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亞新興經濟體外匯儲備適度規模研究

2016-12-03 07:43黃光鋒
經濟師 2016年10期
關鍵詞:外匯儲備匯率

摘 要:作為東亞新興經濟體,印尼和馬來西亞的外匯儲備隨著外部環境的改變而發生變化,外匯儲備規模大幅增長。文章從進口用匯需求、外債支付、外商直接投資利潤匯出、干預外匯需要等方面,以此構建印尼和馬來西亞外匯儲備區間的下限,由此估算出印尼和馬來西亞外匯儲備最優儲備規模。

關鍵詞:外匯儲備 短期外債 匯率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6)10-090-03

一、前言

在開發經濟條件下,外匯儲備是一國對外交往和國內宏觀經濟運行結果的體現,是一國進行經濟調節、實現內外平衡的重要手段。2011年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開始關注適度外匯儲備規模問題,并致力于將其納入對成員對外穩定性評估及政策監督中。2015年,亞洲新興經濟體股市在震蕩中運行,研究新興經濟體外匯儲備適度規模,對我國金融危機的防范和國家經濟運行的穩定,都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20世紀60年代,經濟學家Heller(1966)年提出最優外匯儲備規模的成本收益模型,這是運用成本收益法的代表性理論。

Jeanne(2007)實證分析和比較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外匯儲備規模的影響因素。他認為,發展中國家由于經濟規模小,金融體系不健全,外匯儲備的大量增長主要是用于預防性需求。Jeanne利用效用最大化模型對新興經濟體的最優外匯儲備規模做了實證分析。

馬野馳(2010)選取了東亞國家的外匯儲備作為研究對象,對東亞國家外匯儲備規模和外匯管理體制做了比較深入的分析,得出東亞外匯儲備規模受多種因素影響,但最根本的影響因素是危機預防需求,但外匯儲備規模已超過了危機預防需求。

唐雙寧(2011)從我國一定期間內需要的各項常規國際結算用匯需求,認為我國外匯儲備合理規模在7000億至13000億美元。各項常規國際結算用匯需求包括進口需求、外債還本付息、外國直接投資利潤匯出、對外投資等。

三、經常性需求下的外匯儲備適度規模

經濟學家Triffin是最早研究外匯儲備規模適度理論的學者之一。Triffin認為,一國外匯儲備與其進口商品的比例,可作為判斷外匯儲備適度規模的條件。一般來說,外匯儲備可以是本國進口所需用匯的30%~50%。Triffin通過考察一些國家的外匯儲備情況,他認為一國外匯儲備與其進口的最佳比例為40%,最低比例為25%。20世紀90年代以后,美國前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Greenspan和阿根廷前財長Guidotti提出了基于外匯儲備與短期債務之比的最優儲備規模規則-Greenspan-Guidotti rule。該規則認為,一國外匯儲備需達到一倍本國短期債務的水平,本國即使一年內不再對外舉債的情況下仍然可以生存。

在開發經濟體中,經常性交易儲備需求,即最優儲備規模下限,包括對進口支付、外債償還、外國直接投資回報匯出、對外金融和實業投資等。最優儲備規模下限是一國保持經濟穩定和內外均衡所必需的最低儲備要求,當低于這個水平時,容易引發債務風險。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后,亞洲國家更注重外匯儲備抵御外部沖擊作用。經常性交易需求除了進口用匯、外債還本付息、外商直接投資利潤匯出,還來自干預外匯市場的儲備需求。

因此在對印尼和馬來西亞外匯儲備規模的分析中,本文利用上述外匯儲備需求功能構成來估算最優規模的下限。

Rmin=α×IM+SD+β×FDI+R0

其中,Rmin表示一國外匯儲備需求下限。IM為進口用匯需求,SD為短期外債支付,FDI為外商直接投資,R0為干預外匯需要,α、β分別為進口額、外商直接投資的相關系數,一般來說,在不同類型經濟體或不同時期,取值會有變化。

(一)進口用匯(IM)需求

經濟學家Triffin提出的外匯儲備/年進口額比例中,他認為一國外匯儲備與其進口的最佳比例為40%,最低比例為25%。世界銀行在《1985年世界發展報告》中明確:發展中國家的理想儲備水平是其能夠支付3個月進口額的外匯水平。

2014年,印尼和馬來西亞的外匯儲備規模分別為1060.7和1118.1億美元,而當年進口額分別為1781.8億美元和2089.7億美元,兩國的外匯儲備與進口額的比率,即外匯儲備與進口額的比率分別為59.5%和53.5%,均高于40%的理想水平,這表明印尼和馬來西亞的外匯儲備高于能夠支付3個月進口額的外匯需求。

不同國家之間的經濟發展階段、金融體制以及調控目標不同,α的取值也會有一定的差異,本文在參考有關東亞新興經濟體進口用匯需求的情況,將α的取值確定為0.25。

(二)外債還本付息需求

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借債期限和借債規模是影響一國金融安全的重要因素。發展中國家人均資本存量較低,要加快經濟發展的步伐,必須提高人均資本存量。在短時期內,對外借貸是提高本國人均資本存量的一個重要途徑。從期限來看,一國債務可分為長期債務和短期債務。相對于長期外債而言,短期外債需要債務人具有較強的償還能力。

1999年美聯儲前主席Greenspan和阿根廷前財長Guidotti提出了Guidotti-Greenspan法則,該法則從償債角度來衡量一個國家外匯儲備是否充足。

Guidotti-Greenspan法則認為,外匯儲備應當能夠彌補短期外債的100%,該指標也是國際公認的警戒線,也就是一國在不對外舉債的情況下,該國的外匯儲備能夠用于償還一年內到期的本金和利息。如果該指標過低,除了影響外國投資者對該國的投資信心之外,還會容易引發金融危機。

2002年,印尼和馬來西亞的短期外債規模分別是176.3億美元和83.7億美元,印尼短期債務是馬來西亞的兩倍。但從2006年開始,馬來西亞的短期債務規模已經超過印尼。2014年,印尼和馬來西亞短期債務規模分別達到458.2億美元和683.1億美元。近幾年,雖然印尼的對外總債務大于馬來西亞的總債務,但印尼短期債務規模小于馬來西亞的短期債務規模,在外匯儲備償還需求上也低于馬來西亞。當前,出于預防性外匯儲備需求動機的外匯儲備,早已超越了預防傳統的國際收支和偶然因素造成的國際結算資金不足從而轉向其他原因導致的流動性枯竭。

(三)外商直接投資(FDI)需求

近十年來,流入新興經濟體的外國直接投資增長速度遠大于發達國家。其中,流向新興經濟體的FDI主要集中在中國和東亞一些小型開放經濟體。在大量接受外商直接投資的同時,外國直接投資會產生利潤回流。如果利潤回流超過了該國的償還能力,將會對國際收支產生消極影響。外商直接投資的回報率β,在不同的投資所在國數值會有一定的差異。相對于發達國家,新興經濟體的經濟發展的不確定因素多,投資風險較大,這要求具有較高的投資回報率。本文參考前人的研究成果,在計算印尼和馬來西亞的投資回報率β時,取值為10%。

從表中可以看出,相對于馬來西亞,由于印尼吸收的FDI速度大于馬來西亞,從而導致用于外國直接投資利潤匯出的需求也大于馬來西亞。

(四)干預外匯市場(R0)需求

2001年之后,印尼放棄獨立浮動的匯率制度,實施了管理浮動的匯率制度。馬來西亞在2005年之后也相繼實施管理浮動匯率制度。在管理浮動匯率制度下,一國中央銀行可以通過各種措施和手段,靈活主動干預外匯市場,以使匯率朝著有利于本國經濟發展的方向發展變動。干預外匯市場主要目的是防止匯率短期發生過大的波動、調整匯率發展的趨勢、穩定在一定的區間等。

在管理匯率制度下,馬來西亞貨幣當局根據本國當前經濟形勢,不時地干預外匯市場,一旦匯率波動超過規定的浮動區間,貨幣當局就會進入外匯市場不斷進行外匯買賣,以此維護匯率使其處于合理的空間。2006年和2007年,馬來西亞林吉特兌美元匯率為3.7和3.4兌換1美元。2012年,匯率升值為3.1林吉特兌換1美元。從2006年至2012年,馬來西亞林吉特兌美元升值18%。為緩解林吉特升值的壓力,馬來西亞政府對外匯市場進行了干預。

用于干預外匯市場所需的R0與一國匯率變動的浮動、外匯儲備量以及外匯交易量有關系。借鑒經驗參數和相關的研究,用于干預外匯市場所需的外匯儲備規模大約等于該國家本年度外匯儲備規模0.1的比例,R0的數值。

因此,從外匯儲備常規性需求為基礎,按照一國外匯儲備的需求功能分析,印尼和馬來西亞的外匯儲備適度規模由進口用匯需求、短期外債需求、外商直接投資利潤回流需求、干預外匯市場需求等組成,印尼和馬來西亞的外匯儲備適度規模的估計目標區下限。

Rmin=α×IM+SD+β×FDI+R0,

外匯儲備規模目標區下限用Rmin表示。從中可以看出,Rmin在2012年以來都超過了1000億美元。在外匯儲備規模目標區的構成中,外商直接投資利潤付出所占比例小,主要是進口基于進口用匯需求和短期債務還本付息需求。2014年,馬來西亞外匯儲備規模目標區下限超過了印尼,這主要是馬來西亞進口用匯需求和短期債務還本付息需求貢獻大。

2002-2014年,印尼和馬來西亞實際外匯儲備與外匯儲備規模區間下限的比較。兩國實際外匯儲備減去外匯儲備規模下限,即為超出的外匯儲備。從表中分析,印尼在2010年超出的外匯儲備為163.4美元,其他年份相對較少,但基本大部分年份都正值,這表明,總體上看,印尼從2002年到2014年間,實際的外匯儲備都大于最優規模外匯儲備區間下限。馬來西亞實際外匯儲備增長快于印尼,2014年為1118.1億美元,但外匯儲備規模下限是1328.1億美元,這主要是馬來西亞短期外債過大,用于防范性需求的外匯儲備增加,因此,造成實際外匯儲備少于最優外匯儲備下限值。從2002年到2012年,實際外匯儲備都是超出最優規模下限值。

總的來說,印尼和馬來西亞的外匯儲備規模,超出了常規性需求下進口用匯、短期外債、FDI利潤回流以及干預外匯的需求。

四、結論與啟示

外匯儲備是一國對外經濟交往的資金保障。持有充裕外匯儲備不僅是常規的國際經貿結算的備付金,而且是預防投機沖擊的保險金。外匯儲備的規模并不是越大越好,持有外匯儲備具有一定的機會成本。有學者把本幣實業或金融投資收益率作為外匯儲備的機會成本,忽視了Heller和Agarwal關于外匯儲備的政策性收益,低估了外匯儲備的實際收益。

一國外匯儲備在應付外部沖擊,增強本幣信心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印尼和馬來西亞的外匯儲備,超過了最優外匯儲備規模區間的下限,而過多的外匯儲備會產生機會成本,出于防范金融危機的需要是增加外匯儲備一大原因。近些年,東南亞緊密的區域金融合作,可以使一國在防范危機中降低外匯儲備的規模?!扒暹~協議”作為東亞區域金融合作的重要開始,為東亞區域金融合作提供了一個具有可行的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 路妍,林樂亭.危機后國際貨幣體系非均衡性對中國外匯儲備的影響[J].宏觀經濟研究,2014(1)

[2] 陳寶森.美國的債務經濟和全球經濟失衡[J].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07(3)

[3] 姜文輝.開放經濟條件下東盟五國產業結構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3

[4] 石清華,曹家和.我國外匯儲備中黃金配置問題研究[J].上海金融,2011(1)

[5] 吳麗華.我國外匯儲備適度規模的分析和測算[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2)

[6] 張向軍.后危機時代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前景:歐元的經驗和啟示[J].國際經濟研究,2010(7)

[7] 聯合國貿發會議(UNCTAD)發布的《2014世界投資報告》

(作者單位:安慶師范大學 安徽安慶 246133)

(作者簡介:黃光鋒,安慶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講師,博士,研究方向:經濟、金融。)

(責編:賈偉)

猜你喜歡
外匯儲備匯率
政策背景下的匯率避險選擇
人民幣匯率:破7之后,何去何從
人民幣匯率向何處去
越南的匯率制度及其匯率走勢
外匯儲備增加并不必然引致貨幣發行量增大
新興市場匯率風險再聚焦
前三季度匯市述評:匯率“破7”、市場闖關
2017年末我國外匯儲備31399億美元
黃金和外匯儲備
黃金和外匯儲備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