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費時代中雕塑精神的探尋

2016-11-18 17:02伍梓瑜
藝術科技 2016年9期
關鍵詞:雕塑記憶消費

摘 要:陳文令是中國當代著名的具象雕塑藝術家,隨著20世紀90年代消費時代的來臨,陳文令通過“紅色記憶”、“幸福生活”、“異度風景”一系列雕塑作品在消費時代的語境中傳達了個體精神,群體精神,時代精神,是消費時代中的精神寓言。引起了人們精神上的共鳴,同時也為當代雕塑賦予了新的精神和靈魂。

關鍵詞:陳文令;消費時代;雕塑精神;個體;群體;紅色記憶;幸福生活;異度風景

1 消費時代語境中的雕塑精神

中國當下社會狀況已經進入消費時代,談消費時代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消費社會,那么何為消費社會?“就是消費成為其最主要活動的那個社會。定義為消費社會,是因為消費成為了這個社會的主要特征,消費對該社會發生了支配性影響?!痹谙M社會中,消費不僅成為了這個社會最主要的活動,也成為了最主要的價值觀。20世紀90年代中國開始步入世俗社會:“經濟優先,效益至上,全名經商,功力主義,這些東西開始成為世俗社會的價值觀?!盵1]中國社會的轉型,也讓雕塑界在觀念和文化上的有了一個重要的轉變。雕塑界當代意識被喚醒,并有了自覺的意識,雕塑與生活演變成為一種更為親密的關系。成為大眾生活環境的一部分。在中國雕塑被置于國際當代藝術的范疇和全球文化的發展背景下的同時,一部分雕塑藝術家開啟了自己與文化、社會的對話過程。關注社會,關注生活,表達自己的人文關懷。更重要的是對當代人精神狀況的揭示和思考。雕塑家以自己的創作作品深刻影響人們的精神生活世界。所以如果從當代消費時代的語境中來探尋雕塑精神,陳文令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個案,他的雕塑作品不僅顯示了消費時代下視覺的狂歡,更重要的是揭示了20世紀90年代的這種消費文化背景下對這一代人人的精神滲透,是典型的消費主義時代的象征性藝術,是消費社會中的精神寓言。

2 個體精神的探尋——“紅色記憶”

雕塑藝術是一種精神產品。在當代雕塑創作中,更多的作品往往是以一種寓言、象征、諷刺的象征的方式,進入當代人的精神生活。這些藝術家往往以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來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及其精神高度。欣賞陳文令的作品,與其說是一件件雕塑作品,不如說是現實社會的寫照,每一件作品都很鮮活,每一件作品都在述說著一段生動的故事,都在傳達著一種深刻的雕塑精神。陳文令的雕塑作品呈現的是對于生命臨界狀態的一種自我表達,比如用信仰、喜悅、追求、游戲和嘲諷、諧謔的等基本主題動機來創作,來揭示這個時代的快樂主義意識形態的寓言形式。他以自己早期的生存經驗作為雕塑創作最為直接的原型。其雕塑作品的風格十分典型,作品充盈著一種內在的張力,體現的是自己對于生活的積極態度,以及對自身生活于特定時代環境的深刻審視和獨特體驗。如《紅色記憶》系列里那些瘦體嶙峋發出陽光般燦爛笑容的紅色少年是在消費時代背景沖擊下這種表達的自我個體精神的形式,他把人物獨特的精神特效通過眼神、眉弓、甚至耳朵和牙齒的造型傳達出來,在紅孩兒的眼神里能讀到單純中隱含的憂傷和孤獨。

陳文令的“紅色記憶”雕塑系列的創作母題來源于在福建老家的生存記憶,以及對那個特殊年代的孩童們的普遍人性的抽取與提煉,傾盡全力塑造一個個天真爛漫且又頑皮淘氣的紅男孩;并試圖讓“小紅孩”與現實社會人們的緊張、焦慮、恐懼以及極度趨利逐名的窘迫世態形成強烈的對照?!靶〖t孩”系列作品其實是陳文令的一部自傳體,是個人生活狀態的一種描述,夸張變形的同時,但是又非常寫實。在那個物質相對匱乏的年代,吃不飽是常有的事情,所以這一系列的作品都比較清瘦。陳文令把他小時候苦澀的生命狀態喜劇化,把人性當中的一點余溫,一些熱乎乎的東西放在作品的身體、肢體語言和表情上,是以一個苦難疲憊的形象去表現人性的美好。做出了一個貧瘠物質時代里人性溫暖的記憶,以此來回應當下這個消費時代的精神貧瘠?!凹t色記憶”系列是在純真美好的基調中,喚起了人們對自己童年時代的回想和眷戀。

陳文令曾說“在消費時代,我要做的是避免無病呻吟,假深刻和假孤獨、玩弄傷感,既然大眾把追求視網膜的愉悅甚至是刺激作為一種喜聞樂見的閱讀方式,那么我的圖像,我的符號,一定要避免無病呻吟和故作深沉。我的生活經歷和背景本身就具有吸引力。藝術家不能做得太私密,太矯揉造作,只有雅俗共賞才不會走進象牙塔”。這就是他的生存模式,很符合萊布尼茨所說的,生活告訴我們:必須這樣去做人、做事、做藝術。陳文令雕塑作品里這種鮮明的個體精神,自我意識形態的傳達,他只是希望在這個膨脹的社會,通過他的作品觀眾能毫無負擔的欣賞和回味,不需要所謂精神有多么深刻,因為素材本身就來源于平凡的生活。

3 群體精神的探尋——“幸福生活”

陳文令的雕塑藝術具有非凡的魅力,很多人都想探尋其雕塑意義的真正謎底。有人道“寧愿做一個痛苦的蘇格拉底,也不愿做一只快樂的小豬?!倍愇牧钋∏》雌涞蓝?,他敏銳地捕捉到這種生存狀態,隨著消費生活水平的提高,陳文令經歷了饑荒的年代,身體越發強壯起來的同時,腦子也愈發“餓”了起來,總是察覺到我們的精神似乎缺少了什么,為此陳文令形象的做了“幸福生活”系列,這組雕塑作品標志著陳文令的一次重要轉型,即從自我精神表達的范疇轉向一種社會和群體狀況的表達。這個系列是消費時代背景下對一種群體存在狀況的實質揭示。陳文令借用豬來批判當下普遍的物質主義的消費狀況。當這種消費隨而成為民族普遍的價值取向的時候,也是這個民族面臨重大危機的時刻?!靶腋I睢毕盗袩o疑象征的是這個城市社會視覺現實中的另一個另類。正是當代藝術與城市所形成的張力關系,“幸福生活”在這種城市狀態的環境中更能凸顯它的精神指向。在這里陳文令所表現的已不是市民社會的狂喜和即樂狀況,而是關于這個時代的群體的精神意識形態?!柏i生存的意義也演變成為了人的意義。這個系列中,呈現的是一幅超真實的圖集—是我們所生活的日常狀態,看似荒誕,卻又是符號化了的真實,是代表了消費社會的各種圖像、神話和信息?!靶腋I钕盗小边@類型的題材在內容上更具有內涵的深刻性,在主題上都傾向于一種社會批評—在這樣一個“物”的時代,什么是幸福?當代人的生存意義是什么?將成為一個重要的問題。從90年代起中期起,消費文化一直被作為反諷主題的文化批判對象,但這種揭示主要還是在一個自我存在和社會意識形態狀況的層次,在揭示社會人的異化和人格的萎縮,陳文令的“幸福生活”系列雕塑作品揭示的最為深入徹底。為什么選擇豬作為創作的題材,陳文令也有自己的見解“動物性里面,隱含著某種社會性或者人性的東西?!必i很懶,很傻,很快樂,很貪婪、豬的身體是膨脹的精神卻是空乏的,不管是何種說法,都與社會現實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他喜歡豬的內在意義的復雜性,這種復雜性能為大眾提供更多的可能性??蓯刍徒^對的快樂主義是這個系列主要的表現的兩個形象特征,從紅色記憶到幸福生活,屬于個人意識的再一次表達。從“幸福生活系列”到2008年的《物神》,陳文令把豬的題材做到了極致,作品中的細節也是極其世俗化的:赤腳、項鏈,肉體的真實狀態,都沖擊著人們對于這些圖像的現實認知??梢婈愇牧畹拿恳患髌匪坪醵际潜环糯蟮摹坝钡捏w現,有著很強的精神寓言,在意識形態上陳文令沒有刻意上升到怎樣的(下轉第頁)(上接第頁)一種高度,只是隱約地覺察到,典型的個人經驗放大后也能成為普遍的社會經驗。所以只要能引起普遍人精神上的共鳴,那么就有它存在的必要性?!瓣愇牧钜磉_的是一個消費時代的精神寓言,一種關于幸福生活的幻想?!盵2]

4 時代精神的探尋——“異度風景”

2012年,陳文令個展舉行,這次展覽中展出的都是大型的雕塑作品,也是其規模最大的一次展覽,從“紅色記憶”開始,陳文令的每一次個展都表達了他不同時期個人對藝術創作,對個體經驗與社會經驗的思考,“異度風景”也不例外,很好的表現了人工與自然的奇特關系。在那些具(下轉第頁)(上接第頁)有后工業金屬感的巨大景觀下,感受到的是工業帝國的冰冷,他用異想天開的語言營造出一種工業文明的超現實的風景,所有的形狀和物體仿佛都擁有了生命。雕塑作品吸取大眾眼球的同時,更是引發了大家在消費時代中,這種物資化擴張,城市的迅速發展背景下對于社會物質過度消耗的反思。這也是他“對社會這個巨大的能量場的反思?!睍r刻在提醒我們在如今這個消費生活水準不斷提高的情形下,物質欲望的膨脹擴張帶給社會的壓迫感。如今在陳文令的作品里我們已經很難再看到動物非??鋸埖纳袂?,人和動物能夠相處的具象作品了,取代的是不銹鋼元素?!爱惗蕊L景”展覽上展出的作品用獨特的雕塑語言揭示了時代風景的意義,獨特的雕塑精神,是關于雕塑的新探索,具有深刻的內涵。警覺了我們混亂無序的時代,也是人類精神需要救贖的時代。當今的時代是工業化的時代,我們需要做的是在消費時代中來反思新的風景形態。正如同陳文令所說的一樣,“我經歷的這幾十年,整個社會形態的變化風起云涌,作品都是時代烙印的結果。作為一個視覺藝術家,面對傳統時我們有義務做出新的回應。這是一種探險,也許你一生徒勞,也許你的藝術會永垂不朽,但是有這樣的思想準備是應該的——你要挑戰任何時代的藝術方法論,貢獻跟其他時代都不一樣的藝術?!盵3]陳文令關注消費現象,關注社會主流問題。關注人類無限膨脹的欲望,用雕塑藝術與社會更積極的互動,用雕塑藝術所象征的精神來表達這個如火如荼的當代消費時代。

參考文獻:

[1] 孫振華.中國當代雕塑[M].河北:河北美術出版社,2009:42.

[2] 孫振華.孫振華藝術批評文集[M].河北美術出版社,2008:109.

[3] [DB/OL]http://digi.dnkb.com.cn/dnkb/html/2015-04/22/content_375383.htm, 2015-04-22.

[4] 江銘.黑白立場[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10.

[5] 幻想之上——陳文令訪談[J].畫刊,2015(9).

[6] 王明賢.“后世俗社會”中的異度風景——陳文令雕塑[J].藝術生活(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術學院學報),2015(1).

作者簡介:伍梓瑜(1992—),女,上海大學藝術學理論碩士在讀。

猜你喜歡
雕塑記憶消費
巨型雕塑
國內消費
記憶中的他們
新消費ABC
記憶翻新
自然雕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