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成年人附條件不起訴制度的缺陷與完善

2016-12-01 14:35魯建芳
法制與社會 2016年32期
關鍵詞:未成年人犯罪

摘 要 未成年人附條件不起訴制度是我國近年來司法制度的創新,新刑事訴訟法對此作了規定,但規定的過于簡單,沒有考慮到司法實踐對該制度的具體要求,以致在司法實踐中出現存在適用案件范圍較窄、附加條件不明確、監督制約機制不完備、考察幫教體系不健全等缺陷。本文在對未成年人附條件不起訴制度的不足作出的情總結和梳理,并提出完善建議。

關鍵詞 未成年人 犯罪 附條件不起訴

作者簡介:魯建芳,湖北省黃梅縣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

中圖分類號:D92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1.162

未成年人是這個社會中的特殊群體,是一國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其素質高低與否,關系到國家的興衰成敗,關系到民族的長遠利益,新刑事訴訟法專章設立了包括附條件不起訴制度在內的多項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保護制度。但是,通過幾年來的司法實踐來看,該制度存在諸多的不足。

一、未成年人附條件不起訴制度的缺陷

雖然刑事訴訟法比較合理地設置了未成年人附條件不起訴制度,但是該部分內容不是很完備,可操作性不強。

(一)未成年人附條件不起訴的性質不明晰

沒有明晰未成年人附條件不起訴屬于獨立的不起訴類型還是相對不起訴的一種特殊形式。按照新刑事訴訟法的立法意圖,檢察機關決定附條件不起訴的案件,其實質上是可以起訴的,只是這類案件的犯罪主體是未成年人而設置一定的考驗期。從這個意義上說,在檢察機關作出附條件不起訴之前這類案件并不能作相對不起訴。那么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經過一定期限考察達到相關要求后,檢察機關作不起訴決定應屬于哪種類型的不起訴,應該怎么樣適用法律,需要明確。

(二)當沒有區別對待未成年人中不同群體

就未成年人而言,不僅可以從是不是初犯、偶犯或者共犯,還可以從是否有良好的幫教條件等許多方面進行劃分。新刑訴法并沒有對未成年人是否有前科等作出規定,這說明只要符合規定,就可以對其作出附條件不起訴的決定。此外法條亦沒有對是否具有幫教條件作出規定。未成年的犯罪嫌疑人可以劃分為在校學生與社會閑散人員。作為在校生,即使沒有監護人,學校亦可以作為幫教的主體來配合檢察院的監督考察工作。但是有的未成年人沒有監護人也沒有固定生活或者工作場所的,如果不謹慎對待,往往會使未成年人附條件不起訴這一制度的益處落空。

(三)未成年人附條件不起訴案件適用范圍較窄

一是新《刑事訴訟法》第271條第1款規定未成年人附條件不起訴的案件適用范圍只限于刑法分則四、五、六章規定的“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侵犯財產罪”和“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三類犯罪,犯罪類型沒有涉及到危害公共安全罪和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難以適應司法實踐的客觀需要。二是沒有過失犯罪納入未成年人附條件不起訴制度的適用范圍。法條只是對適用范圍進行了籠統的規定,并沒有區分故意與過失犯罪、暴力與非暴力犯罪。對有些暴力性共同犯罪中的未成年人可否附條件不起訴沒有做出規定。

(四)未成年人附條件不起訴適用條件規定不明確

一是在適用條件上沒有將取得被害人諒解作為適用條件之一,沒有充分重視被害人的意見。在司法實踐中,只被害人的意見對化解雙方矛盾,恢復社會秩序,維護社會穩定有著重要作用。

二是如何把握悔罪表現,法律并未做具體規定,在適用時操作上存在一定困難。

(五) 沒有對的附加條件作出明確規定

新刑事訴訟法只是規定了未成年人在不起訴考驗期內要遵守一些一般性的法定義務,如“遵守法律法規,服從監督”、“離開所居住的市、縣或者遷居,應當報經考察機關批準”、“按照考察機關的要求接受矯治和教育”等等,這些規定并不能嚴格將未成年人與成年人分開,不能體現出未成年人犯罪的特殊性,不應屬于未成年人附條件不起訴中的附加條件。

(六)未成年人附條件不起訴考察幫教機制不健全

一是基層檢察院目前案多人少、人員老化、人才短缺等問題仍未得到有效解決,由檢察機關對被附條件不起訴的未成年人進行監督考察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使得案多人少的情況更加嚴重。

二是考察條件設置針對性不強,考察幫教方式單一。目前,對幫教考察對象設置多是“遵守確保候審的相關規定,積極學習法律知識,深刻反省”等一系列較為空泛的條件,對個案不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幫教效果不夠理想。

(七)未成年人附條件不起訴監督制約機制不完備

一是沒有明確被害人監督制約的權利。雖然刑事訴訟法規定人民檢察院在作出附條件不起訴的決定以前,應當聽取被害人的意見。但是對于被害人有沒有救濟的權利以及如何實現救濟沒有做出規定,就造成這樣一個問題,就是如果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各方面符合附條件不起訴,但是被害人提出反對意見,檢察機關是否能就此作出起訴的決定。

二是在現實中會出現“誰來監督監督者”的問題。根據新刑事訴訟法的規定未成年人附條件不起訴考察、決定都由檢察機關作出,在沒有相關的監督制約機制的前提下,就有可能給司法權力尋租帶來了風險隱患。

二、完善未成年人附條件不起訴制度的建議

為了更好的實施好我國未成年人附條件不起訴制度,綜合考量我國未成年人附條件不起訴制度存在的上述缺陷,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我國未成年人附條件不起訴制度進行完善:

(一)對待未成年人中不同群體做出不同的規定

在實踐中在考察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是否符合附條件不起訴時還應當對其是否具備良好的幫教條件進行必要的論證,應該針對不同情況作出不同的規定,對于沒有監護人也沒有固定生活或者工作場所且不宜收監,可以考慮比照適用社區矯正。

(二)適當拓展未成年人附條件不起訴案件的適用范圍

從國外的立法及司法實踐可以看出,設立未成年人附條件不起訴的制度的最大優點在于能夠最大限度教育、感化和挽救涉罪未成年人,因此,像德國、日本、我國臺灣地區這些國家和地區在逐步擴大附條件不起訴制度的適用范圍。我國也可以嘗試在案件類型上將適用未成年人附條件不起訴的案件逐步從刑法分則四、五、六章規定的“三類犯罪”擴大到刑法分則規定的所有犯罪類型。同時在量刑方面,應將適用附條件不起訴的刑期從可能判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擴大為可能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在實踐中可能判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比較少,因此有學者建議修改為“可能判處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從改革探索情況看,各地基本上都將附條件不起訴的使用范圍限定在可能判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輕微刑事犯罪。

(三)明確未成年人附條件不起訴的適用條件

一是應將取得被害人諒解作為未成年人附條件不起訴的適用條件之一。這樣既可以有效保障被害人的合法權益,同時對恢復社會秩序、化解雙方矛盾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也是將刑事和解的立法精神融入未成年附條件不起訴之中的重要舉措。

二是對其他相關條件進一步予以明確。對“有悔罪表現”作出明確具體的規定,有哪些表現可以認定為“有悔罪表現”;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人身危險性大小的評價標準和評價程序作出明確具體的規定;對及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是否具備相應的幫教條件的認定標準及認定程序出明確具體的規定等。

(四)明確未成年人附條件不起訴的附加義務

相關法律要結合未成年人的身心特點,對未成年人附條件不起訴的附加義務加以細化??梢载熈畋徊黄鹪V未成年人向被害人賠禮道歉、賠償被害人的損失或由其父母或親屬代為賠償;還可以責令被不起訴未成年人立具結悔過書、參加公益機構或社區服務、完成心理輔導或其他適當的校正措施;責令被不起訴未成年人定期到考察機關匯報思想、禁止與特定人交往或禁止進入特定場所;服從檢察機關的監督;定期向檢察機關報告自己的活動情況;按要求接受所在學校、社區、單位的教育和矯正等根據實際情況所確定的其他條件。

(五)健全未成年人附條件不起訴考察幫教機制

一是建立考察幫教制度。應建立與司法部門、公安機關、學校、村(居)委會、團委建立“五位一體”的考察幫教體系,明確各單位在考察幫教體系中的職責作用,共同做好考察幫教工作。針對未成年人所在的學校、村(居)委會、戶籍地派出所,從未成年人在校期間表現、社會交往活動、是否有違法犯罪記錄等方面,詳細的設計表格,科學的評估涉罪未成年人在考察幫教期間的表現,形成完整的考察報告,作為是否作出不起訴決定的依據。

二是將附條件不起訴對象納入社區矯正體系。建議由負責社區矯正的司法行政部門來負責對未成年人附條件不起訴對象進行考察,檢察機關對整個考察活動的實施進行監督,對考察過程提出合法合理的建議。

三是創新幫教方法。附條件不起訴對象的個人情況和所涉嫌罪名各不相同,具體工作中,檢察機關應和幫教組織多創新幫教工作機制和幫教手段。如開設網絡課堂,通過對網絡進行遠程教育;將被不起訴對象的教育課程分為科技教育、職業指導、生活訓練、職業能力開發等;依據不同年齡、性別、興趣進行職業培訓等。

(六)建立健全未成年人附條件不起訴的監督機制

一是加強外部監督。建立未成年人附條件不起訴案件決定聽證制度,對擬附條件不起訴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案件承辦人可以組織由偵查人員、涉案未成年人所在學校(社區或單位)代表、被害人(近親屬)、有關代表委員、人民監督員參加的聽證會,充分聽取意見建議,決定是否附條件不起訴;擴大人民監督員監督范圍,將未成年人附條件不起納入人民監督員監督范圍,在作出不起訴決定前,邀請人民監督員參加案件審查會、聽證會,辦案人員要認真聽取人民監督員的意見和建議。

二是完善內部監督。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附條件不起訴應由檢察委員會討論決定,承辦案件的檢察官應充分說明附條件不起訴的理由;建立未成年人附條件不起訴案件備案審查監督制度,下級檢察機關決定的未成年人附條件不起訴案件應報送上一級檢察機關公訴部門或未檢部門備案,上級部門認為決定不當的,可以撤銷該決定并指令下級檢察機關提起公訴。

總之,未成年人附條件不起訴作為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特別訴訟程序,需要理論界和實務界不斷做出新的探索和實踐。

猜你喜歡
未成年人犯罪
公園里的犯罪
環境犯罪的崛起
提高安全意識促進健康成長
什么是犯罪?
重新檢視犯罪中止
“犯罪”種種
積極開展創建未成年人零犯罪社區活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