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社會責任管理會計及其應用體系構建

2016-11-17 14:59田冠軍
會計之友 2016年20期
關鍵詞:社會責任

田冠軍

【摘 要】 隨著新技術的高速發展和經濟轉型所帶來的利益沖突的增加,我國高校管理會計必然要迎接公共財政改革的挑戰,實現可持續的價值管理與科學決策。文章緊扣當前時代背景,分析了社會責任與管理會計的理論緣起以及兩者的融合,提出高校社會責任管理會計的概念,并構建了以利益相關者價值創造和維護為導向的高校社會責任管理會計的應用體系框架及應關注的重點問題。

【關鍵詞】 高校管理會計; 社會責任; 應用體系框架

【中圖分類號】 G475;F23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16)20-0002-04

自高校大幅擴招以來,精英教育走向大眾化教育,盡管實現了高等教育規模擴大和相關產業發展,但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如高校債務風險加劇、教育質量下降等問題。尤其是近年,針對高校爆發的各種亂象如權錢交易、功利化盛行、學術造假、道德敗壞等,社會各界批評之聲不絕于耳。在新形勢下,高校應如何面對“錢學森之問”,加強內部管理建設,承擔責無旁貸的社會責任,充分發揮“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四大職能,是高校與高等教育面臨的核心問題。

一、高校社會責任管理會計的催生背景

隨著高校資金來源渠道的多元化,學科布局、專業結構調整以及社會服務、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推動,高校所擁有的經濟實體逐漸增多、經濟性質越來越復雜、內外經濟交往越來越頻繁、內部利益關系縱橫交錯、各級各類管理人員配置互有交叉、各實體的管理模式差異性明顯,僅從會計核算模式與財務管理上,即在并行使用《高等學校財務制度》和《高等學校會計制度》(學?!按筚~”);《企業財務通則》、《企業會計準則》或《小企業會計準則》(校辦產業、獨立核算的后勤企業、科技企業孵化器和期刊社等);《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教育基金會或教育發展基金會);《基本建設財務規則》和《國有建設單位會計制度》(學?;椖浚┑榷嗵棕攧蘸蜁嬛贫?,管理幅度變大、管理層次加深、風險點明顯增多、監管難度更高,校內外利益相關者對高校社會責任承擔的認知和要求在提高。

作為行政事業單位,高校與外部環境不斷進行能量和信息交換,盡管不像企業那樣直接面臨復雜多變、不可預測的市場競爭,但在戰略發展、核心特色、管理創新、生源競爭等方面也同樣存在著不確定性;高校也是一個由很多子系統組成的系統,其內部的自組織和演化呈現出非線性特征。按照管理協同理論,高校需要識別和分析自身的基因密碼,構建管理會計體系及其所屬子系統,并把各個子系統進行時空和功能重組,運用專門方法在價值定位、人才培養、學科和專業建設、科學研究、服務社會和機制創新上全面優化升級,整體上提高資源配置的能力和效果,實現協同效應和組織進化的管理目標。

自David et al.[1]首先提出社會責任會計的概念后,會計界主要從“財務會計”領域對此展開了研究,直至現在,把“管理會計”與社會責任相結合的文獻仍不多見,Pavel et al.[2]將企業社會責任嵌入ISO管理系統,馮巧根[3]從“企業社會責任的倫理觀”考察了管理會計的框架結構,也有部分學者探討如何在管理會計的某個方面如“戰略績效評價”[4-5]中融合社會責任,這些研究為我們全面、系統地將社會責任融入到高校治理和高校管理當中,并為進一步升級和優化高校管理會計體系提供有益借鑒。

二、高校社會責任管理會計的理論緣起

(一)社會責任理論

1.企業社會責任

社會責任理論最開始是基于企業而提出的,“企業社會責任”(CSR)的概念始于英國的Oliver Sheldon[6]。在此基礎上,Carroll[7]提出了企業社會責任的“金字塔模型”,即企業社會責任涵蓋經濟責任、法律責任、道德責任和慈善責任四個層面;Dima[8]將企業社會責任分為強制性社會責任(經濟責任、法律責任、道德責任)和自愿性社會責任(自由決定的策略性責任和自由決定的慈善性責任)。這充分體現了企業的價值關注和社會效能:在承擔受托經管責任(實現經濟責任、對股東承擔法律責任)的同時,也承擔對消費者、供應商、員工、監管部門、社區、社會公眾等利益相關者的責任。由此可見,利益相關者理論和企業社會責任“最為密切相關”,是“公司該為誰承擔責任”的最好答案[9]。利益相關者理論認為,只有關注社會責任并將其作為“遺傳基因”的企業才會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正如John[10]指出,企業應同時滿足“自身發展”與“經濟繁榮、環境保護、社會福祉”;企業能夠可持續發展最重要的是“經濟責任、社會責任和環境責任”三重底線的統一平衡發展。

2.高校社會責任

作為“營利性組織”的企業尚且積極履行“企業公民”職責,而在“現代大學與社會關系日益密切,社會對大學的期望值日益提高”[11]的當今,作為公益性事業單位和非營利組織的高校更應深刻認識并踐行社會責任。 Ortega

Y. Gasset[12]較早提出了大學“社會責任”的概念并探討了其內涵,認為大學不應該是“象牙塔”,而是要走出校門、服務社會,承擔“推進社會發展和進步的使命”。而后中外學者對于大學在社會中的功用、高校社會責任的內涵、現代大學的社會責任等方面展開了深入探索[13-16]。自2007年以來,越來越多的高校像企業一樣,積極審視自身的戰略定位和發展規劃,倡導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發布了涵蓋服務責任、誠信責任、社區責任、環保責任等內容的社會責任報告,充分展現了這些高校對學生、教職工、政府、社會等利益相關者的人文關懷理念。高校社會責任即是高校作為人類活動的參與者,在經濟、社會和高校自身發展進程中對各利益相關者所承擔的職責和使命。

(二)管理會計理論

1.企業管理會計

管理會計萌芽于20世紀初,后逐漸由執行(追求效率)轉向決策(追求效益)。由于新技術的發展并廣泛應用于經濟領域,20世紀80年代研究者們對管理會計進行了反思,其中我國學者李天民[17]把西方管理會計理論劃分為“傳統學派”和“創新學派”,他認為盡管傳統學派“視野狹隘,觀念陳舊,方法落后”,然而創新學派卻是“嚴重脫離實踐”,“所做的各種數量模型毫無實用價值”。迄今為止,對管理會計的整體框架“尚未形成共識性認識”,其基本問題“很有探索價值”,管理會計“尚是一門發展中的學問”[18]。20世紀90年代直至現在,世界挺進新經濟時代,互聯網經濟異軍突起,以“大數據、云計算”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蓬勃發展,傳統業態和商業模式受到顛覆性挑戰,現代管理會計在進行一場“新的復興”。隨著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基于我國“管理情境”的管理會計問題已成為“世界性的主題”[19];特殊情境導致我國管理會計理論和實踐創新“具有更大的挑戰性和原創性要求”[18]。

2.高校管理會計

管理會計尚未在我國行政事業單位得以“廣泛運用和發展”,從而制約了其“理論的完善及實務的發展”[20]。在理論研究上,我們也許更應該關注“國有企業與政府部門的管理會計”[21]。因此,將管理會計理論和技法應用于我國高校經濟活動的全過程,促進高校加強價值創造和維護、增強自身發展實力,這不僅是我國在管理會計理論和實踐創新研究中最具“中國特色”的可能突破點之一,也是我國高教財政體制改革取向與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高校管理會計是基于一定的理念和通過專門的方法,對戰略、財務和業務資料進行加工整理,傳遞并幫助高校管理人員進行預測、決策、計劃、控制、分析和考核的管理活動。以高校的職能發揮為中心,高校管理會計的“價值創造和維護”不僅體現在對學生和師生員工等個體價值的尊重和保障上,也體現在對各領域,比如經濟領域、政治領域、文化領域等的關注與增進方面,“以人為本”、開放合作、協同創新均是高校管理會計應貫徹的重要原則。

三、高校社會責任管理會計的概念界定

高校既有必要也有可能以社會責任為內生動力和制度安排來重構管理會計體系。

(一)高校社會責任和管理會計的融合

1.高校管理會計應充分關注社會責任

管理會計是環境變遷(經濟、科技、文化等)的產物,因此必須關注組織的外部環境甚至國際環境的變動趨勢。隨著我國傳統工業的擴張、人口紅利和低成本競爭模式的終結,我國進入經濟“新常態”:經濟增長速度從高速轉向中高速;經濟增長動力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增長轉向集約增長。經濟增速放緩必然帶來財政收入增速下滑,財政收支矛盾更加突出,由于教育支出在公共服務支出中比重較大,因此客觀上急需改變原來較粗放的教育財政經費投放和管理機制,適應經濟發展和國家治理的“新常態”。高校在學科和專業發展中是否科學合理地安排預算經費,是否盡到了人才培養、服務社會、促進創新創業等社會責任,如何提高會計信息的透明度以回應公眾關切等,均是高校管理會計體系構建中應予以重點關注的問題。高校管理會計的發展充分關注社會責任和利益相關者訴求,有利于調動內外部因素的積極性,抑制管理倫理沖突并控制聲譽風險,從而更好地發揮其社會績效和公益價值。

2.高校社會責任通過管理會計來實現

財政部會計司在對《企業內部控制應用指引第4號——社會責任》解讀時指出,“要把履行社會責任融入企業發展戰略,落實到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明確歸口管理部門,建立健全預算安排”;逐步完善“企業社會責任指標統計和考核體系”,這反映了管理會計在“企業社會責任”履行中的重要性。那么管理會計如何引導和保障高校履行社會責任?大學社會責任是“古老而又時髦”的話題[22],這個話題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教育轉型發展”的當今尤其重要。高校社會責任不僅需要決策者及其管理團隊建立核心價值觀,也需要數據系統和過程監督等管理會計方法作為重要抓手來保障履行。高校應積極應對精細化管理“新常態”,以“互聯網+”時代的會計信息技術升級為手段,充分應用價值分析、業績管理、前景預測、風險控制等工具,以“管理創新”來驅動社會責任的履行。

(二)高校社會責任管理會計的概念

由此可見,高校社會責任管理會計是以管理會計理論和社會責任理論等為理論基礎,以發揮大學職能和履行社會責任為戰略目標,通過專門的工具、方法和技術,將高校的社會責任及戰略、財務、業務有關數據進行加工整理,呈報高質量、相關性強的價值信息,以輔助高校內外利益相關者進行相應預測和決策、規劃和控制、分析和考核的管理活動。高校社會責任管理會計在體系構建上呈現出“整體性、層次性、科學性、前瞻性、開放性”特征。

四、高校社會責任管理會計的應用體系

高校履行的社會責任及其具有的“公共性”“非營利性”“財政預算”等特殊性,不僅體現在單獨的財務、會計制度的制定上(《高等學校財務制度》和《高等學校會計制度》),也應體現在管理會計應用體系的構建和運行上。

(一)高校社會責任管理會計應用體系構建

現有研究主要是從管理會計理論和實務發展的角度來構建管理會計體系,如劉永澤等[20]認為應從“預算管理的角度”構建管理會計體系,具體包括預測系統、管理決策系統、全面預算系統、預算管控系統、項目管理與責任會計、業績評價系統和內部報告系統?;诖怂悸?,高校應結合管理會計的具體應用領域,如戰略規劃(總體戰略、財務戰略)、管理預測(前景預測、風險評估)、管理決策、全面預算、成本控制(各類支出控制)、薪酬設計(薪資結構與水平)、資金管控(收費管理、資金結算)、投資管理(基建投資、校辦產業投資)、資產采購(貨物、工程和服務采購)、資產運營(運維、處置及效益評估)、后勤管理(節能、環保及安全)、納稅管理、責任會計、績效評價、信息報告(信息生成、信息應用)、內部監督等,構建社會責任管理會計的應用體系,并以此為基礎實現管理理念、制度和流程的變革。

由于預算管理貫穿于高校的各類經濟活動,是高校會計和財務管理的中心,因此本處將上述“成本控制、薪酬設計、資金管控、投資管理、資產采購、資產運營、后勤管理、納稅管理、責任會計”等納入全面預算管理的“全流程”,即“預算編制、預算執行和績效評價”,從而形成相應的體系框架(圖1)。

(二)應用體系運行中應關注的重點問題

高校利益相關者由外部利益相關者(政府職能部門、校友、學生家長、行業組織、媒體、社區、捐贈者、其他社會公眾)和內部利益相關者(學生、教職員工、工會等社團組織、管理人員)構成,以這些利益相關者的利益關注和權益保護為重點,在上述高校社會責任管理會計應用體系框架的建設和運行中,需重點關注以下問題:

1.考慮競爭優勢和核心競爭力等因素,分析學校的社會責任戰略定位,制定戰略發展總體目標和相應的財務策略。

2.在資產采購、價款結算、外來經費(如縱橫向科研經費、社會捐贈收入)管理、科研成果轉化中,加強合同管理與執行,維護學校的社會聲譽。

3.應用成本性態分析、作業成本管理等工具,考慮社會責任成本,加強精細化預算的編制和執行管理。

4.分析生均培養的“量-本-結余”,探索辦學成本的社會分擔與補償機制,建立學校發展投入、員工薪酬和學生資助之間的優化分配模型。

5.加大學科建設經費投入并控制經費使用風險,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教學科研為中心、以協同創新為抓手,培養社會滿意、“適銷對路”的高素質人才。

6.以云計算和大數據分析為指導,建立融入社會責任的管理會計、財務會計與具體業務的互動管理信息系統;完善和改進投入機制,推進學校綠化、節能減排、安保和實驗室危險品管理工作,建設“節約型校園”“平安校園”,維護社會安全和穩定。

7.在收費、招生、納稅、還本付息、三下鄉、支教、社區服務、參與慈善活動等方面,建立并完善守法激勵與道德激勵機制。

8.應用平衡計分卡、QHSE等績效評價工具,建立高校經濟和社會責任評價體系(指標體系、方法體系和標準體系)。

9.對學校相關管理信息以信息推送、內部共享、外網公開等多種方式進行披露,強化內部監督及“準公共產品”的社會監督等。

綜上所述,作為廣泛存在而又備受社會關注的組織,高校若想在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沖突中實現可持續發展,必然要在管理上尋求改革和突破,肩負起相應的社會責任和使命。高校管理會計融入社會責任,能夠拓寬高校管理會計的“價值”內涵,豐富高校的職能和戰略發展目標,同時管理會計也是高校社會責任履行的重要抓手,通過管理會計與社會責任的高度融合,有助于發現其內在的聯系和耦合關系,進一步挖掘其功能發揮的運行機理。

【參考文獻】

[1] DAVID F, et al. Socio-Economic Accounting[J].The Journal of Acccountancy,1968,126(5):37-42.

[2] PAVEL C,et al.How can SMEs Effectively Implement the CSR Agenda?A UK Case Study Perspective[J].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4,11(3):140-149.

[3] 馮巧根.基于企業社會責任的管理會計框架重構[J].會計研究,2009(8):80-87.

[4] 徐光華,陳良華,王蘭芳.戰略績效評價模式:企業社會責任嵌入性研究[J].管理世界,2007(11):166-167.

[5] 陳弘,白曉雨.社會責任預算管理初探[J].財會通訊,2011(20):124.

[6] OLIVER S.The Philosophy of Management[M].Sir Isaac Pitman and Sons Ltd.,1924.

[7] CARROLL A B. The Pyramid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Toward the Moral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al Stakeholders[J].Business Horizons,1991,34(4):39-48.

[8] DIMA J.The Case for Strategic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 Business and Society Review,2007,112(1):1-27.

[9] DONNA J W, et al. Stakeholder Mismatching: A Theoretical Problem in Empirical Research on Corporate Scial Performan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Analysis,1995,3(3):229-269.

[10] JOHN E. Partnerships from Cannibals with Forks:The triple Bottom Line of 21st-century Business[J]. Environmental Quality Management,1998,8(1):37-51.

[11] 嚴雋琪.現代大學的社會責任[J].求是,2013(6):44-46.

[12] JOSE O G. Mission of the University[M]. New Brunswick:Transaction Publishers,1991.

[13] CLARK K.The Use of the University[M].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3.

[14] DEREK C, et al. Beyond the Ivory Tower: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Modern University[M].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2.

[15] 王冀生.超越象牙塔:現代大學的社會責任[J].高等教育研究,2003(1):1-6.

[16] 龔放.試論現代大學的社會責任[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8(2):118-127.

[17] 李天民.論管理會計的前景[J].會計研究,1988(5):23-28.

[18] 楊雄勝.管理會計體系之理論基礎問題探討[J].財務與會計,2015(6):13-14.

[19] 胡玉明.中國管理會計的理論與實踐:過去、現在與未來[J].新會計,2015(1):6-12.

[20] 劉永澤,況玉書.論行政事業單位管理會計體系構建[J].會計與經濟研究,2014(2):28-34.

[21] 胡玉明.強化管理會計理論研究的“中國元素”[J].財務與會計,2015(1):11-12.

[22] 張維紅.大學社會責任概念探究[J].現代教育科學,2015(1):1-9.

猜你喜歡
社會責任
關于近現代音樂家社會責任的思考
新傳播時代傳媒人的社會責任
供電企業社會責任的探索與研究
農業上市公司社會責任信息內容披露的橫向分析
淺談大眾傳媒社會責任的缺失
論社會責任和企業發展的關系
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研究
《新聞晨報》:如何不跟著某些“網紅”玩“反轉”
經濟法是什么
經濟責任審計評價指標體系存在的問題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