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生極端心理的分析

2016-11-26 11:08王宇婷
小品文選刊 2016年23期
關鍵詞:群體大學生學生

王宇婷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江蘇 南京 210000)

大學生極端心理的分析

王宇婷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江蘇 南京 210000)

《自殺論》是法國著名社會學家杜爾凱姆的著作之一。本文通過《自殺論》中杜爾凱姆有關自殺的觀點,結合我國目前大學生自殺事件備受關注的問題,分析大學生自殺現象背后的問題,旨在更好地了解大學生教育、生存現狀,從而結合社會各界力量來預防大學生自殺行為。

大學生自殺;自殺論;原因;預防

1 大學生的自殺現象

1.1 背景分析及現狀

社會學家杜爾凱姆的《自殺論》的角度分析,自殺的主要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社會因素導致的。個人是無法脫離社會而生存的,人是具有群居和社會屬性的,可以認為,個人的行為產生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社會因素、環境因素的影響,故而,自殺行為也是如此。自殺是世界范圍內危害健康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目前是大學生主要死亡原因之一。通過在中國知網上的搜索可以得出,以“大學生自殺”為搜索主題的文章從2001 年到 2009 年間關于大學生自殺的文章比過去20多年的都多,眾多的現實依據也充分說明大學生自殺應當引起社會各界足夠的重視。

1.2 自殺的定義及類型

社會學家迪爾凱姆的《自殺論》中,將自殺定義為人們把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會產生這種結果的某種積極或消極的行動直接或間接地引起的死亡叫做自殺。迪爾凱姆把自殺分為三種類型:利己型自殺、利他型自殺、失范或反常型自殺。利己型自殺行為;個人的自殺行為了為了某一個他所認可的小集體或者群體的利益價值而產生的自殺為兩方面:戀愛關系不平等,通過自殺的方式期想能讓自己解脫;家庭條件制約在校讀書的生活水準,壓力難以適應。當大學生無法適應壓力時,會很容易產生輕生的念頭。失范或反常的自殺行為;主要針對社會轉型期時出現的一種狀態,個人一旦幻想被打破或者原本處于穩定狀態但由于轉型期而出現的動蕩和意外狀況時,失范型自殺行為便會產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時代的更替讓部分無法跟上時代步伐的人倍感壓力和挑戰,當實際得到的并沒有滿足他們的預期欲望時,他們選擇自殺來結束自己的生命。

2 大學生自殺現象背后的原因

2.1 社會原因;自殺榜樣行為是指由于易感個體對自殺行為的模仿,一個單獨的自殺行為導致之后更多的自殺行為發生的現象。近年來,我國大學生自殺現象頻發,且呈現榜樣行為特點,即短期內鄰近幾所或同一所大學多名學生以相同的方式完成自殺。近幾年熱播的穿越劇中跳樓等方式穿越的熱播劇依然受到年輕人的追捧。原本在學校、家長眼中的佼佼者在步入社會時卻難以一時適應現實的社會情況,而書本所學知識又難以第一時間運用于工作實踐中,心里產生極度的不適應感和非常強的挫折感,這是導致大學生自殺行為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

2.2 家庭原因;家庭是每個人的初始環境,對于大學生而言,在還未步入社會時,家庭和學校對心理健康的影響起到了關鍵作用,孩子常常因為無法滿足父母的心意和要求而被責怪,從而產生自我否定的心理,進一步與父母疏離,產生冷漠關系。于是有的人選擇離家出走,有的選擇自殺的方式來逃避壓力和自責。

2.3 個人原因;部分大學生在中學時代都是成績拔尖的優秀生,但在經過了層層篩選過的高校里就變的再平凡不過了,過去的自豪感一去不返,期末考試包含了成績之外的許多綜合表現,多方的應對要求增加了大學生的壓力。在大學又是集體住宿,生活習慣、文化教育的不同必然對個人的行為方式有很大影響,許多學生第一次離家生活,生活的不適應和與他人的生活磨合對于部分學生而言也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適應。

3 大學生自殺行為的預防策略

3.1 社會方面

對于畢業生而言,過渡期的相對平安度過是非常重要的,社會各界公司、企業應該積極配合高校,給予大學生實習鍛煉的機會,能讓學生們有效的將課本知識和實踐相結合,為在校大學生提供一個平臺讓大學生在寒暑假期間有機會能夠到一些組織機構實踐,幫助他們在畢業前了解社會。這樣就能讓大學生在畢業前了解到一些求職信息并有機會做相關的準備,同時對于企業而言可以提前培養優秀人才,能讓大學生在工作時快速上手并適應自己的角色。

3.2 學校方面

學校作為大學生重要的活動場所,對于學生的心理健康有著重要的引導作用。應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要實際的為大學生開展心理咨詢服務,將自殺的念頭遏制在搖籃里,避免出現“想求助但無處可去”的情況;學校的培養工作應該注重個性化、綜合化,不能單一成績或者單方面的技能就評定學生的好壞與優劣,應該多激發大學生的特長和個人優勢,培養多方面的人才,指導批評的同時也應該注意學生個人的尊嚴和面子;學校應注重實踐與課本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減少因為課本與實際脫節后產生的強烈心理落差感和不適應感。

3.3 個人方面

大學生應該積極參加校園活動,拓寬自己的人脈圈和豐富自己的大學生活,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還可以積極加入學生會等學生組織工作,鍛煉自己,通過服務他人來達到自我的鍛煉和能力的培養,通過挫折、困難可以達到意志力的提升和樂觀心態的養成,對于以后適應社會增加自身的砝碼。大學生能在群體的活動中發揮自己的特長,可以感受到群體的溫暖,以此提高自己的自信心,找到自己在群體中的歸屬感和存在感。綜上而言,大學生群體的自殺行為不容小覷,而作為高素質、高知識水平的群體,這種偏激的行為必然是由社會、個人等多方原因的影響。為了能有效的預防大學生自殺行為,應該聯合多方力量,共同關注大學生群體的身心健康,營造一個穩定、安全、低壓的社會環境。

[1] 尚玉秀,董桂清,劉婷.銀川市大學生自殺意念及抑郁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公共衛生,2008,24( 8):934 - 936.

[2] 埃米爾.涂爾干.自殺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3] 李歡歡,涂敏,王湘,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3年第21卷第 1期

[4] 石中英.有殺問翅的教育哲學省思[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

王宇婷(1993.10-),女,漢族,甘肅蘭州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2年級社會工作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益慈善。

B846

A

1672-5832(2016)11-0225-01

猜你喜歡
群體大學生學生
大學生付費實習“天坑”必須提防
哪些群體容易“返貧”——受災戶、遇困戶、邊緣戶
“群體失語”需要警惕——“為官不言”也是腐敗
趕不走的學生
大學生繳存公積金,這個可以有
學生寫話
六旬老婦“養出”了個大學生
2013年第三屆大學生演講比賽圓滿落幕
不容忽視的校園“小群體”
聰明的學生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