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扎西記憶(三章)

2016-11-19 09:41陳永明
永善文學 2016年4期
關鍵詞:苗寨苗家寨子

陳永明

扎西記憶,是紅色記憶,更是中國歷史不可或缺的紅色經典;

扎西記憶,它不僅屬于歷史,而且屬于今天,更屬于明天的。

今天,緬懷革命先烈,聆聽紅軍故事,感受長征精神的深遠和博大。

明天,高舉長征火炬,唱響紅色經典,踏著長征腳步走向新的輝煌。

扎西,一部寫滿史詩的歷史

走進扎西,我自然想到的便是那句“扎西德勒”的祝福,那是一份太平盛世最美好的祝愿。走進扎西,讓我深入骨髓地去尋覓、去感悟、去穿越……

扎西,原是一個自然村。因有九條溪流匯入,故又名九龍溪。尤因有九條山脈如龍環臥, 明朝改稱九龍壩。明末清初改為“扎西”。雍正年間,云貴總督鄂爾泰“改土歸流”,大量苗民、漢民遷入扎西,逐漸形成街場。一九三四年九月,威信立縣時,扎西即為威信縣城所在地。

扎西是有故事的。扎西會議會址、扎西紅軍烈士陵園、扎西紀念館……就是一部渾厚激越的紅軍長征進行曲,就是一曲中國革命從勝利走向輝煌的樂章。

當我們探尋的腳步來到威信,來到這個“扎里山”以西的“扎西”,走進這片紅色的土地,我們感受到的是歷史的厚重、先烈的壯舉、老一輩革命人的睿智和博大胸懷。走進扎西會議會址,我們仿佛走進了歷史的大門,看見中國革命的烽火在燃燒,聽見沖鋒的號角在回響!

帶著一份凝重與虔誠,在“小紅軍”的引導下,流連于江西會館、湖廣會館,瞻仰萬壽宮、東皇殿、南廂房和戲樓。那位姓陳的“紅軍小戰士”,把我們帶回了一九三五年那段艱苦卓絕的革命歲月。當年一月下旬,遵義會議決定的“北渡長江”的計劃受阻,加之“土城戰斗”失利,紅軍一渡赤水后,于一九三五年二月四日進入威信。紅軍在向扎西集結的途中,由于受敵軍四面進逼、戰斗頻繁、軍情緊迫,中央政治局于一九三五年二月五日至九日分別在水田寨花房子、大河灘莊子上、扎西鎮江西會館連續召開會議?!霸鲿h”作為長征中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作出了紅軍精簡縮編、回師黔北、重占遵義,以及成立川南特委、組建紅軍川南游擊縱隊等一系列重大決策,是遵義會議的延續。紅軍在威信雖然只停留了短短十一天,卻在這塊紅色的土地上播下了革命的種子,給我們后來人留下了許多寶貴的歷史積淀和精神財富。

扎西會議紀念館依山而建,氣勢恢弘,可鳥瞰威信縣城全貌。雄偉氣派的扎西會議紀念館,不愧為一座史詩般的歷史寶庫。佇立紀念館廣場,那象征五面紅旗的紅色板塊高高地豎立著,前廳扎西會議的大型浮雕,講述著紅軍長征昨天的故事。

跟隨“小紅軍”輾轉走過五百余米的展線,重溫紅軍長征“危急關頭,集結扎西”、“扎西會議,實現轉折”、“紅旗漫卷,走向勝利”、“三邊轉戰,鐵血忠魂”的艱難歷程,感受中國革命“實現轉折,走向勝利”的輝煌歷史。從那一百多件文物、兩百多張圖片中,從那些珍貴的革命歷史遺跡、文獻、遺物、手跡等資料中,我們更深地了解了紅軍長征波瀾壯闊的歷程,了解了革命先烈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感受了革命斗爭的崢嶸歲月,體驗到了一種艱苦奮斗、英勇無畏、百折不撓的革命精神。

花房子,是威信一個名叫水田寨的小山村,位于云、貴、川三省交界之處的“雞鳴三省”,當年中央紅軍總部駐地舊址就在這里。在那間被稱為“花房子”的廂房里,透過門窗上精雕細刻的花、草、魚、蟲,我們仿佛走進了那段不同尋常的歷史。沿著那三百多級石階,爬上“雞鳴三省”火炬塔的山頂,環顧四周,滿目青山撲面而來,溫暖的陽光傾瀉而下,讓人溫暖無比。登高望遠,我們仿佛聽到了紅軍長征走向勝利的鏗鏘的腳步聲和嘹亮的軍號聲。

扎西紅軍烈士陵園,是一座歷史的豐碑,是英烈忠魂們永遠棲息的家園。青松翠柏間,“紅軍烈士紀念碑”高高矗立著,碑座上鐫刻著碑文:“一九三五年二月,中央紅軍集結扎西,在粉粹國民黨反動派圍追堵截的戰斗中壯烈犧牲的紅軍烈士永垂不朽!在扎西開展的游擊戰戰爭中英勇犧牲的紅軍游擊隊革命烈士永垂不朽!”陵園里,安息著中國工農紅軍川滇黔邊區游擊縱隊二十三名烈士、紅軍川滇黔邊區游擊縱隊云南支隊六十名烈士、建國后犧牲的六十九名革命烈士。徐策烈士,曹德欽烈士,張風光烈士……我無法一一記下他們的名字,但我記住了這段歷史,記住了長眠在這片土地的英烈們的故事。

紅色扎西,勝利起點。光輝的扎西會議和紅軍長征在扎西的輝煌業績,留給我們的是偉大的長征精神,是中國革命史上寶貴的精神財富,紅軍川滇黔邊區游擊縱隊和云南游擊支隊的英雄壯舉,與山河同在,與日月同輝。我們會記住這段光輝的歷史,記住扎西,記住長眠于紅色扎西的先烈們。

灣子,藏在山中的“世外桃源”

水田,雖然有水,卻很少有田,多的是蔥蘢翠綠的大山。灣子苗寨就珍藏在大山之中。水田,是靈秀的,水田灣子苗寨是厚重的。

走進灣子苗寨,我們就走進了心中的“世外桃源”。這是一個有著500年歷史的苗族村落。位于云貴川三省交界核心地帶的威信縣水田鎮,有“雞鳴三省”之稱。苗族民俗文化在這里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和詮釋。二零零九年八月,灣子苗族文化保護區被云南省政府公布為全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二零一二年,灣子苗寨被列為全省三十個最具魅力村寨之一。

走進村口,陣陣熟悉而又歡快的苗家蘆笙迎賓曲傳入耳際,純樸的苗家人用儉樸隆重的禮儀歡迎山外來客。

灣子苗寨最顯眼的,還不是白墻黛瓦的新居,而是最高處那一排古老的民居,那就是古苗寨的老祖房。老祖房建在一道城堡式的石墻上,房屋的三面均圍有石墻,后倚陡峻的山坡,平時人們出入全依仗側面及正面的石門,那獨特的、“古城堡式”的建筑風格和建筑者的高超技藝,讓人大開眼界。那石墻全部是“人字墻”,用“咬合法”干壘而成,接縫嚴絲合縫,不用傳統的灰漿,十分堅固。據說,寨內還保存一條通向寨外的暗道,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寨子里的古建筑中,還在中堂大門門檻上安有一道獨特的“小門檻”,稱為“子門檻”。年輕人一旦成家立業,都要更換“子門檻”,表示兒子已能承擔父業,并組織祭祀活動,新當家的年輕人要殺豬請客,預示“新當家的”操持的家業將順順利利、人財興旺,日子越過越紅火。

老祖房是典型的古木串架房,由正房、左右廂房組成,還有吊腳樓,青石板鋪就的院壩、小青瓦屋面,石磨、磨磨秋……一切都顯得古樸、自然。院壩間,晾曬著剛剛染好的苗家蠟染做成的裙子和花衣;屋檐下,“老祖母”正在自制的麻布上點蠟成畫,那圖案、那工藝,簡直令人叫絕。同行的作家王老師被深深地打動了,執意要看看成品,希望帶一兩件回省城昆明。正房廊檐下,一個大師正在專心地制作蘆笙,他制作蘆笙二十多年,產品大都帶出去賣了,價格幾百到幾千元不等,分“吹曲”的和能“吹歌”的,根據工藝和簧片材質的不同,價格差別也特別大。

苗寨傳統的民居,傳遞的是殷實、富庶和愜意。他們安居在老屋內,織桑麻、做花衣、制蘆笙……和山外來客話家常,把苗寨的歷史文化口口相傳,把水田的紅色記憶代代傳承。

特別神奇的,當數寨子那三棵紫薇古樹,寨前、寨中、寨后成一直線,當地人稱為母樹、子樹和孫樹。寨中的那棵“母樹”,被奉為“神樹”。寨子里的老人說,那樹如今已有五百多年樹齡,學名叫川黔紫薇。這棵四十多米高的紫薇樹,樹皮呈紫紅色,枝干粗壯遒勁,枝繁葉茂參天,樹干胸徑要四五個成年人牽手才能合圍。更令人稱奇的是,樹根部的一眼小井,常年流淌著一股清泉,常年不干涸也不滿溢,是寨子里的“神水”,取用此水必須敬香祈愿。同行中,有同伴虔誠地上香拜祭之后,老阿媽口中念念有詞,然后又虔誠地取出“神水”,上香者手捧“神水”一飲而盡,連連感嘆:好喝,果然是甘冽甜美,沁人心脾。據說,常飲此水,還有助于健康長壽。

在灣子苗寨,我們還零距離感受了這里的蠟染、手工紡織、打糍粑以及苗家歌舞等傳統的民俗和勞作方式,領略了苗家人的生活歷史和獨特的人文風情。

走進灣子苗寨,我們真切感受到的,是那“五百年前三合頭,人字古墻載春秋,紫薇圣水沁心脾,笙歌悅舞唱風流”的厚重的歷史和文化,留下的是“花房子里體驗神圣長征文化,紫薇樹下感受多彩苗家風情”的記憶。

荒田,開滿云霞的寨子

荒田紅軍苗寨,因當年中央紅軍長征到扎西時,一支擔任警戒任務的連隊,曾到寨子里駐扎過,從那之后,這個苗族寨子就被稱為紅軍苗寨。寨前有一座小山,山上還有“紅軍洞”,當年紅軍連隊來此,就藏身于這個山洞之中。爬至山頂,回望苗寨,山間云霧籠罩,山腳阡陌縱橫,一幅田園美景如畫。

到荒田,那是清明過后十多天的日子。俗話說:“清明前后,點瓜種豆”,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我不知道,荒田為什么叫“荒田”,沒必要深究,也沒有深究的理由,但從走進荒田的那一刻起,我似乎在心里已經有了答案。

在離威信縣城十二公里處的扎西鎮干河村,一條蜿蜒的水泥路,把我們帶進了荒田自然村。村口,古樸的寨門上鑲嵌著“紅軍苗寨”幾個鎏金大字,據說當年曾經有紅軍駐扎過苗寨,因而,荒田便有了一個與紅色有關的、有歷史文化元素的名字。寨子里的主人韓興品帶著一幫人在村口歡迎我們,招待我們的是象征意義的苗家“攔路酒”。身后,一群孩子拍著小手唱著苗家迎賓的歌曲,歡迎遠道而來的客人。

荒田,是一個四面環山的苗族寨子。這個大山深處山坳里的壩子里,四十一戶人家幾乎全是韓姓。老韓是地地道道的苗家人,在荒田,他可謂是一個帶著傳奇色彩的人物。據說,早年,由于受自然條件制約和人們思想觀念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村子里發展水平不高,收入偏低,不通水、不通電、不通路,房子爛、壩子臟、生活差。當時曾在鎮上工作的老韓,毅然決定“下?!?,停薪留職帶著苗寨幾個弟兄遠去廣州打拼。他們在異鄉背過磚塊、當過焊工、開過吊車……后來創辦過建筑公司的老韓,作為苗寨里“第一代打工人”,他帶著大家走出了一條勤勞致富的路子。經過多年的努力,今天的苗寨,已是一個讓外人羨慕的“世外桃源”?!俺ㄏυ乱徽飨?,夏雨春晴三山素錦”便是今天荒田苗寨的真實寫照。

如今,打造紅色文化旅游,荒田已不再是一個顧名思義的稱謂。走進荒田苗寨,漫步曲徑幽深的林間小道,感受到的是濃濃的鄉情和純樸的鄉間景致,感受到的是鳥語花香、情意融融的苗家風情。映入眼簾的是,一幅幅翠竹掩映、綠樹成蔭,新村貌美、庭院清新,笙歌雅奏、生活富庶的畫卷。

老韓帶著我們在寨子里轉轉,一邊介紹著荒田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村頭,那棵百年老樹紅豆杉,見證著荒田的變遷,也是荒田人常常掛在嘴邊的“神話”。寨子里顯得有些空曠,偶爾遇上一兩個人,多是老人和孩子。沿著小路走向村頭的地里,不時有幾個年老體弱或者中年人背著農家肥、扛著農具下地里干活。

寨子里,大部分成年人抓緊忙完地里的農活,大都出去打工掙錢去了,留守的幾乎都是老人、婦女和孩子。他們有的收成時回來幫忙,有的干脆就把農活丟給了老人,春節時回家過一個短暫的年。

苗家人是特別好客的??腿说牡絹?,讓這個原本有些冷清的寨子有了歌聲和舞蹈。最開心的是那群孩子們。那天是周末,不上學的她們似乎比平時更多了一份灑脫和自在。她們中,最小的只有六歲,最大的十二歲,新學期開學有的就要到鎮上的中學讀書去了,像這樣的相聚的日子會越來越少。她們穿著漂亮的花衣,圍著我們展示著自己的聰明和伶俐,仿佛我們之間有著隔不斷的親情和血脈。

面對這群陽光的孩子,來自河南的作家王劍冰老師默默無語,他似乎在用散文細膩的眼光解讀寨子,解讀這些天真活潑又略顯憂郁的孩子們。八十高齡的老作家張昆華老師,懷揣一顆仁厚之心,一直在和孩子們交流,聽她們講自己的故事,講自己遠方的爸爸媽媽,講她們年幼而又遠大的理想和未來。

當問及孩子們最遠去過哪里?她們便你一言我一語搶著回答,她們最遠的去過縣城,多數連縣城都沒有去過,有的只到過鎮上。問起她們的父母時,她們有的每年過年時能見上一面,有的已經好幾年都沒有見到了。還有一個孩子,沉默著不說話,原來她的爸爸幾年前在外邊打工時死了,她的媽媽也一直沒有回來……說到這里,我明顯感覺到那個孩子平靜中的那份無奈和無助;我分明看到了張昆華老師眼里滾動著的淚花。張老師一個勁地點著頭,豎著大拇指,滿含深情地說:“你們真好看,你們每個人就是一朵云霞……”

從寨子里那十六個能歌善舞、稚氣未消、天真可愛的小姑娘眼里,我看到了一種渴求和希望!家庭的負重和生活的腳步,讓孩子們稚氣的臉上多了一份穩重,天真的笑顏多了一份成熟!

離開荒田,告別苗寨,孩子們一直把我們送出寨子。透過車窗玻璃,我看見她們一直揮動著小手,做著“再見”的手勢,直到我的眼睛模糊了,直到我再也看不到那道通往山外的寨門……

我被那十六個天真活潑的小女孩感動著,為她們身后的故事感動著。我記住了她們那一張張忘憂的笑臉,我記住了她們那一個個好聽的名字:韓菲菲、韓仙仙……

猜你喜歡
苗寨苗家寨子
水泊梁山行
西江千戶苗寨
苗家歇飲
一顆柿子
王芝藕
苗家小阿妹
醉了雷山(敬酒歌)
寨子
美麗的千戶苗寨
一個人遠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