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晉城市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評價研究

2016-11-19 08:41段永蕙趙赟媛貢俊
經濟師 2016年4期
關鍵詞:熵值法

段永蕙 趙赟媛 貢俊

摘 要:土地集約利用是我國土地資源管理長期堅持的戰略方針,科學評價城市土地的集約利用水平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結合山西省晉城市的實際情況,通過多因素綜合評價模型對其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水平進行評價。綜合土地投入及土地利用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等四個方面,構建了由11個評價指標組成的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評價指標體系,其中各指標的權重由熵值法來確定;以晉城市2006—2013年數據為例進行評價,結果表明晉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處于中低水平,還有較大改進空間,同時基于評價結果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城市土地 集約利用 多因素綜合評價 熵值法

中圖分類號:F29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6)04-039-04

土地是十分珍貴又不可替代的資源,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的推進,城市攤大餅式的發展導致土地資源浪費嚴重,使本已緊缺的土地變得更加稀缺,人地矛盾進一步加劇,并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土地資源的集約利用就成為必然選擇。晉城市是全國重要的無煙煤、煤層氣、煤化工和電力基地,近年來經濟發展迅速,各項經濟指標在省內排名靠前。但是,晉城市作為山西省主要的煤炭工業城市之一,城市化發展滯后,第三產業相對落后,城市土地利用不盡合理,城市土地的集約化利用已成為晉城市亟待解決的問題。

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評價的研究分為定性和定量分析兩類。前者主要研究土地集約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及土地集約利用的必要性,后者對評價方法和評價指標體系進行研究。如馮雙生{1}、楊帆{2}等對我國城鎮化進程中土地集約利用問題進行定性研究。在定量研究方面,從空間尺度上將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評價分為宏觀、中觀和微觀評價{3}{4}{5}。對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整體評價研究,已有研究大多采用模糊理論評價法、主成分分析法、層次分析法、特爾菲法等{6}{7}{8}{9}{10}。本文基于宏觀尺度對晉城市土地集約利用進行評價,通過選用多因素綜合評價法對晉城市的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狀況進行評價,并提出相應的建議,以期為晉城市土地集約節約利用提供科學依據。

一、研究區概況

晉城市位于山西省東南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11°55′~113°37′,北緯35°12′~36°00′,是山西通往中原地區的門戶。全市平面輪廓略呈卵形,地貌以中低山地丘陵為主。其中丘陵面積577.9平方公里,平原面積116.7平方公里。盆地及寬谷平原占總面積的12.9%。境內大部分地區海拔700米。晉城市轄1個市轄區、4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即城區、澤州縣、陽城縣、沁水縣、陵川縣和高平市,總面積9490平方公里,占山西省總面積的6%。全市常住總人口為230.1萬人。2013年全市生產總值1031.8億元,比上年增長9.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3.2億元,增長1.5%,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2%;第二產業增加值644.4億元,增長10.8%,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62.4%;第三產業增加值344.2億元,增長7.3%,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3.4%。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完成837.7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97.1億元。

根據國家城市用地分類標準與規劃建設用地標準{11},工業用地占城市建設用地的比例為15%~30%,晉城市的工業用地面積比例從2006年的20.9%到2013年的17.3%變化穩定。生活居住用地及公共設施用地數量較大,從2006年的37.9%下降到2013年的35.4%,與國家標準規定的25%~40%的最高標準接近,表明居住用地量偏高。與此同時,其它用地從2006年的13.2%上升到2013年的19.1%(見表1)。

二、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與評價方法的確定

1.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F有文獻{12}關于城市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評價指標體系分為三種:“投入—產出”指標體系、“經濟—社會—生態”指標體系和“集約—高效—協調”指標體系。借鑒“投入—產出”和“經濟—社會—生態”指標體系。在前人研究基礎上,結合城市土地利用特點提出由目標層、準則層和指標層三個層次11個評價指標構成的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評價指標體系(詳見表2)。

三、晉城市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評價

晉城市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評價主要從兩個方面開展:一是利用2006—2013年的時間序列數據,從宏觀層面考察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水平的時域變化特征,重點關注晉城市城市土地集約利用在投入情況、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四個方面的具體表現;二是利用近年晉城市下屬各縣市的數據,從微觀層面對不同縣市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情況進行評價,重點關注不同縣市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橫向比較。

1.數據來源。本文各指標數據來源于歷年《中國統計年鑒》、《山西統計年鑒》、《晉城統計年鑒》及山西統計局網站。

2.晉城市2006—2013年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評價。根據表2所構建的評價指標體系,搜集數據并計算得出對晉城市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水平的綜合評價。通過整理資料得到表4數據。

(1)投入情況。

從圖1看出,2006—2008年晉城市的城市土地投入水平較低,從2009年開始有較快增長,增長主要源于政策的支持,2008年受到全球金融危機的波及,政府增加財政支出及其他投入來扶持經濟。從表4得出,地均固定資產投入由2006年的39321萬元/km2增長到2013年的221614萬元/km2,增長率為464%;地均財政支出從2006年的9369萬元/km2增長到2013年的41614萬元/km2,增長率為344%;地均用電總量從2006年的16626萬千瓦時/km2增長到2013年的45185萬千瓦時/km2,增長率為172%;從圖1得出,土地的總投入水平從2006年的5743逐年增長到2013年的27001,增長率達到370%。結合以上數據和圖1中各指標的增長趨勢可以看出,晉城市城市土地投入情況增長較快,其中地均固定資產投入增長最快。地均財政支出增長僅次于地均固定資產投入,地均用電總量增長最慢。由此可見,投入水平的增長對于總的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水平的提高有很大貢獻。

(2)經濟效益。

從圖2看出,晉城市2006—2013年城市土地投出產出的經濟效益呈逐年增長的趨勢。地均二三產業生產總值、地均財政收入和地均消費品零售總額也呈逐年增長的趨勢,各指標走向與經濟效益基本一致。由表4得出,地均二三產業生產總值從2006年的85355萬元/km2增長到2013年的261499萬元/km2,增長率為206%;地均財政收入從2006年的18856萬元/km2增長到2013年的59074萬元/km2,增長率為213%;地均消費品零售總額從2006年的22638萬元/km2增長到2013年的78598萬元/km2,增長率為247%;從圖2得出總的經濟效益從2006年的11778增長到2013年的37066,增長率達到215%。從數據可以得出三項指標對于城市土地利用經濟效益都有較大貢獻,地均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長率高于總的經濟效益,表明居民的生活水平有較大提高,既拉動了經濟,也有利于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水平的提高。

(3)社會效益。從圖3可以看出,晉城市2006—2013年城市土地利用的社會效益的各個指標變化不一,整體呈增長趨勢,但也存在特例。由表4得出人口密度由2006年的5.28增加到2013年的6.09,增長率為15%。人口密度在2009年和2010年增長趨勢較明顯,這是城市化進程推進的結果,2008年以后政府在政策方面有所支持,農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動較大,城市人口的增多提高了城市的人口密度。之后人口密度的降低不是因為城市人口的降低,而是由于城市建設面積的增長,城市規模的增長導致人口密度相對降低。人均居住面積從2006年的28.5m2增長到2013年的33.4m2,增長率為17%。從圖3可以看出人均居住面積從2006年到2013年有穩定增長,人均居住面積的增長表明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側莘e率從2006年的5.04降低到2013年的2.27,降低了55%??側莘e率在2008年和2009年有小幅增長之后逐漸下降,城市化初期,中心城區的繁榮提高城市中心區域土地的容積率,但是發展到一定階段,由于地價高以及城市規劃的原因,開始轉向城郊發展,出現外延粗放式發展的現象。如此導致城市規模擴大了,但是容積率卻降低了??偟纳鐣б嬗?006年的3.39增長到2013年的3.67,增長率達到8%。從圖3可以看出總的社會效益總體有增長,但是增幅不大,總體水平還較低。2010年城市土地利用的社會效益有明顯降低,主要源于總容積率的降低,2011年又有所增長,是因為人均居住面積的較快增長。

(4)生態效益。由圖4可以看出,晉城市2006—2013年城市土地利用的生態效益總體呈現逐年升高的趨勢,2013年出現小幅度的下降。人均綠地面積從2006年的11.3增長到2013年的15.5,增長率達到37%(表4)。2008年之前全國都在為奧運會做準備,各個城市都在努力改善環境,大力開展綠化工作,晉城市也不例外,因此人均綠地面積在2008年有大幅增長。根據晉城統計年鑒,人均綠地面積從2008年后一直保持在15.5,并不表明晉城市的綠化狀況沒有改進,由于晉城市的城市人口逐年增加,人均綠地面積雖然沒有增加,但表明晉城市的綠化水平依然有所提高,是一個環境舒適的宜居城市。地均環保投資由2006年的15.61萬元/km2,增長到2013年的19.25萬元/km2,增長率為23%。由于2008年奧運會的籌備,2006和2007年的環保投資水平較高,環境得到改善后2008—2011年投資水平有所下降。2012年黨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2012和2013年的環保投資水平大幅增長。晉城市城市土地利用總的生態效益由2006年的2.58增長到2013年的3.36,增長率達到34%。人均綠地面積增長速度高于總的生態效益,可以看出人均綠地面積的增長對于總的生態效益貢獻較大??偟纳鷳B效益的走向與地均環保投資趨勢基本一致。從近幾年來看,晉城市城市土地利用的生態效益還是呈上升趨勢,晉城市的生態環境歷年來有很大改善。

(5)總體評價。由圖5看出晉城市2006—2013年城市土地集約利用分值逐年增高,說明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在不斷增高,但總體還處于較低水平。2006—2013年晉城市的城市土地集約利用分值在0.06~0.24范圍內,從土地集約利用水平的第一等級上升為第三等級,雖然仍處于較低水平,但保持逐年上升的趨勢,從而看到城市土地集約利用在未來的希望。晉城市城市土地的投入水平從2006年的5743逐年增長到2013年的27001,增長率達到370%;經濟效益從2006年的11778增長到2013年的37067,增長率達到215%;社會效益從2006年的3.39增長到2013年的3.67,增長率達到8%;生態效益從2006年的2.58增長到2013年的3.36,增長率達到30%。由此可見,投入情況、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四個指標都處于持續提高中,從增長率來看,投入情況最大,經濟效益僅次于投入情況,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增長都較緩慢。投入情況對于晉城市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水平提高做出的貢獻最大,經濟效益次之,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最小。

3.晉城市轄區各縣市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評價。晉城市轄區縣市包括:沁水縣、陽城縣、陵川縣和高平市(沒有對澤州縣進行研究,是因為其特殊性,澤州縣位于晉城市區,只有縣名沒有單獨的城區面積)。在對晉城市轄區縣市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水平進行評價時,仍利用表2的評價體系以及多因素綜合評價法對不同縣市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益進行評價和比較。

從2013年的綜合分值來看(見圖6),沁水縣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水平最高,陽城縣次之,高平市和陵川縣依次為第三位和第四位。這與各縣市的經濟發展有很大的關系。沁水縣近年來經濟發展突飛猛進,成功擺脫貧困縣,躋身中部百強縣之列。陽城縣和高平市基于資源的優勢近年來經濟發展穩定,然而陵川縣一直處于落后的狀態。

沁水縣在城市土地利用的生態效益方面排名靠后,其他方面都排在第一位。這表明沁水縣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水平較高,但需要在道路交通建設和城市綠化方面加大投入。陽城縣的城市土地利用無論在投入情況還是其他方面都位列第二,一方面說明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水平較高,另一方面也表明還有改進的空間。高平市的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在幾個縣市之間排名靠后,高平市經濟發展較快,單從固定資產投資、財政支出、第二三產業生產總值來看,遠居于其他縣之上,之所以導致集約水平較低,主要是因為建成區面積遠高于其他縣市,地均固定資產投資等低于其他縣市,高平市城市土地利用的社會效益最低也是基于這個原因。高平市的城鎮人口比例已達到50.1%,但是人口密度仍然較低,這表明人口城市化水平較高,但城市化方式粗放,主要以外延式發展為主。因此,高平市未來要特別關注城市土地的集約利用,限制土地的無限外延發展。陵川縣在投入情況、經濟效益等方面都需要進一步挖掘。

四、結論及建議

本文運用多因素綜合評價法對晉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水平進行評價,主要從兩個方面展開:第一,利用2006—2013年的時間序列數據,從宏觀層面分析晉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水平的時域變化特征,選取了11個指標構建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評價指標體系并進行評價,結果得出其綜合分值從2006年的0.064增長到2013年的0.183。雖然總體上仍處于較低水平,但近些年一直保持上升趨勢,還有較大的改進空間。第二,利用2013年晉城市轄區各縣市的數據對不同縣市土地集約利用情況進行評價,重點關注不同縣市土地集約利用水平的橫向比較。結(下轉第43頁)(上接第41頁)果表明,沁水縣的分值最高,陽城縣次之,高平市和陵川縣分別位列第三和第四。各個縣市的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均較低??傮w來看,晉城市城市土地集約利用中存在土地利用效率低、城市結構布局不合理、產業結構不合理等問題,未來還有很大的潛力可以挖掘。

針對晉城市城市土地集約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可以通過以下4個方面進行改進:(1)完善土地利用規劃的編制,控制土地利用規模;(2)調整產業結構布局,通過增加第三產業比重來縮小用地面積;盤活存量土地,提高城市建筑的容積率,從而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3)適時推動農村居民城市化,增加城市人口密度,促進城市土地集約利用;(4)增加環保投入,通過污染土地的治理來增加土地的供給。此外,晉城市轄區各縣市尤其是高平市和陵川縣,應加大對土地的投入力度,提高單位土地的產出效率,沁水縣和陵川縣應進一步改善城市的綠化狀況。

[基金項目:全國經濟管理院校工業技術研究會項目(14GYJS005),山西省社科聯重點課題(SSKLZDKT2015043), 山西省社科聯重點課題(SSKLZDKT2015046)]

注釋:

{1}馮雙生.我國城鎮化進程中土地集約利用研究[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42(3):33-39

{2}楊帆.城鎮化進程中土地集約利用研究[J].企業經濟,2013(1):151-154

{3}毛蔣興,閆小培,王愛民等.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研究評述[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5,21(2):48-57

{4}王靜,邵曉梅.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技術方法研究:現狀、問題與趨勢[J].地理科學進展,2008,27(3):68-74

{5}林堅,張沛,劉詩毅.論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評價的技術體系與思路[J].中國土地科學,2009,23(4):4-10

{6}宋戈,王蘭霞,方斌等.大城市周邊衛星城土地集約利用評價方法研究[J].經濟地理,2005,25(6):887-890

{7}劉靈輝,陳銀蓉,石偉偉.基于模糊綜合評價法的柳州市土地集約利用評價[J].廣東土地科學,2007,6(3):25-28

{8}王紹艷,陳銀榮,佟香寧.武漢市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評價研究初探[J].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07(24):12-17

{9}吳宗思,劉秀華.基于多因素評價方法的城鎮土地集約利用水平評價—以榮昌縣為例[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2009,7(5):10-13

{10}宋成舜,周惠萍,劉成武等.西寧市建設用地集約利用潛力研究[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1,27(2):112-115

{11}GB50137-2011,城市用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標準[S]

{12}金麗國,劉靈偉.城市化快速發展進程中土地的節約集約利用問題研究[M].南開大學出版社,2012

{13}王長坤.基于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城鎮土地集約利用研究[D].天津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

{14}晉城市統計局.晉城統計年鑒2006-2013[Z].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4

(作者單位:山西財經大學環境經濟學院 山西太原 030006)

[第一作者簡介:段永蕙(1964—),女,漢族,山西洪洞人,碩士學位,教授,研究方向為資源環境經濟與管理。](責編:若佳)

猜你喜歡
熵值法
城市綜合承載力研究
“壓力—狀態—響應”模型下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水平
基于改進突變級數的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績效研究
灰色關聯模型在白酒企業財務競爭力評價中的應用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及熵值法結合的耕地集約利用時空變化
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測度
基于GRA—TOPSIS的中小物流企業融資效率評價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