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

2016-11-30 22:25李淑萍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6年10期
關鍵詞:品德教育滲透小學語文

李淑萍

【摘 要】教師在教學語文的過程中,除了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還要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諸育的和諧發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品德教育;滲透

小學語文教學應著眼于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素質教育是基礎教育的核心,過去基礎教育主要抓雙基。這固然重要,但不全面。小學語文教學必須從狹隘的基礎觀轉變到全面的素質觀,既抓緊落實“雙基”,又要抓緊好習慣養成、智力開發、情感培養、意志鍛煉等,使學生文化科學素質、思想品德素質、生理素質都能得到發展。

一、弄清小學語文思想品德教育中滲透性的特點

我們現在必須重視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思想品德教育,要弄清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滲透性的特點。文學作品是通過形象認識世界反映世界用形象和圖畫說話,而不是以三段論說話,或空喊政治口號。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又是有限度的,是讓學生在掌握語文這一工具時“潛移默化”地進行的,僅僅是滲透。如《豐碑》這篇課文,在環境惡劣,任務艱難,裝備簡陋的情況下,軍需處長掌管著軍需物資,完全有理由有可能讓自己穿上御寒的棉衣,而他卻穿得十分單薄,為了革命,在最艱難的時候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自己被凍死了。課文對軍需處長犧牲的神態、動作等作了細致描寫:“鎮定自然的神情,”說明面對危險毫無懼色,“半截紙卷的旱煙還夾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間,”表現出軍需處長面對死亡泰然置之的大無畏的革命精神。這座“晶瑩的碑”,激勵后來人,他忠于革命,頑強不屈的精神,永遠為后人傳頌。這就是課文的“滲透性”所在。

首先,思想品德教育可滲透于語言文字訓練的各個環節中,即滲透于識字、閱讀、作文各種課型中及字、詞、句、段、篇等基本功訓練的過程中;其次,滲透于小學語文教學的全過程,即課堂教學、作文、考試之中識字教學可以結合字的形、義及形成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培養他們愛憎分明的立場;閱讀教學是滲透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教師有意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找準語言訓練與思想教育的結合點,進行系統的教育;作文教學可以從觀察、選材、立意、構思等方面培養學生的良好的生活態度、審美情感及愛黨、愛人民、愛祖國的思想情感;作業中要對學生進行意志品格的訓練,讓他們樹立克服困難的勇氣,并形成認真仔細的習慣,養成謙虛、不恥下問的美德,考試中可以引導學生形成誠實、慎獨等優良品質。

二、指導學生“悟神”,捕捉文章隱情

“神”乃文章之魂。閱讀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捕捉文章神韻的過程。既要透視顯中之隱,又要品出言外之意;既要體查文中之情,又要再現內心視象。文章的“神”具有“潛伏”性,作者把他熔鑄在字里行間,必須依據語言文字去領會,去接受,去轉化。如《會搖尾巴的狼》,它的神就在“會搖尾巴”四個字中,就在搖尾巴的過程中,暴露了它的兇殘的野性和愚蠢的狡詐。

一篇文章的“神”,可以包含許多方面,導致語文課思想品德教育的“多元性”,教學時不能面面俱到,必須準確地扎住教材中起主導作用的因素,把握住作者的寫作動機。有的教師在教《狼和小羊》時,讓學生續講“狼被人打死了,小羊得救了”,制造了“大團結”式的結局。這雖然符合中國“揚善懲惡”的傳統思想觀念,但是從思想品德教育的角度看,“準度”不夠。作者的原意在于講述一個道理:“兇殘的惡人在做壞事時總要千方百計尋找借口,善良的人切不可上當受騙”。如果設計“大團圓”的結局,學生的思想認識就落在了“善良會有好機遇的,是會有好報的”這個基點上,這對兒童的成長無疑設置了心理障礙。

三、提高學生認識時要把握“尺度”

語文課的思想品德教育必須考慮兩個方面:一是教材中的具體課文,二是噓唏語文的具體學生。每篇課文的思想教育有很大的彈性,這就要確定合適的“尺度”。超過這個“尺度”,學生難以接受,低于這個“尺度”,達不到思想教育目標。在確定語文課思想教育“尺度”時,學生這個教學對象的參照價值尤為重要。同一篇課文,同一個句子,同一個詞語,會因教學對象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思想品德教育“尺度”。這固然給老師的施教帶來困難,但也給教師發揮創造才能以廣闊的空間,實現教學的靈活性。如在教《飛機遇險的時候》時,把握好課文中的周總理當時處在什么情況下,用怎樣的口氣說,這個“尺度”去問學生,讓學生懂得:飛機出現險情,小楊媚因沒有降落傘包又急又怕,哭了起來,所以總理用鼓勵的口氣?!惫ぷ魅藛T相互推讓傘包耽誤了時間,所以總理用命令的口氣。這樣思想教育的“尺度”進一步提高,同時進一步點撥:“當時時間緊迫,情況危急,危險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增大,我們的總理在這特定的情況下,沉著冷靜,一方面解包給小楊媚,并給予鼓勵,另一方面拒絕工作人員送他的傘包,并命令他們趕緊準備,”此時,學生已領悟:總理在危險面前把個人生死置之度外,想到是人民群眾的利益,這是一種多么高尚的品質!

四、要在語文課上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必須注意的問題

1.堅持因文誘導,不搞生硬“查比”

教師必須根據課文固有的德育因素,從“效度”著眼,從學生實際出發,加深感受,盡量縮短學生與課文的距離。這樣,語言文字理解了,思想品德教育也盡在其中。不能形而上學的認為,聯系實際就必須讓課文中的人與事與現實生活的人與事相對照,進而查比自己思想品德上的錯誤、不足。事實上,生搬硬套,人為地拔高,堂堂對照課文查比,只會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

2.堅持情感熏陶,不空洞說教

情感是認識轉化行為的“催化劑”。教學中,教師只有用豐富的情感去感染學生,使學生動心,動情,才能在求知、練能、開智中育德。反之,干巴巴灌輸,枯燥無味的說教,是達不到預期效果的。如教課文《月光曲》時,通過多媒體放出錄象,并有聲有色地進行配樂朗讀,讓學生陶醉在美好的意境之中。接著把描寫《月光曲》的文字摘出來做畫面分析,研究音樂的變化與音樂家情感的變化的內在聯系,讓學生結合上下文找出貝多芬情感由平靜到激昂的變化內因。學生自然地懂得貝多芬對窮苦人的同情,對不平社會的抗議。最后,同學生一同以飽滿地感情朗讀這段文字,把“情”與“理”融于一爐,讓學生在情感沖動中自然地“曉理”,不做空洞說教。

3.堅持計劃施教,不搞時斷時續

語文課文中思想教育既不能“信馬由韁”,聽其自然,也不能憑情緒好壞,時緊時松。需要的是自覺“傳道”,貴在持久。教科書中每篇課文都是編者精心選排的,都有很強的教育性。要發揮教材的思想品德教育作用,首先要總體構想,弄清全冊書向學生進行哪些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其次,要研究每組教材中各篇課文思想品德教育的內在聯系。再次,從每篇課文入手,把握教材進行思想教育的固有因素。要課課落實,環環相扣,久而久之,就能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總的來說,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以語言文字的訓練為依托的,脫離語言文字這個工具的訓練,或避而不談語言中的思想品德內涵,就不能叫語文課。人們時常談到王國維所說的求學的三個境界,實際上小學語文教學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最高境界何嘗不是“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呢!

猜你喜歡
品德教育滲透小學語文
通過家園共育提升幼兒品德教育有效性的探索
注重培養體系構建 提升品德教育質量——基于“互聯網+”的品德教育實踐策略
圖畫故事書對兒童品德教育有積極作用
在印度佛教大會感受日本“滲透”
中小學生品德教育分類指導探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