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村信息化建設對農業經濟增長的作用分析

2016-11-24 17:48劉偉
2016年32期
關鍵詞:農業經濟增長機械化信息化

劉偉

摘 要:在信息網絡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我國已提出了實施各種促進信息化建設的方針政策。對于我國廣大農村地區而言,只有加強農村機械化信息化建設,才能夠大力解放發展農業生產力,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

關鍵詞:農村;信息化;機械化;農業經濟增長

引言

在當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環節,農村信息環境建設已成為時下管理人員的研究熱點。信息化是社會發展的主要趨勢,提高農村信息化建設程度,能夠進一步解放農村生產力,全面改善農民生活水平,更是順應時代潮流的一項重要舉措。

一、農村信息化的建設與應用

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信息技術也慢慢滲入了農村農業管理領域。農村信息化,也就是促進農村向“數字化”、“規?;?、“集體化”的方向發展,以更精確的農機操作代替傳統人力,獲取更高的生產效率。農村農業信息化管理建設,意在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管理模式的差別和人員素質之間的差異。簡單的來說,就是充分利用報紙、電視、手機、網絡等傳統和新興媒體,開展農機信息的發布與更新服務。同時,農業電子商務的開展,減少了農產品流通的中間環節,有力地促進了農產品的順價銷售,增加了農民的收入。

隨著各種促進信息化建設的政策和方針的頒發,全國各地各級農業部門已經搭建了面向農民需求的農業信息服務平臺,其中,以政府主導的服務模式和社會參與型服務模式為代表的服務模式的快速發展,增加了政府對農村信息化建設的投資,豐富了農村信息化服務的內容。

二、農機信息化發展現狀(以西安市為例)

(一)農業機械化信息網的建設

從2008年開始,西安市就建立了農業機械化信息網。并隨著市場需求量的調整,建立了縣、市兩級聯動的農業機械化信息宣傳服務網站,完善了農業信息化體系的建設,推動了農機的安全生產、技術的推廣和管理服務的革新。市、縣兩級農機信息網分工合作,互補互助。市級網站主要負責農機工作安排的部署、政策法規的宣傳、技術的推廣和作業生產管理等層面,同時兼具教育培訓、專家咨詢與在線交流的功能,其主要面向主管部門、縣級農機部門和大眾團體。而區級網站則需要通過結合各縣區實情來開展技術宣傳、作業指導和業務咨詢等工作,其受益對象直接面向廣大農民群眾。通過市、縣兩級網站的合作連接,有效的保證了信息流的正確性與真實性。

(二)網絡信息服務平臺的建立

西安市在縣級管理部門的帶領下,建立了鎮、鄉兩級重點農機合作組織和大型農業機械的專業技術服務點,組成了農機信息服務網絡平臺。并通過現代媒介的使用,以及市、縣級基本網絡信息機制,形成了較為完善的農機信息服務網絡體系。促進了農機管理部門、操作人員和農機行業之間的信息交互,加快了信息流通,為廣大群眾提供了安全有效的信息服務。同時,通過向各網點發放宣傳資料,為廣大用戶提供了信息服務,并及時得到了信息反饋,促進了信息的交流與傳遞。

(三)遠程服務系統的開發

西安市遠程服務系統的開發,是建立在跨區作業農機服務的信息系統,意在讓農民群眾更方便快捷的享受最新的農機信息服務,提高農業機械信息服務水平。遠程教育系統的開發,使得農民群眾能夠更加快速便捷的享受技術培訓、信息接收查詢服務,便于提高農民的農機操作技術,加快了信息的流通。

三、農機信息化建設對農業經濟增長的效用

(一)農業信息化與農業經濟增長的關系

農業信息化的發展與農業經濟增長速率之間成正相關的關系。農業信息的發展,極大的促進了農業科技的革新,而農業科技的進步,又作用于農業生產力,最終反映在提高生產效率的層面上?;ヂ摼W能夠為廣大農民群眾提供更加先進、真實的市場信息,改變小農意識,更新農產品的銷售渠道,擴大了交易范圍。

其次,農業信息化與農業經濟之間相互促進、相互發展。農業經濟的飛速發展,為農業信息化的推動也創造了一個良好的氛圍。農村實踐證明,若勞動力和信息水平保持不變,增加資本投入,農業產出也會增加,農業產出增加后,農業經濟水平也會不斷提升,投入到農業信息化發展的資金也會更多,兩者即呈現一種互動關系。信息化的發展活躍了農民的思維方式,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發展。但,也只有當農業經濟水平發展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夠為農業信息化配套設備的建設提供物質基礎,促進農業信息化的進一步發展。

(二)農業信息化建設的主要成效

1、惠民服民,降低勞動力成本。農業信息化創新了農業服務方法,拓寬了業務范圍。它通過現代媒介技術作為載體,提供了新的農業技術和農產品銷售途徑;它貫穿于整個農產品生產過程,除生產外,還提供技術支持、生產加工、銷售流通等服務項目,增加了農民除生產銷售以外的服務收入。

2、提高農業信息的質量與真實性。通過建立各項農業信息網站,發布各類農業信息,結合電子政務建設的實際情況,及時在網上公開農業發展的相關政策,并及時收集群眾反饋信息,實現了政府職能的轉變。農業信息服務平臺的建立,滿足了農民群眾對信息服務的需求,通過平臺信息的接收與發布,實現用戶之間的資源轉換,確保了信息傳遞的質量和前沿性。

3、建立信息隊伍,創新管理體制。通過市、縣、鄉至村的各部門信息聯絡體系,共同構建維護網絡信息平臺,通過專業的管理人員,負責與農民群眾的信息管理任務,并做好日常信息的收集維護,極大提高了農業信息質量。

(三)農業機械化與農業經濟增長的關系

隨著科學技術在農業中的廣泛應用,農業經濟的發展好壞越來越受制于農業的機械化發展程度。機械化生產,是為了提高生產效率、加強產出量而采取的高科技生產機械設備與生產技術,代替了傳統人畜勞動力,提高了農業發展水平,最終推動農業經濟的發展。同時,農業經濟增長反作用于農業機械化水平,經濟的增長,促進了對機械生產配置的各項投資,從而更新完善各項機械生產活動,革新機械生產技術。

(四)農業機械化建設的主要成效

1、提高生產效率。以先進的機械工具替代傳統的農業人力勞動,從事播種、灌溉、收割等各項工作,不僅節省了人力資源,而且易形成規模集成化勞動,提高生產效率,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傳統的收割農作,需要大量的人力,費時費力,收獲率較低,通過現今的收割機進行機械作業,能快速高效的收割作物,降低了勞動時間;而機械化、智能化設備還能根據室溫進行灌溉,掌握播種時機,提高了農業生產質量。

2、解放生產力。在農村大力推動機械化生產,充分減少了對人力資源的需求,進一步解放了生產力,減少了農業生產對生產力產生的依賴,提供農業工作人員更多閑暇時間,增加農村居民的收入,提高民眾的生活質量。不再依賴人力生產,民眾可以擁有更自由的時間去從事高附加值、高利潤的培育、養殖等行業,經濟收益大幅度增加;或是投身于城市建設的行業中,這也推動了我國城市化進程的發展。

3、宏觀規模效益。全面推進農業機械化,使傳統小規模小農生產轉變為大規模集成生產,提高了農業生產過程中的機械作業量,進而降低了機械損耗量。規?;臋C械工作,降低了農業生產的人力成本及單位,加快了農業生產的工作進程,進一步促進產業的規?;D型,轉型后的農業環境,可以更加方便的配置劃分各生產要素,降低生產成本,實現經濟效益,促進農業經濟又好友塊的增長。(作者單位:陜西省西安市農機監理與推廣總站)

參考文獻:

[1] 李曉燕,謝長青.農業機械與土地流轉問題[J].農業機械化研究,2004(2)

[2] 謝暉.論規范分析方法[J].中國法學.2009.2

[3] 王忠霞.淺談信息化在農業經濟管理中的作用[J].山東省臨沂市園林局

猜你喜歡
農業經濟增長機械化信息化
信息化是醫改的重要支撐
信息化
農業機械化
對我國煤礦巖巷掘進機械化配套的探討
生活中不應該有機械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