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羲之的書圣地位及其重要深遠影響

2016-12-03 20:09呂思清
人間 2016年30期
關鍵詞:書圣蘭亭序王羲之

摘要:縱觀整個書法史,從東晉之后,經常會出現某個書家學右軍之作,作品深受羲之影響等字眼。又會在諸多書論中出現評價右軍作品風格,以及比較二王及其他書家風格特點的言論。從宋代開始,很多人就對傳世《蘭亭序》是否為右軍所作表示懷疑,但因缺乏出土文物的印證而不得深入;再到二十世紀的中期之后,有持續約三十多年的蘭亭論辯;最后,直到今日,國內仍有很多人對此提出異議。而為何王羲之和《蘭亭序》始終關注度如此之高?原因與王羲之書法風格能體現我國古代傳統思想是所分不開的,也正因此,本文以王羲之的書圣地位及其重要深遠影響為主要內容進行展開討論,自己所得感悟有不正之處望讀者給予指正。

關鍵詞:王羲之;中國書法史;書圣;《蘭亭序》中國傳統思想

中圖分類號:H02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64X(2016)10-0 067 -04

引言

在中國書法史甚至整個文化史上,王羲之無疑都是濃墨重彩的一筆。就整個書法史來看,王羲之確立的書法巔峰對后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梢哉f,是王右軍完成了中國書法由古體的篆隸向今體的楷、行、草的轉變,開創了研美俊健的書風,圈定了此后一千多年中國書法的大致風貌。王羲之生在東晉,在東晉之前的兩漢、西晉,大多是刻石較為著名,刻石這類書法藝術整個風貌更為質樸、硬朗,紙類資料如帛書一類,用筆沉著,勁健,給人一種渾厚之感,在人們審美都已接受上述風格后,王羲之出現了,他最明顯的特征是用筆細膩,結構多變。他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損古法,變漢魏質樸書風為筆法精致、美侖美奐的書體。他的筆法精致與他自身所處的當時社會情況、書寫環境有密不可分的聯系。王羲之生活的時代非常奇妙,雖然當時以紙為主要書寫材料,但簡牘與紙依然同時通用,所以王羲之的書法作品中包含著不同的書寫習慣,他既保留了某些簡牘的寫法,又利用當時紙的特征,將其書法加以變化。簡牘距離我們現代人比較遙遠,是一個比較陌生的概念,“簡牘”是竹簡和木簡合稱,“‘簡一般是指竹質的書寫材料,‘牘一般是指木質的書寫材料”。簡牘與紙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寬度、厚度、表面光滑度等三方面。王羲之在二者交融時期,他利用二者的差異逐漸形成自己研美中帶著俊健的風格。

一、對王羲之不同的評價

針對王羲之的書法風格的評價,在不同的時期的評價不同,人們大多拿他與王獻之、張芝、鐘繇等人進行比較評價?!稌V》中有這樣兩個片段“后羲之往都,臨行題壁。子敬密拭除之,輒書易其處,私為不惡。羲之還見,乃嘆曰:‘吾去時真大醉也!,敬乃內慚?!绷硪粋€是“但右軍之書,代多稱習,良可據為宗匠,取立旨歸。豈惟會古通今,亦乃情深調合。致使摹搨日廣,研習歲滋,先后著名,多從散落,歷代孤紹,非其效歟?試言其由,略陳數意。止如《樂毅論》、《黃庭經》、《東方朔畫贊》、《太師箴》、《蘭亭集序》、《告誓文》,斯并代俗所傳,真行絕致者也?!鼻罢咚f是自認為自己書藝術平很高的獻之聽到羲之的話后感覺慚愧,文中提供這個故事從側面體現出在唐代孫過庭的心中,羲之的水平是很高的,是無人能輕易地所超越。而對于王獻之的評價就弱了很多,認為獻之自大,書法水平僅僅停留在右軍喝醉時不清醒的狀態下,表達了更為欣賞父親羲之書法的心里想法。而第二個片段則更明顯的從正面體現出孫過庭推崇羲之的觀點。我們不知道在孫過庭生活的年代,他是否見到他所提及的諸帖真跡,他所提到的《太師箴》、《告誓文》兩帖,今天我們已經看不到了。其余墨跡我們尚且可以見到唐代人的臨本或摹本?!稑芬阏摗?、《黃庭經》和《東方朔畫贊》今天所見都是小楷,因墨跡不存,已無法斷定它們與原作之間的距離。但根據現存下來的版本,即使是唐代人的臨本,也都十分精彩。孫過庭在《書譜》中對右軍也有十分恰當的評價。他認為右軍自己“推張邁鐘”,“考其專擅,雖未果于前規,摭以兼通,故無慚于即事”,“且元常專工于隸書,伯英尤精于草體,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擬草則馀真,比真則長草,雖專工小劣,而博涉多優”。孫過庭認為鐘繇專工楷書,張芝精通草體,這兩人的擅長,王羲之兼而有之,他能廣泛涉獵、博采眾優。這是對王羲之極為高的評價,但這些評價并沒有過分夸大,給后人留下了比較客觀理性的分析和評論。

如果說孫過庭為推崇右軍書法的一方,那在唐代同時存在著不同的聲音。張懷瓘可以說就是其中之一。我們可以認為他更加較真,非要將羲之的各體書法列出名次。張懷瓘在《書議》中,將王羲之的楷書和行書都列為第一,唯獨將王羲之的章草列于第五,草書列于第八,而以崔瑗為章草第一,張芝草書為第一。他認為羲之草書排第八,有足夠的理由。人的才能各有所長,王羲之草書圓潤研美,沒有尖銳的筆法,并不生動形象,以至于缺乏“神氣”,所以他的草書格律不高。在張懷瓘看來,王羲之的草書成就如同三歲嬰孩,不能給予過高的評價。他對自己的觀點十分自信,因為他有一套自己的草書欣賞理論。在他看來,草書與楷書最大的不同在于楷書寫完每個字,書家的情感與思想就隨之而結束,但草書卻不同,寫完后,勢仍在。就因草書這種“行盡勢未盡”的特點,草書給書家留下很大的自我發揮的空間。在通篇草書作品中,書家的整個思緒也是連貫的,表現在紙上也是連貫的筆法。而在張懷瓘看來,王羲之的草書多用方筆折鋒,常常是側鋒入,中鋒出,結體古雅,筆力堅勁,但每個字都各自分開,很少連筆書寫,連貫性弱一些,如著名的《十七帖》便是如此。就因此在張懷瓘看來,王羲之的草書并不能稱為第一。

二、首推王羲之書圣地位——李世民

說到羲之之“書圣”美譽,我覺著最離不開的便是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淵的第二個兒子,在歷史上是一位圣明君主。在他所掌政時期,他格外推崇王羲之書法,也是他首次將王羲之推到書圣的地位之上,也因此,在他之后直到現當代,王羲之一直是中國書法的標志性人物,每位學書人一直不可跨越的高峰。

(一)癡迷羲之,尊其書圣。

唐朝初期,人們學書,難得優秀范本。因為,雖有不少經典碑刻字帖,但散落在全國各地;第二,此前戰事頻繁,也使書法名跡損毀流散。為此,唐太宗向全國頒發詔書,并拿出無數金銀來大量進行收購。一時間,全國掀起了搜求古代書法遺跡的熱潮,得到了很多魏晉時期包括王羲之在內的大量遺墨。唐太宗還特為《晉書·王羲之傳》寫《論》,對王羲之書法大加贊賞:“詳察古今,研精篆素,盡善盡美,其惟王逸少乎!”由于對王羲之遺墨的搜集整理,命大臣臨摹蘭亭,并下旨將蘭亭真跡殉葬,又加之太宗在《王羲之傳論》對王羲之的充分肯定,雖未明確提出書圣,但以將羲之尊為圣者。

(二)重視書法,掀學書熱。

網羅書法名家,培養書法骨干是李世民在書法史上的又一大功績。太宗下令開設弘文館,并設書法一科,由歐陽詢、虞世南教授楷法,詔令五品以上的官員熱愛習書者可就館學書。由于內府原跡不得外傳,就用硬黃響榻術復制作品,賞賜大臣。唐太宗對歐、虞、褚都甚器重,同時馮承素、陸柬之、李懷琳也都是太宗所喜愛的書家。由于李世民重視尋找書法人才,重視書法人才培養,中央政府有弘文館這樣的高級書法學校,書法好壞也是取士標準,所以,唐代大批書法人才輩出。

(三)身體力行,學習翰墨。

李世民從小喜歡書法。宋代朱長文《續書斷》列太宗書為妙品,指出“翰墨所揮,遒勁妍逸,鸞飛鳳翥,虬龍騰躍,妙之最者也?!碧谒鶗稌x祠銘》開了行書上石之先河,《溫泉銘》則是太宗的又一佳作。其書法源于二王,風格雍容和雅,圓勁遒麗,朗潤流美。

(四)崇韻尚法,理論先行。

首先,唐太宗強調書法的筋骨。他主張:“今吾臨古人之書,殊不學其形勢,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勢自生耳?!蓖瑫r,唐太宗對“神氣”也十分強調,他說:“夫字以神為精魄,神若不和,則字無態度也?!彼€主張書法要有“沖和之氣”。即和平典正的氣象。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在書法理論上,不僅強調“骨力”,講究書法的“沖和”之美,而且指出“凡諸藝業,未有學而不得者也,病在心力懈怡,不能專精耳”。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李世民利用帝王的權威,搜集、發、整理了魏晉遺墨,確立了王羲之的書圣地位,同時舉辦書法學校,重視和培養書法人才,宏揚書法文化,為唐代的書法繁榮作出了巨大貢獻。

上述四點唐太宗的舉措對唐及后世的影響非常深遠,這些舉措無疑都體現出他對王羲之書法的喜愛之情,他的喜愛之情對后世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一是為后世留下無數王羲之完整而真實度和可信度又高的碑帖和書跡,這些都是后人學習臨摹的典范;二是李世民首次把王羲之推到書圣的地位上,為之后的書法發展劃定了大致風貌,對于后人有關書法的審美及掌握提供了很好的指導。

三、明確提出書圣之美譽——李嗣真

書法史上,分析王羲之書圣地位時,總要說到李世民,因為他作為統治者,他所確定的東西我們人人皆知。但說到用最先用“圣”一字來形容王羲之的人,很多人都忽略了李嗣真。李嗣真是唐代書畫家,他多才多藝,對詩詞、書畫理論造詣頗深。他在武則天時期做官,從時間上看在李世民之后,但他卻是在書法理論中第一個明確系統的給王羲之下定義的人。他在《書后品》中,將右軍與張芝、鐘繇、王獻之等四人放在一起,通過對比后對其評價更加細致深入。李嗣真評論這四人的書法說:

鐘、張筋骨有余,膚肉未贍,逸少加減太過,朱粉無設,同夫披云睹日,芙蓉出水,求其盛美,難以備諸。然伯英章草似春虹飲澗,落霞浮浦;又似沃霧沾儒,繁霜搖落。元常正隸如郊廟既陳,俎豆斯在;又比寒澗閎豁,秋山嵯峨。右軍正體如陰陽四時,寒暑調暢,巖廊宏敞,簪琚肅穆。其聲鳴也,則鏗鏘金石;其芬郁也,則氤氳蘭麝;其難征也,則縹緲而已仙;其可覿也,則昭彰而在目,可謂書之圣也。若草、行雜體,如清風出袖,明月入懷,瑾瑜爛而五色,黼繡摛其七采,故使離朱喪明,子期失聽,可謂草之圣也。其飛白也,猶夫霧谷卷舒,煙空炤灼,長劍耿介而倚天,勁矢超忽而無地,可謂飛白之仙也。又如松巖點黛,蓊郁而起朝云;飛泉漱玉,灑散而成暮雨。既離方以遁圓,亦非絲而異帛,趣長而筆短,差難縷陳。

李嗣真連用了“書之圣”“草之圣”“飛白之仙”來盛贊王羲之的楷書、行草書和飛白書。這大概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用“圣”來評價王羲之的書法藝術。從李嗣真筆下的文字中,看出他對于王羲之的推崇已經到了個人巔峰,從任何方面,任何角度,在他眼中,王羲之都已經做到了極致。相比于李世民,之后的李嗣真將王羲之與“書圣”一名明確的落實到了紙面上。我們可以認為他是對唐太宗的總結與升華。之前,唐太宗在書法方面所做的貢獻不能忽視,但追根溯源,王羲之這“書圣”之名我們不能忘記李嗣真。

四、《蘭亭序》及其背后的深遠影響

(一)《蘭亭序》之是非。

永和九年,王羲之在會稽山陰的蘭亭(今紹興城外的蘭渚山下),與文人雅士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舉行風雅集會。與會者臨流賦詩,各抒懷抱,之后大家公推此次聚會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寫一序文,記錄這次雅集,即《蘭亭集序》一文。據說文章為王羲之飲酒后所寫,文中記敘蘭亭周圍的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氛圍,王羲之借此文抒發感嘆好景不長、生死無常的感慨?!短m亭集序》雖是一篇序文,但就內容和形式而言,它不僅僅是一篇一般意義上的書序。立意深遠,文筆清新自然,表達了作與會者沉浸在美好的自然和人文環境中而得以暫時忘記煩惱的情趣。此篇作品不僅在文學領域享有盛名,在書法界更是得以“天下第一行書”的盛贊。作品通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結構、筆法都無可挑剔,是筆、紙、墨及書家當時心緒的完美結合,此幅作品是王羲之在五十歲左右的得意之作,之后的歷代書家都推崇此作為“天下第一行書”。到了唐太宗時,由于太宗對此帖情有獨鐘,太宗命馮承素雙鉤廓填后,因其卷首處蓋有“神龍”二字的左半小印,留下最接近《蘭亭序》真跡的摹本——神龍本《蘭亭序》。但在唐朝,也有不同的版本流出,較為著名的有:虞世南臨寫的天歷本《蘭亭序》;褚遂良所臨寫的米芾詩題本《蘭亭序》;還有歐陽詢的臨本定武本《蘭亭序》。到了太宗之后原跡已不知去向,坊間傳說,太宗曾下旨,在他死后,要求《蘭亭序》與他一起埋藏入墓,所以《蘭亭序》無法被后人所見。但此說是否為真,我們現在還不能給予明確的定論。

由于《蘭亭序》書法藝術極為精湛,直到今天,對《蘭亭序》爭議都未曾停止。大約從宋人開始,對傳世《蘭亭序》是否為右軍所作表示懷疑,但因缺乏出土文物的印證而不得深入。之后影響最大的便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一次論辯,史稱“蘭亭論辯”。這場論辯源于郭沫若先生,他基本觀點認為《蘭亭序》是假的,并在《文物》雜志上發表了《由王謝墓志的出土論到蘭亭序的真偽》一篇論文,從而在文化界引起了一場軒然大波。郭沫若先生懷疑《蘭亭序》是智永,他認為作品風格與智勇的作品風格很接近,并且王羲之的其他作品與《蘭亭序》風格出入很大。但出土了東晉《高崧墓志》后,很多人認為郭老失去了歷史實物支撐,因為此墓志與唐代楷書十分接近。由于當時郭老的社會地位比較顯赫,文章一出在文化界造成很大的影響,從而形成“論辯”。但這場辯論最后上升到了政治立場的高度,之前的性質發生了改變,而使得學術問題不再純正。但其中的很多學術知識和結論還是十分重要并且十分有價值的。直到今天,許多文人、學者仍對這些問題進行研究和考證。

(二)《蘭亭序》和王羲之書法藝術。

為何王羲之和《蘭亭序》會一直引發著如此強烈的研究熱潮呢?我認為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

1.《蘭亭序》自身的藝術價值。

說到《蘭亭序》自身的藝術價值,首先是上文所提到的它在文學領域的貢獻,此文是一篇文筆清新自然的序文;其次就是接下來要著重所說的書法方面的藝術成就。仔細品味作品,不難發現每行章法如同提前設計好一樣,不可隨意篡改。通臨過的人都會發現,《蘭亭序》中每列字一旦隨意改變它的字數,通篇章法便沒有了原來的韻味通,篇布局大有“疏可走馬、密不通風”的妙處。此作品線條方圓并施,方筆多用折,屬外拓筆法;圓筆多用轉,屬內擫筆法。以圓筆為主,偶用方筆,如流、足、視、殊、浪、宙等,所以顯得古樸蒼勁?!短m亭序》也非常注意重字變化,避免雷同。以“之”字為例,二十個“之”字反復出現,均作了相應的變化?!短m亭》雖然字字之間,并無太多明顯的聯筆,但行氣連貫,一氣呵成,有一瀉千里之勢。如此巧妙地安排,也是在右軍飲酒微醉的情況下而創作出來的。同時據史料記載,王羲之創作《蘭亭序》時用鼠須筆和蠶繭紙。鼠須筆可能是老鼠或是松鼠的胡須所制而成,而蠶繭紙,并非蠶繭所造的紙,而是楮樹皮加工制成,其紙色淺黃類似繭絲,但晉代蠶繭紙具體是何種紙質已無從考證了。寫過書法的人大都知道,現在的宣紙已經是比較光滑和平整的了,相比原來,書寫工具的舒適度已經大大提高。但即便是這樣,我們暫且以神龍本《蘭亭序》為范本,本人在每次臨寫過后,總會發現使用舒適度高的書寫工具所臨寫的作品中,字內之間細小的線條總是不能完全達到字帖中所表達出的自然而又優美的精氣神,結構復雜的字也不容易領會其中的書寫要領。此帖原跡每列字大約有一到兩厘米寬,算得上小行書了,也正是在字形如此之小,書寫工具舒適度一般的情況下,每筆筆畫質量極佳,細微的小筆畫生動清晰,通篇布局合理。這不得不承認,王羲之在書法方面,有著鬼斧神工的能力。但爭論也隨之而來,相比于《蘭亭序》,右軍所傳世的其他作品的風格卻不太相同,也就招致懷疑。但這并不影響《蘭亭序》的書法地位。

2.王羲之及《蘭亭序》與中國古代傳統思想。

中國古代傳統思想主要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儒家學派指的是孔子開創的學派,也稱儒教。長期居于主流思想體系地位,其影響波及亞洲很多地區。道家則是以老子﹑莊子為代表的另一種思想流派。到了東周時期黃老道神仙家依據《道德經》(即《老子》)和《南華經》(即《莊子》)而長期演變所創立了一種宗教——道教,它的起源首先可以上溯到中國古代先民的神鬼信仰和民間巫術,是中國本土宗教。

西漢時,漢武帝采用董仲舒的建議,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使得儒家思想及體現儒家思想的書籍資料大量涌現。同一時期,道家和黃老之學也作為一種社會政治理論和學術思潮被一些著名人物開始將其與神道相糅合。到了東漢后期,道家轉化為道教的傾向明顯加劇,漢初的黃老之學此時也逐漸演變成黃老崇拜。東漢社會政治腐敗,賦稅繁多,天災頻仍,民不聊生,此時道教得到大的發展是當時社會現實的使然,因為宗教幻想成為普通百姓的精神避難所。實際上,到了三國分裂時,道教獲得了很大的發展,最主要的是向上層傳播,一大批統治者成為信徒。統治者從道教所描述的未來中看到屬于自己的精神資源和長壽、養生等現實的需要。一直到西晉時期,我們更能隨處可見道教道徒的活動和影響。

而此時,中國南北方的大士族和次等士族中都有很多人信仰道教,這其就包括瑯琊王氏。王氏信仰道教最明顯的特征之一便是取名中帶“之”,大約延續了六代人。陳寅恪先生在《金明館叢稿初編·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系》一文中就曾說道:“六朝人最重家諱,而‘之‘道等字則在不避之列,所以然之故雖不能知,要是與宗教信仰有關?!痹隰酥畟魇赖臅?,我們可以看到許多王羲之服食修煉的內容。世傳作品《黃庭經》雖未必為王羲之所書,然內容則可能為其所曾書寫,他是羲之信仰天師道的一個佐證。在《晉書·王羲之傳》還附有與右軍關系密切的道士許邁的小傳。這段小傳不會沒有任何目的的出現在書中,這段許邁的小傳,不僅記錄了倆人之間的交往,而且也是對道術信仰甚篤的唐太宗及其史臣道教信仰的產物。

家族的傳承極大的影響了王羲之及他的藝術、文學等方面的審美觀。之后學書師從衛夫人,受衛夫人的影響也是頗深的。衛夫人(衛鑠)出身于西晉時期著名的士族世家河東衛氏,是衛瓘的侄女,衛恒的堂妹。同時河東衛家也是著名的書法世家,衛瓘和衛恒二人都是著名的書法家。更重要的是這位衛夫人可能是王羲之的姨母。河東衛氏是儒學世家,衛鑠受家風的影響,善于書法,并書法根植于東漢以來的傳統,特別是以鐘繇為代表的士族書法風格傳統。王羲之少年時常向她學習,自然書法風格等方向不能不受傳統的影響,同時對傳統的學習也為王羲之之后的創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蘭亭序》一文在思想上有對傳統思想繼承的體現,也有樂觀積極地創新。文章開始有些是必要的交代,有些是寫自然造化之美,有些卻是寫集會的“盛況”。天氣晴朗,春風和煦,自然風光優美,人們心情快哉!樂哉!而“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其作用在于縱展眼力,開闊胸懷,窮盡視和聽的享受。這里在抒發了生之快樂,同時作者又有一種曠達的心境融在其中。之后文中出現了兩種人,一種是喜歡“靜”的人,一種是喜歡“躁”的人。前者“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后者“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二者在性格乃至行為上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兩者又有相似之處:“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笨鞓返臅r候,得意忘形,感覺不到自己在悄悄地衰老,等對高興的事物感到了厭倦,感慨就自然而然地產生了:一個是 “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述”;另一個是“修短隨化,終期于盡”。作者的字里行間都透露著生命是何其寶貴!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才引用古訓“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來進行警戒。我們都知道東晉是名士風流的時代。他們在文學、藝術等領域可能有很大的成就,但他們崇尚老莊,大談玄理,不務實際,思想虛無。在這種消極思想彌漫的東晉,文人大都把生和死看成完全一樣的,都是虛妄荒誕的,把長壽和短命看成沒有區別的,但作者并不這樣看待,表明了他對生死問題的看重。王羲之很清楚的看到名士身上的弱點,以此來進行委婉的批評,從而能啟發那些思想愚昧的所謂之名士,不要讓生命在虛無幻想中輕易地從自己的身邊逝去。在委婉批評的同時也是對他從小接受的傳統思想的質疑。在他看來,文人士大夫們都不是神仙佛祖,是有血有肉的凡人,要珍惜生命,士大夫當“兼濟天下”,去實現自己的抱負。正因為王羲之對生命是如此正確的解讀,在文末的“悲”不同于前文的“痛”,而是對個體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的,更加深刻感慨。

此文雖有悲嘆之氣存在,但并不等于右軍悲觀,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表面消極,內在執著樂觀。與此同時,王羲之在書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對抗人生虛無的最執著的努力結果,他將自己的思想通過書法這一獨特的藝術方式留給后人,在他的墨跡中能一脈相承的反映出我國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思想和藝術等領域的審美理念?!短m亭序》、書圣等字眼只是它留給我們后人書法領域的無限的研究財富,更多的是,通過他的作品,看到中國文字的發展、中國文人思想的發展,這些無形的影響,是我們現代人堅持不懈去探險的東西!

總論:王羲之作為我國古代書法史上最重要的書法家之一,變漢魏質樸書風為筆法精致、美侖美奐的書體,開創了研美俊健的書風,他的書圣地位的形成是一個復雜而又深遠的過程,但唐太宗李世民、李嗣真等人都在這一過程中做出一定的貢獻。而最重要的是王羲之本人,既在文學和書法等藝術領域有很高的造詣,并且他的思想不同于同一時期的普通文人士大夫階層。書圣這一美譽是對他書法成就的稱贊,更是對他為中國書法的前進而作出的貢獻的褒獎。在中國書法史的浩浩長河中,他不是一朵小小的浪花,而是帶領無數書家前進的氣勢恢弘的浪濤,在他的鼎力推動下,書法文字等各方面的發展都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駢宇騫,段書安.二十世紀出土簡帛綜述[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3-64.

[2]華人德.中國書法史·兩漢[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40.

[3]朱關田.中國書法史·隋唐五代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39-57.

[4]彭吉象.藝術概論[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7:70.

[5]王宏建.藝術概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99-111.

[6]歷代書法論文選[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300.

[7]崔爾平.歷代書法論文選續編[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302.

[8]袁行霈.中國文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45.

[9]陰法魯.中國古代文化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41-52.

作者簡介:呂思清(1994-),女,漢族,廣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研究方向:美術書法。

猜你喜歡
書圣蘭亭序王羲之
王羲之送字
王羲之和鴨兒餃子鋪
書法作品
淺析王羲之書法在唐宋書法史中的地位
王羲之書蘭亭序
書圣王羲之
“書圣”家的行為藝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