敖y一結算”,即成立信義光伏發電公司,與供電部門、金融部門簽訂三方協議,對收益統一管理,扣除有關費用后,統一打卡發放到貧困村、貧困戶?!氨5追旨t”,即由本地投資光伏項目的企業建設、運營、維護和管理,確保貧困戶年均收益3000元以上,貧困村集體經濟收入年均6萬元以上。采取此模式具有很多優點:一是節約土地、降低成本;二是便于管理和維護;三是便于產權轉讓;四是便于資產保值增值;五是板下可以集中種植經濟作物,增加收入。

(五)助學脫貧模式——金融扶貧的經典版

堅持扶貧先扶智、授魚先授漁的方法,讓每一個貧困家庭至少培育一個知識人才,掌握一門技術和致富本領,即“貧困戶+銀行+教育”模式。落實多元扶持與資助政策,建檔立卡家庭子女接受學前教育、義務教育、普通高中教育,每人每學年分別補助500元、800元、1000元,并且優先實施免除普通高中教育學雜費。因家庭成員患重大疾病或意外事故造成特別困難的,給予一次性2000元特別救助。擴大亳州新能源學校招生規模,放寬面向建檔立卡貧困戶子女招生條件,優先實施免除學雜費。積極開展生源地助學貸款,農商行全部發放助學貸款,目前已發放助學貸款2456萬元,支持了300多名貧困大學生順利就讀,為貧困家庭徹底脫貧提供了智力支撐。自2015年,農商行每年出資20萬元資助一批家境貧困的優秀高中畢業生圓大學夢,對貧困戶家庭大學畢業生報考農商行的予以優先錄用;實施教育扶貧結對幫扶計劃,加大對貧困家庭大學生的救助力度。

三、利辛縣金融支持精準扶貧的成效和啟示

截至2015年末,農商行已在23個鄉鎮40個村居發放貸款386戶、1091萬元。從貸款用途看,386戶扶貧小額貸款中,大多為從事種植、養殖和個體工商戶。無論是互助社模式的原創版,還是產業鏈模式的升級版、光伏電站模式的創新版,扶貧都有較強的針對性,貼息資金直接到戶,金融服務直接到人,只要參與的貧困戶均能實現精準脫貧。

(一)彰顯了財政資金的引領作用

財政投入有限風險補償金或少量貼息款,發揮“四兩撥千斤”的杠桿作用,引領合作金融機構放大10倍支持貧困戶發展;有效破解了扶貧產業的融資瓶頸,用有限的財政扶持資金撬動了金融資金,擴大了扶貧產業的信貸規模。小額信貸模式、產業鏈模式等能夠使廣大貧困戶直接受益于扶貧貼息貸款,幫助貧困戶解了發展的燃眉之急,真正幫助貧困農戶脫貧致富。

(二)凸現了政府在脫貧攻堅中的責任擔當

政府通過平臺公司為貧困戶融資,通過風險補償金和購買保險為銀行解憂,幫助貧困戶脫貧,幫助企業、互助社增強信用意識,幫助銀行防范金融風險,構筑扶貧金融合作項目“安全網”,解決長期以來,群眾、企業“難貸”和銀行“惜貸”的難題。樹立政府敢于擔當和勇于創新的良好形象。

(三)夯實了農村信用基礎

在金融扶貧過程中注重培育連片特困地區的市場化作用機制,逐漸增強經濟主體參與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構筑連片特困地區政府力量與市場機制之間的有效溝通橋梁[4]。小額扶貧貼息貸款等五種金融扶貧模式的成功運作,對當地其他貧困農戶,乃至附近受惠的鄉村產生積極的影響。既幫助有資金需求的貧困戶解決融資難題,又使貧困戶與互助社、與企業、與銀行建立了感情,增強了互信,助推了信用環境建設。農戶的信用意識和金融意識顯著增強。通過“借、用、還”的良性循環,大大增強了金融機構信貸支農支貧的信心和力度。

(四)激發了金融機構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積極性

金融服務產品和服務方式的創新,激活了金融機構支持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活力。國元農業保險公司與農商行率先合作,推動了“信貸+保險”金融產品在扶貧工作中的破題,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金融支持,2015年發放小額保證保險貸款45筆、2513萬元。同時也助推了農行、湖商村鎮銀行、郵政儲蓄銀行和工農中建等金融機構支小支微的力度,全年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113億元,較年初增加30.8億元,存貸比45%,新增存貸比74%。完善的金融扶貧激勵機制,為實現2020年全面完成減貧脫貧目標任務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猜你喜歡
金融扶貧模式創新精準扶貧
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創新
基于手機應用軟件的幼兒園家園聯系模式創新
金融支持民族地區縣域扶貧問題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