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定時代背景下林紓翻譯的“沉浮”

2016-11-29 04:02胡璐重慶商務職業學院重慶401331
人間 2016年16期
關鍵詞:時代背景

胡璐(重慶商務職業學院,重慶 401331)

?

特定時代背景下林紓翻譯的“沉浮”

胡璐
(重慶商務職業學院,重慶401331)

摘要:本文首先介紹了林紓其人,然后以林紓一生跨越兩個時代為切入點,分別分析了兩個時代的背景,以及對林紓翻譯作品的影響,從而使其作品出現了“浮”、“沉”兩種截然不同的現象。最后對林紓的翻譯進行了綜合評價,得出了特定的時代背景對林紓的翻譯產生了重大影響的結論。

關鍵詞:時代背景;林紓翻譯;“沉浮”

引言

林紓(1852-1924),是中國近代歷史上偉大的文學家、翻譯家,1897年,林紓開始與留法歸來的王壽昌合作,兩人于1899年推出了第一部譯著《巴黎茶花女遺事》,在國內得到強烈反響,從此,林紓在不諳外文的特殊情況下走上了翻譯的道路,但他的翻譯,在特殊的時代背景下,也經歷了“沉浮”。

一、跨越兩個時代

林紓作為一位翻譯家,是特定時代的產物,他的一生跨越了兩個十分特殊的時代:帝制的晚清和共和制的民國。帝制的晚清之所以特殊,是因為中國封建統治者一味妥協退讓,中國受盡帝國主義列強的欺凌;共和制的民國之所以特殊,是因為中國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共和、民主的思想正如春風吹拂著滿目瘡痍的中華大地。這兩個不同特征的時代,無論是對林紓的閱歷、人生態度、翻譯作品,還是對其翻譯作品的受眾體,都會產生重大影響,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其翻譯作品的“沉浮”。

二、“舊瓶裝新藥"——“浮”的時代

不論林紓是否意識到他在翻譯過程中采用了“舊瓶裝新藥”的方法,這一策略在帝制的晚清社會的確十分奏效,使其翻譯的作品一時間“洛陽紙貴”,廣受贊譽。所謂“舊瓶”,也就是林紓在翻譯時采用文言文的形式;所謂“新藥”,也就是林紓將西方文學作品作為翻譯的對象。

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統治過程中,文言文的地位舉足輕重,在帝制的晚清社會,雖然有一批“留洋”歸國的留學生,雖然有一些文化革新的新趨向,但濃厚的封建殘余決定了文言文仍舊會暫時保持主導地位。所以林紓采用文言翻譯無疑會迎合大眾的審美心理及口味。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林紓的文言文翻譯并非是傳統意義的文言文文體。 “林紓譯書所用文體是他心目中認為較通俗、較隨便、富于彈性的文言。它雖然保留若干“古文”成分,但比“古文”自由得多,在詞匯和句法上,規矩不嚴密,收容量很寬大(錢鐘書,1994)。所以采用了舊式的語言外殼,同時也摻入了新的表達方式,這是經林紓改造后的“舊瓶”,也是保證其翻譯作品能夠為中國大眾接受的“敲門磚”。

封建帝制的晚清社會,思想迂腐落后,不僅中國的有志之士們紛紛行動起來,尋找救國圖強的道路,甚至是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人民大眾,也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哪怕是使生活有些許的輕松、靈動。林紓翻譯的西方文學作品,猶如星星之火,點燃了中國大眾心中的激情。其中的原因有二:其一,林紓翻譯的小說,如《巴黎茶花女遺事》,講的是癡情男子與紅塵女子的愛情悲劇,此類題材對中國讀者而言是絕對的新鮮有趣;其二,林紓在解讀西方小說時,從補救中國弊端的實際出發,希冀對中國的現實有所推進,而這種翻譯目的恰恰迎合了中國社會中正苦苦探求救國之道的仁人志士的心理需求,激發了其保國救國的斗志。

林紓的翻譯作品正是在文言文這樣的“舊瓶”的包裹之下,將西方現代小說的話語被整合為文言話語,“并以此實現了對中國傳統閱讀心理習慣的迎合,從而完成了登陸中國讀者文化心理的艱難過程”(李宗剛,2004:133)。

三、五四新舊思潮之爭——“沉”的時代

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提倡白話文代替文言文,并在“文學革命”的口號下,提倡新文學。而此時的林紓,依舊提倡的是文言文,所以在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中,林紓就成了眾矢之的,正如郭沫若在《我的幼年》中所言:“前幾年我們在戰取白話文的地位的時候,林琴南是我們當前的敵人”(蘇建新,2007:410)?!傲旨偼砟甑倪@番表演,使新文化運動的戰士目為‘敵人’”(蘇建新,2007:410)。五四運動的新舊思潮之爭幾乎把林紓弄得身敗名裂。由于受到五四陣營的“炮轟”,林紓的翻譯自然就難以擁有市場,最起碼不會再有之前風靡一時的盛況,這其中與林紓個人翻譯水平的下降也不無干系。

錢鐘書先生曾經說過,林紓的翻譯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癸丑三月(民國二年)譯完的《離恨天》算得前后兩期之間的界標。在它以前,林譯十之七八都很醒目,在它以后,譯筆逐漸退步,色彩枯暗,勁頭松懈,使讀者厭倦”(錢鐘書,1994)。民國二年即1913年,正是中國社會動蕩,山雨欲來風滿樓的非常時期,林紓的翻譯水平下降,與其在這個特殊時代背景下的經歷有很大關系。林紓是一位充滿了愛國情操的文人,戊戌變法失敗對林紓而言是個沉重的打擊,而辛亥革命的迅速失敗和革命后的社會混亂使林紓的心又涼了下來,而且從此不再對任何革命報有希望。至此,滿懷寂寥之心,林紓再無之前翻譯時的激情,而僅是應付了事,拿翻譯來做糊口,所以“譯筆逐漸退步,色彩枯暗,勁頭松懈,使讀者厭倦”也在所難免了。從這一方面而言,是動蕩慌亂的社會現實無法滿足林紓的心理愿望,從而導致了其翻譯勁頭的松懈。譯文質量的下降,自然很難得到翻譯接受體的認可,這也是導致林紓的翻譯作品在五四時期以后“沉”的原因。

結語

林紓作為一名翻譯家,其翻譯作品是特定時代的產物,“浮”也好,“沉”也罷,都是人們以綜合的眼光進行的評說,但林紓翻譯作品的價值是不容懷疑的,他讓中國大眾接觸了西方文學作品,他的譯作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新文化事業的發展,并影響了一大批中國近代文學家,對于中國翻譯事業的發展和文學事業的革新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林紓翻譯作品的“沉浮”正是特殊時代背景下必然性與偶然性相結合的結果。

參考文獻:

[1]李宗剛,對林譯小說風靡一時的再解讀,東岳論叢, 2004(6)。

[2]錢鐘書,《七綴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3]蘇建新,為古老民族的文化守護神林紓一辯, 福建工程學院學報,2007(5)。

[4]張俊才,徘徊在“共和老民”與“大清舉人”之間——林紓晚年政治身份認同的矛盾與原因,社會科學戰線,2008(2)民國史研究。

中圖分類號:I206.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6-0011-01

作者簡介:胡璐,女(1987-11-5),重慶商務職業學院。

猜你喜歡
時代背景
新時代背景下中小學美育創新發展研究
第二課:共青團的創立之時代背景
新時代背景下中國鋼琴作品的思政融合
“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智能產品在居室空間設計中的應用
關于新媒體時代背景下高校美術教育的思考
信息時代背景下博物館文物保護措施分析
基于大數據時代背景下企業管理模式的創新探究
全媒體時代背景下微視頻的編輯創作與宣傳研究
華麗追夢者
社會主義新時代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課的美育優化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