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張元干詩詞的愛國情懷

2016-11-18 17:26蘇航
藝術科技 2016年9期
關鍵詞:愛國情懷詩詞

蘇航

摘 要:張元干的詩詞有很強的現實性,他的一生經歷了北宋的繁榮爛漫和南宋的亡國偏安,其詞中包含眾多的宋文化因子,以愛國情懷為最。本文探討張元干詞的愛國情懷,詳細分析張元干愛國情懷從萌發到終其一生的整個經歷。

關鍵詞:張元干;詩詞;愛國情懷

0 前言

每一種情懷,都源于文化的創造,你眼中人類社會中的一切,都源自人類充滿想象力的大腦。大如“國家”的概念,小如“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的理念,均是如此,是文化在形成和發展中孕育出來的。

愛國主義是一種以民族國家為崇拜對象的世俗信仰。由此觀之,愛國主義是隨著民族主義的出現而誕生的。當一個民族面臨另一個民族的入侵,其自身的生存面臨威脅,這種情景最能激發本民族人民的愛國情懷,而張元干所生活的時代正是如此。討論一個人的思想,就要站在他的立場,用他的眼光去看周圍的世界,用他的世界觀去理解他所做的事,用討論者時代的眼光去評價發生在過去的事是沒有意義的,因為每一個時代都不一樣。本文探討張元干詞的愛國情懷,詳細分析張元干愛國情懷從萌發到終其一生的整個經歷。[1]

1 時代背景

當我們討論一個人的時候,首先要看他所生活的時代。張元干所生活的時代,是由北宋過渡到南宋的時代,是中國歷史中階級矛盾和社會矛盾最為尖銳的時代。史書常用“積貧積弱”來概括兩宋在政治上的特點,與此同時,兩宋卻是中國歷史上文化最為繁榮的時期,對于宋代的文化,史學大師陳寅恪曾予以很高評價:“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金明館叢稿二編》第245頁)。

1.1 政治背景

宋代為古代知識分子提供了最好的成生長土壤,宋朝太祖趙匡胤自“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當上天子,深知五代時期“天子,兵馬強壯者當之”的弊端,在“杯酒釋兵權”解除開國武將的威脅之后,采納宰相趙普的建議,以文立國,使“興文教,抑武事”成為一項基本國策。自此,知識分子的處境得以改變。太祖有訓,“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之人”“違者天必殛之”,這為讀書人提供了寬松的言論環境,政治環境,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秦朝的焚書坑儒和后世殘酷的文字獄。[2]

1.2 文化背景

宋初的詞多用來描述風花雪月的故事,偏于浪漫享樂主義,張元干早年的作品“斗帳炷爐熏,花露浥成薌澤??M透雪兒金縷,醉玉壺春色。非煙非霧鎖窗中,王孫倦留客。不道粉墻南畔,也有人聞得?!薄逗檬陆访枋隽水敃r社會穩定,生活優渥的情景。宋初的詞多離不開燈紅酒綠,離別傷懷的主題。

政治穩定導致文人能更多地體會市井生活,宋時詞的內容有偏于市井,以俗為美的情結。究其根源,在于詞本發源于市井,用來表達百姓生活細膩的情感,不同于詩嚴格的格式要求,詞在創作上更親民,因此有“詞為艷科”的說法。細細品味宋詞,你會發現這種市井情結無處不在,尤其以柳永詞為最甚,他將韻律引入平白的語言,將詞推向市井,迎合了大眾的審美需求,宋詞在以俗為雅中得到升華。[3]

2 張元干的創作階段

張元干是愛國的,而隨著經歷的增加,其愛國情懷又在此過程中歷經折磨。他一生的創作階段,可分為三。

2.1 早年入仕,春風得意

張元干青年時期的生活,較同時代的人相比,無疑是幸運的。年幼時優渥的生活條件,青年游歷,拜訪名師,廣結好友,游山覽水,快意倥傯。良師益友,淳樸的民風,景色之秀美,都使張元干對這片生他養他的土地產生深深的眷戀。

游歷期間,張元干拜訪名師,潛心研究詩藝,同時,游覽的行程中,他的世界處于不斷地開闊之中,創作思想領域和視野變得更為寬廣,結識文人志士更加堅定了他的價值追求。從另一方面講,也是張元干小有名氣,為日后為官提供便利。

2.2 南渡抗金

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大舉南下,分兩路進攻宋朝,宋徽宗趙佶傳位于太子欽宗。同年金兵渡黃河圍攻汴京,徽宗出逃,欽宗在眾臣力爭下以李綱為尚書右丞,總領京都保衛戰。這年張元干35歲,剛入李綱門下做幕僚,心懷抗金衛國志向的張元干,慷慨激昂,曾與人心動搖時期上《卻敵書》表明誓死抗金的決心,在京都保衛戰中,張元干隨李鋼親臨前線指揮戰斗,詩載“城守麾強弩,諸班果翕然。云梯攻正急,雨箭勇爭先。中夜飛雷炮,平明破火船?!睒O言戰況之激烈,表現了張元干與戰場上只求殺敵,不畏犧牲的精神,經歷反復的守城戰斗,守軍多次擊退金兵的進攻,金軍知守城有備,遂退兵,京都保衛戰取得勝利,勝利時刻的張元干作《丙午春京城圍解口號》,標的喜悅的心情。這一時期,雖國土淪喪,然而對于張元干來說,是充滿希望的時期,“朝廷還在堅持抵抗,我還有許多志同道合的兄弟共襄抗金大業,而且我們歷經戰斗洗禮取得了勝利”這一時期是張元干愛國情感加深的重要時期,多年心中苦悶得以在勝利時刻得以排解。[4]

2.3 退隱時期

紹興八年(1138年),秦檜等奸臣謀求與金議和,簽訂喪權條約,有志之士群起而攻之,李鋼上書言議和之弊,力主抗金不成反遭罷黜,流放廣州,張元干聞之,作《再次前韻即事》,痛斥秦檜之流的賣過行徑,又做《賀新郎》一闕贈與表李鋼,表達了對李鋼抗金主張的全力支持。后秦檜促成宋金議和告成,其氣焰囂張一時,當初的主戰派胡銓等再次受到迫害,此種境況下,張元干再作《賀新郎》為之伸張正義。紹興二十一年,秦檜的得知張元干贈詞給胡銓,將61歲的他除籍抄家,投入監獄。

出獄后,張元千仍舊心懷抗金救國的業,作詩詞舒憤。乃至70歲時,其詞中仍有“整頓乾坤,廓清宇宙,男兒此志會須伸”的豪言壯語。張元干仍然是愛國的,但這一時期他的愛國情懷和過去已有很大不同。在經歷痛苦的事情后,本能的選擇能減輕痛苦的思想,寫在骨子里,這跟張元干的理想是沖突的,矛盾的,但他始終沒有放棄,他的愛國情懷在矛盾中得以升華。[5]

3 經典作品賞析

本章選取后世評價最高的《賀新郎》詞兩篇,這兩首詞分別贈予李鋼和胡銓, 均在其人生失意抗金大業受挫之際,志在表明詞人的心與他們同在,鼓舞他們堅持斗爭。

《賀新郎·寄李伯紀丞相》

曳杖危樓去,斗垂天,滄波萬頃,月流煙渚。掃盡浮云風不定,未放扁舟夜渡。宿雁落,寒蘆深處。悵望關河空吊影, 正人間, 鼻息鳴鼉鼓, 誰伴我, 醉中舞。

十年一夢揚州路, 倚高寒, 愁生故國, 氣吞驕虜。要斬樓蘭三尺劍,遺恨琵琶舊語。慢暗澀, 銅華塵土。喚取謫仙平章看,過苕溪尚許垂綸否? 風浩蕩,欲飛舉。

作于紹興八年(1138年),主戰派領袖李鋼上書反對宋金議和遭貶,謫居福建長樂,張元干作此詞贈之。

持著手杖,獨自登上高樓,只見北斗低垂天目,江面碧波萬里,一望無際,月光灑在江渚之上。江風掃盡浮云,無人能于這夜乘扁舟而渡。思緒中只見大雁落于蘆葦深處,引發無限感慨,目光惆悵,望著祖國萬里山河,形單影只徒勞無益,這是只能聽到人的鼾聲和鼉鼓的敲打聲,誰能與我相伴,醉酒共舞。

十年好似一場虛空大夢,走盡揚州路。倚著高樓感受到寒冷,懷念故國的愁緒油然而生,恨不得一口吞下胡虜,親手用腰間三尺寶劍斬殺金人首領,莫使遺恨如昭君只得留于琵琶語。如何能讓寶劍無所大用,讓他墮入鉛華,空生塵土。呼喚您來說說看,還能否允許我們垂綸放釣,隱世獨立?大風浩蕩,我多想隨風飛舉。

《賀新郎·送胡邦衡謫新州》

夢繞神州路,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下轉第頁)(上接第頁)黍。底事昆侖傾砥柱,九地黃河亂注,聚萬落千村狐兔?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易老悲難訴。更南浦,送君去!

涼生岸柳摧殘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斷云微渡。萬里江山知何處?回首對床夜語,雁不到,書成誰與?目盡青天懷今古,肯兒曹恩怨相爾汝。舉大白,聽《金縷》!

作于紹興十二年,議和事成之后,秦檜氣焰盛極一時,反過頭來迫害當初指責他的主戰派人士,胡銓被除名貶黜新州,張元干作此詞贈別老友。

令你我魂牽夢繞的萬里神州路,如今秋風蕭瑟,金兵連營畫角,咄咄逼人,故都以如廢墟,不堪回望。為何昆侖天柱傾塌,黃河之水亂流,從前繁盛的村落如今已成狐兔聚集之所(暗指北宋滅亡,戰亂四起,民不聊生)?天意(指廟堂決策)從來都高遠難求,何況你和年事已高,又能向誰傾訴悲苦。罷也,這就到南浦,送君遠行!

夏末夜里已經變涼,柳岸送別,萬千滋味??刺旌?,星星點點的夜色,斷云慢慢地移動著,萬里江山啊不知君又要飄零何處?想當初與君徹夜長談,而如今君將遠行到大雁也到不了的遠處,書信又能寫給誰?分別只是我們依舊心懷天下,怎么愿意流連于小的私情。舉杯共飲,聽我為君唱一首《金縷》,送君上路!

這首詞上闋寫現實背景,家國動蕩,下闋寫個人友誼?!皼錾丁笔请x別環境,古人自有折柳送別以示挽留的習俗,“涼、摧、殘、疏、淡、段、微”這些字眼,既是寫景也表現詞人低沉的情緒,表達了對友人的不舍。理想不能實現已經讓作者非??鄲?,而友人即將遠行到荒蕪之地更加深了作者的痛苦,無法排解,只好舉杯高歌做送別,這種無奈苦悶悲憤的心情,讓讀者動容。

4 結語

本文用心理學中常用的分析人物的方法,分析了兩宋時期著名詞人張元干的生平。將注意力集中于張元干不同時期的愛國情懷。時代給予了文人最好的壞境,而外族的侵入將這一切破壞,張元干渴望驅除韃虜,收復河山,而現實讓他歷經磨難而志不得,老莊的歸隱思想讓他找到了另一條路,然而不同于陶淵明“采菊東籬下”的自得,歸隱后的張元千依然關心社會,力主抗金,61歲因《賀新郎》,被秦檜削籍除名,抄沒家產。直至此時,張元干依然是愛國的,其情感中既有抗金救國的豪邁,又有事實無常的感慨,有含歸隱山林,淡薄人事的想法,出世與入世,多種思緒相爭得不到平靜,矛盾的不斷斗爭,讓張元干的愛國情懷不斷升華,這種愛國情懷為后世提供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參考文獻:

[1] 林東源.剛柔并濟,多元之美[J].福州工程學院學報,2009,7(5):439-482.

[2] 陳節.開拓愛國詞的重要作家——張元干[J].學術評論,1983(1).

[3] 張仲英,郭艷華.兩宋巨變對張元干思想和詞風的影響[J].赤峰學院學報,2011,32(9):130-132.

[4] 徐吉軍.論宋代文化高峰形成的原因[J].浙江學刊,1988,2(4):110-118.

[5] 云亮.論張元干愛國詞在文學史上的地位[J].中山大學學報,1986,2(3):108-114.

猜你喜歡
愛國情懷詩詞
高中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
詩詞之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