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民間文學看哈尼族的傳統生態觀

2016-11-16 08:30李光榮
民族學刊 2016年5期
關鍵詞:哈尼族民間文學現實意義

李光榮

[摘要]豐富多彩的哈尼族民間文學保留了哈尼族的傳統文化。以生態文化為視角解讀哈尼族民間文學,可以發現哈尼族的傳統生態觀是人與動植物和諧相處。這一生態觀與云南的多個民族如白、傣、佤、瑤、納西、景頗、布朗等及中華多民族相通,說明中華民族自然生態觀的同一性,同時,這一生態觀對于當今人類如何維護生態平衡具有啟示作用。

[關鍵詞]哈尼族;民間文學;傳統文化;傳統生態觀;現實意義

中圖分類號:I05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391(2016)05-0058-07

哈尼族是大山的子民,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大山懷抱里,盡情享受大自然的恩賜,陶醉于青山綠水之中,甚至不屑于與外界交往,年復一年,代復一代,悠然自得。哈尼族又是一個智慧的民族,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時,用自己的雙手改造自然,創造了舉世聞名的梯田,梯田與青山相映融,成為哈尼山寨最優美的自然、最和諧的生態、最完美的景致。哈尼族還用智慧創造了另一種豐富優美的景致:文學。用雙手刻繪的景致人們用眼睛感受其美,用心靈“刻繪”的景致卻需要用心靈去感受??梢赃@樣說,哈尼族文學中描寫的自然生態趕不上大山的實在,卻比大山更豐富美好。這就是為什么哈尼族人民在飽覽大山之后還熱心地聆聽歌手講故事的原因。本文試圖考察哈尼族民間文學與自然生態的深刻聯系,揭示哈尼族的傳統生態觀。

一、哈尼族民間文學所揭示的哈尼族的傳統生態觀

哈尼族沒有嚴格意義上的童話,其文學都是成人與兒童共同欣賞的“通文學”。然而,哈尼族的民間文學卻創造了一個類似童話的浪漫世界。這個“童話世界”就是哈尼族民間文學中的自然世界。這個世界的典型特征是和樂美好。在這個和樂美好的世界里,大山是人和萬物生活的樂園。在樂園里,人只是動植物中的一員,而不是萬物的精靈、主宰或中心,人和動植物各有其所,各守其規,各得其樂,還能互相幫助,共同發展。在這個世界中,人和動植物達到了高度的和諧,其樂融融,無限美好。這是佛家的極樂世界,是神仙的天界,是現代人夢寐以求的生態美。因此,在環境保護、生態平衡成為世界共同話語的今天,讀一讀哈尼族的神話傳說,不無裨益,而發掘哈尼族文學的生態美亦有其時代意義。

那么,哈尼族民間文學是怎樣描寫人與自然的關系的呢?

我們看到,哈尼族民間文學敘說著動植物拯救人類的話語。許多作品表達了這樣一種意思:人要是沒有動植物的幫助,早已絕種了;人應當懂得感激和保護動植物。洪水神話在哈尼族神話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有許多則神話講遠古時候,洪水泛濫,大地一片汪洋,人類遭致毀滅性災難的故事。人類得以保存下來,全靠葫蘆。其敘事模式是:兄妹倆出于善心幫助了某個神,神出于感激,臨走時送兄妹倆一個大葫蘆,并告訴說,遇到大難時,鉆進葫蘆里去就可以逃生。后來,果然出現了烏云翻滾,閃電雷鳴,大雨傾盆的現象,水越漲越高,淹沒了一切。兄妹倆打開葫蘆門,躲到里邊,隨水漂去。不知過了多久,洪水退去,葫蘆著地,兄妹走了出來。他們找不到人煙,于是聽從神諭,擔負起繁衍人類的大任,結婚生子,代代相傳,繁衍了人類。[1]在這樣的故事中,葫蘆是拯救人類的唯一工具,它施予人類的恩情人們感激不盡。另一則神話說:大雨過后,只剩下兄妹倆。為了繁衍人類,在天神的安排下,通過許多儀式,兄妹做了夫妻。后來,妹妹生下一個肉團。他們把肉團剁成無數塊拋到山中。其中拋到山谷中的一塊變成一棵葫蘆苗。不久,葫蘆藤上結了一個巨大的葫蘆。他們把葫蘆砍開,里面的人一個接一個走出來。走出的每個人是一種民族,于是有了中華民族。[1]無論從汪洋中逃生,還是汪洋退去后孕育出人類,葫蘆都可以稱為人類的救星。同樣是洪水神話,還有“燕子救人類之說”:洪水過后,大地上只剩一個沒有裂縫的木箱,木箱里面有一男一女,他們是地上唯一的生物。只有迅速打開木箱,人才能成活。于是天神派啄木鳥下來開箱,啄木鳥聲音太響,木箱里的人受不了;又派老鼠下來,老鼠啃得太慢,完不成任務。天神只好把自己的愛鳥燕子派下來。燕子用翅膀一拂,箱子打開了,人從里面出來,于是人類才有了新的始祖。人們記住了燕子的救命之恩,知道愛護燕子,才讓它在神圣的堂屋上方筑巢。[1]

由于動植物對人類有救命保種之恩,人對動植物存有感激之情,所以,在神話世界中,人和動植物保持著良好的關系。在那里,人和動植物按照各自的方式生活著,互不侵犯,和睦相處,達到了融洽完滿的程度。不但如此,人和動物還可以通婚,繁衍后代呢?!陡蝮∮懴眿D》《吾西與紅壁虎姑娘》《眉嵯》等傳說就是這樣的故事。人和動物結婚,豈不是咄咄怪事?但哈尼族先民確信有這樣的事。有許多則傳說都說:相傳,很古的時候,人和動物還做一家呢?!陡蝮∮懴眿D》講的是一對60多歲的老夫妻想子成疾,常對地里的蛤蟆表露心跡。一天,一個蛤蟆從南瓜里跳出來,叫他們“阿爹”“阿媽”。老夫妻喜不自勝!蛤蟆長到18歲時,對老夫妻說“要討媳婦”,而且要“討國王的公主”。老夫妻勸蛤蟆不要胡說以免遭禍殃。蛤蟆則自信地“說親”去了。到了王宮,蛤蟆施展法術逼得國王不得不把公主嫁給自己。蛤蟆把媳婦領回哈尼山寨,公主先是羞愧難當、悲痛不已,后來發現蛤蟆心地善良,也就和蛤蟆好好過日子了。這個故事想象色彩非常濃厚,而且是近代的創作,顯然受了其他民族民間故事的影響。不過,故事是人編的。人和蛤蟆生活在一起畢竟有失尊嚴,所以,故事末尾講道:當蛤蟆脫下皮變成一個美貌男子時,公主把皮悄悄扔進火里燒毀,讓他不能還原。男人這時告訴公主,他本是天上的犁底星,因同情老夫妻才來人間的。小倆口從此恩恩愛愛,和樂美滿。但不管故事怎么編,其基本內容總是講述人和動物的美好關系?!睹坚稀饭适螺^長,大意是:眉嵯的爹媽被魔鬼吃了。魔鬼又變成她爹媽來到她家,對她非常不好。眉嵯在苦水里長成一個漂亮的大姑娘,與一個小伙子相愛并身懷有孕。魔鬼見姑娘越長越胖,暗自歡喜。有一天,在魔鬼準備吃眉嵯時,眉嵯在哥嫂的幫助下逃走了。眉嵯找到相愛的小伙子,但小伙子是一條大蛇。蛇見到眉嵯,打一個滾變成英俊伙子。眉嵯和蛇丈夫過上了美滿生活。后來,蛇丈夫用計殺死了魔鬼,使哈尼人得到安寧。魔鬼不甘心,死后變成螞蝗、蒼蠅、蚊子、跳蚤等,天熱后就到哈尼寨子里來吸血。再后來,眉嵯和蛇丈夫生了一大群兒子,每到七月他們就讓兒子拿著大刀、長矛來幫助哈尼人驅趕病魔。這個故事較為復雜,既講了人和蛇的美好姻緣,又講了蛇對人的幫助,最終說明人和動物的良好關系。故事對后來的影響很大,以致形成了一種驅趕病魔的習俗──在哀牢山哈尼山寨,每到七月屬蛇的日子,全寨都要停下活計,選出幾十個未婚小伙子,到各家各戶去攆魔。他們把臉涂成黃、藍、紫等色,手持武器,跟著貝瑪走進人家“東砍西殺”,把病魔攆走,直到把病魔趕出寨子,然后用“神狗金雞”封住寨門,讓病魔進不了寨。哈尼語稱這種行動為“那梭列”(即驅趕病魔之意)。今天的人不再相信人和動物結婚生子的事了,但每年舉行“那梭列”時,就會想到這個故事,知道人和動物有過一段美好的姻緣。

人和動植物和睦相處是哈尼族民間文學的一個基本內容,也是哈尼族自然生態觀的一個基本點。人和動植物不僅是友情關系,而且相親到了可以成一家人,可以做夫妻,真是友善至極了。但是,夫妻也有翻臉的時候。常言道:牙齒和舌頭還會打架嘛。人和動植物也曾發生矛盾甚至互相殘害的事。這種事情發生后,又能通過神的調停得到解決。這是哈尼族民間故事表現人與動植物和睦關系的另一個方面。這類故事往往詼諧幽默,饒有趣味。哈尼族為什么會過“苦扎扎”即六月節?其來源就是人和動物的一段官司。相傳,古時候,哈尼人燒山開田,種谷為生,損害了熊、鼠、野豬、狐貍、螞蟻、蚯蚓、螞蚱等動物的利益,甚至燒傷、燒死了它們。這些動物相約去大神煙沙那里告狀。煙沙一聽火了,做出兩條判決:1、哈尼人必須每年殺一個男人祭奠死去的動物;2、動物可以到哈尼人的大田里去覓食謀生。這下人倒了大霉,哈尼人哭聲漫天,被神王梅煙聽到。梅煙下到人間了解情況后,很同情人,改變了判決。動物不服氣,天天去找梅煙鬧。梅煙想出了一個好辦法安慰動物們,就對動物說:哈尼燒山開田傷害了你們,我每年六月莊稼青黃不接時,把它們吊在半空中打,直到他們告饒。動物們歡天喜地地離開了。梅煙又教哈尼人打高秋和磨秋。在六月的屬豬日,人們有的殺牛備餐,有的穿上新衣去打秋場,一邊打秋一邊歡呼。動物們見狀,以為梅煙真的把人吊在空中打得慘叫。此后,再也不讓哈尼人獻人給動物了。從那時起,哈尼族興下了“苦扎扎”,并且把它定作自己的年節。[1]這個故事帶有欺詐性質。天神利用動物的無知,把人的歡樂當悲傷哄騙動物,讓他們高興,從而達到了人和動物各行其道、各安其分的目的。它實際上是為人燒荒開田時毀壞動物的家園,傷害動物性命作辯護。從古人所追求的平等相處的原則看,這是不合理的。但從故事的創作動機來看,作者正是為了這種不合理性作“合理”的解釋,以便人們心安理得的去做違背平等原則的事。在作者看來,燒山開田是人的正當行為,即使傷害了動物也是“天神允許”、“動物同意”了的,況且人已受到了“懲罰”,這就不違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翱嘣钡墓适轮v人和動物的糾紛,《獵神》則講人和神的糾紛。故事說,遠古時候,人還不會種田,只能打獵為生。但野物是獵神豢養的。人打獵就是侵害了獵神的利益。獵神保護著動物不讓它落入人手。人設法捉住獵神,帶到天上請大神煙沙評理。煙沙判斷說:人可以打野物,但獵神也不能白白喂養野物,以后獵人打獵之前,必須先殺一只白公雞祭獻獵神。獵人和獵神都滿意而歸了。這個故事是為人的狩獵行為辯護。同“苦扎扎”一樣,人在動物界找不到支持者,立不住腳,只好搬出天神來決斷。實際上,天神的決斷也不合理。但神大于一切,神的話誰都得聽,且神是不會有錯的,所以人盡可以按照神的判決去行事,即使損害了其它生物也是天經地義的。其實這種解釋極為霸道,但作者為人的“不義”行為開脫以說明人和自然總是協調相處的用心顯然是良苦的。

在哈尼族民間文學中人和自然的和諧還突出地表現在人和動植物的相互幫助方面。在這一類作品中人和動植物往往平等相通,不僅有共同的愿望和善惡標準,而且有共通的語言,人和動植物能夠相互對話,相互幫助,各得其利。我們先來看動植物對人的幫助?!稙跄Α防锏闹魅斯珵跄κ且粋€專管灶火的神,他彎腰駝背,矮小難看。他聽說烏木(頭人)說誰殺死吃人的魔鬼就讓誰當烏木,他自告奮勇要去殺,引得被魔鬼嚇退的壯漢哈哈大笑。烏摩獨自去了。他路過竹林,一張筍殼請求烏摩把自己放在地面上,烏摩做了。筍殼聽烏摩說要去殺魔鬼,愿意前往幫忙。烏摩和筍殼路過冬瓜地,見一個胖冬瓜快摔在地上,烏摩把冬瓜放下地面。冬瓜聽烏摩說要去殺魔鬼,愿意前往幫忙。他們走了一段路,聽到一只被蛛網網住的大黑蜂求救,烏摩上前替黑蜂解開蛛網,黑蜂說愿意幫烏摩去殺魔鬼。它們過一條河,烏摩又救了一條大紅魚,大紅魚也跟著去殺魔鬼。它們來到魔鬼的住處,筍殼、冬瓜、黑蜂、紅魚各自埋伏好,烏摩去叫戰。魔鬼見一個蛤蟆樣的人大喊,輕蔑地說“抽會兒煙再殺”。它到火塘邊點火,紅魚扇起火灰弄得它睜不開眼。它到水缸邊舀水洗臉,紅魚濺它一臉水。黑蜂乘機把它的眼睛蟄得看不見。它摸出門去,被筍殼滑倒在地,冬瓜及時地砸在它頭上打昏了它。烏摩趕上前,一刀砍下了它的頭。就這樣,在動植物的幫助下,一個毫不起眼的殘疾人殺死了魔鬼。而動植物之所以愿意幫忙,又是出于對烏摩救命之恩的感激。在這里,人和動植物的關系是親密的。另一則故事說,者山不明白自己為什么總是窮,決定去問天神摩咪。路上,黑龍托它代問為什么自己只能守在河里,竹子托它代問為什么竹筍會夭折,多依果樹托它代問為什么只開花不結果,者山一一答應并問了。摩咪告訴者山:黑龍脖子上有兩塊金子,竹子下面埋著一罐金子,多依果樹下埋著一罐銀子,只要把金銀取出來它們就可以各遂其愿了。者山回去取出金銀,變成一個有錢人了。[1]在這個故事里,人和動植物除了生活習性不同外,幾乎沒什么不同的。人和動植物猶如朋友和鄰居,語言相同,生存目的相似,能互相幫助,友好相處。這種關系甚至高出了今人生態觀的內容。

二、哈尼族傳統生態觀的文化淵源

文學雖然是作家個人的創作,但它是社會生活的反映。作家的想象離不開現實的土壤。民間文學更有其特殊性。民間文學是若干民間藝人世代相傳的結晶,也許在創作的當初或流傳過程中就是幾人一起討論的結果,因此它是典型的集體創作,具有突出的群眾性特點。盡管在創作的過程中個人起了很大作用,但民間文學所反映的內容往往不是藝術家一人的意識,而是大眾的思想意識。所以,我說哈尼族文學反映出來的人與動植物(自然)和諧的生態觀實際上是哈尼族的全民意識。

為什么哈尼族會形成這樣的全民意識呢?我以為是由于哈尼族共同的生活環境和共同的文化淵源決定的。絕大部分哈尼族生活在哀牢山和蒙樂山之間的山區和半山區。共同的生活環境決定了某些思想意識。由于交通不便和生活的自給自足,哈尼族鄰寨之間少有往來,遠寨之間則無交往,但是他們抬頭見的是山,低頭見的仍然是山,共同的生活環境使他們對山有著大致相同的理解和認識。我們知道,山的內容不僅僅是石頭和泥土這些“死”的東西,更有走獸飛禽、樹木花草這些“活”的東西。哈尼族時常與走獸飛禽發生糾葛,天天和樹木花草打交道,自然會編出許多關于它們的故事來。而哈尼族故事中的走獸飛禽、樹木花草主要是善而非惡的。這是為什么呢?一方面是因為哈尼族先民可能確實得到過動植物的幫助(利用動植物實現了目的),接著傳誦開去,漸漸演化成情節故事;另一方面是因為哈尼族可能確實認識到人只有和動植物和諧相處才能夠獲得幸福,于是把人的美好愿望寄托在故事中加以宣揚;再一方面是在人與動植物的矛盾沖突中,人是勝利者,所以故事中體現出的感情基調不是恐怖沉重而是融洽輕松。由于以上原因,雖然藝術家們不在一個地方生活,但世代山居的生活環境決定了他們創作的故事都是關于山的。在他們的創作中,幾乎每一個故事都寫到動植物,寫到動植物時都表現出了和睦相處的寬宏大度情懷。

關于生活環境的問題似乎不難理解,難的是文化淵源問題。所以我下面將對文化淵源問題作重點論述。

哈尼族是一個“遷徙的民族”。其祖先在遙遠的北方。那時,文化落后,人口不多。因自然和社會兩方面的原因,才逐漸向南移動的。隨著文化的發展和自然條件的優越,人口也漸漸多了起來。進入哀牢山區后,由于有了優厚的物質條件和安寧的生活,人口迅速發展,并分出許多村寨,占據了紅河流域和禮社江流域的廣大地區。哈尼族的遷徙史和發展史說明,哈尼族不管有多少人口,如何分散而居,其文化都是一個源頭。因此,追溯哈尼族文化的淵源,對于弄明白哈尼族為什么會有與自然協調相處的全民意識是十分重要的。

還要說明的是,哈尼族可以稱為“故事民族”。在哈尼族社會里,流傳著許許多多的故事。哈尼族喜歡講故事,善于編故事,因此,哈尼族的故事特別發達。這種情形的出現,與哈尼族沒有文字有關。由于沒有文字,哈尼族把文化的精髓凝聚在故事中,以故事為載體,把祖先的事跡傳播下來,把智者的思索保存下來。哈尼族的故事實際上起到了文化載體的作用,承擔了保存文化的任務并發揮了教育的意義。這就是哈尼族十分重視故事的原因。也正因為這一點,哈尼族故事才保留了其祖先的文化傳統,讓今人看到哈尼族最初的文化形態。正是在祖先文化傳統的熏陶下,哈尼族才保持著與動植物和諧友好意識的。那么,哈尼族的文化淵源中,有哪些是促成這種意識形成并長久保持的因素呢?

(一)關于天地的起源

哈尼族有一些關于天地起源的神話,其中有一則是這樣講的:遠古時代,沒有天,沒有地,沒有人煙,只有漫無邊際的海水。一天,龍王派青蛙造天地,并給青蛙傳授了神功。青蛙浮出水面,開始了艱辛的創業。它吐出吃剩的骨頭,骨頭變成石頭從海底長出;它屙出的屎變成土,粘住石頭。青蛙懷孕后,生出雙胞胎兄妹。它生崽時吐出的沫子變成陸地。老青蛙癱瘓后,兄妹倆繼續造天。老青蛙讓它們鋸斷自己的手臂做擎天柱,教哥哥上去后把屙出的屎鋪開,再用唾沫粘糊以為天。天做成了,但是沒有光和熱。老青蛙又讓兄妹剜出自己的眼珠鑲在天上,黑眼仁做太陽,白眼仁做月亮,流出的血做星星。再讓他們把自己的身體剁成碎塊,拋向藍天做云霧風雨。老青蛙說完就自刎了。兄妹照著做,于是有了宇宙世界。兄妹造好天地,龍王不許他們變人。兄妹不甘心,總是在水塘邊“呱呱呱”地叫。[1]這則故事十分慘烈!為了造天地,老青蛙獻出了生命和軀體。狠心的龍王還不讓小青蛙變人。但青蛙的創造之功世間萬物都忘不了。人們知道保護青蛙,萬物也給青蛙提供生活之便。

另一則神話說:古時候,天神造出了天地萬物,但是天歪歪倒倒,地搖搖晃晃,太陽和月亮無光。工匠用金銀銅鐵錫去補,無濟于事。神王梅煙說要用查牛才補得好。于是,眾神把查牛殺翻,然后把查牛的血抹上天空──天補好了;把查牛噴出的白氣做霧露──地暖和了;把查牛臨死時眨眼的光拿去做閃電,閃電縫合了天地──天地連起來了;把查牛的右眼做太陽,左眼做月亮,牙齒做星星;然后用骨頭做大山,腸子做江河,牛毛做草木莊稼。查牛的全身變成了天地萬物。[1]

這兩則故事說出了這樣的意思:一、宇宙是動物造的,或者是用動物造的;二、為做天地萬物,動物犧牲了生命捐獻了身體。其認識意義是:動物對世界的貢獻太大了!人生活在世界上,就應該懂得動物的好處,喜愛動物,善待動物。

(二)關于人和動植物的起源

哈尼族先民認為,人和動物同出一母?!端湃》N》是一則著名的神話。塔婆是哈尼的始祖母。傳說她生了二十一個兒子。大兒子是山里跑的老虎,二兒子是空中飛的老鷹,三兒子是水里游的龍王……二十一個兒子都先后離開了她,到頭來,只有她一個人孤零零的住在虎尼虎那山洞里,靠采集野果充饑。后來她從好心的三兒子那里討來了五谷、六畜和金銀種子,于是人間才有了幸福。這個故事透露出這樣的信息:塔婆既是人間的始祖,同時也是動物的始祖。這當然不是科學的解釋,但它作為代代相傳的故事,一直教育著哈尼人認識“歷史”,親愛“同類”。

《動植物的家譜》是這樣說的:天神俄瑪傳下了神種,到第十六代梅煙恰時,許多好東西都有了。梅煙恰又生了四種生物的祖先,第一種是人,第二種是會跑的動物,第三種是會爬的動物,第四種是會飛的動物。神給人的祖先取名“德摩詩匹”。德摩詩匹生了遮姒和遮奴。遮姒生了六種野物,遮奴生了六種家畜: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開初,它們在一起玩,但家畜總吃虧。只好把它們分開,連遮姒和遮奴姊妹倆也分開了。另外三種動物的祖先也各自生出了后代,世上的飛禽走獸就多起來了。而莊稼和樹木是人到天上去跟天神優姒討來的。那時候,人和動物還互相通婚呢。傳說有一家哈尼人,沒有父母,哥哥把三個妹妹拉扯大。大妹嫁了毛蟲,二妹嫁了豹子,三妹嫁了猴子。哥哥厭恨這些動物,就把三個妹夫分別殺死了。妹妹們生氣變成自己丈夫同類的動物了。失去妹妹,哥哥更為傷心,再也不讓野物上門。到那時候,人和動物才各立門戶,不攀親戚。這類故事講人和動物為一母所出,所以才有人和動物通婚的事,至于植物,也是人要來的東西。世界之所以熱鬧好住,是因為有了這許多動植物。所以,人要把動植物的家譜傳揚下去,不能數典忘祖。

關于谷種的來源是哈尼族民間廣為流傳的故事,這些故事大多與狗有關,講法也有多種。一種說遠古時民不聊生,哈尼頭人許愿說,誰到天神那里要來谷種,就把自己的獨生女兒嫁給他。后來狗要來了谷種,頭人不食言,嫁女于狗。從此,哈尼族把嫁出去的姑娘稱為“克瑪”,意為“狗的媳婦”。此稱呼是對狗引來谷種的紀念。由于有了谷種,哈尼人過上了幸福生活。此故事的另一種較為完整講法是,谷種是摩咪然密偷來給人間的。摩咪然密是天神摩咪的女兒。她看到哈尼人無衣無食,生活困苦,就勸說父親把谷種送給哈尼,父親堅決不答應。摩咪然密只好偷出谷種,悄悄地帶到人間并教哈尼栽種,還教哈尼人紡紗、織布、做衣服。從此,人們過上了好日子。但摩咪然密違犯了天條,父親一怒之下把她變成一只母狗貶到人間。于是哈尼族興起了嘗新米時先讓狗吃的風俗。[1]除這兩種外還有別的講法。另一類說法是谷種起源與馬有關。傳說天神有一匹小金馬,因怕套籠頭,小金馬逃到人間。小金馬常常到地里偷吃蕎子。一天,瑪麥縱身跳到小金馬的背上。小金馬拼命蹦達也甩不掉瑪麥,最終被瑪麥制服。小金馬答應馱瑪麥上天去要谷種。到了天國,小金馬讓瑪麥用計穩住稻谷仙姑,自己去吃了一塊稻谷?,旣溋锍鰜?,騎上小金馬就奔往人間。稻谷仙姑發覺,一箭射傷了小金馬。小金馬摔在地上,肚子摔破了,谷種撒在洼塘中,長出了秧苗,結出了谷穗。從此哈尼人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1]無論哪一種說法,都在講述動物對人的功勞,要后人不忘有功的動物。

日歷的運算規則,哈尼族以為來自一棵大樹。最初,哈尼族的日歷來自茨菇。在不懂日歷之時,人們的日子過得一團糟。人神煙蝶蝶瑪同情哈尼的苦難,于是教哈尼認日歷。煙蝶蝶瑪把哈尼領到茨菇樹下,指著說:樹干代表年數,樹葉代表一年內的天數,樹根代表一年內的月數,樹根上的花代表一月內的天數,你數一數數字就知道年月日怎么算了。哈尼數后,知道一年有12個月,360天,一月有30天。有了日歷,哈尼的日子有了秩序??墒呛镁安婚L,一棵大樹遮住了天光。漆黑的三年過去,哈尼的日歷也忘記了,日子又發生了混亂。哈尼先祖又歷盡萬難去找天神俄瑪討教日歷。俄瑪親手種了一棵“年月樹”,等樹長大后,領著哈尼去認年月。這一次,哈尼不僅通過年月樹知道了年月日,而且知道了季節、時令、屬相等。從此,哈尼族會算年月日,會按節令種莊稼,過上了幸福的生活。[1]這則故事反映了哈尼族歷算文化誕生的艱難歷程。其中,植物對于哈尼族的意義實在重大。因此哈尼族忘不了植物,要善待植物。

哈尼族的醫藥文化相當發達。而其藥品的主要成分是動植物。所以,動植物對哈尼族的醫藥文化舉足輕重。它們創作了許多反映醫藥的故事,《不死草》、《人老不死藥》、《起死回生藥》等就是這方面的內容。這幾則神話描寫了哈尼族尋求仙藥的艱難歷程和失去仙藥的遺憾,故事生動,十分感人。

(三)萬物有靈的觀念

在哈尼族的原始宗教中,萬物有靈是一個基本觀念。哈尼族認為,宇宙是神造的,萬物是神養育的,神給予宇宙萬物以靈魂,人不僅不能傷害他人,也不能輕易傷害其他生物,甚至不能輕易傷害無生命的東西,人與自然最恰當的相處就是和諧。和諧相處也就是服從了神的意志,是對神崇敬的具體表現。這種觀念的產生,有人認為“與哈尼族所處的生態環境有著直接的聯系。他們世世代代生活在山區,從事著艱辛的農耕作業,山林、水源是他們最基本的生產資料,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時,必須保護自然、善待自然,必須尊重自然而不是虐待自然。只有這樣,一個民族才能在嚴峻的自然環境中不斷延綿發展下來,這已經成了整個民族千百年來世代傳承的文化共識。這是他們的生活法則,也是他們的生活哲學?!盵2]

那么,哈尼族追求和諧,敬畏神靈的表現有哪些呢?一、敬奉日月星辰。哈尼族有祭星辰的習俗。祭品有雞、米、酒、茶等。月蝕使哈尼人驚恐不已,認為那是天狗吃了月亮,人們立即敲鼓擊盆,奔走呼叫,趕走天狗,救出月亮。發生月蝕的月份,人們不辦婚事,不舉行喜慶活動。二、敬奉山岳。紅河縣境內的阿姆山,被哈尼族看作神山,每年有數十個村寨的人去祭拜。哈尼族相信不敬重山也就得罪了山神。得罪了山神,會遭至顆粒無收甚而危及生命。因此對山岳頂禮膜拜。三、敬奉魂靈。哈尼族十分相信人的靈魂,認為一個人有十二個靈魂,雖然自己看不見,但它如影隨形,須臾不離人身。人必須隨時小心,不做壞事,不傷害他人他物,以免驚嚇靈魂。一旦靈魂被嚇跑,只能用“叫魂”的方式找回來,并改過自新。四、敬奉動物。哈尼族對狗、虎、蛇等動物尤其崇拜。這大約是原始初民圖騰崇拜的遺跡。哈尼族認為所有動物都有靈魂,對動物的靈魂必須敬奉。打獵本是消滅動物,但哈尼族要其靈魂予以諒解。因此,在上山前,獵人要殺雞敬神,打翻動物后,第一件事就是祭獻其靈魂。五、敬奉樹林。哈尼族每個村寨旁都有一片樹林,稱為“神樹”。任何人不得砍伐,也不得對它有任何不敬之舉。每年早春,村民們都要舉行“昂瑪突”活動進行祭獻。哈尼族也敬奉其他樹林。如棕樹、梨樹、刺通樹、金竹等,他們從建寨之日起,就在村旁種植這些樹。他們認為這些樹可以阻擋惡魔和災難進寨。解放前,有十多個村寨的人每年都到綠春、元陽倆縣交界處祭祀一棵大樹,人們在出遠門或出征之前,也要到樹前跪拜,祈求樹神保佑。

在哈尼族民間文學中,以上這些敬奉內容都有故事講述。限于篇幅,不一一列舉。這里僅舉《護寨神樹》來看看哈尼族為何要祭拜神樹。很早以前,大地上只有草沒有樹,一個叫長生不死的老奶奶極不滿意,想重新裝扮山河。她放一把火把草燒光,而后到天上去要樹種。天神給了她各種樹種。她請管風的兩個女神幫她播種。不久,高山、平壩、深谷到處都長滿了樹,世界美麗極了。長生不死老奶奶十分高興,人們也很高興。在所有樹中,最先發芽、生長和成材的是錐栗樹,然后才是青松、沙羅、杉、楊柳、水冬瓜等。錐栗樹非常神奇。有了它,人們分得清年、月、日和節令,人們懂得街天,生活才有了秩序,人們才過上了安寧生活。錐栗樹長在元江縣的打硭山上。紅河的大羊街一帶沒有錐栗樹。那里的人們仍不懂日歷,生活仍一團糟。人們決定派最聰明能干的虛紀去偷。虛紀偷來三條樹枝,栽在最好的地方。不久,枝條長成大樹。那里的人過上了安樂生活。于是,人們把錐栗樹視為神來崇拜。久成習俗,流風至今。在今天紅河縣大羊街、浪堤、車古等區,到處可見標直高大的錐栗樹,并且在村頭的神林中心確定一棵錐栗樹,樹腳立上一塊石頭,以為“護寨神”,每年農歷臘月頭一個屬龍日,人們舉行隆重的祭護寨神活動。這一天,全村停止生產勞動,婦女不梳頭,任何人不得砍折綠色植物。這則故事反映了哈尼族對錐栗樹的崇拜和對綠色植物愛護的心理。

哈尼族萬物有靈的觀念是一種泛神論思想,它屬于宗教意識,不符合唯物主義觀。但萬物有靈的觀念對于哈尼族形成保護動植物,維持生態平衡的自覺性確實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它的作用還不僅在于個人或局部地區,即使對于整個哈尼族,其意義也不可低估,因此,我把它視為形成哈尼族和諧自然觀的全民意識的原因之一。

參考文獻:

[1]王正芳.哈尼族神話傳說集成[M].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90.

[2]秦家華.哈尼文化與自然生態//李子賢,李斯博.首屆哈尼族文化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

收稿日期:2016-05-12

責任編輯:王玨

猜你喜歡
哈尼族民間文學現實意義
儒學視閾下芻議簞食瓢飲的顏回之樂與現實意義
中國民間文學藝術發展現狀與保護
學校您好
本土與異域:哈尼族民俗體育活動社會化發展研究
民間文學是民眾自己的文學
心靈的旅程
論“教之道, 貴以?!钡默F實意義
勤勞的哈尼族
論我國民間文學藝術的法律保護
民間文學藝術傳承人的權利保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