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德市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分析

2016-11-28 06:06陳虹光
中國市場 2016年41期
關鍵詞:發展分析常德市電子商務

陳虹光

[摘要]由于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電子商務為農產品交易提供了新的渠道。常德是農業大市,開展農產品電子商務,有利于健全常德的市場流通體系,解決農產品賣難和市民買安全農產品難的“兩難”問題,有利于促進常德第一產業的良性發展。文章通過分析常德市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中的優勢和劣勢,結合實地調研成果,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相關問題的對策措施,希望能夠對該市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有所助力。

[關鍵詞]常德市;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分析

[DOI]10.13939/j.cnki.zgsc.2016.41.123

由于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互聯網改變了我們的生產生活方式。例如,以電子商務為媒介的新興交易模式,逐漸為農產品交易提供了新的渠道。農業電子商務便應運而生,它是指在農產品生產和消費活動中,充分利用電腦、手機互聯網技術,使農產品買賣雙方達成交易的一切活動的總稱,是現代市場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農業信息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選擇。

在這種趨勢下,各地區正在探索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的模式,在江浙等電商發達的地區,地方生產的農產品與電子商務的結合,已經成為一種發展趨勢。以中國最大的電商平臺——阿里巴巴零售平臺(包括天貓商城、淘寶網、聚劃算平臺)為例,2014年阿里巴巴零售平臺上經營農產品的賣家數量為76.21萬個,完成農產品銷售483.02億元,較2013年增長69.83%,三年的平均增長率高達89.73%[1],可謂是高速發展。

而且,回顧常德市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是在政府部門主導下的一個漸進過程,具有顯著的路徑依賴特征,是強制性制度變遷與誘致性制度變遷相結合,但更注重強制性制度變遷方式。[2]因此,健全農產品網絡流通渠道、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離不開政府的扶持。

因此,如何把握電子商務發展的勢頭,提升常德市農產品的銷量和質量,便有了研究的價值和意義。

1 常德市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的優勢

1.1 常德市農業發達,交通便利

常德市是農業大市,全市糧食、棉花、油料、生豬、蠶繭和水產品的總產均居湖南省之首,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棉、油、豬和魚的生產基地。常德市九個區、縣(市)中有8個是國家商品糧基地縣,2個是商品棉基地縣,5個商品魚基地縣,1個綠色食品生產基地縣,1個綜合農產品優質商品基地縣。農產品除糧、棉、油、豬、魚、珍珠居湖南省前列外,果、麻、糖、茶、繭、煙、牛、羊、禽、蛋、龜、鱉、膳、牛蛙以其出產多、品質優而聞名全國。[3]與此同時,常德交通便利,道路設施較為完備,有焦柳鐵路與石長鐵路兩條鐵路復線,建有桃花源機場和兩個吞吐量百萬噸以上的港口。

1.2 農產品品牌建設初見成效

2000年以后,常德開發出來的金健系列糧油產品、洞庭水殖系列水產品、洞庭大閘蟹、漢壽中華鱉、石門馬頭羊、津市張老頭牛肉干、津市綠康香酥魚、津市津興兔肉干、津市木子腐乳、桃源大葉茶、東山秀峰茶、石門特早熟柑桔、津市甜酸藠頭、武陵醬板鴨等大批優質農產品,已躋身國內市場,成為常德對外宣傳的名片。漢壽縣每年投放市場的商品鱉就占全國的三分之一,并且成為全國最大的楊樹生產基地之一,被國家農業部命名為“中國甲魚之鄉”,“中國黑楊之鄉”。2001年農業部在常德市石門縣成功舉辦了首屆中國柑橘節,極大地提升了常德市柑橘的知名度。金健米業、大湖股份、萬福生科更是借助品牌農產品的銷售,成為常德本土的上市公司。

2 常德市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的不足之處

2.1 農產品銷售主要依靠傳統渠道

改革開放以來,在市場和政府的推動下,常德市初步形成了以龍頭企業、營銷大戶、相關協會、農貿市場、基層組織為主體的傳統流通體系。農產品流通業的發展,直接拉動了全市糧食、牲豬、水產、棉花、油料、柑橘等大宗農產品的銷售,帶動了農業產業化的進程,使農業整體水平明顯提升,持續多年的農產品“賣難”問題得到了一定緩解。但是,全市農產品的80%依靠各級批發市場和農貿市場這種傳統流通渠道進行銷售,使得農產品的損耗率保持著較高的水平,果蔬、肉類、水產品流通腐損率分別達到30%、18%、20%,與發達國家平均6%的流通損腐率有著較大的差距。[4]而且傳統農產品流通渠道,其流通鏈條長,參與主體多,成本較高,既不利于生產者盈利,也不利于終端銷售價格的降低。就以螺絲椒銷售為例:

常德市農民出售螺絲椒到消費者的價值走向

注:數據來源為筆者調研所獲得。

如上圖所示,螺絲椒由農戶種植出來后,通過一級批發商—二級批發商—批發市場—超市—消費者這個流通鏈條,最終把產品賣到需求終端。作為生產者的農民將螺絲椒以 3元/千克的單價賣給一級批發商,經過若干流通環節,到達消費者手中的價格已是 8元/千克,螺絲椒價格總共上漲了166.67%。

同時,這種農產品傳統流通模式,是一次性買斷交易,消費者購買農產品出現問題,也很難追究責任人,因此容易造成投機主義。

2.2 常德市信息化建設滯后

截至2014年,常德市CBDI指數為0.461,在全省14個市州之中排名并列第十,互聯網寬帶接入農村家庭普及率為0.17,普及率處于較低水平。[5]

同時,2015年,常德市電子商務交易額為116.5億元,占全省比例僅2.7%,網絡零售額8.6億元,只有長沙市的1.65%,電子商務交易額在全省十四個市州中排名第六[6],全市網絡零售水平較為滯后,其中農產品在網絡零售產品分類中排名靠后。

綜上,常德市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的硬件條件還是消費環境,在全省都處于中下游水平,發展之路任重道遠。

2015年湖南省各市州電子商務交易零售數據

2.3 交易主體對農產品電子商務的認識不足

由于全市農村地區的教育相對落后,造成了農民文化水平偏低,對于互聯網、電子商務缺乏足夠的認識,同時由于自身傳統觀念的局限性,和網絡虛擬性的特征,使得農民對于虛擬的產品缺乏足夠的信心。再次,有些落后的農村地區,農民沒有條件在互聯網上獲得或是發布農產品的相關信息。關于農村電商人才建設方面,常德市無論是從思想重視程度上還是資金的投入上都是比較薄弱的,至2016年初還未發布相關的扶持政策,農村地區缺乏網絡專業人才的維護,造成了農業信息網絡數據收集、數據庫建設以及更新進度緩慢。另外,現有的農產品電商在售后服務方面由于缺乏專人維護,導致客戶的問題無法及時地給予解決。

3 常德市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的相關對策

開展農產品電子商務,有利于健全常德的市場流通體系,減少流通環節,平抑市場價格,降低農民投入成本;有利于解決農產品賣難和市民買安全農產品難的“兩難”問題,促進農產品流通,利農便民,促進菜籃子與市民有效銜接;有利于轉變農民的銷售意識與習慣,享受信息化帶來的便捷實惠。因此建議從如下幾方面著手。

3.1 發展精細農業,推行農產品網絡直銷模式

隨著城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危機的爆發,消費者對環保和食品安全意識得到了提升。中等收入及以上的人群對安全、綠色、優質的食品有需求,也有相應的消費能力,愿意花費高于平均菜價的金錢來獲得滿意的產品。針對這一部分的用戶,可以推行農產品網絡直銷模式,從消費者到流通者,再到生產者,利用互聯網和物聯網、大數據等,指導農民生產,進入育種、栽培,實現農產品溯源,然后利用物流遞送到用戶手中。

目前常德較為突出的農產品網絡直營商,是常德正新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該公司已經實現了農產品種植、質量監控、網絡銷售、產品包裝、運輸配送的一條龍服務,其產品已經銷售到北京、上海、廣州、長沙等地區。

農產品網絡直營,其銷售模式發展得較為成熟,只要通過資本運作,便可以大規模地實行,因此建議市、縣兩級政府,通過義務宣傳、給予補貼、稅收優惠、出臺相關土地政策等方式,大力扶持農產品網絡直營企業,鼓勵農戶加入電商的銷售體系之中。

3.2 發展縣域農產品電商平臺,打造地方消費門戶網站

主打地方農特產品和旅游資源,通過開放的運營方式和地方館運營商、地方政府、行業協會共同打造。依靠本地化綜合服務商熟悉本市農特產品資源,提煉或挖掘出這些產品的優良特性和文化內涵,在政府或行業協會的支持下,協調本地農業、旅游、媒體等相關資源為農產品電商發展服務。具體可參考浙江省遂昌縣打造的“麥特龍分銷平臺”,該平臺將縣域內各個合作社的優質農產品做成產品包放在分銷平臺商,后由縣里的眾多草根網商將產品包拿到網店銷售,麥特龍平臺則負責統一配送和物流,使遂昌農產品電子商務進入快速發展期。截至2014年,遂昌縣從事農村電子商務產業的人員超過6000人,網商1500多家,其中網店協會旗下會員1300多家(占全縣網商86%以上),擁有110多家網貨供貨商,10多家第三方服務商,網上銷售額突破5.3億元,同比增長73%;建設電子商務進萬村工程村級服務網點210個;開展27期各層次培訓,共計培訓電子商務人才6000人次。[7]麥特龍分銷平臺為縣域農產品銷售提供了良好的銷售渠道,同時為培育電商人才做出了突出貢獻,其成功模式值得縣級政府學習和復制。

3.3 大力扶持農產品(包括食品)專業物流企業

對于農產品電商尤其是對于銷售生鮮產品的電商而言,冷鏈是永遠無法回避的問題。打造冷鏈物流系統,第一要建庫房,第二要采購冷藏兼冷凍的混合配送車輛,安裝冷藏周轉箱及恒溫設備,以及末端宅配冷藏配送工具。生鮮產品一旦缺乏設備設施,質量再好的產品,送到客戶那里,都會因為氣溫而降低品質甚至是變質。全市農產品流通主體眾多,長期以來農產品流通主體處于組織分散化的經營狀態。因此,要扶持培育農產品專業化第三方物流企業,特別是冷鏈物流企業,在稅收、貸款政策上給予優惠,鼓勵企業通過兼并重組、投資合作等方式開展共同配送和統一配送,提供一體化的倉儲、運輸、包裝、加工等增值服務,提高物流服務水平。同時,對于專業化的農產品物流配送中心,要依據產業優勢和地域特色統一規劃、合理布局,提升配送效率和服務質量。[8]

3.4 鼓勵推行農產品預售模式

在傳統農產品流通模式下,生鮮類農產品由于距離的阻隔和供應鏈的影響,到達消費者手中不僅價格昂貴,而且失去了最佳的新鮮味道。以銷定產的C2B預售模式顯示了優越性。當生鮮農產品尚未收獲的時候,提前在網上售賣,收集完訂單后,農民開始采摘、安排發貨。這樣的預售模式讓產地能夠按需供應配送,大大降低農產品的庫存風險、生產成本和損耗。消費者由此也能夠獲得最新鮮、性價比最高的原產地農產品。根據天貓預售平臺2015年的數據,在網絡預售的生鮮農產品中,銷量排名前十的分別是車厘子(櫻桃)、生雞肉、鱈魚、大米、芒果、柚子、綠茶、奇異果、大閘蟹、榴蓮。常德市特色農產品具有類似的特點,比如醬板肉食、有機甲魚、大閘蟹、石門柑橘等可以嘗試用網絡預售的模式,即能提前收回農產品的投入成本,精確控制產品產量,避免價格出現過大的波動,還能夠積攢口碑,為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阿里農產品電子商務白皮書[Z].2014.

[2]祁春節,蔡榮.我國農產品流通體制演進回顧及思考[J].經濟縱橫,2008(10):45-48.

[3]常德統計局.2014年常德市統計年鑒[R].常德:常德市統計局,2015.

[4]常德市農業委員會.常德市農產品流通體系的發展現狀[R].常德:常德市農業委員會,2015.

[5]湖南省通信管理局.湖南省各市州寬帶發展水平報告(2014年度)[R].長沙:湖南省通信管理局,2014.

[6]湖南省商務廳.2015年湖南省電子商務報告[R].長沙:湖南省商務廳,2015.

[7]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2014年遂昌電子商務發展報告[R].杭州: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2014.

[8]常德市商務局.全市冷鏈物流產業摸底調查報告[R].常德:常德市商務局,2016.

猜你喜歡
發展分析常德市電子商務
常德市武陵區實驗幼兒園
常德市第一中醫醫院 三級甲等中醫醫院 全國示范中醫醫院
《電子商務法》如何助力直銷
電子商務
中小學計算機教育課程改革分析及發展探究
關于加快制定電子商務法的議案
常德市棉花種植結構調整探討
常德市農業生態補償實踐及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