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光祈和蕭友梅音樂教育思想之比較

2016-11-18 15:54徐雙雨
藝術科技 2016年9期

摘 要:王光祈和蕭友梅是中國近代史上兩位的著名音樂家,他們都懷抱強國理想,試圖用不同的方式實現強國夢。對二者的音樂教育思想進行比較和梳理,將有助于我們獲得更多啟示,從而為更加科學、合理地展開在當今中國的音樂教育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關鍵詞:王光祈;蕭友梅;音樂思想;音樂教育思想

1 王光祈的音樂教育思想

1.1 時代背景及當時我國音樂教育的狀況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完全形成的時期,中國面臨的民族危機空前加強.隨著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列強侵華進入新階段、清政府逐漸被降服、中國逐漸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個階段最主要的特征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完全形成。

19世紀末20 世紀初,新式學堂開始出現,西方音樂文化和音樂教育理念隨之進入中國。新式學堂的建立,為近代音樂教育的實施奠定了基礎,以“學堂樂歌”為標志的中國近代音樂教育從此拉開序幕。

1.2 王光祈的個人經歷及與音樂教育相關的社會活動和學術專著

1892年8月15日,王光祈出生于四川溫江,他在童年時就喜歡吹奏笛簫,對音樂很有濃厚的興趣,讀中學時又對川劇很著迷,這些都為他后來從事音樂研究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1908年,王光祈進入成都高等學堂分設的中學堂讀書,1912年畢業于成都府中(即現在的石室中學)。1914年,他考入北京中國大學學習法律,并以以優異成績(第二名)畢業。在北京求學期間,他積極從事社會活動。1920年4月,王光祈赴德國法蘭克福學習政治經濟學,1922年起,開始利用課余時間學習小提琴。一年以后,他決定放棄政治經濟學的學習,轉到柏林一所音樂學校,開始學習鋼琴、小提琴和音樂理論。1927年,在王光祈考入柏林大學以前的四年中,他已在國內發表了《德國人之音樂生活》(通訊十篇)、《東西樂制之研究》、《歐洲音樂進化論》等眾多篇音樂方面的著述。王光祈進入柏林大學以后,以音樂學作為主課,學習了七個學期,課程包含音樂理論、鋼琴、音響學、樂器學等。1933年10 月,王光祈受聘于波恩大學東方學院,教授中國文藝課。1934年,他以論文《論中國古典歌劇》獲波恩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36年1月12日,病逝于德國波恩。

王光祈在德國的十多年里,陸續寫了18本音樂專著、論文40余篇。王光祈很重視大眾音樂教育,他在論文《德國國民學校與唱歌》中,闡述了德國音樂能夠普及的原因及音樂教育的一些基本常識,還介紹了國民學校音樂教育等內容。他在介紹德國國民學校的音樂狀況時,還將其與中國的音樂文化和音樂教育現狀聯系起來,加以分析和比較。他在 1927 年寫的《德國音樂教育》這篇文章中,將德國音樂分為中小學音樂教育、私家音樂教育、大學音樂教育及社會音樂教育四大方面,分別并加以論述,這成為了我們了解當時德國音樂的教育的第一手資料。王光祈還特地為國內的小學編寫了一部《小學歌唱新教材》,為我國初級音樂教育的實施做出了探索和嘗試。[1]

1.3 王光祈的音樂思想及音樂教育思想

王光祈是我國乃至整個亞洲,最早采用德國柏林學派比較音樂學的方法進行比研究的人,他系統學習并接受了柏林比較音樂學的學術觀點和研究方法,在《東西樂制之研究》(1926)、《東方民族之音樂》(1929)和《中國音樂史》(1934)等書中,系統闡述了他的比較音樂學成果。尤其是在比較音樂史學方面,王光祈的研究不僅確立了該學科的學術地位,更取得了西方學者難以企及的成就。

在音樂教育方面,王光祈肯定美育的重要作用。他在《東西樂制之研究》中談到音樂的美感: “音樂之中含有‘美感,能使人態度閑雅,神思清爽,去野入文,怡然自得,以領略有生之樂?!薄傲曇魳纺耸呛B德性之妙法,勝于讀一百本‘修身教科書?!盵2]王光祈把音樂中的節奏、旋律、結構與審美者的人生價值聯系起來,倡導美育中音樂的意義。王光祈還以德國為例: “現在德國雖遭戰敗,內則經濟困難,外則強鄰壓迫,然德國人士仍無不興趣濃厚,向上進取,無時或息,決不似中國人之稍遇挫折,便生意索然,這便是德國國民學校注重興趣教育的結果?!盵3]

可惜的是,由于王光祈英年早逝,出國學習之后就沒有回到國內,所以他對當時中國的音樂教育事業影響甚微。

2 蕭友梅的音樂教育思想

2.1 蕭友梅的個人經歷及與音樂教育相關的社會活動和學術專著

蕭友梅1884年出生,五歲隨父移居澳門,進入“灌根草堂”讀書,除了學習四書五經和算數,還學習英語和日語。當時,蕭友梅的鄰居是一位葡萄牙牧師,他時常彈奏風琴,蕭友梅對風琴的聲音充滿了興趣,成為蕭友梅最初的音樂啟蒙。1899年,蕭友梅15歲時進入廣州第一所新式學堂——時敏學堂讀書。1902年,蕭友梅自費日本留學,學習鋼琴、聲樂。1913年,29歲的蕭友梅進入萊比錫國立音樂學院理論作曲科學習,與此同時,他還在萊比錫國立大學哲學系聽課。1916年,蕭友梅向萊比錫大學哲學系提交《17世紀以前中國管弦樂隊的歷史的研究》(即《中國古代樂器考》),通過答辯之后,蕭友梅獲得了哲學博士學位。由于一戰爆發,中德交通阻斷,無法回國,蕭友梅到柏林大學哲學系進修,并在柏林施特恩音樂學院學習作曲、配器、指揮等課程。

1920年,蕭友梅回國,開國內專業音樂教育之先河,1920年至 1927 年間,先后擔任北大音樂研究會(后更名為北人附設音樂傳習所)、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后更名為北京國立女子師范大學)和北京國立藝術專門學校的主要負責人。1927 年,北京軍閥政府停辦這些音樂教育機構,蕭友梅在蔡元培的幫助下,在上海成立了中國現代第一所專業音樂學院——上海國立音樂院(1929 年后更名為國立音樂??茖W校),蔡元培任校長,蕭友梅任教務主任。1940年5月,應教育部之聘,蕭友梅擔任音樂教育委員會委員。1940年12月31日,蕭友梅因結核菌侵入腎臟引起腎臟大出血,搶救無效,逝于滬上。

2.2 蕭友梅的音樂思想及音樂教育思想

蕭友梅在《音樂的勢力》《最近一千年來西樂發展之顯著事實與我國舊樂不振之原因》以及《舊樂沿革》等文章中表達了他認為中國音樂落后這一觀點。首先,他認為中國的記譜方式落后,就是有極好的音樂,也很容易失傳了。[4]其次,他認為中國已經有“一千多年沒有人研究改良樂器”[4]了,還認為中國的樂器無法像西洋樂器那樣,演奏半音及和聲。蕭友梅認為“中國音樂的根本缺陷是沒有和聲,沒有轉調”,所以無法發出“千變萬化的音響”。除了西洋的樂器、樂譜、樂理之外,蕭友梅還認為中國的音樂教育非常落后?!拔餮笠魧W的進步全憑講究音樂教育”,①而中國音樂落后,也正是由于自唐宋以來,“一直到民國還沒有人出來認真提倡音樂教育”。

然而,蕭友梅也并非是一個全盤西化的人,如在音樂院校的專業課程設置上,蕭友梅除安排中國古代音樂史課外,還安排學生選修民族樂器。在各個專業音樂院校專業的科、組設置上,蕭友梅規定必須設立專門的國樂組、科。另外,他還聘請民樂演奏家如劉天華、朱英等,在他創辦的各個音樂系科、院校中任教。但是,也有因其有國樂落后的觀點的影響,使他在專業音樂教育上,以傳授西方音樂理論為主,導致后來音樂學院中的許多學生都不知道板眼和工尺譜為何物。同時,由于完全采用西方的教學模式,傳統的口傳心授的教學方式在專業音樂教育中被淡化。

其實五線譜也只是記錄音樂的一種方式。用五線譜把音樂記錄下來,固然有利于音樂的保存,但是音樂是聲音的藝術,五線譜是圖形記錄,所以只能記錄出音樂的大致輪廓,無法精確記錄出音樂本身。同時,我們傳統的口傳心授的教學方式,對于傳遞音樂中的無法用圖形表現的內容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

在19世紀末的歐洲,浪漫樂派已經逐漸衰落弱,在東歐,一些音樂家如斯美塔那、格里格等,強調向民間音樂學習,逐漸形成民族樂派;在西歐,德彪西、拉威爾等音樂家從非歐音樂中吸收養分,形成了印象派音樂。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不僅代表先進文化的歐洲作曲家們在自覺地沖破歐洲文化中心,比較音樂學更是從理論上開始了對歐洲中心論的沖擊。蕭友梅雖然是在西方受的音樂教育,可是他并沒有把當時正在興起的比較音樂學等前沿、先進的音樂思想帶回來,而是受到了當時流行在歐洲的已經開始沒落的“歐洲音樂文化中心論”的影響,把西洋音樂中的觀念當作準繩來衡量中國的音樂,給中國的音樂教育事業帶來了巨大深遠的影響。

在蕭友梅的音樂教育思想中,美育一直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早在1920年他就提出:“音樂同唱歌于美育很有關系?!盵5]1939年3月,在第三次全國教育會議提交的《改革現行中學音樂課程案》中他還特別強調,普通音樂教育乃是以美育為基本原則,要求中學音樂教育應利用音樂的感化功能,達到兩個目的,一是美化學校生活;二是陶冶學生德性。

3 王光祈和蕭友梅音樂教育思想之比較及對當今中國音樂教育的啟示

3.1 關于美育

最早提出美育理論的人是席勒,在《美育書簡》中,他將古代希臘社會與近代歐洲社會進行了對比,認為在古希臘社會中,人的天性是完整和諧的,個人與社會之間也十分諧調。資本主義現代文明,不僅使社會和個人產生嚴重的分裂,也使個人本身在物質和精神、現實和理想、客觀和主觀等方面產生嚴重的人性分裂。要使分裂的人性得以復歸,必須通過審美的途徑,因為只有在審美狀態中的人才能擺脫任何限制,使失落的人性得以復歸。

在我國最早提出美育思想的是蔡元培,在他看來,美育是一種重要的世界觀教育。王光祈和蕭友梅的美育思想與蔡元培的美育思想是一脈相承的。

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的國家和社會都更加認同美育的重要性,因為它不僅能夠提高人的審美素養,還可以陶冶情操、凈化心靈,對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全面發展有積極作用。近年來,學校美育雖然有了比較大的進步,但總體上看,仍是整個教育事業中的薄弱環節。

為進一步強化美育育人功能,推進學校美育改革發展,改變一些地方和學校對美育育人功能認識不到位,重應試輕素養、重少數輕全體、重比賽輕普及,應付、擠占、停上美育課等現象,2015年9月15日國務院辦公廳頒布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明確了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總體目標和政策措施,提出到2020年,初步形成大學、中學、小學、幼兒園美育的相互銜接、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相互結合、普及教育與專業教育相互促進、學校美育和社會家庭美育相互聯系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美育體系。

3.2 關于對待中國音樂的態度

王光祈和蕭友梅對待中國音樂,持完全不同的態度。王光祈是中國乃至東亞比較音樂學研究的先行者。比較音樂學是20世紀初在德國興起的,以歐洲以外各民族或種族的音樂文化為對象,通過跨民族對比研究的方法,來揭示人類音樂文化發展的一般規律的一門音樂理論分支學科。王光祈系統接收了柏林學派比較音樂學的學術觀點和治學方法,在《東西樂制之研究》(1926)、《東方民族之音樂》(1929)和《中國音樂史》(1934)等書中,系統闡述了他的比較音樂學成果,尤其是在比較音樂史學方面,王光祈的研究不僅確立了該學科應有的學術地位,更取得了西方學者難以企及的成就。王光祈站在比較音樂學的角度,認同和肯定中國音樂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氨容^音樂學”這個名稱在20世紀50年代初被“民族音樂學”這個名稱所替代,如今,民族音樂學者們站在全世界民族音樂文化平等的立場,掀起了全面考查研究各民族(包括本民族)音樂文化的熱潮,歐洲音樂早已不再被認為是獨霸全球最“先進”的音樂了。

蕭友梅則“歐洲音樂文化中心論”的影響,以西洋音樂為參照體系來衡量中國音樂,認為中國音樂落后。他所主持的中國的專業音樂教育,基本上也是以德奧為中心的歐洲音樂教育體系為摹本,教學內容也是以歐洲古典音樂為主。當時建立的教學制度、課程設置、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對我們當今的中小學音樂教育乃至整個社會音樂教育都有很深的影響。這些影響具體表現在:學習西方樂器的人數大大高于中國樂器的人數;對西方音樂作品(特別是歐洲古典主義時期以來的音樂作品)的熟悉程度遠遠高于對中國傳統民族、民間音樂的了解;對西方音樂理論的研究無論是深度還是廣度,都遠遠超出了對中國音樂的理論研究;音樂創作、美學評價等方面也均以西方音樂為準繩……

21世紀的今天,中共十八大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是一種超越工業文明的社會文明形態,它包括尊重自然、與自然同存共榮的價值觀,以及在當今經濟與技術全球化的大趨勢下,重新審視民族的、本土的音樂文化傳統所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等。在這樣一個人類社會逐步由工業社會向生態社會轉向的背景下,我國的音樂教育也應跟上時代的步伐,充分認識和肯定我們自己民族豐富的音樂文化價值和意義。從音樂教育角度,積極保護、傳承、發展我們傳統的、民族的音樂文化,也唯有這樣,我們才不會在世界舞臺上失去我們自己的文化身份。

注釋:①“什么是音樂?外國的音樂教育機關。什么是音樂學?中國音樂教育不發達的原因”,原載于1920年5月北京大學音樂研究會《音樂雜志》,現載于《蕭友梅音樂文集》第146頁。

參考文獻:

[1] 王光祈音樂論文選[M].王光祈研究學術討論會籌備處,1984.

[2] 王光祈.東西樂制之研究[A].四川音樂學院,成都市溫江區人民政府.王光祈文集(第三卷)[C].成都:巴蜀書社,2009:103.

[3] 王光祈.德國國民學校與唱歌(序言)[A].王光祈文集(音樂卷·下)[C].成都:巴蜀書社,2009:9.

[4] 郭燕紅.蕭友梅舊樂沿革評述[A].蕭友梅紀念文集[C].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3:230-231

[5] 蕭友梅.中西音樂的比較研究[A].陳聆群,齊毓怡.蕭友梅全集(文論專著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163.

作者簡介:徐雙雨(1977—),女,四川自貢人,四川音樂學院2014級研究生,研究方向:音樂教育美育理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