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年代的成長心靈史

2016-12-02 12:57劉迎新
文藝爭鳴 2016年9期
關鍵詞:花街徐則臣平陽

劉迎新

2014年老舍文學獎史上最年輕獲得者徐則臣,出版了自己歷時六年完成的長篇小說《耶路撒冷》,這部被譽為“70后群體的小史詩”作品,獲獎無數,書寫著一代人的成長、苦難與救贖,成為當代文壇上較有分量的一部新作。

故事橫跨近70年,它以70后這一群體作為核心,延展向它的前后幾代,深入探索了半個多世紀來的中國,甚至世界的巨大變遷。無論二戰,還是“9·11”;無論“文革”,還是現代化,世界在這半個世紀以來的巨變,使得這幾代人的精神世界與現實生活錯亂焦慮,迷茫痛苦,反映出了幾代人生活的社會變遷史與作為中心的70后的一代人的心靈史。

一、時空疊錯的內部結構

作為科班出身的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的徐則臣,其小說創作中帶有很強烈的對小說內部結構、敘事方式以及意義寄含的安排與設置,尤其凸顯在疊錯的時空結構中。有人說:“其特殊的結構形式就引起諸多批評家的濃厚興趣。有人稱其為‘齒輪狀結構,也有人認為其具備略薩所言的‘總體小說的特征,奇數章與偶數章彼此鑲嵌,互相映襯,既自成一體,又互為融合。徐則臣的解釋是,‘傳統的線性結構已經不能適應充滿偶然性和旁逸斜出的時代。從全書我們能夠看到,時間跨越了近70年,開始的起點在初平陽回到花街的火車上,此刻是當下。隨著他逐漸接近故鄉,小說的時間開始了回憶追溯,從與舒袖的戀情到和易長安、楊杰、景天賜的頑童時代,再到最初聽見“耶路撒冷”這一詞的秦奶奶的出現,時間已在初平陽的記憶里達到了最遠,而作者仍不甘心,繼而又將上一輩,如初醫生、易培卿、景侉子、秦環、李老師、雅各布等人描寫其中,網狀似的將時間分裂延伸向遠方的過去;當小說接近結尾,又以火車的出發去往北京,眾人內心的獲救作為新的開始,時間駛向未來。這種向前的網狀射線似的追溯,和向后未來無限可能性的開放,形成了一條縱向的時間軸線。這是我們已經梳理過后的樣態,是故事原本的順敘時間??墒?,當原本的故事被作者重新敘述時,這一順敘的時間就被打破,如同玻璃碎片的這些時間片段被有意地、無序地插在小說的空間結構上。這里我們先要理清小說的空間結構,為了更好地說清各空間結構之間的關系,我們用地質土壤層的形態作為比喻。小說人物的出生以及中心故事的發生,是在運河旁邊的花街,花街作為形成年代最早、地表巖層最深的層次,在最底層。其次,作為背負著“原罪”而向外打拼的眾人,他們所去的花街以外的世界,尤其是北京,作為形成年代靠后、較新的一層,在花街一層的上方,是第二層。第三,作為理想與追求的“耶路撒冷”是眾人心中未達到的目的地,它形成在第二層的向往之上,它代表著作者所說的“到世界去”中的世界,是第三層,是高于現實層面的又一層??墒?,我們知道地殼極不穩定,它會發生褶皺與斷裂,這就意味著,一旦這三層被作者有意的“地震”所斷裂開來以后,三者就在其疊錯的橫斷面上產生了交集。那么,作者正是通過之前所說的縱向網狀式、巨大延長的時間碎片穿插進三個斷裂交錯的空間面中,使得這部作品的時空結構交錯復雜。

那么這種空間與時間的疊錯,它所起到的作用,意義便極其巨大。

首先,空間上的斷裂體現在,早在花街的各個主人公,在其孩童時代就已經聽到了“耶路撒冷”“北京”這樣的詞,所處第一層的人們向往去第二層,甚至是第三層,尋求其所謂的意義與價值。然而,當多年之后,眾人已到達第二層,甚至將要去第三層時,他們無一不回歸于第一層,尋找其精神上的缺失與解放。這種巨大的空間錯置,正是20世紀以來中國乃至全世界的時空錯置問題。從二戰至今,科技經濟的高速發展,戰爭的破壞與地區動蕩,意義的消解與否定,使得近百年來世界處在疊置錯亂之中。這時,“北京”抑或“耶路撒冷”所代表的二三層使得全世界的“人”迷茫、徘徊、缺失與無靠,這是時代的問題,是世界的問題。作者通過這部《耶路撒冷》,通過幾代人對一個過失的追悔與救贖,隱藏著一個更為宏大的人類主題,那就是在時間的縱向網狀式的破碎延長,橫向的空間的巨大斷裂之中,人們需要尋找自我的根本與內心解放,本質意義的重新確立與自我出發走向世界的精神自由。就這一主題的詮釋而言,徐則臣用其意識流的敘事,后現代小說結構的時空交錯,故事敘事與專欄報道的交叉打斷,人物故事的敘事留白等方法,他是成功的。這一成功揭示著找尋人類意義的這一隱藏使命,被這一年輕作家以及這部作品所完成了。所以,有人說:“《耶路撒冷》用常見的‘回鄉模式將‘花街與北京兩大板塊有機地結合在了一起,并引入了全新的空間‘看、耶路撒冷,不僅如此,小說開篇就借傻子銅錢之口和初平陽的專欄說出了一個更大的遠方:‘到世界去。如果我們跟隨小說主人公初平陽的步伐,就可以整理出一條‘成長花街一出走北京一重返花街一到耶路撒冷去一到世界去的路線,隨著多個空間的勾連、重疊與延伸,徐則臣延續了自己小說一貫的‘出走姿態,這一次他走得比從前更遠,其文學空間版圖也衍生出了更大的疆域?!?/p>

其次,這一錯置空間結構在小說的結尾處被自我進行修復,在小說的結尾處每一個人都找尋到了自己心靈解放的方式,他們回到第一層,重新確立自我,修繕教堂,懺悔過去,準備新生。作為“原罪”的景天賜的替代者,天送在結尾處說出“掉在地上的都要撿起來”,使得眾人明白了回到過去,修繕過去,懺悔過去,而后撿起過去,走向外來。由此,“原罪”被消除,空間變完整,疊錯、迷茫、錯亂的時間被理順,空間與時間呈現出了完整連貫的樣態,人們重新站在花街之上,走向北京,走向耶路撒冷,走向世界。這種時空的“重排”,或者我們說“刷新”代表著徐則臣寫下這部作品的又一深刻主題,無論過去多么迷茫、傷痛、混亂、交錯,只要重新回到“第一層”,找尋自我,得到救贖,撿起過去,人類便能再一次的走向未來?!扒喽沟粼诘厣?,要撿起來;理想和信仰,也一樣。由此可見,徐則臣并不悲觀,他為書中的男女各自羅列出了‘自救的日程和清單。夢想破滅,現實殘酷,但一息尚存,這或許就是70年代出生的這一代人世界觀中最浪漫最烏托邦的地方?!边@就頗像尼采所說的“上帝死了,我們便重估一切價值,而后超人誕生”。

二、迷茫與焦慮的一代

《耶路撒冷》這本被譽為“70后群體的小史詩”,從各個方面展現著那一代,甚至那幾代人的多種生命體驗與內在精神,它深入地探尋了在斷裂的時代當中,在城市化與現代化的進程當中,在自我成長與自我迷失,時代發展與精神演變的過程當中,他們的迷茫、徘徊、尋找、失落都體現在這巨大變革的方方面面里,所以這本書也可以說是“我們這一代”的心靈與成長史。小說當中直接抒發了初平陽(實為作者)真實感受的、或者說世界觀的篇幅很多,那就是每一章中后附的作者專欄,在我們能讀到的十篇專欄中,作者集中探討了幾個深刻的問題,這些問題都反映著這一代人處于生活的各個階層,各個職業,他們共同面臨著同樣的生存遭遇、精神問題,如在《到世界去》一章中,對于“世界”的向往,被火車撞死的銅錢;又如《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一章中,對于愛情和婚姻的理解,尤其是愛情觀念的探索;還如《這么早就開始回憶了》一章中,對于這一代人精神缺失和充滿回憶的探索,描寫了活在現實卻精神空白,成天只能以回憶作為自我認同的一代人;還如《我看見的臉》中十五張不同人的臉,反映著這一代人在觀察世界以及呈現給世界的千姿百態和生存共象,我是誰?我是你,你們就是我們。

“因此,徐則臣對‘自我的挖掘完全不同于20世紀90年代陳染等人的‘私人化寫作,執著于身體隱秘欲望的表達,或靈魂無處安放的哀號。而是始終有一只眼睛面向世界,打通了自我與世界的通道,在‘我與世界的對話中,思考‘70后一代人的歷史處境與出路?!薄而P凰男》這一章專欄講的是初平陽的師兄第三次結婚的事情。前兩次師兄都與孔雀女結婚,但都以失敗告終,這里要說明的是鳳凰男是指作為集全家之力于一身,發奮讀書十余年,終于成為山窩里飛出的金鳳凰,從而為一個家族帶來希望的男性??兹概侵赋鞘信⒌拇~。師兄作為鳳凰男,與孔雀女的兩次結合是失敗的,其緣由是因為大嫂和二嫂對于師兄所面對的無數人的責任與關系的莫須有的恐懼,他們認為擺在他們面前的是一個巨大的無底洞,家里的老人生病了,要找他;孩子報考志愿,要找他;借錢缺錢的,要找他;孩子補習功課,要找他;有人來北京了,要找他;七大姑八大姨三舅二叔,總有事要找他。所以,當師兄第三次結婚,這位同與師兄來自農村的,比他小十歲的新師嫂,讓他大稱賺了。這些問題在這一代與下一代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90后常聽見的幾個詞是“有房嗎”“有車嗎”“什么學歷”“爸媽是干啥的”等,這些在時代裂變下成長起來的幾代人,都面臨著這一巨大的婚姻問題,那就是在愛情面前,金錢與物質,關系與責任代替了愛的內容,成了愛情的實質意義,這是這幾代人可悲與無奈的地方。在《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這一章中,女孩是喜歡那個酷斃了的空袖子楊過,還是那個糙是糙了點,但很憨厚的郭靖;是要那個空泛的情調和姿態,還是那個務實安妥的生活。這一代人都或多或少的迷茫在這兩者之間,所以,作者說,對這一代,人生也罷,愛情也罷,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才美不勝收。這些對于愛情的迷茫與焦慮,是這一代所共同面臨的,可這也僅是他們迷茫與焦慮的一部分,除了愛情,還有生活。這一代人的生活是空洞而無味的,是隨意與不屑的,是缺乏意義與激情的,是蒼白和無力的,在《這么早就開始回憶了》一章中,十幾個人所組成的回憶俱樂部共同的志向都是所謂的回憶,他們大多三十來歲,未到那個整天只需回憶的年級,可卻都于當下找不到生活的意義,反而熱衷于回憶過往。他們不是50年代、60年代山崩地裂、氣壯山河歲月中的人,他們幾乎沒有撕裂在那個動蕩年代的歷史中,沒有真正的趕上過“革命”,沒有真正參與與反抗過那段歷史,但卻深深印刻著那個歷史所賦予他們的枷鎖,他們是金融危機的受難者,是高失業、高房價下成長起來的焦慮人,他們無時無刻地對現實和物質所焦慮,同時又承擔著父輩祖輩歷史精神的枷鎖,他們仿佛經歷過“文革”,他們仿佛參加過戰爭,但這僅是仿佛,卻又清晰明了,他們焦慮著現實的一切,痛苦與彷徨,無意義與無價值,只有進入回憶,在那少之又少的、零星半點的回憶中安身立命,茍活其中。所以,當迷茫與焦慮充斥到一定程度,當回憶已不足以拯救他存在的意義時,自殺便成了這一代人所共有的精神現象。在《第三十九個平安夜》一章中,新生命的來臨與一位同校研究生的自殺,這兩條消息共同充斥著初平陽(實是作者)。這種在精神巨大壓力下跳樓自殺的人,對應著逃過地震磨難,活下來的人,以及即將來到世間的新生命,其對比是強烈的,這一對比體現著作者想要證明活著充滿了意義,卻又無利于時代生活的巨大的空白與無意義,作者很想借助新生命的來臨和逃離地震的磨難,來證明世間有多么的美好,而這一切卻只能證明在這一點上,他是幸運的,可當活在這一時代平淡漫長的每一天中時,巨大的無意義裹挾著這一時代的每一個人,這是這一代人的共同問題,也是世界如今面臨的問題,他們都是“垮掉的一代”,都是迷茫與焦慮的一代,他們跳樓自殺,吸毒酗酒,他們在巨大的無意義中尋求著安身的力錐之地,找到的便找到了,沒找到的就如同那些千千萬萬的跳樓的人一樣,尋求著一個終極的解脫,這正是這一代人生存的困境,是這一代人所面臨的蒼白的生活。

無論思想還是生活,無論故鄉還是夢想,這70后的一代都是迷茫與焦慮的一代,他們迷茫與焦慮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前后左右,東南西北地找尋著自我的解放救贖與信仰。

三、苦難當中的信仰救贖

小說當中最具信仰救贖的一點,或者我們說小說作者想要進行信仰救贖的這一意義寄含的體現,就是關于小說名字的“耶路撒冷”以及出現“耶路撒冷”的那個花街上的斜教堂,那么我們能夠看到小說在結構上有刻意的安排,那就是去掉專欄所在的偶數章,所有的奇數章都是以人名作為題目,而題目的中心是所有人都認為,他的死與自己有關的景天賜,無論是初平陽和秦福小這種目擊者、未施救者,還是易長安、楊杰這種間接殺人者,都或多或少的在心中背負著沉重的十字架,而在小說后半部分,他們共同努力修繕教堂,一致將大和堂給福小,作為天賜愿望的實現,他們都盡可能地來進行著內心的贖罪,那么這種贖罪的深層意識從何處而來?正是幾十年來花街上的秦奶奶給他們留下的。初平陽認為耶路撒冷即是他的信仰,然而這里的耶路撒冷并非宗教意義上的那個耶路撒冷,因為初平陽所聽到的這個詞是他根本不知道意義,只是從秦奶奶那里聽到,覺得很好聽的一個詞,以及在他們幾個孩子的心中,秦奶奶教堂里的跪拜、蒲墊、穿著解放鞋的耶穌這些形象,共同作用在他們的信仰之中。所以,他們每個人心中的耶路撒冷不是現實的那個和平之城,而是一種自我內心精神與信仰的救贖之地,這個耶路撒冷可以是誦經的,也可以像佛堂一樣是跪拜的,可以是有蒲墊的,可以是有頌歌的,可以是潮濕陰冷傾斜的,也可以是耶穌穿著解放鞋的。無論外在的內容如何變化,無論是否是真的,宗教信仰只要能夠使他們心安,心安之處即為圣城。所以,幾十年前的秦環,從妓女轉變為一個教堂傳教士的傾聽者,再到后來轉變成為一個搖搖欲墜的教堂的守護者,她甚至對于圣經當中的很多字都不認識,甚至對于這個歪著脖子、釘死在十字架上的人無所了解,甚至在重修十字架時,對于木匠畫蛇添足似的給耶穌腳上穿上解放鞋的行為而認同,希望這個十字架上的男人在花街能穿著鞋,腳不被凍著。所以,無論耶穌還是耶路撒冷,無論教堂還是圣經,它們都不是我們平常宗教意義上的它們,它們是變化的,中國化的,花街化的??墒菬o論多么花街化,他們都讓秦環得到了信仰的救贖,得到了內心的安穩。同樣,十幾年后的今天,作為小說主人公的這幾人,修建教堂,憧憬耶路撒冷,也不是宗教意義上的皈依,而是自我內心上的、自我精神上的信仰救贖。

徐則臣通過《耶路撒冷》這部作品,通過這個名字,所傳遞的不是宗教意義上的救贖,而是一代人甚至幾代人自我精神和自我信仰上的救贖,他告訴當下的國人,告訴當下的世界人,救贖源于內心,救贖存在回憶,救贖來自于內心的安穩與懺悔。當吾心安定,救贖即可完成。這種在動亂和消解了宗教、意義與崇高的當下,這條路是給全人類的,又一次信仰的救贖之路,它重新地在自我內心確立起自我救贖的方法,無論任何國家,無論任何種族,是花街還是北京,是耶路撒冷還是德國,一切的地方一切的人們,返回“自我的花街”,尋找“自我的教堂”,懺悔“自我的過去”,實現“自我的救贖”。就這個意義上而言,《耶路撒冷》這部作品具有很大的深刻性,而題目也正好說明了這一深刻性背后的作者的普世價值與人類思考。

作為“70后”年輕的作家,徐則臣的這部《耶路撒冷》內容豐富翔實,有很多文學、醫學、科學,甚至魔幻巫術的描寫,但作為一部長篇小說,其中的學術化與專業化過于明顯,文字冗長而缺乏簡練,在創新結構時又消解了故事的連貫性與可讀性,雕琢過于精細,略顯匠氣,但這部小說對70年代群體的成長心靈史的展現是成功的,承載著一代人深厚的時代精神與精神氣質。

猜你喜歡
花街徐則臣平陽
成長、轉徙、回望
——論徐則臣文學的發軔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an inductively coupled RF plasma cathode
【世界最美街道】系列
Masterpieces 佳作
馳騁西北的平陽商幫
徐則臣自稱寫《北上》靠的是“現實感”
柳暗花明又一『街』
雷平陽:行走在故鄉云南
評徐則臣小說創作
激情壯鄉花街·醉美生態者兔
——到壯族花街節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