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文言文課堂“響”起來

2016-11-26 12:19陳宏建
長江叢刊 2016年6期
關鍵詞:文言文課文教師

陳宏建

?

讓文言文課堂“響”起來

陳宏建

2016年新年伊始,看到北大著名教授漆永祥在《中學語文教學“十請”》中對中學語文教師的一段寄語:“請讀出聲來:教師自身的領讀誦讀,或師生共讀共賞,抑揚頓挫,聲情并茂,就是世間最美好的朗誦,放棄誦讀,沒有對話與表達,就無法領略漢語之美,無法順暢地溝通與交流,是干枯無味的啞巴語文,到了大學仍然是個啞巴學生”。聯系到自己正在進行的文言文教學,感觸頗多。

文言文教學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為了達到此目的,很多老師在講授文言文時,把教學目標只定位在字、詞、句的解釋和翻譯上,講究“字字落實,句句過關”,唯恐有所遺漏,甚至“字斟句酌”,而文言文的詞法、句法又特別復雜,教師講得是津津有味,頭頭是道,而學生聽得卻是昏昏欲睡,味同嚼蠟,久而久之,學生學習情緒低落,覺得“學文言難,難于上青天”。要改變這種現狀,給文言文的課堂教學注入生機,教師必須想方設法讓學生開口,讓文言文課堂“響”起來。

如何讓文言文課堂“響”起來?我嘗試按照“范讀——誦讀——譯讀——賞讀——背讀”多種朗讀方式指導學生學習文言文,收到了不錯的效果。

一、范讀激趣

現代化教學設備的使用,使許多語文老師放棄了范讀,教師的范讀有其他教學手段難以替代的作用。錄音帶里的朗讀可以說是字正腔圓,感情充沛,但在學生聽來卻遠遠沒有自己的老師范讀來的親切、真實。老師聲情并茂地范讀,學生既可以聞其聲,同時也可以視其人,悟其情,直接領略老師范讀時的語調、神情、情感,進而體會課文的內容和感情。為了讓范讀收到效果,教師巧妙的導入鋪墊很重要,導入語要和課文的內容和情感高度相融。

執教《唐雎不辱使命》時,我由競猜人物來導入新課,由貴州衛視的一檔文化節目“最愛是中華”引出,通過關鍵詞配合畫面猜戰國人物(藺相如、荊軻、蘇秦、毛遂),告訴學生他們的共同身份是“士”。然后以“今天,我來講一個士的故事”引出教師的范讀,學生的興趣一下子就激發出來了。

執教《三峽》時,我這樣導入:“有那么一片山,靜默千載,有那么一灣水,流淌千年;白云悠悠間,流逝了多少故事,流逝了多少傳說,也留下了多少文人墨客的來來往往……它就是——三峽?!?,此時,音樂響起,PPT自動播放三峽的圖片,教師背誦課文,學生很自然地走進課文中了。

在這一環節中,如果教師能夠背誦課文,效果會更好。

二、誦讀正音

所謂誦讀正音,有兩層意思:

一是要求學生根據課下注釋讀準字音,盲目地讀達不到預期的效果,這就要求我們老師加以科學的指導,第一次就讀準確。如果開始讀錯了,以后很難改正,考試的默寫極有可能出錯。文言文中常有生僻字、多音多義字、詞,又間有通假字和破讀字,對于這幾種類型的字詞,教學中要對學生進行認真訓練,及時地予以糾正。

二是根據不同文章的語言表達的風格,讀出文章的神韻。例如《口技》,特別具有音樂美,這是北方打鼓說書的形式,要讀出說書的味道?!逗酥塾洝肥鞘挛镎f明文,誦讀時,要求學生把自己當成一個解說員,面對觀眾時的那種娓娓道來、不急不緩的味道要讀出來?!墩撜Z十則》是語錄體,充分體現了一位長者、智者、傳道者思想的光輝,誦讀時,要讀出一種語重心長、諄諄教誨的味道?!短砌虏蝗枋姑贰豆敗饭适滦詮?,人物對話多,適合以劇本的形式,分角色演讀。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語氣語調語音表現應該不一樣?!对狸枠怯洝愤@篇文章時,第一段以敘為主,應讀得舒緩、莊重。第二段寫洞庭湖景的文字,氣勢雄壯,應讀得開朗雄渾?!扒叭酥鰝湟印闭Z調轉入平緩,“然則”引出新意境,語調應升高?!暗脽o異乎”應讀出疑問語氣。第三段以“若夫”起筆,意味深長。以下的寫景文字,由天氣的惡劣寫到人心的凄楚,意境悲涼,應讀出愁苦凄楚的情味來。第四段“至若”領起,引出一個陽光燦爛的畫面,“至若”應讀得高亢嘹亮,節奏明快而有力。以下的寫景文字,描摹出一幅湖光春色圖,色彩明麗,生機盎然,應讀出歡樂和暢的韻味?!按藰泛螛O!”一句把喜悅的感情推向高潮,“登斯樓也,則有……”應讀出超脫、揮灑自如的情味來。第五段以“嗟夫”開啟,帶來抒情和議論的意味,注意三句疑問句,語調應上揚,“噫”一句,應讀出悲涼慷慨、一往情深的意味。

三、譯讀曉意

所謂“譯讀”,就是學生根據課文注釋自讀、自譯課文,讀讀譯譯,譯譯讀讀。這一環節旨在讓學生在讀懂課文注釋的基礎上了解課文大意,不要求學生作機械的文白對照,否則又落入了傳統的文言演繹白話的費時費力的窠臼??刹捎脤W生個人自讀自譯、小組內和小組間讀譯聽評的形式。

具體操作時,第一步先由一個或者一組學生讀原文,另一個或者一組學生同聲翻譯,通過原文與譯文的比較,教師可順勢著重引導學生歸納、整理、積累重點文言詞語和基本的文言句式,如《唐雎不辱使命》:

甲生演讀:(哼?。┕讶艘晕灏倮镏匾装擦?,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劍鋒所指:質問)

乙生譯讀:“我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而安陵君卻不聽從我,這是為什么呢?”

第二步是反過來,先由一個或者一組學生讀譯文,另一個或者一組學生讀原文,通過譯文與原文的比較,教師可順勢著重引導學生掌握朗讀節奏和翻譯文言文的技巧。如《唐雎不辱使命》:

甲生譯讀:況且秦國已經滅了韓國亡了魏國,而安陵君卻憑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來,是因為我把安陵君當作忠厚的長者,所以才不打他的主意啊。

乙生演讀: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警告)

對于朗讀節奏的把握,很多老師把它放在誦讀階段完成,本人覺得不太恰當,因為不了解文句的大意,很難把握朗讀的節奏。例如在《鄒忌諷齊王納諫》中,“今齊地/方千里”,學生在朗讀時總容易想當然地讀成“今齊地方/千里”?!独恰分?,“其一/犬坐于前”,學生很容易讀成“其一犬/坐于前”,這兩句停頓不同,表現為對詞義的理解不同,斷句出現偏差,所表現的語句理解就會大相徑庭。

四、賞讀入境

所謂“賞讀”,就是在理解課文大意的基礎上對課文進行分析、品味、賞析。有效地賞讀,應該是引導學生讀出韻味→讀出情味→讀出意味→讀出余味。這是文言文教學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賞讀的方式很多,凡能夠在讀中能夠引發學生積極思維的都是好方式,比如:

一是以讀帶析,賞析兼得。在讀的過程中把分析一帶解決,例如讀《五柳先生傳》第一段時,我要求第一大組學生讀第一層,第二大組學生讀二層,第三大組學生讀第三層,第四大組學生讀第四層。層次在哪里,老師不知道,你自己去揣摩。這樣學生就要自己進入課文。大約幾分鐘的討論,才會知道?!洞鹬x中書書》請同學們把它讀成兩個段落(描寫議論相結合),三個段落(總起一筆,描繪一筆,議論一筆),四個段落(總起一筆,描寫雄奇的景色,描寫秀美的景色,議論抒情)。這就是讀中分析。

二是巧尋角度,層層深入?!堵毅憽?,訓練角度:一讀文章的層次,概括各層的意思;第二次讀讀出領字的長度,讀出字詞句的力度,欣賞練字之妙,文章以“德馨”兩字統領全篇,以一“上”一“入”寫陋室環境(景色之雅),生動傳神,化動為靜,以一“綠”一“青”襯陋室別致寧靜,以一“有”一“無”對舉,寫室中人(交往之雅),虛實相映;三讀讀好最后三個句子的高度,運用類比,引古賢之言證實陋室,文章境界至此突然升華。這樣的朗讀分散在活動訓練中,連點成線,貫穿全文,成為課堂教學外在的結構之美。再換一個角度,有的文章,一字經緯,揪住不放,即可帶著學生既讀課文,又感受作者的情感?!蹲砦掏び洝穬蓚€字讀好:第一個字是“樂”,作者到底都在樂些什么呢?引導學生讀出相關的句子,說出自己的理解,作者有三樂:山水之樂,并因“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宴酣之樂,近取“山肴野蔌”,佐酒“非絲非竹”,眾人“起坐喧嘩”;樂人之樂,故作文以記其事。三樂歸一,都是與民同樂。第二個字是“也”,文中有21個“也”字,它具有表示判斷和舒緩語氣的作用,通貫全篇,大致表述了以下幾種語氣:陳述(用于描述景物),肯定(用于介紹人物),感嘆(用于直抒胸臆),要引導學生讀出它們的味道來。

三是添枝加葉,讀有趣味。如賞讀《記承天寺夜游》時,要求學生結合相關的寫作背景試著在文中的括號處填入不同的嘆詞,“(),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問題一拋出來,學生的熱情一下子被調動起來,通過對不同嘆詞的品味,學生很快地理解了文章在描述“閑”中所反映的解脫世俗、忘情自然的恬淡曠達的情懷和郁郁不得志的苦悶交織在一起的復雜心情。

五、背讀入心

所謂“背讀”,就是在課文感知、理解的基礎上背讀課文。這一步驟是學生最終形成積累的關鍵。前面四個步驟到位后,這一步驟似乎水到渠成,但要對學生的誦記讀背作精要的指導。這一步驟要盡量避免單調枯燥,可采用個人表演讀、小組分角色朗讀、各組之間比賽背讀、配圖背讀、根據文章章法指定內容背讀等多種形式。因操作起來相對簡單,不贅述。

總之,“讀”是語言學習的一種最常見也最有效的方式,通過“讀”這樣一個由口入心、琢磨和體驗的過程,讀準了,讀多了,往往就會把握文言文的一般特點和規律,從而達到文言文學習的效果。朗讀的方式很多,但無論采用何種方式,只要讓文言文課堂“響”起來,學生才能在搖頭晃腦、神采飛揚中感受到文言文之美、古代文化之美。

(作者單位:宜昌市上海中學)

猜你喜歡
文言文課文教師
文言文閱讀專練
最美教師
大山里的教師
背課文的小偷
當代人寫文言文,就是一場尷尬的行為藝術
未來教師的當下使命
會背與會默寫
文言文閱讀練習
端午節的來歷
背課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