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新課標全國卷歷史試題的理性回歸

2016-11-30 00:21朱衛華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6年10期
關鍵詞:歷史試題文綜文科

朱衛華

2016年高考剛過去不久,全國各地的高考成績也陸續公布,對高考的關注度則依然居高不下。與大多數人關注成績不同的是,筆者更多地是關注高考試題的變化。以我??忌鸀檎{查對象,通過分析豐城二中文科考生的2014年、2015年和2016年的高考文綜成績,筆者發現,2014年文綜平均分為146.3;2015年文綜平均分為152.7;2016年文綜平均分為163.8。這說明我校文綜成績總體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且上升幅度較為明顯。究其原因,肯定較為復雜,如每屆學生的素質不同、歷年高考政治和地理試題的命制難度有差異等。但筆者更頃向于認為上述現象的出現與近幾年高考歷史試題的良性變化有較大關系,客觀地說,2014年以后,高考新課標全國卷歷史試題變得更接地氣,更貼近高中歷史教材和廣大師生的教與學。簡而言之,這屬于高考新課標全國卷歷史試題的理性回歸,乃民心所向,大勢所趨。其理性回歸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積極響應師生訴求,主動回歸歷史教材

2014年以前,高考新課標全國卷歷史試題脫離高中歷史教材的程度較為嚴重,這讓廣大高中師生懷疑教育部考試中心的命題專家是否知道教材的內容。如2013年新課標全國卷文科綜合的第25題:自漢至唐,儒學被奉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學多被稱作“孔孟之道”,促成 這一變化的是: A.宗法血緣制度逐漸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程朱理學成為統治思想;D.陸王心學日益興起,此題的知識點與教材的關系不大。這樣,在每年高考之后,許多地方的師生紛紛質疑新課標全國卷歷史試題的信度、效度和區分度,抨擊高考歷史試題嚴重脫離高中歷史教學的實際。對于此類言論,教育部考試中心的命題專家經常不作出積極的正面回應,而是以“一標多本”為借口,變向地承認和堅守自己的不當做法,絲毫不正視和改變自己的“錯誤”做法,這讓一屆又一屆的考生在不斷地失望中走過高考??上驳氖?,2015年和2016年的新課標全國卷歷史試題則變得更接地氣,且緊扣教材內容,讓廣大考生做起來得心應手。如2015年新課標全國卷文科綜合的第28題:1852年,一位在華英國人在報告中稱,英國商人運往倫敦的中國生絲是以“無用的”曼徹斯特上等棉布包裝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裝的主要是中國產的土布。包裝布的這種變化反映了當時:A.中國的土布質量粗糙;B.英國棉布價格更具優勢;C.中國生絲在英國暢銷;D.英國棉布在中國滯銷。對于此題,熟悉教材內容的考生基本均能答對。

由此可見,新課標全國卷歷史試題正在積極主動地回歸教材,讓廣大高中歷史教師有“本”可依,學生有據可查,使高中歷史的教與學達到了良性循環。

二、兼顧教育客觀公正,不斷調整試題難度

自新課改實施以來,使用新課標全國卷的省份日趨增多,而這些省份在諸多方面存在巨大差異,如經濟發展水平、教育資源、師資力量、學生素質和思想道德狀況等,這必將導致教育的地區差異和不均衡。這種不均衡和客觀差異使新課標全國卷歷史試題的命制難度無形中加大了許多。因為參加考試群體的客觀差異使高考歷史試題很難做到完全公平公正,相對較難的試題對教育狀況較好的省份來說影響不大,但對相對落后的地區而言則顯得十分不公不平。

面對廣大師生的熱切期盼和強烈訴求,2015年以后的新課標全國卷歷史試題進行了明顯的調整和改變,這主要體現在試題的難度有了明顯降低,試題的深度也大不如前,如2015年新課標全國卷文科綜合的第29題: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認為中國擁有一定的軍備優勢,“毫無疑問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徹底粉碎”。他們做出上述判斷的主要依據應是,中國:A.已完成對軍隊的西式改革; B.集權制度有利于作戰指揮;C.近代化努力收到較大成效;D.能獲得更廣泛的外部援助。對于此題,考生只需對甲午中日戰爭和洋務運動有初步了解,即可正確作答,借助排除法則可更快作答,因為備選項干擾性很小。

三、選擇題淡化了語文的閱讀理解水平,突顯了歷史的學科特色

聚焦2014年之前的新課標全國卷歷史試題,我們不難發現選擇題對考生的語文閱讀理解水平要求很高,特別是選項中經常使用一些較學術化的語言表述,讓考生常感覺霧里看花,不知所云。如2011年新課標全國卷文科綜合的第24題:董仲舒認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諸侯、崇周制而“大一統”,以此為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服務,從而將周代歷史與漢代政治聯系起來。西周時代對于秦漢統一的重要歷史影響在于:A.構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確立了君主大權獨攬的集權意識;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認同;D.實現了國家對土地與人口的控制。此題正確選項C中的“文化心理認同”,表述十分學術化和專業化,對部分語文水平相對較差的文科考生來說,理解上會有很大的難度。

自2015年開始,新課標全國卷歷史試題的難度明顯降低,其原因主要是選擇題的題干和選項突顯了歷史的學科特色,淡化了語言表述的高度要求,語文水平一般的考生基本即可正確作答。如2016年新課標全國卷文科綜合的第33題:1702年英國國王威廉三世去世,安妮女王即位。當時議會內部存在兩個黨派,安妮厭惡占多數席位的輝格黨,于是解除了輝格黨人的行政要職,代之以托利黨人。這說明在當時英國:A.議會無權制約國王;B.君主立憲制尚未完善;C.內閣制已基本確立;D.《權利法案》遭到破壞。此題的題干和選項均是以通俗的語言進行表述,大部分考生在簡短地閱讀完題干后可迅速正確作答。此題之所以讓大部分考生感覺不難,主要是因為它回歸了歷史題的學科特色,而淡化了以往歷史題的語文化頃向。

總之,鑒于廣大高中師生的不斷反映和積極訴求,為了使全國高考能夠選拔到更多大量的優秀人才,教育部考試中心的命題專家對高考歷史試題進行了積極地調整和主動的改變,讓新課標全國卷歷史試題得到了理性回歸。對于這種人性化的理性回歸,我們都應為它點贊。這種理性回歸必將使我們的高中歷史教學進入良性循環的軌道,它必將不斷激起廣大高中學生對歷史的興趣和熱情,讓歷史學科成為廣大高中師生愛教愛學的學科。

猜你喜歡
歷史試題文綜文科
豆文科作品
高中歷史試題命制中需把握的相關要素
“移步不換形”——2017年文綜全國Ⅰ卷第41題的思考和啟示
例談歷史試題的系統性設計——以宋朝相關的歷史試題設計為例
光輝下的陰影——2016年高考文綜I卷第41題思考
2016年高考文綜全國卷二題商榷
孫文科
邏輯素養不可或缺——以2016年高考全國卷Ⅰ文綜第27題為例
從“徽風皖韻”到融入全國卷——兼評2015年安徽高考歷史試題
和而不同 學以致用——近兩年各地高考歷史試題中的多元史觀芻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