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普九時代”下農村公辦學校學生流失現象加劇的探究

2016-11-16 17:01何媛媛張文
大經貿 2016年9期

何媛媛+張文

【摘 要】 隨著免費、補貼及強制義務教育政策的推行,義務教育全面普及并全面實現免費,我國農村義務教育由此進入了新的時代——“后普九時代”。但許多農村公辦學校出現學生大量流失的情況。本研究農村公辦學校為研究觀測點,通過實地調查,以參與觀察、訪談、問卷調查的方式明確學生流失現狀及流向。建立學生流失“推-拉模型”[1],分別從內部推力和外部拉力兩個角度進行探究,把握農村公辦學校學生流失加劇的原因,并提出科學的應對之策。

【關鍵詞】 后普九時代 農村公辦中小學 學生流失現象 二元體制

一、引言

我國自1986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提出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以來,就不斷加強和發展農村公辦義務教育,主張教育預算成本傾斜、設立專項資金扶持、促進學校師資力量均衡配置等。這些舉措使得九年義務教育迅速走向普及,到2006年,我國“兩基”全體人口覆蓋率達到95%以上[2],義務教育在農村全面實行,個人可以不受家庭的經濟狀況與社會地位的影響接受教育?!昂笃站艜r代”的到來,為農村學生就近接受義務教育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是隨著義務教育全方位、全面化的實現,提高整體學校教學能力、實現學生素質整體提高等化成為首要任務。農村公立中小學校由于各種推拉力的影響也就此處于逆境,接受農村公立義務教育的學生流失加劇。本文將對“后普九時代”下農村公辦學校學生流失現象加劇的原因和應對之策進行科學的探究。

二、“后普九時代”下農村公立中小學學生現狀

(一)農村公辦學校的發展狀況

1.學校的硬件設施建設缺乏。伴隨著素質的教育的深入發展,農村硬件設施的建設遠遠慢于素質教育需求的總體水平,當前農村學校缺乏必要的教學設備,如多媒體儀器、各類書籍材料等,一些農村學校甚至沒有平坦的操場,缺乏必要的體育器材,各樣的多媒體教室空置著。使老師的教學質量難以從根本上得到改善和提高。

2.農村學校教師資源配置問題。因為農村經濟發展速度慢、水平低, 生活質量較差, 農村學校教師的工資待遇較低。所以, 許多年輕教師都不愿意到農村學校去教書,農村學校的教職工年齡總體在40—60歲,教齡長,已經形成一套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很難改變;音體美等專業化教師嚴重不足,通常是一個教師跨好幾個專業代課,亦或者利用音體美課程時間上其他課程,這制約了農村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

3.區域之間、城鄉之間學校差距比較大。橫向比較同一級單位的省市縣學校發展狀況,基本上呈現東強西弱;縱向比較同一省市,不同級別單位的學校,基本上呈現城強鄉弱的趨勢[3]。即東部地區的農村學校, 其在辦學條件與師資力量上要優于中西部地區的農村學校; 城鎮學校優于鄉村學校。

(二)農村公立中小學學生基本狀況

1.學生人數逐漸減少。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03至2012年農村小學在校學生數量從7689.15萬減少至3652.49萬,減少了約52.5%[4],有些農村學校甚至出現“空巢”現象,例如河北的韓家樓一貫制學校只有14名初中生,17名教師跟著[5]。

2.學生男女比例不均衡。由于農村義務教育實現了零收費,農村地區的女學生逐漸多了起來,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農村學?;境尸F“男少女多”或者沒有男生的趨勢。

3.學生整體素質不高。伴隨著義務教育的深入,農村學生的素質橫向比較有所提高,但同比與城鎮地區的學生無論是文化素質或者身體素質則有明顯差距。

三、建立“推-拉模型”探究農村公辦學校學生流失現象

(一)農村公辦學校學生流失學生流失的現狀

從流向上看,農村公辦中小學學生流失的主要方向是城市各類學校,尤其是在外出務工人員較多的地方。輟學、學齡兒童人數減少、城市就讀和農村民辦學校就讀都是其中的表現形式[6]。

(二)農村公辦中小學學生流失加劇的推-拉模型

(三)農村公立中小學學生流失加劇的原因分析

1.外部拉力

(1)勞務經濟的發展。勞務經濟是指農村勞動力利用體力和智力以及有限資金在家庭以外就業或從事非農產業的經濟活動。主要集中農村勞動力為進城打工和經商。伴隨著勞務經濟的不斷發展和農村家庭收入的提高,農村家長們選擇將孩子帶到城鎮學校就讀,一方面培養親情,一方面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

(2)教育的城鄉二元結構[7]。即在發展中國家由傳統農業經濟向現代工業經濟過渡的進程中,必然出現農村相對落后的生產和生活方式與城市不斷進步的現代生產、生活方式之間的不對稱的組織形式和社會存在形式。二元結構使城鄉教育的條件形成強烈反差。主要體現在教學投資的城鄉差異、教師配備的城鄉差異、學校硬件設施的城鄉差異、學校分布的城鄉差異等方面。這些差異導致教育公平杠桿倒向城市,農村公立教育下學生流失加??;

(3)私立教育的興起。截止至2011年,全國共有各級各類民辦學校(教育機構)13.08萬所,比上年增加1.26萬所;各類教育在校生達3713.90萬人,比上年增加320.94萬人。農村適齡學生大多同爺爺、奶奶生活,“爺孫制”的隔代教育中因為長輩的寵溺學生會疏于管教,在外務工的父母更傾向于把孩子放在寄宿制學校接受教育,這就導致條件有限的公辦中小學生源流失;

(4)“讀書無用論”回潮。如今,高等教育成本不斷增加,但大學生就業前景并不好,就業壓力大。另外農村地區受傳統教育觀念影響較深,“讀書無用論”有所回潮。許多適齡學生進入社會, 成為市場上的勞動力。農村公辦學校出現了低入學率、高輟學率現象。

2.內部推力

(1)學校管理方式落后。農村中小學存在較為落后的教育管理方式,重服從輕交流,重形式輕內容。農村公辦學校保持傳統的“夫子”教育形式,老師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只在乎內容的灌輸,不重視不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從根本上來說,是因為我們的教學單純強調對教學內容的灌輸,淡化了教學過程的教育性。

(2)學校的決策體制的弊端。農村公辦學校采取校長負責制,又稱“一長制”[8],即學校的工作由校長一人全面負責。在教育積極性并不高的農村,校長負責制更多的導致決策的專斷和不科學化,不利于教職工的教學積極性,影響入學率。

(3)教師教學資源流失。因農村經濟條件較差, 生存與生活環境都不好,工資待遇較低。大多數中青年教師會選擇到城市或者民辦學校就職,提高工資水平和自身教學質量?,F階段我區農村公辦學校教師年齡在40-60歲左右,有部分教師為退休返聘教師。已經形成了固定的教學模式,以“傳授—接受”為主,缺乏課堂互動,制約農村公辦學校教育教學質量。

(4)學校經費不足,軟硬件設施不全。農村學校的經費主要靠從財政渠道獲得,農村公辦學校缺乏必備的教學設備和多樣化的教學體驗。許多農村落后地區教學點因為經費不足存在著被邊緣化的傾向。許多學校不能保證自身的正常運營。

四、緩解農村公辦學校學生流失現象的應對之策

(一)推廣和完善“縣管校聘”模式[9]。

“縣管校聘”是指全體公辦義務教育學校教師和校長全部都實行縣級政府統一管理,并統一定期強制流動到縣域內的義務教育學校,從而將教師和校長從過去的某學校的“學校人”改變為縣義務教育系統的“系統人”,公辦義務教育學校教師和校長將不會再有一輩子都在某學校工作的情況。大范圍的均衡了地區內的師資力量和教學質量,保證了學校上層決策的科學性和公正性;

(二)加大普法宣傳, 強化執法地位。

農村地區定期開展義務教育普法宣傳活動, 地方政府應和相關部門應當及時調查更新當地適齡學生入學狀況,開學前 向當地所有的適齡學生家庭發放入學通知書, 督促其監護人帶領學生按時入學, 從源頭上防止兒童輟學。切斷農村適齡學生輟學這一流向導致學生流失的情況;

(三)建立學生對學校教育發展的評價機制。

學校的主體和服務對象是學生,要想學生得到全面發展就要懂得聆聽和了解學生對學校教學方式管理理念的意見和建議。建立創新性質的學生評價機制,保證學生意見的真實性和有效性,以學生為視角反觀農村學校教育管理存在的不足,做學生滿意的教學;

(四)逐步調整、完善農村中小學教師待遇發放機制。

一是建立教師工資由中央、省、地、縣多級政府分擔的機制, 確保農村教師的工資按時足額定時發放,減輕地方負擔,保證教師權益[10]。二是根據農村學校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因人而定對農村公辦學校教師進行適當補貼,提高工資待遇;

(五)推行農村公辦學校寄宿制管理。

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和勞務經濟的發展,農村學生上學難、上學遠的問題日益突出,全國農村寄宿生群體規模呈現出逐步擴大的趨勢。推行農村公辦學校寄宿制管理辦法,學習民辦學校的教學生活優秀的管理辦法,創新農村公辦學校管理新模式,在解決外出打工的家庭對孩子教育的后顧之憂的同時也可以增加學校食宿收入用于優化校園環境和教學質量。

(六)增加農村教育經費,改善農村中小學的辦學條件。

一方面, 改善辦學硬件條件。完善校內建筑必備的設施,如教學樓、實驗功能室、職工宿舍樓等;新增必備的教學器材、實驗器材、多媒體教學儀器設備。另一方面, 改善辦學軟件條件。集中在提高教師老師的專業教學能力,進行專項教學,各項各科老師配備齊全,確保不出現一個老師教授多門課程的情況;加強教職工崗位培訓,開展定期的公開課教學;開辦校園少年宮,豐富校園文化,提高學生整體素質。

【參考文獻】

[1] 許恒周. 代際差異視角下農民工鄉城遷移與宅基地退出影響因素分析——基于推拉理論的實證研究[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3, 07(08): 103-104.

[2] 焦新. 全國“兩基”人口覆蓋率超過95%[N]. 中國教育報, 2006.03.16(001).

[3] 王譯研. 實現城鄉間義務教育公平的路徑分析[J]. 實現城鄉間義務教育公平的路徑分析, 2014, 26(19): 56-57.

[4] 戚靜. 農村中小學學生流失現象研究[D]. 沈陽: 沈陽師范大學 , 2012. 173-178.

[5] 歐陽志. 為農村學?!翱粘病卑衙}[N]. 中國教師報, 2014.09.24(016).

[6] 王志錄. 淺談農村小學教育發展的現狀及對策[J]. 素質教育, 2014, 6(155): 16-18.

[7] 呂雪. 城鄉二元結構下我國基礎教育公平問題研究[D]. 山東:山東師范大學, 2014. 108-113.

[8] 王帥. 農村義務教育普及中的學校布局調整研究[D]. 北京:北京理工大學, 2016. 147-152.

[9] 郭少華. 我國農村中小學教育發展現狀及出路[J]. 安徽農業科學, 2007, 35(13): 4009-4010.

[10] 丁冬,鄭風田.撤點并校:整合教育資源還是減少教育投入?——基于1996—2009年的省級面板數據分析[J]. 經濟學(季刊). 2015(02).

作者簡介:張文(1995--),女,安徽合肥人,安徽財經大學2014級在讀本科生,經濟學專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