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反轉新聞的媒體行為淺析

2016-11-22 11:43吳夢婷
今傳媒 2016年10期
關鍵詞:假新聞

吳夢婷?

摘 要:反轉新聞是新媒體時代在輿論空間中的新現象,媒體的系列行為直接促使了這一現象的不斷滋生,所以對基于反轉新聞的媒體行為研究很有必要。在“上海女逃離江西”事件中,媒體求快求新、把關弱化、對新聞人物標簽化、網絡媒體自我約束力不強促使了該事件的廣泛傳播,媒體要進行深刻的反省,把新聞真實性放在第一位、加強網絡媒體的自律及傳統媒體的輿論引導,積極避免反轉新聞的發生。

關鍵詞:反轉新聞;假新聞;上海女逃離江西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10-0022-03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傳播者與接受者之間的邊界漸漸模糊,全民參與傳播且媒體個性化突出,信息的傳播突破了時空界限、交互性加強,受眾有了更為廣泛的發言機制,對信息的反饋更為實時。但也就是在這樣的新媒體環境下, 由于媒體的某些不當行為致使反轉新聞不斷增多,影響著媒體自身的形象,危害了網絡秩序和社會發展,因此,媒體在加快步伐進行新聞報道的過程中也要及時的進行反思,采取措施規避反轉新聞的產生。就在2016年春節期間發生的“上海女逃離江西”的假新聞事件中,大部分媒體充當了此事的助推者,讓該事件大面積的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之中并成為社會的熱點。本文以此事件為例,分析反轉新聞中媒體系列行為的具體體現及應對措施。

一、事件發生初期媒體的行為體現

2016年2月6日,一名網民在上海篙笆社區發帖《有點想分手了……》,寫到自己春節前去男朋友家鄉江西過年,被第一頓飯嚇到而逃離。年關之際,該文迅速引起該論壇網友熱烈討論,隨后被新浪微博網友、各大微博認證媒體競相轉載,登上了微博話題熱搜榜;之后登上騰訊、鳳凰等各大國內新聞媒體,至此,一篇網帖華麗轉身成新聞。

因此事涉及婚戀觀、城鄉差異乃至“地域歧視”等熱門話題,因此關注度極高。事件發生后,網友針對此事的討論持續發酵,對此,各大媒體紛紛發表評論,其中就有《人民日報》的《農村,說聲愛你太沉重》;光明網的《私域的愛情,公域的鄉愁》《法制晚報》的《城市女和農村男故事背后的隱喻》等。在沒有考察新聞事件是否真實的情況下,如此多的媒體參與到此事的傳播與討論之中,從這一階段中可以看出,一篇地方性虛假網帖能傳播開來造成這么大的影響與媒體的失范行為息息相關。

(一)媒體將新聞人物標簽化

標簽化新聞極易產生刻板印象,一些媒體在新聞寫作和傳播過程中,為使自己發布的信息在海量信息中得以突出,有意無意的將各種標簽應用其中,這種對新聞對象的標簽化媒介形象,很大可能會演變為受眾頭腦中的刻板印象,媒介形象的不斷重復和媒介文本的傳播也會強化受眾對人物、事件的刻板印象。就事件本身而言,因其包含“孔雀女”“鳳凰男”“城市人”“農村人”等一些標簽和刻板印象,更能夠吸引受眾對新聞雙方當事人加以評論。在媒體的標簽化中,“鳳凰男”往往讓人聯想到自私小氣,“孔雀女”則代表著愛慕虛榮,標簽是片面的,它把“個性”歸為了“共性”,無法正確反應社會現實,影響了公眾對新聞對象客觀、公正的認知,反而讓事件愈演愈烈。

(二)部分網絡媒體自我約束力不強

在這一新聞事件的報道中,部分網絡媒體自我約束力不強,出于對利益的追逐而出現各種有違職業道德及原則底線的問題,一是表現為存在著簡單復制粘貼后隨即發表的行為,受眾可以看到大量相似甚至完全相同的新聞報道;二是表現為有些網絡媒體工作人員趁機將“上海女逃離江西”炒作成熱點新聞,不求真實只求轟動效應,讓這個事件更趨于娛樂化,降低了網絡媒體的嚴肅性和公信力。目前我國各類網絡媒體從業人員的專業水平參差不齊,專業素養和職業道德存在一定的缺失,而多數網絡媒體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主要表現為追求高點擊率,在忽視事件真實的情況下炒作事件,甚至出現與專業素養相悖的抄襲行為,直接促使了虛假信息和虛假新聞的產生。

(三)媒體信息把關不強

新媒體時代下,傳播主體多元化,網絡論壇、網絡微博、微信等成了掀起新聞話題的主要陣地,對媒體的把關人提出了嚴峻的挑戰,顯然,信息把關的不強造成了網上不實言論的自由、廣泛傳播,是反轉新聞產生的重要原因。整個新聞事件僅來自于一篇地方性社區的網帖,信源單一,且網絡社區里網帖的真實性是很難保障的,發帖人真實的意圖很難知曉,但是在這次的事件中,參與其中的任何一家媒體編輯都沒有追溯帖子背后發帖人的真實意圖,沒有對網帖進行嚴格的審核就隨意轉發甚至評論,就使其以新聞的方式出現在公眾的視野中,隨著部分公信力較高的傳統媒體加入,這篇假新聞一瞬間就成了熱門話題。

(四)媒體求新求快,而忽視求真求實

新媒體有一個顯而易見的優點,就是迅速,在這個時代人人都可以參與到信息的傳播中來,媒體面臨著越來越大的競爭和生存壓力使得其事事求快求新,在此次事件中,無論是對此事的新聞報道還是對新聞評論都迅速的大量的呈現在公眾的眼前,片面的求新求快使媒體忽略了新聞的真實性,在沒有對新聞當事人進行采訪、對事件進行調查研究的情況下就發稿,為了蹭熱度而紛紛轉載評論未經核實的事情,都希望在熱點話題中搶占先機,積極推動著輿情的升溫,這種迅速致使新聞二次核審的難度加大,且這些報道中很大一部分都只浮于新聞表面,而并非深入報道。

二、真相揭曉后媒體的防范措施

2月21日,中國江西網記者從網絡部門獲悉:“上海女逃離江西”事件是假新聞。自稱“上海女孩”的發帖人不是上海人,而是上海周邊某省一位已為人婦的母親,春節期間根本沒去過江西;而其后發帖回應的“江西男友”,實際上與發帖者素不相識。至此,“上海女逃離江西”事件被證實為一場網絡惡作劇。

真相揭曉后,一部分人認為可以拋開此新聞事件本身的真實性,去研究其所反映的貧富差距、地域歧視等問題,有微信公眾號發帖《我情愿相信“上海女逃離江西農村”的內容是真實的》,這種觀點并不值得認同,建在虛假報道基礎上的輿論,并非對客觀事物的真實反映,使受眾缺乏對社會的理性認識。對此,媒體應該用正確的輿論反映出事物的真相、營造出和諧的環境,而不應片面地一味報道事件表面呈現的矛盾。所幸的是,在真相揭露后,大部分參與其中的各大媒體并沒有回避真相,而是積極更正言論,將之前的一些社評已從網絡上移除。從整個事件的發生到結束,無疑給了參與其中將假當真、自擺烏龍的眾多媒體以深刻的教訓。如何避免此種失范行為,減輕失范行為帶給公眾和社會的影響,媒體要做的還有很多。

(一)把新聞真實性放在第一位,做好對新聞的把關

無論技術如何發展,不管媒介怎樣變化,真實永遠是新聞的生命,是新聞報道最基本的要求,媒體不能一味的求快求新,要在堅持原有的新聞專業主義的制高點上追求新聞的時效性,誠然,“時評”作為新聞評論文體的一種要求“因時而評”,但也不能因為“時”而丟掉了其他東西,否則只會傳播虛假信息誤導受眾、危害社會,在兼顧速度的同時,新聞評論更應以新聞的真實性為重中之重。在大數據信息過載的情況下,一般受眾難以對信息的真實性加以準確的判斷和選擇,這就要媒體擔起社會責任,對事件進行深入的采訪和調查,提高發現真相的能力,為受眾對信息的真實性加以正確的判斷,做好對新聞的把關,單純的盲目的求快對媒體來說是沒有意義的,只有真實的深刻的新聞才能為媒體的權威性和影響力加分。

(二)加強網絡媒體的自律,培養職業精神

國內的網絡媒體由于其先天的技術優勢在傳媒市場里面發展勢頭迅猛,然而雖然許多網站獲得了登載新聞的許可證,但仍沒有新聞采訪權和自己專業的新聞采編隊伍,通過第一手可靠材料原創的新聞信息資源少之又少,加強網絡媒體從業人員的專業水平和職業道德十分必要,網絡媒體不能只考慮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而只追求新聞的轟動效應,要以更加務實理性的姿態介入新聞事件, 不要受公眾輿論的影響先入為主,也不要一味的盲目跟風。如果自身沒有經過深入細致的追尋事件真相,就會使整個事件越來越偏向“虛假”的一方發展,而事實就會被虛假掩蓋難以浮現于大眾眼前。因此,網絡媒體要以客觀真實、公平公正的態度面對受眾,要加強自身的自律,培養職業精神,讓理性客觀的聲音在社會上廣范圍傳播。

(三)傳統媒體應對輿論進行及時、正確的引導

網絡媒體作為新興媒體,深刻影響著媒體形態的演變進程,而它自身,也存在著一些缺陷和問題,針對這些缺陷和問題,傳統主流媒體要承擔起正確的導向作用。較網絡媒體而言,傳統媒體更具備權威性和專業性,在新聞反轉后,要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施展環境監測和社會守望的功能,一方面要發揮自己傳統的優勢,在新聞報道的深度和精度上下功夫,保證新聞信息的透明度,打造自身的公信力,增強引導輿論的能力,把握輿論主動權,引領正確的輿論導向;另一方面,傳統媒體要提高輿論引導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注重及尊重滿足受眾的需求,充分研究、準確把握受眾的信息接收習慣,結合網絡媒體創新新聞報道形式,提高輿論引導藝術;同時,還要積極引導公民正確使用網絡,幫助公民厘清面對網絡上呈現的社會問題產生的各種疑惑,并幫助他們正確認識這些問題。

三、結 語

與現實世界相比,網絡世界中的真真假假、虛虛實實常常讓人摸不清頭腦,但無論是在現實世界還是網絡世界,新聞都必須是真的,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是新聞得以存在的根本,作為媒體,有責任也有義務將新聞事件的真實情況呈現在大眾面前。這次的“上海女逃離江西”事件將媒體的系列不當行為暴露無疑,在眾多媒體都競相報道此事件的情況下,澎湃新聞做到了不跟風且對此事件的真實性提出了質疑,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新聞媒體該有的專業態度,這是各媒體應當學習的。媒體在新聞報道中應堅持客觀、平衡、獨立的行為準則,把新聞真實性放在第一位,做好新聞的把關,加強網絡媒體的自律及對虛假新聞的輿論進行及時、正確的引導,讓反轉新聞無從發生。

參考文獻:

[1] 澎湃新聞.“上海女孩逃離江西”是假的!女子不愿隨丈夫回老家發帖宣泄。http://chuansong.me/n/2447536,2016-2-21.

[2] 尹廷伊,楊思文.從“上海女逃離江西”事件看網絡假新聞的傳播和防范[J].新聞研究導刊,2016(5).

[3] 魚震海.基于新媒體環境下網絡媒體失范行為的分析研究[J].現代情報,2013(8).

[責任編輯:傳馨]

猜你喜歡
假新聞
4 smart ways to spot fake news 判斷假新聞的4種聰明方法
能分辨假新聞?多數人高估自己
容易相信假新聞 可能是因為人們懶得思考
要治“假新聞”真的不容易
大馬討論《反假新聞法》
意大利教高中生識別假新聞
德國假新聞泛濫,政府擬立法打擊
探究互聯網時代假新聞的特點
馬其頓 韋萊斯靠炮制假新聞獲利的小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