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鄉統籌視角:我國農業技術創新體系優化研究

2016-11-24 00:06朱騰覃杰
2016年33期
關鍵詞:城鄉統籌體系優化

朱騰 覃杰

摘 要:農業生產的分散性決定了農業技術與區域創新體系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公共產品的農業技術創新也決定了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性。我國農業技術創新體系正處于轉型期,存在農業技術研發主體單一,研發與農民教育培訓、農技推廣自成體系,加上農民文化素質低,最終導致農業技術創新供需失衡。通過加強農業技術創新的制度建設,建立農業技術創新的國際合作機制,優化農業科技研發的主體結構,構建多元化的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優化農業科技人才培育渠道等措施,是新時期以農業技術創新推進科技服務城鄉均等化戰略的重要舉措。

關鍵詞:城鄉統籌;農業技術創新;體系;優化

一、農業技術創新及其在統籌城鄉中的重要作用

(一)農業技術的高公共物品屬性

農業技術的高公共物品屬性源于農業技術采用和擴散分離。農業技術的高公共物品屬性主要體現在:一是大量農業技術具有較強的通用性。對于農業技術的需求者多,具有較大的“公共性”和“外溢性”。

二是農業生產特點導致農業技術供需雙邊不足。我國以農戶為生產單位的生產規模較小,農戶不能進行大規模的農業技術投入,農業技術在其生產和普及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氣候、土壤等自然因素直接影響農業的生產效率。

三是現代農業的多功能性?,F代農業的多功能性表現在:為城鄉居民提供農產品的經濟功能;對自然界資源系統優化的生態功能;維護農村穩定的社會功能;塑造人們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的文化功能。

(二)農業技術創新在統籌城鄉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農業科技創新是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核心內容。舒爾茨認為,只有通過技術變革,提供新技術、新品種、新動力等,才有可能實現農業經濟增長,傳統農業不可能提高其產出,除非引入技術革命

其次,農業技術創新是增強農民自我發展的承載力。新型農民是農業現代化的主體,農民的知識化和技術化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保障。通過農業科技入戶工程,可以促進農業科研機構與農業生產的結合,促進科技推廣人員與農戶結合,形成新的農技推廣模式。

最后,農業技術創新也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我國絕大多數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活動發生在農村,資源利用和生態環境狀況成為農村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傮w上看,農業資源利用技術低下,長期粗放式經營是導致不合理消耗和農村環境污染得不到有效遏制的根本原因。通過農業技術創新,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可以增強農村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三)農業技術創新體系

我國學者周衍平和陳會英的研究認為,農戶采用新技術有三種類型:技術率先采用者、技術跟進采用者和技術被迫采用者,農戶對新技術采用有著時間順序,“內源經濟發展理論”也認為,農民是農村發展的動力,農民是根據自己的生產、生活需要來獲取并采用技術,農民不是被動的發展對象,政府技術推廣體系應該是根據農民需求提供咨詢服務。

農業技術創新體系具有以下特點:一是以農業企業為技術創新的主體;二是把農業科技、農村教育培訓和中介組織作為重要的要素;三是把產業創新戰略放在重要位置;四是以市場為技術創新的基本激勵機制。

二、我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的現狀與問題

(一)我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的現狀。農業院校和科研部門對政府負責進行人才培養和農業科學研究,農技推廣部門把農業院校和科研部門的成果經過各級農業行政部門,用行政手段層層落實到農民,農民是農業技術成果的被動接受者,農民沒有自主選擇農業技術的權利,農民采用農業技術一般不會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

(二)我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首先,從農業科研來看:一是政府是農業科研推動的唯一主體。長期以來認為農業科技屬于純公共物品,農業技術研發和推廣都由政府承擔。隨著農業科技進步和農業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業科技管理體制的不斷完善,許多農業技術在其技術屬性和產權安排方面已經發生了變化。

二是農業科研機構條塊分割。由于不同的農業科研機構分屬不同的行政體系,不存在從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到實驗發展的層次性,這種依靠公共財政支撐的具有公共物品性質的沒有很好的體現農民和農業企業的意愿,實際上經常發生“免費搭車者”。

最后,從農村教育培訓管理來看:我國農民不僅受全日制正規教育程度低,而且在成人教育方面也比較落后。相關數據顯示,我國農民成人高校在過去30年幾乎處于停頓狀態,農民教育是我國教育事業中最薄弱的環節。

三、我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的優化措施

(一)優化促進農業技術創新的制度。一是制定促進農業技術創新的政策體系。誘致性創新理論認為,要獲得農業生產率和農業產出的可持續增長,就要選擇一條有效資源條件限制的發展路徑,各級政府要制定有利于農業技術創新的制度環境,建立適合農業技術創新體系要求的政策體系。二是進一步完善農技推廣法。1993年7月2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技術推廣法》,近二十年來,我國農村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取得了長足進步。

(二)優化農業科技研發的主體結構。一是優化配置科技投入資源。要按照國家農業技術創新的長遠規劃和總體要求,統籌兼顧、系統協調、優化配置農業各種科研資源,形成從基礎研究到實驗研發互動的農業科技創新網絡體系。二是積極扶持農業企業。農業企業是先進、實用農業科技成果的最先轉化者,并向農民提供科技型農產品,提供他們的示范作用,可以使先進的農業科技得到推廣。三是調整多農業研發主體結構。調整優化我國目前 “紡錘型”農業科技研發結構以及“金字塔型”結構的轉化,進一步提升我國農業技術創新能力以及農業技術擴散能力。

(三)建立多元化的農技推廣服務體系。一是建立多元化農技推廣的政策體系。目前,我國農技推廣從形式上已從單一的行政型向行政型、教育型、企業型、自助型等多種推廣模式轉變。二是引導培育農業企業推廣服務組織發展。政府要增強農業企業在農技推廣中的責任感和緊迫感,扶持農業企業的農技推廣活動,加強對于農業企業農技推廣的管理和指導,使農業企業分散零碎的農技推廣活動走向自動自發、相互協調、相互協作的系統。三是鼓勵社會組織參與各種類型的農技推廣。政府要大力發展農業專業合作組織,培育基層農民協會,完善農業社會服務體系,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要形成農民互助機制,保障農村公共物品供給,緩解農村經濟發展滯后的矛盾。

(四)優化農業科技人才培育渠道。一是優化整合農村教育體系。要充分利用教育資源,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力度,逐步建立多層次、多規格、多形式的農民科技教育培訓體系,在農村地區推行職業證書制度,制定全國統一的農業職業技術培訓標準,促進農村教育培訓體系的結構優化、相互協調,適應當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二是多渠道培育高素質的農業科技隊伍。我國實現農業現代化是關鍵人才。培養和造就結構合理、富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隊伍,這不僅是推動農業科技進步的重要措施更是構造高水平、高技術、高專業性的農業技術推廣網絡體系的關鍵。三是優化農業教育科技培訓模式。農業院校要承擔對于農業科技隊伍的教育培訓工作,可以建立以省為單位、以各農業部門為主、條塊結合的教育科技培訓模式,在各機構內部要加強學習型組織建設,使農業科技培訓組織化、制度化,從而實現即相互協調,又不至于行政和科研資源過于分散的局面。(作者單位:湖北民族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 解宗方.農業科技創新構想[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1999(6):13.

[2] 劉新.從現代農業的多功能性看“三農”的困境與前景[J].農業經濟.2010(11):3.

[3] 魏勤芳.如何構建我國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J].中國科技論壇.2007(12):5.

猜你喜歡
城鄉統籌體系優化
超限高層建筑結構設計與優化思考
一道優化題的幾何解法
構建體系,舉一反三
淺談我國農民工住房問題及解決措施
“三位一體”德育教育體系評說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