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墨江縣癸能大寨村的保護性開發探析

2016-11-29 04:02王艷歌西南林業大學園林學院云南昆明650000
人間 2016年16期
關鍵詞:空間形態開發策略自然資源

王艷歌(西南林業大學園林學院,云南 昆明 650000)

?

墨江縣癸能大寨村的保護性開發探析

王艷歌
(西南林業大學園林學院,云南 昆明650000)

摘要:本文基于墨江縣哈尼族自治縣癸能大寨村的現狀調查資料分析基礎上,對于村落自然景觀資源、人文景觀資源以及非物質文化資源進行實證分析,查閱相關文獻典籍,提出傳統村落保護性開發構想

關鍵詞:癸能大寨村;自然資源;空間形態;開發策略

墨江縣哈尼族自治區癸能大寨村是位于癸能河谷的中部的哈尼族豪尼支系聚居村,具有源遠流長哈尼族歷史、古樸純真哈尼族風情以及厚重寬廣哈尼族文化。依托傳統方式和村落形態,村落文化以富有生命力的生產、生活方式和鮮活的起居形態在歷代生息繁衍中,形成以聲音、形象和技藝為表現手段并以身口相傳作為文化鏈而得以延續。它的生存條件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特別是在現代信息化的影響下,自然資源與居住空間受到急速的改變,空間規劃開始涌向村落。目前,村落開發并沒有完善、標準的開發制度,如何基于現狀的基礎之上,研究村寨文化的保護與利用,對于民族特色文化持久生存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現狀資源分析

(一)村落自然景觀資源分析。

在開發的過程中,修路、建房等行為疏于指導,破壞了大寨村原有的生態壞境,植被邊界形態被打破,大量樹木被砍伐,植被數量在減少,對于古樹名木沒有進行有效的統計和保護措施,有可能會在無序的砍伐中造成資源的流失;其次大寨村內目前設有排水溝,村內生活污水有引流的溝渠但未設置污水處理點,最終污水流入壩田內或水塘中;村內設有垃圾桶數個,但數量較少,村民大多數將垃圾置于排水溝內,雖有村委會定時進行清理,但由于管理的疏漏,垃圾桶功能沒有使環境衛生得到有效的改善,形如虛設,造成污染的同時也使得自然景觀遭到破壞。

(二)村落人文景觀資源分析。

基于自然地理條件的基礎上,大寨村在物質空間上人文景觀是社會經濟、意識觀念、倫理道德 、審美情趣 、行為方式和社會心理等投影于日常生活中的表現以及在地域空間上的折射。從村寨的原真性與整體性角度觀察,村落的自然布局以及空間結構未遭到嚴重的破壞,寨內保留著“寨心”2處、村寨入口處的寨門3處、淘金園1處、水癸橋1座、仙人洞1處、水井3處,62%的民居建筑屬于傳統建筑;另外,生活基礎設施,水、電、網已鋪設完成。

由于村民文化自覺性不高,致使村寨的古建筑、神石、古井等文物保護都不到位,重點遺產如寨門、神石、淘金園遺址等敗落、蕭條;巷道內神石沒有明顯的邊界分割和有效的維護,村民隨意將垃圾堆放在神石邊,造成環境破壞的同時其宗教信仰地位也備受質疑;北寨門破敗不堪使得村寨入口標志的作用并不顯著;土掌房的修繕、擴建缺乏專業指導致使土掌房整體風貌遭到破壞,如巷道兩側安裝現代性門窗,使用空心磚、石棉瓦等現代性材料裸露在建筑表面等。

(三)非物質文化資源分析。

大寨村非物質文化是村民與自然環境長期交往的歷程中形成的風俗習慣,以非物質的形態為載體世代相傳的文化。癸能大寨地處邊疆,經濟相對落后,作為脫貧致富手段的旅游業引起了對于本民族文化的重視,如對傳統祭祀活動、民族服飾、民族舞蹈的二次創新,村民們會在節日當天穿著民族服飾,唱跳哈尼族歌舞慶祝自己節日如“祭竜”、“苦扎扎”、“日告度”等;另一方面也客觀的加速了對民族傳統文化的沖擊,造成傳統技藝、語言、生活傳統習俗面臨失傳的危險。

二、大寨村保護性開發構想

傳統村落的健康持續發展首先需強調文化資源、景觀資源延續的發展;其次應聯合周圍村落間的資源,消弱地理上的缺陷,具體開發構想如下:

(一)基于旅游地形象提升。

1.提要居民自覺性和自豪感,減少對傳統村落的人為破壞。由于絕大多數村民思想僵化,不能認識到地方性文化的重要性,常常發生不自覺的破壞傳統建筑或對傳統風貌產生不利影響的行為[1]。如村內外的衛生建設、傳統民居的修繕與擴建等??梢酝ㄟ^開展教育活動,開放居民的思想,引導和增強主人翁意識,激發村民對于鄉土文化的熱愛,從而建立居民的自覺性和自豪感。

2.對于傳統民居的改造和保護,要充分征求村民對居住條件的意見。民居的使用主體是人——有著自己文化奠基和生活習俗,有什么樣的需求,需要什么樣的改造不僅僅關乎外界對于傳統村落的特色性認知,同時更關乎當地居民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如對于“火塘”的改造,不僅僅是從建筑選材、結構、空間上進行修繕,同時對于采光、通煙透氣的條件給予改善,還需考慮當地人“火塘”文化的對于建筑空間改造的需求。

3.完善市政設施?;诂F狀調查的基礎上,科學規劃村落,村落間的和諧發展的定位需要首先關注村莊自然資源的保護和合理利用,污染物的處理;同時應當與滿足居民的需求、提高村民的生活質量為目標,如配備垃圾收集點或垃圾處理廠、給排水、電力消防、防震防災等基礎,保障村民基本的生活需求。

(二)基于旅游地開發定位。

1.分時度假基地。以特色經濟作物——紫米產業為主農作物景觀、以森林——村寨——梯田為主四時不同的大地景觀、以傳統節日“祭竜、苦扎扎、日告度、春節”的慶祝、載歌載舞為主題的民俗藝術人文景觀,分時分段度假,不僅可以有效吸引不同類型的游客,還能大大緩解旅游的中可能出現的交通問題,創建設自然與文化旅游村綜合示范基地。

2.開發養生基地。發展具有山地哈尼族文化及鄉村田園特色的生態旅游村。建設以鄉村生活體驗、生態農業深度體驗、民俗風俗體驗、康體養生、鄉村特色飲食為主的綜合服務型“生態農莊”。對土掌房進行民宿改造設計,滿足服務于現代生活的藝術審美需求,開發高中端養生基地,帶動地方經濟發展。

3.創建教育基地。癸能大寨特色文化在與外界交流的過程中,不斷地發生著文化的接觸、碰撞、取舍和融合,在原生文化的基礎上,由特定區域的人群再產出次生文化。創建教育基地一方面增加地方文化交流的機會,鞏固地方文化根基;另一方面使旅游者深入體驗地方文化的特色,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融入到地方文化的生活中,減少外力的直接沖撞,保護民族生態文化的原真性。

(三)基于旅游地開發路線。

1.開發以體驗特色聚落文化為主體的游覽路。欠發達地區的傳統村落單獨一個村落發展旅游業前景不甚樂觀,可結合附近周圍其他村落形成組團式旅游干線[2]。以體驗哈尼族文化為主,傳承和創新哈尼族文學藝術,聯合周邊哈尼族聚落建設特色文化體驗旅游路線,各村各寨各有不同側重點的展現地方性文化,而且還可以舉行主題文化交流節,擴大宣傳。

2.綜合地方民俗文化,建設“活體”村寨博物館

規劃村落內部旅游線路,將現有閑置的民居建筑選擇4~5處修復設計,將村寨中具有歷史性和民族特色的文化資料、村寨的變遷史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存入展列;或建設成為村民活動交流的空間,如室內舞蹈、歌唱、藝術品作坊等,作為民居旅游者活態生活展示的一角。

三、總結

在社會不斷反思過程中,人類已經意識到文化的重要性,文化已經成為一種不可復制的奢侈品。民族文化以其自身獨特的民族元素以及文化風俗在旅游開發市場中顯得彌足珍貴,古樸優美的自然風光與民居建筑的特色性與稀缺性成為了吸引旅游開發商閃光點,使得村落旅游成為了新時代的寵兒,同時于不同主體利益權衡相較下,旅游開發策略為村落的帶來利處的同時,也加劇了千百年來的鄉土風貌和文化景觀的消亡。如何在此重要關頭,研究村落文化的可持續發展,為傳統村落的開發建言獻策,這是一個亟待解決又意義深遠的問題。

參考文獻:

[1]田家興. 傳統村落的區域保護與發展探索研究——以昆明市傳統村落為例[A].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城市時代,協同規劃——2013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11-文化遺產保護與城市更新)[C].中國城市規劃學會,2013:9.

[2]戴路 譚良斌,欠發達地區非歷史文化名村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的思考——以大理云龍師井古村為例[J]]. 價值工程,2014:153-154.

中圖分類號:TU9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6-0020-02

作者簡介:王艷歌(1990.09-)女,漢族,河南開封人,碩士,單位:西南林業大學園林學院,研究方向:傳統村落的保護性規劃。

猜你喜歡
空間形態開發策略自然資源
澧水流域傳統城鎮街巷的空間形態文化
日常行為下的湖湘村落問題
論中國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的方法
南京歷史文化街區體驗旅游開發ASEB分析
淺析越南經濟發展展望
在“自然”課堂中探索幼兒教育新途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