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族女性腰簍探究

2016-11-23 07:21劉碧峰
文藝生活·中旬刊 2016年10期
關鍵詞:藤編竹編黎族

劉碧峰

(三亞學院,海南三亞572022)

黎族女性腰簍探究

劉碧峰

(三亞學院,海南三亞572022)

腰簍是一種竹制的小籃子,黎族男子將其掛在腰間,勞作時放置一些簡單工具。女子使用的腰簍除了放置工具之外還具有其它用途,不管節日集會還是黎族女子戀愛結婚,腰簍都有重要的民俗涵義,看似簡單的空間里珍藏著無數美好回憶。隨著商品生產和流通的加速,這些傳統的手工技藝和美好的生活方式日漸消逝,她們是不需要傳統生活方式了還是即將被新的文明方式替代。

黎族;腰簍;藤竹編技藝;民俗文化

一切美好的事物總是讓人流連忘返,它終究會變成記憶讓人們永久珍藏。在黎族,姑娘們喜歡將貴重物品放置在精心編織的竹制籃子里,這種獨特的竹制器具被稱作腰簍。腰簍,顧名思義,是一種黎族百姓上山勞動時,掛在腰間用來放置砍刀的器具,所以又叫“刀簍”,野外采摘到的果子和野菜也可隨手放入其中。男子用的腰簍一般要比女性用的長些、大些。女子用的腰簍,高不過20厘米,寬也就10厘米左右,做工非常精致,不但竹篾剝得很薄很細,而且走勢紋理分明,竹篾交接之處難見縫隙和小孔。黎族姑娘每當集市日,或黎族同胞舉行婚禮、入新居,或辦喜事,每人腰間掛置一個精致的小竹籃(如圖1),它是黎族姑娘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隨身裝飾物。如果你認為腰簍功能如此簡單,那么你將錯過更多精彩,在黎族,腰簍里珍藏著許多美好的秘密。

圖1

在眾多腰簍形制中,有一種獨特而且工藝精湛的腰簍更受黎族女性的青睞,在黎族姑娘的生活中,它用來盛放裝飾頭發的梳妝用具,故稱為發籃??梢哉f每一個黎族女子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發籃,它不只是盛放飾品,還盛放著單純的美麗。

黎族同胞編織的發籃工藝精湛。她們用優質的黃竹或粉竹,削成細小扁圓的竹絲條,用竹片作為主干(俗稱作模),竹絲條編織四周,分內外兩層。一般發籃口徑為30厘米,底口徑為25厘米,高35厘米,中間稍大,口有遮蓋,手提柄約為2厘米大的竹片交叉地結在籃口的邊緣上,籃四周和蓋上都編織有各種各樣的奇花異草、動物等圖案,外貌古樸別致,富有民族特色。

在黎族哈方言區,有一種精致的雕畫藤籃,是舊時結婚的重要聘禮,而今日此類藤籃的擁有者多為八十歲以上的老人,藤籃一般高20公分,口寬28公分左右,藤籃做工精細,頗為考究,主要有兩大部分組成:上方是純藤編織的小籮筐,下方是用一種海南民間俗稱為“藤春木”的軟木料制成圓形底墊,令人驚奇的是,木片表面精心雕刻了反映黎族社會生活場景畫面,繪有桫欏、生命樹、鹿羊牧圖和崇拜符等(圖2),這些圖案全部出自于黎族民間藝人之手。正因為此類藤竹編器的制作精巧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常成為民間收藏愛好者的青睞之物。

圖2

作為海南島最早的原住民,海南黎族在長期島居環境中,形成了利用自然,與自然和睦相處的典范。從黎族的茅草船形屋,到所用的獨木舟、獨木桶、渡水葫蘆及其自制的各類器皿,無不折射出原生文化之美。海南黎族一般傍山而居,黎族具有便利的采藤條件,在遠古的黎族山區,黎族先民除了使用木器工具之外,只能依據現有自然條件,選擇藤條和竹子來制作生產生活用具。特別是黎族的藤竹編器,有著特殊的用途,它們原料絕大部分來自大山的竹材和藤條,在黎族山區,處處可見藤編、竹編或是藤竹混編的各類手工制品,他們用途不一,但主要是生產或生活所用兩大類。

黎族傳統的藤竹編織技藝,是黎族同胞勤勞智慧的文化結晶,該技藝在黎族民間廣為流傳,他們將砍來的山藤和老竹子,削成細條,經曬干處理后編成各種各樣的藤竹器,主要包括藤編衣簍、腰簍(圖3、4、5)、藤編籮筐、藤編腰織機帶、藤編渡水葫蘆、藤編檳榔盒等,其精美外觀和獨特技藝,令人贊嘆。

圖3 、4、5

黎族對“藤竹”具有很深的崇拜情結,也從一個方面折射出黎族制作使用藤竹器的悠久歷史及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在今天的海南地區,藤竹編器在漢族群眾中也廣泛使用,個別漢族民間藝人還能很熟練地編織了藤器、竹簍等用于家庭使用或是成品供應市場,但從黎族流傳至今使用的藤竹編器看,無論是器形特征,還是制作手法,都留有遠古傳承和精細的技藝,如在黎族老婦人中用于裝存黎錦的藤編衣簍,圓腹修口的外形,與黎族自制陶器形特征具有一脈相承之處,藤編衣簍是黎族家庭中的重要器物,對于黎族婦女而言,擁有藤編衣簍的多少,是一個婦女黎錦財富的象征,也是手工技藝精湛和勤勞的表現。藤編衣簍是黎族婦女的“專用衣柜”,僅為女人所有,個別藤編衣簍上方配有一條“丫”字形特制藤條拉過蓋,上鎖防盜。在黎族社會里,一直有著比較濃厚的物權觀念傳統,在一個家庭中,未經女方同意,男人不會隨便去打開藤蓋去翻動衣簍中的私物。舊時,黎族女子出嫁時,母親必須給女兒親手織一至兩套黎錦嫁妝,比較富有的家庭還要打制一套銀飾佩戴,為了更好的保存銀環、戒指等結婚禮物,往往精心制作有蓋的藤編小簍或是藤包竹筒裝存,與黎錦一起和放在藤編衣簍里,可以說,凡是藤編衣簍里的物件,黎族婦女大都視若珍寶,一般不會輕易示人,逢年過節或是婚禮等重大節日里,她們才會根據不同需要選擇代表性的黎錦首飾參加相關活動。

昔日,黎族姑娘每人都有一個發籃,用于盛放自己日常生活裝飾品,如發網,頭插、梳子、扎頭繩等,也有用于裝放針線、布料及探親禮物的。如今,隨著黎族同胞生活不斷改善,各種款式美觀的手提袋流入黎族地區,但發籃仍為黎族姑娘所使用。尤其參加婚禮時,每個姑娘必須提一個發籃。此外,黎族同胞有這樣的習俗:如果小伙子看中了哪家的小妹子,先送一個精致的發籃作為見面禮,意喻小妹子如發籃那樣純潔美麗。姑娘們結拜姐妹,也以發籃作為禮物相互贈送。

每當農歷三月三這天,黎族男女盛裝打扮,每村的青年男子由一個長得俊俏的小伙子帶隊,女青年也挑選一個長得漂亮、口齒伶俐的姑娘帶隊,無論近村遠寨都成群結隊趕到活動地點,以對歌的形式相邀自己的意中人(同村同峒的男女不能相邀,因為黎族的村峒,往往是一個同宗同血緣的族群)。參加活動的男女青年都帶著各自準備好的糖、糯米餅、粽子放置在腰簍中,當他們找到自己的意中人后,便攜手并肩雙雙對對轉到叢林翠竹里、山洞小河邊互相傾訴愛慕之情。當夜幕降落,晚風飄香,一陣陣婉悅輕饒的歌聲,洋溢著一對對青年男女的愛戀之情,沉醉在幸福之中。天即將破曉時,青年男女相約明年再來相會,并互相投送定情禮物,男方要送一支頭簪,女方也送一條由自己親手織的花腰帶給男方,然后在歸途中,一陣陣、一串串的歌聲,飄揚在山間、田野、小道、綠林中?!叭氯保▓D6)被譽為是贊頌追求美好幸福的節日,要舉行三天三夜。

隨著現代化的進程越來越快,我們的生活也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人們忙碌的制造著各種文明的同時,也在淘汰著過去生活中的事與物。信息媒介加速了民族融合,過度生產和消費促使商品更加便捷的流通,各地區人們使用的生活器具逐漸趨同,民族特征受到現代流行文化挑戰。許多年前的黎族人用的生活用具:腰簍、衣簍、座椅、谷簍等,都是自己用竹子或山藤編織而來的,如今隨著塑料用品的生產和流通,先祖們創造的最環保、最原生態的生活用具也慢慢退出歷史舞臺了。

圖6

近年來,隨著價廉的工業產品逐漸替代手工制品,黎族傳統藤竹編器具目前也僅有少數年長者還在使用,正面臨消失的尷尬境地,一些工藝精湛、器形特殊的黎族藤竹編舊器除了博物館和民俗收藏家早年所藏之外,在黎族民間已越來越難于覓見。那精美的編織技藝和美好的情感交融方式也日漸衰微。我們不必煩憂,或許黎族姑娘們不再需要那個空間狹小且有遮蓋的發籃。

[1]王學萍.中國黎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2]蘇英博.中國黎族大辭典[M].中山:中山大學出版社,1994.

[3]邢關英.黎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

J52

A

1005-5312(2016)29-0140-02

猜你喜歡
藤編竹編黎族
芊芊藤條串起幸福生活
金橋(2022年9期)2022-09-20
穿花系列竹編花器
《黎族母親》等
現代室內空間對藤編陳設藝術的應用
竹編在室內隔斷中的應用
竹編藝人
1500m2竹編人文藝術,隱于自然的輕靈簡雅!
《黎族元素建筑再生設計方案》
RATTAN WEAVING IN NANHAI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